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學少年》這部電視劇,以毛澤東、蔡和森等人青年時期在湖南一師的求學經歷為主線,突出描寫了辛亥革命後中國青年學子的所思、所為。
故事發生在辛亥革命後,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並沒有改變。對內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沒有改變,對外強加於中華民族的不平等條約依然承認,清廷垮臺、皇帝遜位、軍閥混戰。
日本強迫中國接受「二十一條」,袁世凱逆歷史潮流,恢復帝制,各路軍閥的割據也有愈演愈烈之勢,底層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殘酷的現實讓人們看不到中國未來的希望。
(圖片來源於網絡)
雖然舊中國滿目蒼痍,民不聊生,但是,飽受屈辱的新一代有志之士仍在不斷探索著中國的出路。
一群立志報國的青年學子,如毛澤東、蔡和森、向警予、楊開慧等等,他們不僅僅是一群心懷理想、風華正茂的青年,更是未來中國之希望,民族之脊梁。
還有第一師範的校長孔昭綬,老師楊昌濟、徐特立這以「栽得參天之大樹, 為我百年積弱之中華,撐起一片自立自強的天空」為目標的教書先生,他們都在努力地探求救國救民之路,為此,他們追求真理,不怕流血,不怕犧牲,上下求索,至死不渝。
且聽這首飽含對第一師範學生的諄諄教導和殷切期盼的湖南第一師範校歌:
「衡山西,嶽麓東,城南講學峙其中。人可鑄, 金可熔,麗澤紹高風。多才自昔誇雄風, 男兒努力蔚為萬夫雄,男兒努力蔚為萬夫雄!」
看完這個劇,讓我的內心倍受感染與衝擊,也引發了我很多很多關於人生的思考,關於人生道路的選擇,關於立志、求學、交友……
古言道:「名心勝者必偽。」就是說名利心太重的人,做事必定作假。同時還講:「人無善志, 雖勇必傷。」在這部劇中有一個悲劇性人物劉俊卿就是這樣的一類人,對於這個人物,我既痛恨又感到同情與可悲。
(圖片來源於網絡)
劉俊卿和毛澤東、蔡和森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他們師出同門,一樣的家境貧寒,一樣的勤奮,學習刻苦,但卻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如此之大的反差?
我覺得首先在於人生目標的確定上。在徐特立老師的課堂上,徐老師讓劉俊卿和蔡和森對當教師的目的展開辯論:
蔡:我不同意。教師者,傳道授業, 教書育人者也。要是教師都一門心思追求更好的待遇更高的地位去了,那還有什麼心思去培養學生,用這樣的心態去教書, 又怎麼教得出願意為社會,為大眾奉獻自己的學生呢?
劉:大道理誰不會講,如果要你低人一等,吃一輩子粉筆灰,你蔡和森也未必願意吧。
蔡:我從來不覺得吃粉筆灰有什麼地方低人一等。相反,我倒堅信,教書育人是這個世界上最崇高的職業之一。
劉:我也沒有說不崇高啊,只不過別人都說教師是窮教書匠。光你自己覺得崇高,有什麼用啊?
蔡:人之所以為人,正是因為人有理想,有信念。懂得崇高與純潔的意義。假如眼中只有利益與私慾,那人和只會滿足於物慾的動物,又有何分別呢?林文忠公有言,壁立千仞, 無欲則剛。我若相信崇高,崇高自與我同在。而區區人言冷暖,物慾得失, 與之相比,又渺小得何值一提呢。
(蔡和森與劉俊卿辯論)
不難看出劉俊卿他所追求的人生目標就是所謂的人上人,實際就是聲色犬馬的生活。他不屑於蔡和森說的崇高,也不相信有所謂的崇高。
他唯一追求的是自己的私慾,他希望能夠以自己的學識傲立於天地之間,求得飛黃騰達,但卻從來沒有想去為這個風雨飄搖的中國做些什麼。換言之,在他的心中只有小我,沒有國家。
而毛、蔡二人深感社會的弊病,時刻鞭策自己,誓要探索出救國救民之路。
他們樹立了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他們的學習不只是單純地為了自己,更是為了這個積貧積弱的國家。他們最根本的目標和出發點不同,相應擁有不同的人生軌跡也就不足為奇了。兩種人生選擇高下立判。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發心和人生目標的確立,對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再者,一個人如果想在他所處的時代能夠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實現人生幸福,不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是不可想像的。
在當時那個以反帝反封反軍閥統治為歷史潮流的中國,無數的仁人志士為此肝腦塗地,前僕後繼。
而劉俊卿只看得到眼前利益,他只想到的是他終於有官可做,終於不再低人一等了,就這樣盲目地當了大軍閥湯薌銘手下的刑偵隊隊長,做了湯薌銘眼中的「咬人很準的厲狗」。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最終,湯薌銘失勢,所有和他有牽連的人都淪為階下囚,成為逆歷史潮流的犧牲品。不知道自己所處的歷史階段,不探究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諸如劉俊卿之流,不正是 「燕雀處堂,不知大廈將焚」的形象寫照嗎?
