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特大暴雨襲擊津城,朋友圈裡都開始盛行找許仙。找到了許仙相公,白娘子白素貞就會停止水淹津城。
這一典故出自八零後的兒時記憶《新白娘子傳奇》。這部神劇中的歌曲也是首首經典的,下面我們就來一起聽一聽第一集中許仙和師傅王員外的經典對唱吧。
歌詞是這樣的
許仙: 硫黃硫黃原是火中精,樸硝是它對頭人。水銀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呀生就烈火性呀烈火性,最忌呀牽牛一路行呀一路行。丁香丁香莫與鬱金見,這藥性不同要小心呀要小心啊~
王員外:藥性不同要小心,用對了嘛可以救性命,用錯了那可要了命。用對了嘛,可以救性命,用錯了那可就要了命行!行!行!
許仙相公進入慶餘堂拜王員外為師,學習中醫藥性,這一段對唱就出於中醫藥傳統的十九畏歌訣了。
中藥配伍的「十八反、十九畏」是中醫臨床用藥的配伍禁忌,其在歷史上形成己久,一直為繩醫者之法。如第六版《中藥學》教材中即言:目前醫學界共同認可的配伍禁忌,有十八反和十九畏。
這些十八反和十九畏中的藥對自古被醫家認為對人體具有增毒或減效的不良作用,因此視為用藥禁忌。
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嚴令「勿用相惡、相反者。」的記載,表明相反的藥對自古就屬於配伍禁忌。
然而,歷代醫家對此並非是一概秉信的。相反、相畏藥物的配伍應用,歷代醫方記載中屢見不鮮。南朝陶弘景有云:今檢舊方用藥,亦有相惡、相反者,服之不乃為忤。
調查發現,這十八反、十九畏配伍在當代的臨床應用就更是越來越普遍了。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神奇而又頗具爭議的十八反、十九畏藥對與歌訣的來歷和應用吧。
十八反歌訣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芨攻烏,藻戟遂芫具戰草,諸參辛芍叛藜蘆。
十八反配伍
烏頭反半夏、瓜蔞、貝母、白蘞、白芨
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
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苦參、細辛、芍藥。
(歷史流傳的十八反其實是十九種中藥)
在這裡:
烏頭包含中藥川烏(烏頭)、草烏(北烏頭)和附子(烏頭子根)。
瓜蔞包含中藥全瓜蔞(瓜蔞全體)、瓜蔞皮(瓜蔞果皮)、瓜蔞仁(瓜蔞種子)和天花粉(瓜蔞根)。
貝母包含川貝和浙貝。
沙參包含南沙參和北沙參。
「相反」的說法起源於《神農本草經》的藥物配伍「七情」理論(藥物的七情配伍包括單行、相須、相使、相殺、相畏、相惡和相反)。
最早有關相反的藥物記載出於梁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其序列中分列了相反的諸藥。
十八反歌訣的版本很多,南宋《儒門事親·卷十四治法心要·十八反》的版本韻腳朗朗上口,易讀易記,流傳、派衍最廣,對後世的影響相當大。今天盛行的十八反歌即是此版本。
歷代本草對相反藥物的記載亦不止這十九種,如《本草品匯精要》載有相反藥物25種,《藥鑑》中26種,《本草綱目》中36種,《本草蒙荃》中22種。
但無論諸家方書列舉的相反藥物如何增加、變化,卻仍舊按慣例沿用十八反的名稱。
由此可見,「十八反」已經不再限於原有的含義,而成為了中藥配伍禁忌的代名詞。
十九畏歌訣
硫黃原是火中精,樸硝一見便相爭。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丁香莫與鬱金見,牙硝難合京三稜。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官桂善能調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順逆,炮檻炙焯莫相依。
十九畏配伍
硫黃畏樸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鬱金,川烏、草烏畏犀角,牙硝畏三稜,官桂畏石脂,人參畏五靈脂。
十九畏歌決是在明朝洪武年間的《醫經小學》中才首次出現的,比「十八反」的出現晚了幾個朝代。
此十九畏與《本經》中「七情」中的相畏(指藥物毒性或副作用被另一種藥物消減的配伍作用)是不可等同的。
《本經》中的相畏是可以應用的配伍關係,而十九畏與十八反是同屬於配伍禁忌的!
在現在研究中,我們發現十八反和十九畏藥對的配伍禁忌可能有以下的原因。
首先,十八反和十九畏的藥對多藥性相反。
如:十九畏中川烏和草烏屬熱性藥物,犀角是鹹寒之品。巴豆,辛,熱,有大毒,而牽牛性寒,有毒等。
藥對間的性味相反,功效互相抵消,還會產生毒副作用。
其次,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藥對配伍多產生毒性。
如:半夏本身具有毒性,在與烏頭配伍應用後,可產生麻痺中樞神經以及末梢神經的副作用』同樣的原因。當烏頭與貝母配伍時,也可產生麻痺中樞神經的作用,並且使貝母中含有的貝母鹼成分產生抑制呼吸的毒副作用。
其實,歷史上應用「十八反」和「十九畏」名方甚多。
如:醫聖張仲景的甘遂半夏湯(甘遂、甘草同用)、「赤丸」(烏頭與半夏同用)。
藥王孫思邈所著《千金方》和《千金要方》中,用反藥的處方達數十個。
《張氏醫通》中曰:古方療月閉,四物湯加人參五靈脂,畏而不畏也。
宋代官方頒布推行的《局方》中,潤體丸、烏犀丸二方皆川烏與半夏同用。
明代《普濟方》中更是收載了 248 個反藥方劑。
當代老中醫李可創製的「三畏湯」由肉桂、赤石脂;公丁香、鬱金;人參、靈脂三對畏藥組成。他總結說:「餘使用本方 42 年,平均日用 3 次以上,則已達 4 萬次以上,未見相畏相害,且有相得益彰之效。對難症痼疾,一經投用,便入佳境。」
同樣,當代名醫姜春華也是善於同用人參五靈脂治肝脾腫大的高手。
「瘋和尚」發表的網文中以「十八反」、「十九畏」訪問國醫大師朱良春,朱良春老先生的說法可為人稱道。
1. 我從來都是有斯症用斯藥,當用則用,不受「十八反」和「十九畏」之類成說的約束。
臨床 60 年,海藻甘草同用治頸淋巴結核、單純性及地方性甲狀腺腫大、腫瘤。
人參(黨參)與五靈脂同用治慢性萎縮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海藻、甘遂與甘草同用治療胸水、滲出性胸膜炎。
皆效果甚佳而未見任何毒副作用。
2. 十八反之說,本身就有很多可商之處。
如人參、苦參、丹參、沙參等反藜蘆,四種藥雖皆以參為名,而眾所周知,其功能性味主治各異,豈有一沾上參之名便皆反藜蘆之理?
海藻與昆布性味主治皆相同,常常二者同用,為何甘草只反海藻不反昆布?
3. 若拘於十八反之說,一方面,許多古人包括張仲景名方都得不到運用,勢必使許多
古人的好經驗被廢棄不用。
另一方面,中藥配伍中很可能存在真正相反的藥,絕對不能配合使用,誤用後會有中毒、死亡危險的中藥。十八反反而會使人們對這些可能存在的真正相反的藥物的進一步認識和探索帶來負面影響。
因此,對於「十八反」和「十九畏」之說,我們應甄別取捨。不可一概盲目相信,但在應用時也需有切實的根據和經驗才可!
喜歡在這裡和小妞一起說岐黃,長知識的朋友們記得長按下面的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公眾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