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和基督教的「救贖」:如何擺脫生活中的「苦難」或「罪過」?

2020-12-27 博文書苑若愚談白

佛教講「苦」,基督教講「罪」,這是兩者最大和最明顯的區別了。

無論是「苦」還是「罪」,都是世人所面對的最大困境,也是人類不自由的表現,只有徹底擺脫之,世人才能過上完美和真正幸福的生活,並最終獲得自由。這是佛教和基督教的共同看法,也是他們的共同立場。

世人的苦或罪從何而來呢,基督教和佛教認為,它們均來自人的墮落本性,如自私、利己、自我意識、欲望、本能,總之它們來自人的原始欲望或利己意識。

什麼是欲望或利己意識?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這是人的本我——「力比多」本能。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尼採把人的利己意識稱為生命本能或權力意志。

中國的孔子、孟子則把它稱為小人之性或名利之心——一種缺乏仁愛之心的表現。

比如一個人會自然意識到,「我」和「他人」是不一樣的,因為我有我的欲望,他人有他人的需要。在基督教和佛教看來,這就是人的本能和自我意識,是一種墮落的消極人性。基督教稱為「原罪」,佛教稱為「自我」或個人靈魂。

基督教和佛教認為,個人要想獲得真正的幸福,要想獲得生命的完善,就需要救贖。如基督教的祈禱、聖禮、神恩、節制等理念,佛教的出家、出世、苦修、冥想、涅槃等方法,都為了追求這一拯救目標。

從對現實生活的態度看,基督教和佛教都把世俗的人生當作不完善或罪過的場所。

佛教認為,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種苦,這叫苦命,如生老病死、怨憎會、愛離別、求不得等。總之,世人追求的願望和目標都屬於煩惱,既沒有價值,也不可持續。

佛教說,生命中的欲望和享樂就像水中之月或鏡中之花,咋一看似乎很美,其實是表面現象,轉瞬即逝,不可留戀。這是佛家「無常」、「無我」論的哲學來源。

一個人如何擺脫生命中的煩惱和困境呢?佛家認為,辦法有幾種,如持修「八正道」,但需要根據個人的修行理想和境界,如阿羅漢、菩薩、佛等不同目標。

從方法和過程說,比如要擺脫親情、家庭、友情、愛情、財富、金錢等身外之物的誘惑,僅僅把它們看作水中之月,不可執著。

再者,佛教還講究自度和度人,把修行的眼界和心態提到一個更高層次——芸芸眾生和大千世界,這就是大乘菩薩教的理想目標了。

佛家眼中的芸芸眾生或世界相究竟是個什麼樣子?可以用其中一個字來概括:空或者無。

佛家說的「空」或「無」是絕對的不存在,是由因緣或因果關系所造成的瞬間相對性——事物的存在是有條件的,一旦條件消失,事物隨之消亡。這就好比滴落在沙漠瀚海裡的一顆水珠,在太陽光照射下,很快就會消失不見。

佛教認為,人的生命就像太陽底下的一滴水珠,表面看起來很美麗,其實是曇花一現,到頭來是一場空;至於世人渴望的功名利祿更是如過眼雲煙,根本不值得留戀。

佛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涅槃。注意,佛教說的涅槃不是人的完全死亡,也不是生命的徹底終結,而是一種不生不滅,永遠存在的特殊狀態,佛教稱之為永恆。

這種永恆的世界又叫寂滅,就像人的無夢之睡眠一樣(馬克斯.韋伯語);一旦修行者達此境界,人的存在已經擺脫欲望的束縛,不再遭受衝動或激情的折磨;此時此際,個人已超越生死輪迴和時空限制,達到永恆之境。這是佛家說的羅漢或佛的境界了。

和佛教相比,基督教的救贖論顯得更加現實,也更重視人的實際行動。

基督教認為,自亞當、夏娃後,個人生下來就是有罪的,這叫原罪(靈魂之罪),如自私、自傲、無視神的存在、欺壓良善、主張暴力、侵奪他人財物,等等。在基督教看來,這就是亞當、夏娃子孫所背負的罪過和苦難。

這些罪過能能不能通過救贖而償還呢?基督教認為是可以的,途徑只有一個:在耶穌基督的引領下,通過上帝的神恩,以及個人的修行,努力克服靈魂的惡念,直至實現徹底更新。當然,也要等待耶穌基督的再臨。

