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演員于謙從相聲舞臺走上電影大屏幕,著實火了一把,由其主演的電影《老師·好》票房大賣口碑炸裂,熱度持續至今。中教君的朋友圈,有好長一段時間持續被這部電影刷屏,各媒體也紛紛發表影評,剖析這部電影背後的意義。
它的意外火爆其實有著深層次的社會動因,即近年來臧否教師的風氣較為流行,教師的一言一行都牽動著社會的敏感神經。有的甚至會在新媒體平臺病毒式傳播,發酵成熱點輿情事件。歸根結底,這背後是公眾對教師群體過高的期望值和較低的包容度之間產生矛盾。
電影自上映以來,引發了觀眾、媒體各方面的熱議,各種各樣的角度、觀點讓我們在觀影之餘,對電影本身有了更深刻的思考。雖然電影上映接近尾聲,但是,一部好電影值得一看再看,一部優秀的電影更值得一說再說。
今天中教君為您盤點各媒體對《老師·好》這部電影的精彩影評,相信您一定會有不同的收穫和啟示。
不久前,《中國教育報》評論版刊發文章《包容教師的不完美是尊師的起點》,剖析電影《老師·好》火爆背後的原因,在讀者中間引發熱烈反響,裡面的觀點得到教師的強烈共鳴,跟中教君一起先看看這篇文章的精彩觀點吧!
教師身上的閃光點,人們總是習以為常;一些缺點和不足,卻經常被習慣性放大
在無數公眾眼中,教師頭上是頂著光環的,他們被比作「蠟燭」「園丁」,被認為從事著最光輝的職業,甚至被推上眾人仰望的高臺。對教師群體的尊崇固然是好事,但有時也會不知不覺地滋長全社會對教師群體的過高期待和要求,嚴重時甚至可能淪為某種道德綁架。以至於在某些人的觀念中,教師應是不食人間煙火的道德完人,只能無私奉獻而不能追求物質和精神回報,只能春風化雨、循循善誘而不能對學生稍加訓誡。
教師當然不同於一般職業,全社會對教師群體有著高出一般的道德期許也屬正常,但當這種期許不斷拔高到近乎苛責的地步,就容易誘發各類家校間的矛盾、師生間的不和諧。
但教師終非完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不可能毫無缺點而無可指摘。每位教師都是有血有肉、有著七情六慾的普通人,要面對生活和工作的壓力,也會有性格上的各種缺點。面對調皮搗蛋、不求上進甚至違規違紀的學生,他們也會有情緒,也會有固執、嚴厲的一面,就像電影《老師·好》中的苗老師一樣。
(電影《老師好》中的苗老師禁止女生燙髮,當場抹去女同學嘴上的口紅)
敬業、愛生、無私奉獻……對於教師身上的閃光點,眾人總是習以為常;但教師身上的一些缺點和不足,卻經常被習慣性放大。尤其是學生,一旦受到老師的批評和懲戒,感覺丟了面子,情感上受到傷害,難免心生不滿,但這不應成為學生記恨甚至打擊報復老師的理由。當然,那些通過暴力等涉嫌違法違紀手段對學生造成嚴重肉體和精神傷害的,不在此列。
包容老師的不完美,對於構建良好師生關係至為重要
多年以後,學生們回首往事時,往往才會明白老師當年的良苦用心,就像多年以後開始理解父母一樣。在家庭教育中,每個人都難免與父母有種種摩擦,其實很多父母在性格特點、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的確存在偏頗與失誤,但一個人成熟的重要標誌之一,就是與「當年的父母」「自己的過往」和解。
父母當然不可能是完美的,但小時候的我們就沒有問題嗎?老師也一樣,他們不可能是完美的,但當年青春年少、叛逆衝動的我們,難道做的就都對嗎?因此,看到老師的優點,包容老師的不完美,對於每個學生擺正對老師的態度、減少不必要的摩擦、構建良好的師生關係至為重要。
影片《老師·好》以上世紀80年代為故事背景,幾十年過去,當下的師生關係、家校關係比那時更為複雜和微妙。這部電影勾起了無數70後、80後對老師的記憶,尤其是同樣有著「苗老師」這樣老師的學生。當年的懵懂少年在長大成人乃至人到中年後,慢慢理解了當年老師的種種言行,明白了那份沉甸甸的師愛。
包容與諒解會遲到,但終究不會缺失。
對於今天仍坐在教室裡的學生來說,或許應從中得到一些啟示:今天的自己,是否應該給予老師們更多的體諒和包容?老師並不是聖人,即便聖哲如孔子、蘇格拉底,也難免有說錯話、不冷靜的時候。
因此,身為學生,不要針對老師的某一個言行上綱上線,不要總是把微不足道的摩擦推向激化。良好的師生關係是教育的理想圖景,符合家長、學生和教師的共同利益,這不僅應成為一種思想上的共識,還應成為一份行動指南。
一部優秀電影來源於生活並高於生活,電影《老師·好》故事發生的背景雖然是上世紀80年代,但是裡面真實、動人的師生故事卻跨越時間界限,感動著當下的觀眾。
電影《老師·好》上映以來,一直熱度不減,是近年來少有的國產教育類電影爆款影片,在網絡上熱議的聲音一直持續,各媒體紛紛發表觀點。精彩影評也成為電影的衍生品,啟迪觀眾思想,為電影增色不少。在電影《老師·好》上映接近尾聲之際,中教君為您摘選部分媒體的精彩影評、觀點,讓我們一起回味影片、體味其中的深意吧!
