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一部古裝劇播出了——《重耳傳奇》。
在歷史記載中,重耳一出場就是流亡,因此對於他青少年時期的故事,沒有史料可以考慮。
《重耳傳奇》則是從重耳十八歲成年開始講起,為重耳設定了出生不祥,遭父君厭棄的身份。
這一部分虛構劇情,只可以當戲劇對待。
據說這是張一山的首部古裝劇。
不知道他現在有沒有後悔接這部戲。
講真,拍春秋時期的電視劇是很有難度的。主要是一言不合就容易穿幫。
比如《重耳傳奇》第一集晉國使者騎馬去宣旨,使者恐怕是穿越過去的。
春秋時期中早期,古人出門是不騎馬的,一般都坐車。
不騎馬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服飾,另外一方面是因為當時並沒有馬鞍、馬鐙,他們騎的都是光馬,自然不是很舒適,稍微有點身份養得起馬的,基本都是坐馬車,此外也有牛車、羊車。
在《重耳傳奇》的前兩集中,晉國宮廷的種種鬥爭已經浮出水面,隨著重耳回到晉國(誤),公子們之間的明爭暗鬥指日可待。
實際上,在關於晉國的歷史記載中,晉獻公的兒子有很多,至少有八個,但留下名字的只有五個:重耳、夷吾、申生、奚齊、卓子。
重耳是大戎狐姬的兒子,夷吾是大戎狐姬的妹妹與晉獻公生的兒子。
奚齊的母親就是驪姬(又名麗姬),麗姬的妹妹與晉獻公生了卓子。晉獻公還是挺博愛的。
驪姬是一個很厲害的人——理論上,她是歷史上第一個留下「亂政」名聲的夫人。
在東周之前,哪怕有夏桀寵愛妹喜、商紂獨愛妲己、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搏褒姒一笑,這些都是君主自身就是昏君。
驪姬不一樣,她是主動出擊,幹預國君的決策,最後讓國君廢長立幼。
在初中歷史課本裡,我們都學過。
西周末年,戎狄族不斷的南下侵略西周,最後攻破西周都城,殺死周幽王,周朝被迫東遷,史稱東周,東周分為兩半:春秋和戰國。
因為周王室室微,各大諸侯國都是聽宣不聽調,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成為中原霸主。
春秋時期的人都很有意思。
這個有意思好有一比,就像人剛十二三歲的時期:略有點懂事,知道世界複雜,日常行為中還是有家長的約束,不會出格,但已經開始偷偷的搞東搞西。
所以,春秋時期比起戰國的人要「質樸」一些,但也沒有了西周時期的「單純」,這一點表現在政治上層已經開始勾心鬥角,但是依舊有很多中下層的人在情感道義上的有自己的堅持,做出一些現代人看起來很有趣的事情。
延伸一個很有趣的想法,自秦之後,越到後面,越會追求「周禮」,統治者希望人們都能像西周時期的人那樣「單純」。
可惜,這只是一種理想。所謂的理想,某種意義上就是永遠實現不了的一個想法。
回到那個能青史留大名的驪姬。
個人猜測,驪姬的行為在當時應該並不是獨家,但是其他人可能沒有榮幸被歷史記載下來。驪姬之所以被寫到歷史裡,因為她的動亂導致了重耳流浪在外多年,最後重耳回晉國之後,勵精圖治,成為五霸之一。
春秋五霸有有幾種說法,無論哪個說法,晉文公重耳都是根正苗紅的霸主。
春秋時期,所謂的霸主,就是各國過來會盟,大家一致覺得你是老大,那就可以了,就是走向人生巔峰了。
後面到了戰國時期,事情就變了,會盟已經沒什麼意義了,把你全部消滅掉,我佔領所有的地盤,才算厲害。因此戰國時期的戰爭死的人都比較多,即便投降也會被勝利的一方坑死,國與國之間赤裸裸的利益至上,恐怕是春秋人不能想像的。
鑑於重耳的重要地位,驪姬有幸留下自己的名字。
驪姬(麗姬)並非她的真實名字。驪是一個部落的名字,重耳的父親晉獻公打敗驪戎,部落首領的女兒就被晉獻公帶回後宮,因此,她就被稱為驪姬。說白了,她原本是個戰俘。
(《重耳傳奇》中,麥迪娜飾演驪姬)
當時的人取名字就是這樣簡單直接。晉獻公的夫人是齊姜,晉文公的夫人也是齊姜。兩個齊姜並非一個齊姜,因為他們都是齊國的宗女,所以叫齊姜。姜,是因為齊國最初是姜子牙的封地,所以姓姜。
據說驪姬長的很好看,晉獻公非常喜歡她。
後來驪姬生下兒子,就想給自己的兒子謀富貴,讓他當晉國公。
她這麼想一點都不奇怪,除了晉獻公確實很寵愛她之外,她也有前例可循:晉獻公的第一個王后賈女因為沒兒子,最後被齊姜取代了。
齊姜當時說怎麼上位的?這位更厲害。
她最開始是晉獻公父親的晉武公,晉武公娶她的時候歲數大了,不太行,她就跟晉獻公好上了,最後晉獻公娶了她當夫人,生了申生。但是齊姜運氣不好,死的比較早,沒能給申生撐腰到最後,甚至還給了驪姬陷害申生的由頭。
有這樣的榜樣在前,驪姬能當了夫人並不讓人意外。
但太子還是申生,驪姬要給自己親生兒子謀前程,必然要先害太子,最後自然是成功了。各中過程就不講述了。
她對晉國影響最大的不是改立太子。而是她向晉獻公提了一個建議:讓他把兒子們都趕到國外去。
晉獻公到底處於什麼立場去同意這個建議的?
