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以後的人
時常會覺得孤獨
那是無論如何相愛也無法驅散的
△主播/ 夏憶,配樂/ 李健 - 在水一方 (Live) mammy Sino - 裡の秋
朋友中有一對特別的夫妻。男女雙方都是體制內工作的人,給人的印象就是按部就班、四平八穩。但兩人的不同之處卻是,一年中總有那麼一段時間,會暫時分開,或者一方獨自外出旅行,或者兩人分別去往不同的地方小住。
因為形成習慣,在暫時出離的這段時間,兩人不會互相猜忌,不會無端查崗,充分給對方留有獨立的空間,以消解分化日常生活或夫妻關係中累積的負面因子。
他們稱之為「試分居」。
男人有次跟我們說,是冬天吧,一個即將迎來風雪的夜晚,他突然感到萬念俱灰,一種類似抑鬱的沉悶漸漸籠上心頭,那一刻,他想奔走,在大雪中奔走。
他果真這麼做了。留下口訊給妻子,說他也不知道能去哪兒,就是安靜不下來,想找個地方靜一靜。
他開著車迎著風雪上路了。車內循環播放著《夜深沉》的曲子,他在高速公路上開足兩個小時,直到精疲力竭。他下了車,在一個被大雪覆蓋的空曠之地,像狼一樣發出嘶聲長嚎。
當他把車開回家的時候,仿佛林衝完成了夜奔,妻子什麼也不問,默默上前給了他一個擁抱。
要知道,中年以後的人,時常會覺得孤獨,那是無論如何相愛也無法驅散的。如同知乎上曾經那個被引爆的話題——為什麼有些人開車到家後會獨自坐在車中發會兒呆?
點讚數最高的回答是:
「很多時候我也不想下車,因為那是一個分界點。推開車門你就是柴米油鹽、是父親、是兒子、是老公,唯獨不是你自己。在車上,一個人想靜靜,抽顆煙,這個軀體屬於自己。」
即使作為群居動物,也是需要有獨享自我的時刻,暫時擺脫掉身上的負重。從心理學角度看,這種獨處的片刻是為了進行內在的整合,看得見潛在的情緒,收拾妥當個人記憶,以備更加完善自己。
可是人都是本能的躲避孤獨。在很年輕的時候,常常害怕一個人待著,迫不及待地要與這個世間聯結,一顆入世的心蠢蠢欲動,想盡辦法也要熱鬧,要繁華著錦的熱鬧,烈火烹油的喧囂,企圖將人生變成接連不斷的快感,歡樂和享受。
就是叔本華所描述的,因內心的厭煩和空虛使得這些人需要得到來自外在的、持續不斷的刺激,他們的精神思想欠缺一種彈力,無法自己活動起來,要依靠他人獲得補充,所得大多是幻滅感的接踵而至。
這世間,有人深溝望月,有人名利場跑馬,年輕人不一定都要早早的佛系和引退歸隱,但若能一早窺到孤獨猶如影子存於生命的一隅,推推擠擠的群體情感終將被獨自相處的孤獨洗禮取代,個人意志才有不至於被潮流犧牲掉的可能,或許更接近生命的實相。
所以我特別理解我朋友他們夫妻二人。孤獨感是與生俱來的,就像每個人內心深處皆有一片無人涉足的雪原,那裡空曠萬裡,飛鳥絕跡。
像寫出《心是孤獨的獵手》的卡森·麥卡勒斯說的:
「沒有人可以擺脫掉孤獨的影子,孤獨是絕對的。最深的愛也無法改變人類最終極的孤獨。」
去呵護這種孤獨,而不是試圖去消解,既然擺脫不了,何不化敵為友,化友為愛。孤獨是種能力,不是無聊和虛妄,它應是一個人面對自己時的不慌亂;懂自處,為自己設立一個獨立空間,能平和地與自己對話,時時審視,還自己一份靈魂上的自由。
如果一個人連與自己好好相處都做不到,又如何做到與他人、與親密的愛人發展出良好的相處關係?
