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文化是華夏文化的源頭與核心,它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以及民族思維方式,形成了以黃河文化為基本內核的中華文明。
那麼如此重要的文化你究竟了解多少呢?
快來和雨小荷一起去國際時尚創意中心一睹風採吧~
作為本屆非遺博覽會的特色板塊之一,黃河流域非遺展區選取黃河流經九省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工藝類代表性項目,通過展示黃河流域衣、住、行、用四個主題內容,講述了黃河故事,同時也推動了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
01
首先是衣,走進展廳,一件件充滿民族風情的衣服像是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濃濃的民族風撲面而來,讓人心花怒放。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彝族服裝。
彝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彝族服飾在彝族文化寶庫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古樸的紋飾、華麗的色彩、精細的做工,無不體現出彝族人聰明的才智和較高的藝術審美水準。
2014年,彝族服飾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彝族服飾集多種工藝於一體,紋樣豐富多彩,色彩優美和諧,既保持了古老的文化傳統,又體現了不斷創新的審美追求。
彝族服飾可以看出年齡、性別、婚育等差異,還能看出節慶、婚禮、葬禮、崇拜、信仰、禮儀等習俗。
比如結婚新娘裝,頭纏黑、背布帕,飾以金花銀泡,上蓋一塊頭巾,頸飾銀領牌,耳墜銀飾品,上身著以繡花寬袖長衣,下著白裙,手飾金銀手鐲及金銀戒指。
這樣的服飾體現著各族民間社會所認同的價值觀、行為準則和生活情趣。
往後走是裕固族服飾,裕固族服飾特徵因各部落生產生活習俗不同而各具特色,大致可分為東部服飾和西部服飾兩大類,主要體現在婦女服飾的不同上,且均有「衣領高、帽紅緩」的特徵。
裕固族婦女的帽子特點最為鮮明,東部婦女帽子呈大圓頂形,形似禮帽。
西部婦女帽子為尖頂,帽沿後部捲起,兩者一般均以茂菱草和羊毛線編織帽胚,用紅布縫製帽裡,白布縫製帽面,帽沿為鑲有花紋的黑邊帽頂配有紅纓,故稱「紅纓帽」。
紅纓帽也是裕固族已婚婦女和少女的區別標誌,婦女出嫁成婚後方可戴紅纓帽。
裕固族男子服飾也有其獨特之處,頭戴金邊白氈帽,帽沿後邊捲起,身穿大領偏襟長袍 衣料大多以布、綢、緞或揭子、獸皮為主,扎彩色腰帶,佩有腰刀火鐮、真煙壺、煙荷包等飾品。
館內還展示了許多民族的特色服裝,那是一種語言無法形容的美,你一定不要錯過哦。
02
說起「住」,一定要說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閬中絲毯編織技藝,這也是世代相傳的傳統手工技藝。
自明朝開始,出現了絲毯組織作坊,朝中期,絲毯編織成為城鎮很多家庭的主要謀生職業。
絲毯編織分掛經、打緯、打底栽絨、砸靶子和手工平毯等絲織造工序繁複、耗時極長。
毯背每米絲線道數就可達1300餘根,每平方米打結點達100萬個,所有經緯線打結纏繞全由手工完成,且精細度極高。
還有令人驚豔萬分的廣繡,廣繡是珠三角民間刺繡工藝的總稱。以構圖飽滿,形象傳神,紋理清晰,色澤富麗,善於變化的藝術特色而聞名。
廣繡與潮州刺繡合稱粵繡,與湘繡、蜀繡和蘇繡並稱中國「四大名繡」。
03
晉作家具造型古樸大方,製作家具利用當地優質軟木如核桃木、榆木、楸木為材,沿用製作硬木家具的技術,其本色家具要經煮、泡、烤、磨、漆、光等工序。大漆家具要經過披麻、披灰、上漆、描金、畫彩等複雜的工藝流程。
晉作家具製作技藝以家庭傳承為主,逐漸形成種獨具特色的地方傳統技藝。
據《開封縣誌》記載,清末時期的張泰全首度創製「汴京燈籠」,至 今已傳承六代。汴京燈籠張的張氏彩燈造型和扎糊技藝源於開封民間的彩燈製作傳統。
汴京燈籠張的傳統作品主要經過扎制、合褶、著色、整理等流程完成。並在歷代的傳季承與發展中形成了造型突出,令人過目不忘;用料考究,注面材料色與光源色的一致性的特徵。
在幾千年的生活文明中,這紅紅的燈籠早已成為祥和安定的符號象徵深深的烙印在我們心中。
04
最後,就是「行」啦。最令雨小荷驚嘆的是「皮筏」,皮筏歷史悠久,自古便引以為意,《宋史·王延德傳》有:「以羊皮為囊,吹氣實之浮於水」的記錄。
主要分布在以蘭州為主的甘肅、青海、寧夏、內蒙的黃河兩岸廣大地區。
它的特點是只能順流而下,不能逆流而上,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羊皮筏子造型美觀、獨特,它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雨小荷今天就分享到這裡,也許你會發現「吃」這一板塊怎麼沒有提呢?
這是因為美食是需要你來親自品嘗的,雨小荷只能說保證讓你驚喜不斷~還不快來快來國際時尚創意中心看看~
05
與此同時,由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支持,中國青年網主辦的第二屆「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和中國旅遊報社主辦的「2020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優秀案例」在濟南發布啦。
濟南非遺進校園結碩果,成功獲評第二屆「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
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創新非遺進校園形式、豐富課程內容,大力推動非遺紮根學校,建立起深度融合機制。
截至目前,全市先後公布了45所濟南市「非遺傳承人校園授課」試點學校,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校本課程,兩年授課學生7萬餘人次。
已有近100所學校開設了麵塑、剪紙、皮影戲等非遺課程,命名8所中小學校為教育示範基地,中小學校已成為我市非遺傳承的重要基地。非遺進校園,實現了傳統文化與非遺傳承的進一步深度融合,非遺傳承與學校教育融合工程在美麗的泉城結出累累碩果。
創新發展,打造樣板,百花洲非遺與旅遊融合案例發布
作為第六屆非遺博覽會的一項重要活動。非遺案例、主題線路發布會於10月24日在濟南國際時尚創意中心(省府前街)召開。濟南百花洲歷史街區作為優秀案例公布。
百花洲歷史街區是濟南古城片區內重要的歷史文化街區之一。園區定位主要以濟南民俗文化為主, 片區內先後承接世界攝影大會、全國曲藝周、國家非物質遺產博覽會、中國社科大會等重大活動。
撰文:小六一、小童
攝影:邵凱、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官網、王平、海納百川mcc
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出品
©版權所有,轉載請留言
查看更多系列文章
(點擊下文圖片)
濟南厲害了!這個國家級的活動永久落戶濟南,今年第六屆,還有300萬消費券現場發放!
不要錢!《濟南30+免費遊玩景點大全》發布,收好夠玩1年!
點分享
點點讚
原標題:《太驚豔!第六屆中國非遺博覽會在濟南舉辦,你沒見過的黃河文化都在這裡!》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