楊昌濟給毛澤東上的修學儲能的一課也讓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楊老師對他說:一個年輕人走進學校的目的是什麼?是學習知識,更是儲備能力。孔子曰:質勝於文則野,文勝於質則史。就是說一個人,光是能力素質強,而學問修養不夠,則必無法約束自己。
本身的能力反而成了一種野性破壞之力。反過來,如果光注重書本學問, 而缺乏實際能力的培養,那麼知識也就成了死知識,學問也就成了偽學問。其人必死板呆滯,毫無實用。
所以我今天送你四個字,就是要讓你牢牢記住,修學儲能,必須平衡發展。這也是你求學之路上,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
毛:那以今日之我, 應當以修什麼學問,儲哪種能力為先呢?
楊:什麼學問?哪種能力?潤之,你的這種想法首先就是錯誤的。今時今日之毛潤之是什麼人?一個師範學校的一年級學生而已,你喜歡哲學倫理,也關心時事社會。
那是興趣也是天賦,但我同時擔心, 你走入另外一個誤區,那就是知識能力的涉獵之面太窄。
潤之,你的求學之路才剛剛開始,你才掌握了多少知識,擁有多少能力,過早地框死了自己修學儲能的範圍而不廣泛學習多方涉獵,於你今後是有百弊而無一利。所以在你修學儲能的後面還應該加上四個字「先博後淵」。
毛:我明白了,博採眾長才能相互印證,固步自封必將粗陋淺薄。對嗎,老師?楊:你能這樣想,這就對了。
(修學儲能)
楊老師對毛澤東提出的要求是:修學儲能,先博後淵。對於我們現在這個階段的還在求學的途中的人來說也同樣有很重大的意義,對於我們來說,我們要努力做到能力素質強和學問修養並重,不可偏頗。
另外,專業知識固然重要,但是我們同樣要擴展我們的知識面,廣泛涉獵,努力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我們在今後的學習生涯中也應當以此為指南針,指導我們的學習和實踐。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古有鍾期伯牙,高山流水,近有同學少年,激揚文字」。劇中最讓我感到嚮往的是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陶斯詠、向警予、蔡暢他們之間的友情。
(圖片來源於網絡)
因為我一直都覺得,只要有知我懂我的知音,一群志同道合、為著同一個目標奮鬥的朋友們,不管擺在我前面有多少艱難困苦,多少風霜雨雪,自己就仿佛擁有了全世界,能夠毫不畏懼地一往無前。
劇中有個場景,一直讓我難以忘懷。假期到了,毛澤東扛著行李去了蔡和森家借住。到了蔡家,才發現因為交不起房租,蔡家已只剩了一間蔡母和蔡暢住的破房,蔡和森搬到了愛晚亭露宿。毛澤東乾脆與蔡和森一起住進了愛晚亭。
兩個同樣沒晚飯吃的人餓著肚子,卻在嶽麓山上暢談古今。
而得知蔡家斷炊的消息,蕭子升、張昆弟等讀書會的成員給蔡家送來了錢糧,蔡暢帶著陶斯詠、向警予上山找毛、蔡,卻見毛潤之逸興遄飛,正與蔡和森狂奔長嘯於雨中,說是要體會「納於大麓,烈風驟雨弗迷」的古訓。
大家都深受其感染,與毛、蔡一起浴於雨中,狂呼長嘯,吟詩言志,從山頂直奔到鬧市,引來了無數世俗驚詫的目光,他們卻毫不在意。
(雨中的嶽麓)
我認為,這種酣暢淋漓直達靈魂的快樂與幸福不管是對於誰,都不能不說是一次神聖的洗禮! 《禮記·表記》:「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
情操高尚的人的交往,重在思想志向的一致,德行不好的人的交往,只能用表面的熱情維繫他們的關係。
當然毫無疑問,他們是前者,是心靈相通、志趣相投的有志青年們。擁有這樣的朋友之間的感情是多麼彌足珍貴的啊!
《恰同學少年》還有很多值得去探討的地方,其實看完了這部劇,最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一句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們是肩負著重大使命的一代,我們廣大青年,一定要堅定理想信念,錘鍊高尚品格,練就過硬本領,矢志艱苦奮鬥。要了解國家大事,設身處地地了解國家民族所面臨的形勢,努力讓自己發光發熱,儘自己的一份力。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
● END ●
點我,期待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