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中的神性和人性是如何發生聯繫的?

2021-01-12 人文者也

大家好,我是人文者也。

基督教中的神性和人性是如何發生聯繫的?

一方面,基督徒會十分果斷地承認耶穌的神性,可如果藉此否認他的人性,則一定會遭到大多數信徒的反對,因為這會使上帝之道成就耶穌的肉身的說法無法成立。

上帝是無形的,神性的,他通過把自己的道植於耶穌的體內,使其在人性和神性間擁有一個轉承的媒介,耶穌因此也成為人與上帝溝通,獲得其福音的橋梁,這是基督教「三一論」的核心,因此,如果否定這個道理,整個信仰體系也就崩塌了。

所以,人們在承認耶穌的神性的同時,一定也會承認他的人性,並將耶穌「裡面的上帝之道」視為他道德崇高所造成的必然結果。

可是,這依然無法滿足大多數基督徒對於宗教的需求,所以,他們的觀點往往介於兩者之間,有時朝一邊完全傾斜,但只要出現極端言論,就肯定會遭到大多數信徒的激烈反對。

這導致了什麼問題呢?就是有關基督教神人合一的問題,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公元4世紀,這個基督教迎來重大轉變的時期,神學家們往往把焦點放在「三一論」的爭論上,沒能過多地注意到神性和人性的關係問題,所以,自然也沒能得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但是,不管怎麼說,有關「三一論」的爭論延伸開來後,將不可避免地觸及到這一問題,比較搞笑的是,因「三一論」的爭論形成旗幟鮮明的正反兩派,在此問題上的觀點卻十分接近,如果因為「三一論」把對方駁倒的同時,也等於打倒了自己所堅持的觀點。

還不止如此,在4世紀以前的漫長歷史中,基督教都是在幾乎沒有明確意識的狀況下,逐漸習慣於這種選擇性忽略關鍵問題,並在這樣的體制下自如解決其他問題,這個態度不僅在西方教會存在,在東方教會也有著頑強的生命力。

其實,早在公元3世紀左右,西方教會的傑出人物德爾圖良就對此試圖進行過定義,即所謂的「一個位格,兩種實質」。

因為它的神學解釋過於晦澀,在此我就不多做解釋了,簡單來說,西方教會因此形成了這樣一種觀點:既在神性和人性之間混淆不清,又主張二者截然不同。

這種觀點被歸納進「基督論」中,有關「基督論」的爭辯也曾一度在西方教會中引發強烈反響,教會中的各教區主教和神學家雖然對此頗感興趣,卻沒有把它當成主要問題來討論,所以,爭論很快就停止了,而且眾人發現,德爾圖良的觀點是能取得各方共識的。

東方教會在這一點上,卻與西方教會大不相同。關於「基督論」的爭論,東方教會分成兩派,彼此間的觀點互相牴觸,這就是神學史上最重要的兩個學派——安提阿學派和亞歷山大學派。

對東方教會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這兩個學派是造成東方教會徹底走向分裂的禍根,究其原因,從他們對「基督論」的看法,就不難看出來。

安提阿學派主張耶穌有人性,且曾是個實實在在的人,也經歷過成長和發展,因此,上帝的「智慧」降臨到耶穌體內,就像上帝降臨到神殿一樣,不能因此說耶穌與上帝一樣,是有「位格」的,耶穌從本質上來講,仍然是個人。

這種觀點對於亞歷山大學派來說,簡直就是歪理邪說,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堅持耶穌兼具神性和人性,二者在耶穌的身體裡完美地合二為一,也就是說,亞歷山大學派認為神性和人性在耶穌體內不僅不是對立的,反而是相互融合、溝通,以達到「屬性交流」的目的。

這就是過度思辨的害處。當神學家們在這個問題上糾纏不清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選擇性地遺忘了基督教的初衷,以至於拋開宗教基本原則,對某些個人觀點進行毫無實踐意義的辯論,甚至不惜分裂教會,用卑鄙的手段打壓和迫害持不同意見者,這不僅對於基督教的發展不利,也導致信徒的思想混亂。