他可能是擔心自己在位的時候看到兒子們手足相殘不忍心,所以想一了百了?
也有可能是覺得兒子太過出色,可能會篡位。他當初是睡了自己老爹的小妾,如今自己歲數大了,恐怕也會擔心兒子等不及想要繼位。驪姬之所以能夠除掉太子,最關鍵的原因還是晉獻公自己對太子也有很大意見。
他就從來沒考慮到萬一立的繼承人意外死了,剩下的那些公子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培養,又該怎樣去撐起一國之政?
晉獻公還是幸運,並沒有親身享受到自己做的決定的後果:他死之後,奚齊年幼,晉國內亂,裡克殺了奚齊,秦國做主,讓夷吾當了晉國國君,就是晉惠公。
後來,把兒子趕到國外成了晉國的慣例,導致留在國內繼承國君之位的公子只能依靠外姓的力量謀得權利,結局就是晉國王族勢力之間下降,朝堂內部外姓勢力不斷上升,導致最後韓趙魏三家分晉。
晉國這樣的結局,再對比晉獻公想立驪姬為夫人的時候得到的佔卜卦象,就非常的有意思。
當初,晉獻公想看立驪姬為夫人吉利不吉利,用了龜甲佔卜,結果不吉利,用蓍草佔卜,吉利。晉獻公說,就按照蓍草佔卜的結果定。佔卜的人就告訴他,龜甲的佔卜時效比較長,立驪姬的壞處是遺禍數十年的。
果不其然。
前文中,晉國內亂那般熱鬧,重耳卻一直在流亡。
重耳其實本身並非是有什麼大志向的人。
這也不能責怪他。
被父親趕到國外,朝不保夕,能不能吃飽都不一定,還敢有什麼大志向?想像一下,如果是現代人,毫無準備的就被父親趕出家門,並且一分錢都不給,誰不先想想今晚吃啥?
況且國內權臣裡克殺死奚齊之後,先是找了他,他不同意才找了夷吾。
夷吾當了國君沒多久就派人要弄死重耳,重耳原本住在自己的外公外婆家開開心心,現在只能逃亡。
等到他在齊國的時候,齊國國君齊桓公給了他很多好處,以至於他原本就想在齊國定居。後來,齊桓公死了,兒子們爭奪國君的位置,忙到都不給他收斂屍體。一代霸主直到屍體放臭了都沒人管。
即便如此,重耳其實也不想走。還是他的手下先斬後奏,逼著他走。他沒辦法,醒來就發現自己在馬車上被帶走了,只能走。後來一路遭受不少白眼,甚至餓到沒飯吃,到了楚國才得到楚王的禮待。
這種禮待也沒什麼用。
世人皆說他因為得到楚王的禮遇因此許下「退避三舍」的諾言,最後在戰場上,重耳果然退了九十裡。重諾的背後是當時晉國根本沒有把握勝楚國,選擇退避三舍讓楚軍陣型散亂,最後晉軍大敗楚軍,留下軍事上有名的「城濮之戰」。
多少個人情感,在更大的利益面前都要退讓。
所謂的重情重義也是有限度的。
總的來說,重耳雖然沒有接受傳統的國君教育,但多年的流亡生涯還是練就了他很多本事,最後能帶領屢屢發生內亂的晉國成為春秋霸主,足見他的能力。
這種能力,必然不是《重耳傳奇》中所能展現的——治國之大事,可不是開掛式小聰明可以搞定的。雖然後面的劇情還沒播出,但是看前幾集的表現,實在不認為這會是一部真正「尊重歷史事實」的電視劇。
大概是因為有限的史實記載給了故事很大的發揮空間。
遺憾的是,這些發揮空間,《重耳傳奇》非但沒有加分發揮,反而不斷的減分。
還不如不發揮。
想晉文公一代霸主,恐怕怎麼也想不到2000多年後自己會這樣被重新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