教育類電影一定離不開「學生」這一特殊群體。他們是推動故事的發展的源動力。
電影《老師·好》中的高一(三)班是一個典型學生的根據地:桀驁不馴的洛小乙、溫婉可人的安靜、新潮前衛的關婷婷、愛看武俠小說的王海……三班是一個永遠也不缺故事的集體。
不論是因苗老師沒有讓她當班長,於是慫恿其他同學拆掉老師自行車擋泥板的關婷婷,還是桀驁不馴、從小混社會的洛小乙。按照過去的傳統觀念,他們不是老師們喜歡的「好學生」,他們都是「問題學生」。
雖然他們花式作妖,但是每一個學生身上的問題都不是無緣無故的,電影中每一個「問題」學生的背後都是各不相同的成長故事。他們不是「壞」,而是為了和權威對抗或引起關注。當他們感受到了老師的關懷,內心的善良就被最大化地激發出來。
與其他類型電影中的反面角色不同,教育電影中的「問題」學生已然有著「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格本質,這就為後期他們的「改邪歸正」做出了情節與情感上的鋪墊,而這一轉變過程恰恰彰顯的是教師作為其中變量的重要意義。
自古以來,師生關係在中國傳統文化裡佔據很重要的位置。影片中的苗宛秋要求嚴厲,對「不聽話的學生」毫不留情,對好學生存有「私心」。但是好老師形象就是在教師身份與普通人的身份被剝離開的某一個瞬間完成的。
作為普通人他是好面子的,當他得知學生被抓到了派出所,他拋下面子跑去「營救」;作為普通人他是懷才不遇的,但是當他與學生提及人生遺憾時,不忘激勵他們去勇於追求;作為普通人他是缺錢的,但當學生生病,他捐出了一個月的工資。
(學生家裡出事了,苗老師看在眼裡,騎著自行車載學生回家)
這種身份剝離的催化劑,正是教師這一普通但又特殊的職業本身。不論遇到什麼,作為教師的苗宛秋始終不能放棄的是將每一個學生變成更好的人的堅守。正如苗宛秋的扮演者于謙表示:「我覺得尊師重道必須要內心對教師尊重。好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是一輩子的。」
導演張欒說:「拍攝《老師·好》的初衷,就是見到了如今很多失敗的師生關係情景,所以想談談記憶中的老師形象。」一個嚴苛的老師改變了一群孩子的命運。就算所有人都放棄了你,那個願意批評你的老師,是在你跌落進懸崖時,依然拼了命抓住你雙手的人。
我們可以看到現在的教育環境下,有時會出現一種奇怪的現象:家長捨不得管,老師不敢管。但是,作為家長應該讓孩子明白:被老師批評,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因為當一位嚴厲的老師在你身邊,你行差踏錯的每一步,都能有往回走的機會。
就像《老師·好》中的那群學生,如果不是苗老師一次又一次地給予他們風刀霜劍般的批評與懲戒,並不辭辛勞地幫助他們改正錯誤,結果可想而知。他們打架、鬥毆、逃課、墮落……然後被抓進過派出所,一生的命運或將就此改變。請告訴孩子們,如果你不接受老師的教育,未來社會就會給你最深刻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