相關焦點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神性和獸性在星空中交融在一起,構成人性
    當少年在夜晚抬頭仰望夜空的星星時,天和海面融為一體,就像是神性和獸性,在一瞬間交融成人性。「我心裡有猛虎,在細嗅著薔薇,審視我的心靈吧,親愛的朋友,你應戰慄,因為那裡才是你本來的面目。」父親沒有錯,獸性沒有情感和憐憫,與神性是毫不相容的。但這教導也頗為諷刺,因為在派漂流的日子裡,飢餓之下,老虎和他已經融為一體,此時的派已經淪為野獸,可當派獲救之後,野獸也離開了。
  • 基督教的分裂歷史
    最初的基督教是由羅馬帝國統治的黎凡特地區的猶太教演變而來,其信徒多是猶太人且信奉猶太教。基督教起先不被貴族所認可,畢竟在一個多神教的國家強迫信奉唯一真神是不可饒恕的事情。因此基督教主要在下層群眾中傳播,信徒之間平等互助,患難相恤。它承襲了猶太教的一神論和救世主信仰,不信奉羅馬傳統的多神教,對羅馬當局的統治不滿,不以羅馬皇帝為絕對元首,因而遭到統治者的迫害和仇視。
  • 「劍來了」吞天皇帝周密,人性中的神性
    人性中的神性這位周密,我們的吞天皇帝,是喚醒人性中神性的最好例子。主張叢林定律的極端存在。人們認為天地之間的資源應該由強者控制。他試圖實現的是一個真正由強者控制的世界。這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為什麼三教不簡單地囚禁楊和其他神,讓他們轉世和修行。原因不難理解。在某些方面,神比人類修士更「得天獨厚」。在這本書中,有許多理由說明為什麼不禁止死人成為神。一是神的壽命比修士長,大多數山水神都活了很長時間。
  • 中國首部雨果獎小說《三體I》:末世下的「人性」和「神性」
    02如果只是單純地描述外星人如何佔領地球,那麼也太輕看《三體》了,作者最讓人稱道的一點在於,他極擅長借科幻探討人性,與其說是外星人想要佔領地球,倒不如說是人類如何在毀滅中自省。她開始堅定地走上背叛地球的道路,她和盟友伊文斯組建了「地球三體運動」,他們一方面招募人員擴大自己在地球的影響力,一方面和三體世界保持聯繫。葉文潔終究是高估了三體文明的道德,在她的幻想中,三體文明會是一股新興的科學力量,幫助地球獲得新生,可誰想,三體文明不過是另一股被泯滅的人性。
  • 《尋找內在的桃花源》—— 賽斯思想對人性與神性的詮釋
    創造喜悅六.發現人性中的神性之美
  • 2021展望:品牌的神性、人性與獸性
    其實,從1981年「品牌」這個概念第一次被引入中國,這40年來,東方傳統的經營思想與西方的市場理論交織,在不斷衝突和融合的情況下,早已形成了一套「中國式」的品牌哲學,那就是品牌傳播的神性、人性、獸性的「三位一體」。而在2021年,我們會看到行業超級品牌的誕生,「三位一體」的它將用「叫好又叫座」的表現來引領全場。
  • 萬有·樂評|ARTPOP:神性與人性的交點
    把ART和POP連起來看,我們就會發現,Lady Gaga想要借這張專輯成為藝術與流行的媒介,陽春白雪與下裡巴人的橋梁。這張專輯努力地融合這兩種媒體,用細膩的筆觸為人類最原始的舞蹈本能繪製背景色。這幾乎是奢侈的。    Lady Gaga之所以如此努力而不惜代價地試圖促成二者的聯姻,源自於她對流行樂的熱愛和信念。
  • 《摩西五經》:神性與人性——摩西的雙重人格
    摩西是聖經中最有魅力的人物形象之一,他的名字在《聖經》中出現了數百次。在《摩西五經》中,除了上帝,摩西是當之無愧的主角。他的一生分為三個階段,每一階段歷經四十年,身份具有雙重悖論性。而無論他居於何種身份,神性與人性總是貫穿其生命的始終。
  • 電影《半條棉被》:迷霧泥濘困境中的人性與神性
    《半條棉被》截取了在艱苦卓絕的湘南戰鬥中的紅軍戰士與普通百姓的萍水之交,挖掘開了普通紅軍戰士和老百姓心靈深處的人性光輝。 無論是道路泥濘坎坷,還是朝陽萬裡,中國老百姓和紅軍戰士始終歸屬於樸實無華的大地之母。大地哺育萬物,中國的農民和紅軍是大地之子。紅軍在大雨磅礴泥濘道路之上行軍,在大地之中戰鬥犧牲,在大地之上的百姓家中與百姓相識相知,都是大地給予紅軍戰士的考驗。
  • 周國平:性慾體現獸性,藝術體現神性,愛情體現人性
    愛情所包含的這種內在的矛盾在心理上造成了多少幻覺和幻覺的破滅,從而在現實生活中導演了多少拋棄和被拋棄的悲劇。確切地說,愛情不是人性的一個弱點,愛情就是人性,它是兩性關係剖面上的人性。凡人性所具有的優點和弱點,它都具有。
