【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陳言】
每年的1月1日,大部分日本家庭會在上午9點前收到賀年卡(主要為明信片)。
如果在12月24日以前將賀年卡投入到郵筒中,日本郵局能夠保證在元旦這天將賀卡送到收信人家裡。日本有很多離島,即便是這些離島的郵件,如果在12月24日之前投出,那么元旦這天一早也能聽到門前信箱中發出的沉悶卻讓人愉快的聲響:是幾位、幾十位甚至幾百位朋友,將新一年的祝賀及對舊年的回顧,寫在明信片賀卡上,發了過來。
筆者回國快二十年,仍能在元旦前收到各種賀年卡。這些賀卡零零散散地發了過來,靜靜地躺在信箱中,年底每天打開樓下信箱的時候,看到那些用自家印表機列印或者手寫的賀卡,如同依舊生活在日本,懷念遠去的日子。
只是2020年收到的相關明信片讓人唏噓不已。
因為新冠,太多的日本朋友已經半年多沒有認真去公司上班了。日本的人均住宅面積並不小,但大部分家庭不能保證讓一家之主在家裡有個單獨的辦公房間。突然一對男女,或者一對夫婦帶著一兩個孩子天天宅在家裡,並無各自獨立的房間,很多家庭感覺非常不適應。
親屬之間在一起的時間增多後,矛盾也多了起來,不便於在家裡發火的話,就對外部,尤其是對日本之外的世界持特別尖銳的批評態度。
在筆者的印象裡,日本社會從來沒有像2020年這樣憋氣、窘迫過,這樣不寬容。
日本街頭(資料圖/新華網)
從勝利走向失敗的戰疫
新冠疫情自然是日本在2020年全年議論最多的一個話題。
到2020年年底,儘管日本在東亞國家中的表現乏善可陳,僅12月24日一天就有3729人確診(總確診人數為20萬8889人),死亡53人(總人數為3122人)。當然,如果和美國(確診1846.6萬人,死亡32.6萬人)、印度(確診1012萬人,死亡14.7萬人)比,日本算是不錯的。
資料來源:2020年12月25日《朝日新聞》
日本的最大特點是,特別早地宣布了對新冠疫情的勝利,卻沒有想到在年底會遭遇如此悲慘的結果。
5月25日,時任首相安倍晉三解除了日本的緊急事態宣言,在見記者的時候,他非常興奮地說:之所以能戰勝新冠疫情,「是日本模式顯示出了巨大的作用。」要知道,5月25日到6月24日之間,日本雖然每天依舊有數十人確診,但總體情況比較穩定,尤其是重症患者很少,死亡人數到8月中旬也只是每天數人。
進入2020年2月以後,日本連續派包機從武漢接僑民回國,近千名從武漢回去的日本人基本沒有嚴密的隔離措施,但幾乎沒有從武漢回去的僑民、僑民家屬將疫情傳染給日本國內人士的情況。不隔離,不引進健康碼,更不封城,日本要用媒體的透明、行政的高效、防疫體制嚴絲合縫來走出一條獨特的戰疫之路,安倍稱之為「日本模式」。
但是,4月15日為頂峰的第一波疫情過去後,比第一波疫情要高出許多的第二波疫情高峰在8月6日前後到來。這樣一來,安倍首相不能再談日本模式,眼看著不能採取有效的防疫對策,安倍能夠選擇的也只有辭職,尋找一個可以保持榮譽的辭職方式。很快,安倍以潰瘍性結腸炎復發為由,精神飽滿、步履平穩地走出首相府,宣布辭去了首相職務。
9月16日接替安倍的菅義偉首相,比較平穩地度過了10月,到了11月中旬,眼看著疫情一天天地嚴峻起來,卻不是採取積極的應對疫情的政策,而是要讓經濟迅速復興,推動民眾外出旅遊——哪怕每天新增確診病人超過2000人,「GoTo」旅遊運動也要毫不遲疑地推動,一直到12月下旬才最終宣告「暫時」停止。而12月底的日本一天出現超過3000名確診人數已非大事,大家似乎習以為常了。
政治責任在哪裡?行政效率如何評說?媒體對疫情確實公開透明,但對政治一味迎合。疫情給日本經濟、社會帶來的深重影響、社會制度的嚴重疲勞,這些已經無人去關心、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