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人文者也。
基督教中的神性和人性是如何發生聯繫的?
一方面,基督徒會十分果斷地承認耶穌的神性,可如果藉此否認他的人性,則一定會遭到大多數信徒的反對,因為這會使上帝之道成就耶穌的肉身的說法無法成立。
上帝是無形的,神性的,他通過把自己的道植於耶穌的體內,使其在人性和神性間擁有一個轉承的媒介,耶穌因此也成為人與上帝溝通,獲得其福音的橋梁,這是基督教「三一論」的核心,因此,如果否定這個道理,整個信仰體系也就崩塌了。
所以,人們在承認耶穌的神性的同時,一定也會承認他的人性,並將耶穌「裡面的上帝之道」視為他道德崇高所造成的必然結果。
可是,這依然無法滿足大多數基督徒對於宗教的需求,所以,他們的觀點往往介於兩者之間,有時朝一邊完全傾斜,但只要出現極端言論,就肯定會遭到大多數信徒的激烈反對。
這導致了什麼問題呢?就是有關基督教神人合一的問題,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公元4世紀,這個基督教迎來重大轉變的時期,神學家們往往把焦點放在「三一論」的爭論上,沒能過多地注意到神性和人性的關係問題,所以,自然也沒能得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但是,不管怎麼說,有關「三一論」的爭論延伸開來後,將不可避免地觸及到這一問題,比較搞笑的是,因「三一論」的爭論形成旗幟鮮明的正反兩派,在此問題上的觀點卻十分接近,如果因為「三一論」把對方駁倒的同時,也等於打倒了自己所堅持的觀點。
還不止如此,在4世紀以前的漫長歷史中,基督教都是在幾乎沒有明確意識的狀況下,逐漸習慣於這種選擇性忽略關鍵問題,並在這樣的體制下自如解決其他問題,這個態度不僅在西方教會存在,在東方教會也有著頑強的生命力。
其實,早在公元3世紀左右,西方教會的傑出人物德爾圖良就對此試圖進行過定義,即所謂的「一個位格,兩種實質」。
因為它的神學解釋過於晦澀,在此我就不多做解釋了,簡單來說,西方教會因此形成了這樣一種觀點:既在神性和人性之間混淆不清,又主張二者截然不同。
這種觀點被歸納進「基督論」中,有關「基督論」的爭辯也曾一度在西方教會中引發強烈反響,教會中的各教區主教和神學家雖然對此頗感興趣,卻沒有把它當成主要問題來討論,所以,爭論很快就停止了,而且眾人發現,德爾圖良的觀點是能取得各方共識的。
東方教會在這一點上,卻與西方教會大不相同。關於「基督論」的爭論,東方教會分成兩派,彼此間的觀點互相牴觸,這就是神學史上最重要的兩個學派——安提阿學派和亞歷山大學派。
對東方教會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這兩個學派是造成東方教會徹底走向分裂的禍根,究其原因,從他們對「基督論」的看法,就不難看出來。
安提阿學派主張耶穌有人性,且曾是個實實在在的人,也經歷過成長和發展,因此,上帝的「智慧」降臨到耶穌體內,就像上帝降臨到神殿一樣,不能因此說耶穌與上帝一樣,是有「位格」的,耶穌從本質上來講,仍然是個人。
這種觀點對於亞歷山大學派來說,簡直就是歪理邪說,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堅持耶穌兼具神性和人性,二者在耶穌的身體裡完美地合二為一,也就是說,亞歷山大學派認為神性和人性在耶穌體內不僅不是對立的,反而是相互融合、溝通,以達到「屬性交流」的目的。
這就是過度思辨的害處。當神學家們在這個問題上糾纏不清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選擇性地遺忘了基督教的初衷,以至於拋開宗教基本原則,對某些個人觀點進行毫無實踐意義的辯論,甚至不惜分裂教會,用卑鄙的手段打壓和迫害持不同意見者,這不僅對於基督教的發展不利,也導致信徒的思想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