  • 當初的基督教是如何走向分裂的?東正教、天主教和新教有啥聯繫?
    現如今的基督教並不是字面意義上的教派,在當今社會,我們所提及的基督教其實包括天主教、新教和東正教。最早的基督教就是字面意義上的基督教,並沒有劃分這三個派系。在羅馬帝國解體之後,基督教正式劃分為東正教和天主教。從那開始,提及基督教,就包括了東正教和天主教這兩個教派,之後又出來新教。
  • 《楢山節考》理性、人性、神性
    生產力落後的族群若是遇上持久的天災人禍,只能優先保全勞動力,老人和女孩往往成為首當其衝要被放棄的性命。這生存理性和親情人性互相角力,合成了飽含脈脈深情的殘忍節俗。在日本一個貧窮山村,老人年滿七十歲就要在初雪的日子由兒子背上楢山,名曰「去見山神」,實則讓老人孤獨地死在九曲十八彎的山嶺之外。若是雪愈下愈大,一夜凍死,後代要為老人的「幸運」歡唱;若是天公不作美,稍雪即晴,那只能漸漸餓死,旋為鷹鳥所食。
  • 人性的衰落、魔性崛起、鬼性縱橫以及神性的復歸、靈魂的誕生(上)丨原創
    人世的信仰,可以稱之為規則——禮教,它的執行基礎在於人性,即所謂的良心,良知,所以人要一生都要修煉,維護這風中之燭一樣的「初心」。而西方人則不信人世,他們將信仰置於神界,相信神性的規律,由神來賦予我們存在的意義。
  • 火影:神性和人性的矛盾,其實就是阿修羅和因陀羅的矛盾
    阿修羅和因陀羅矛盾的原因阿修羅和因陀羅同為六道仙人的人兒子,但是他們兩個還是產生了矛盾,究其根本大概是因為他們所掌握的力量不同吧。因陀羅一開始的時候就有著強大的人實力,在他看來只要有了力量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在六道仙人給他的考核當中他靠著力量就完成了考核。
  • 看透人性密碼《天道》電視劇中的文化屬性
    只有讀懂人性,了解人性,才可洞察世界。   芮小丹:「講你的理,講強盜的邏輯,如何?如果你連強盜的邏輯都講不出來,那麼法律要求的嚴謹極限對於你就只能量化到此了。」   王明陽:「強盜的邏輯,直接獲取,冒險,刺激。」
  • 佛教和基督教的「救贖」:如何擺脫生活中的「苦難」或「罪過」?
    佛教講「苦」,基督教講「罪」,這是兩者最大和最明顯的區別了。無論是「苦」還是「罪」,都是世人所面對的最大困境,也是人類不自由的表現,只有徹底擺脫之,世人才能過上完美和真正幸福的生活,並最終獲得自由。這是佛教和基督教的共同看法,也是他們的共同立場。
  • 從基督教義看《狗鎮》中神性與人性的矛盾
    全片可以感受到導演懷著「人性本惡」的一種悲觀主義態度,質疑了傳統道德倫理和民主制度的合理性與約束性,解剖人性深處與生俱來的「原罪」。從影片的細節中不難看出這其實是一部包裹著宗教內核的電影,而導演在創作中表現在女主人公身上神性與人性的對立矛盾表現得十分突出。
  • 《勒熱夫戰役》人性和神性
    這部電影很能體現現在俄羅斯民族對於二戰的一些反思,最大的亮點在於對過往蘇聯一些錯誤的承認以及反省,大家都說死掉的毛子才是好毛子,而在毛熊的電影中可能多多少少也對這個觀點有類同之處。 電影中重複出現了東正教的元素意味著再次把神性賦予個人,再次把整個俄羅斯民族賦予個人。
  • 《姜子牙》:封神之後,神性依然離不開人性
    自天尊以下的十二金尊,還有神仙,對於可以庇佑和拯救人間都自帶著滿滿的優越感。強者,對弱者從來在骨子裡都是有著強烈的徵服和控制欲,即便是把徵服和掌控美化成庇佑。在電影裡,神仙們覺得,自己怎麼做都是為了人間更美好。
  • 《緊急救援》:神性高於人性的宣傳片
    星級指數:★★★☆一句話點評:神性高於人性的宣傳片自從因疫情原因撤出春節檔之後,很多觀眾都對《緊急救援》充滿期待。然而,千呼萬喚後與觀眾見面的它,卻遠不如人們料想中的那般出色。就算有林超賢+彭于晏這樣的王炸組合,也救不了它口碑上的滑鐵盧——上映沒幾天,它的豆瓣評分就從剛開分的6.8一路跌到了6.3。坦白說,口碑遇冷的《緊急救援》,並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爛片。它只是太讓觀眾失望了。類型片的優點與缺點,在它身上表現得同樣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