譬如世上之愛,有些是一見鍾情,有些則發生在自我強大之後。前者固然顯得傳奇,後者也仍需要自我修煉,但兩者都需要心識的高度默契,能夠接受所愛之人的獨立性,並克制自己的欲望,這份感情才不會以庇護、物質、陪伴、糾纏的名義進行索取。
從深愛到迷狂,從疑惑到對峙,從纏綿到崩解,多少佔有,借愛之名。忽略掉彼此作為個體的獨立,以為親密關係就是單純的合二為一,甚至只因懼怕孤獨而選擇婚姻,最終結果不是軟弱的依附,便是僵硬地佔有,喪失掉真正去愛與被愛的能力。
完美的相處關係是什麼?是英國心理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提出的——
完美的相處關係是能夠「窩在愛人懷裡孤獨」。
人之用情,當如行雲流水,一開始兩相歡好,渴望與對方聯結,如乾涸的河床經過溪流的滋養。但慢慢的,激情退去,溝壑是它,灘石是它,身體依賴等諸多濃烈的情愫終會隨著多巴胺日漸消散,既而退回到精神層面。是兩個人躺在一張床上,即使無話可說,也會因充分的彼此信任和愛人間的默契而甘心去守護兩種孤單。
給自己多一點時間,也給對方多一點時間,不以急迫去傷害彼此。
作家周國平曾寫道:
「好的愛情有韌性,拉得開,又扯得斷。相愛者互不束縛對方,是他們對愛情有信心的表現。誰也不限制誰,到頭來誰也離不開誰,這才是真愛。」
要親密,但不要無間。婚姻之所以容易成為悲劇,因為它在客觀上使得這個必要的距離難以保持。
一旦沒了距離,分寸感便要喪失。隨之喪失的是美感、自由感、彼此的寬容和尊重,最後是愛情。
就像那部泰國電影《永恆》中偷情的男女一樣,為了接受懲罰,被用鎖鏈銬住雙手捆綁在一起,距離永遠保持在一米的範圍。開始兩人以為得到了愛情的永恆,畢竟和喜歡的人在一起是獎勵而不是懲罰。
但隨著朝夕相對,一條鎖鏈上的兩個人因距離的消失而產生深深的厭倦,當肉體的欲望像火把燃燒殆盡,永遠不能分開的兩個人,似乎只有死亡才是解脫的唯一方式。
影片雖然有些極端,卻是種隱喻,黏稠的感情最終會令人厭倦,無縫隙的愛遲早讓人窒息。
愛需要慈悲和智慧的加持,需要兩個精神上勢均力敵的人對彼此孤獨的愛護與尊重。即使多麼相愛親密的兩個人也無法做到全方位高質量的陪伴,有獨處力的人,才有能力和心力去走入另一個人的內心深處,探尋到雙方的共振源。
生態攝影師曾在芬蘭北部的郊野捕捉到一幅畫面,一隻狼與一頭熊一同看日落。狼和熊都是掠食者,各有各的地盤,各有各的習性,卻連續10晚在一起度過,看夕陽,分享晚餐,並肩站立,大概是因為寂寞。
寂寞使他們彼此走近,又使他們保全了各自寂寞的自由,能夠朝著一個共同的方向看過去。
「人到世上來是艱難而孤單,一個個的人在世上好似園裡那些並排著的樹,枝枝葉葉也許互相呼應吧。但是它們的根,盤結在地下,吸取營養的根卻各不相干,又沉靜,又孤單。」
詩人馮至如此說。
對於相愛的人來說,孤獨與愛並不違背,懂自處的人與人相處起來才會更自由,因為內心不是軟弱匱乏的,亦不會以孤獨之名將情愛、物質與安全感捆綁。
有人說,將孤獨兩個字拆開,有小孩兒,有水果,有走獸,有蟲蠅,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的巷子口。
那麼將語境放置相愛的兩個人中間,該是既有溫柔與依賴,也能享受孤獨和自由。
如同紀伯倫這樣形容婚姻中「孤獨的智慧」——
他們的結合要保留空隙,
讓來自天堂的風在你們的空隙之間舞動。
愛一個人不等於用愛把對方束縛起來,
愛的最高境界就像你們靈魂兩岸之間一片流動的海洋。
倒滿各自的酒杯,但不可共飲同一杯酒,
分享麵包,但不可吃同一片麵包。
一起歡快地歌唱、舞蹈,
但容許對方有獨處的自由,
就像那琴弦,
雖然一起顫動,發出的卻不是同一種音,
琴弦之間,你是你,我是我,彼此各不相擾。
一定要把心扉向對方敞開,但並不是交給對方來保管,
站在一起,卻不可太過接近,
君不見,教堂的梁柱,它們各自分開聳立,卻能支撐教堂不倒。
君不見,橡樹與松柏,也不在彼此的陰影中成長。
*本文作者:羅楠。好好虛度時光籤約作者,喜舊人,舊事,舊物,舊時月色;愛美衣,美食,美景,錦衣夜行。
*本文配圖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你理想中的伴侶狀態是什麼樣?
你和你親密愛人之間又有什麼相處之道?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互動
與我們共同分享
點「在看」,分享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