在末世審判之際,好人的靈魂將升至天堂,並獲得靈魂的永生(像沒犯罪之前的亞當和夏娃一樣),罪人的靈魂則下至地獄,並遭受折磨。這就是基督教救贖論的核心要義。

基督教的理想是儘可能幫助世人洗掉罪孽,完成救贖,進入上帝之城。請注意,這裡的上帝之城不是存在於彼岸或冥界,而是立足於世間或人間。這是和佛教不同的一點——佛教的涅槃雖然也不是彼岸或冥界,但已超越世俗生活,指向另一神秘世界——無我之境。

基督教把人生看成「罪」,佛教當成「苦」,其中都意味著磨難、折磨、無聊、虛無、有限、無意義;出於這種價值立場,他們才主張世人需要拯救和自由,並努力追求另一種更高、更完善的境界。

從宗教意義上說,兩種宗教的理想就是他們的信仰;從道德意義上說,其最終目的是追求更超越、更符合道德原則的生活。

無論基督教或佛教包含多少迷信或不合理成分,但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他們都不滿足現世的有限生活,都認為人性是不完美和有缺陷的,從而都追求另一種更理想和更完善的生活。這是兩者的相通之處。

相關焦點

  • 基督教與佛教的本質區別
    而且,因為觀音成了女性,就不會跟男性的帝王有競爭,我想這也是佛教對政治文化的適應結果。故,佛教很容易被民間和帝王接受。雖然就教義上的佛教而言,它不一定還存在,但作為一種信仰形式,它已經完成了本土化的過程,而成了國人信仰和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近年來,佛教作為組織性的宗教,汲取了各大宗教的組織、管理和發展的優秀方式,有一定的復甦景象。
  • 為什麼世界上信仰基督教的人數要遠遠多於信仰佛教的人數?
    從總體上看,基督教屬於入世主義,佛教是出世主義。有人對這一點似乎不認同,他們說,基督教主張來世論,也是出世主義。是的,基督教的核心宗旨之一是信仰來世,認為只有蒙受上帝的恩典,人的靈魂才可能在來世得到救贖,但這只是基督教的基本信仰之一。
  • 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區別詳解,受益匪淺!
    為要明白基督教的這一教義,需要將《聖經》中的三一真神與其他宗教所敬拜的神作一番比較、研究。有人將孔教、道教、佛教、基督教和回教(伊斯蘭教)稱為世界五大宗教。孔子雖是敬畏神的人,但他認為自己無力明白天道,故退而求其人道。孔孟之道主要是關於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貫大道,少有關於神的論述。
  • 張愛林:佛教解脫重自力 基督救贖重他力
    2012年3月15日,第三屆佛耶學術研討會在重慶西南大學召開,會議主辦方試圖通過學術交流,嘗試基督教與佛教之間更深度更積極的對話。西南大學宗教研究所張愛林副教授在此次會議上發表了題為《自我與無我:佛教解脫觀與基督教救贖觀之邏輯共性》的主題演講,他認為人生之罪惡與苦惱是佛教與基督教解脫與救贖論的前提,沒有罪苦就談不上解脫與救贖。面對解脫與拯救,佛教認為自力為主,他力為輔。
  • 宗教和絲綢之路有怎樣的關係?佛教、基督教是如何發展而來的?
    01佛教、基督教的誕生回到這部著作中來,在這一章節,作者重點提到了佛教和基督教。佛教誕生於兩千五百多年前,雖然誕生於古印度,但是從地理位置上來講,佛教的誕生地位於今天的尼泊爾境內。公元1世紀前後,佛教的傳播沿著商人、僧侶、旅者的足跡,從印度北部迅速向周圍擴展。關於基督教,它是在公元1世紀發源於羅馬的巴勒斯坦省,也就是今天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地區。
  • 基督教與佛教的區別
    基督教:相信宇宙間有上帝,只此一位至大至高的主宰。佛教:相信緣起論,故原始佛教不信有神,但後來卻相信三界中的無數鬼神。基督教:相信上帝創造萬物。佛教:相信諸法[現象]因緣生。但不能解釋第一因。基督教:相信聖經真理,世人都有罪,由始祖亞當傳來。
  • 三大宗教中,為啥信仰基督教的人多?不僅僅是因為入教門檻低!
    、伊斯蘭教、佛教是世界上的三大宗教。當基督教徒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後,基督教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機會。  2、羅馬帝國分為東西羅馬兩個國家後,基督教也分裂為天主教和東正教。因為東羅馬帝國遭受伊斯蘭教的侵襲,天主教為了收復被伊斯蘭教侵佔的土地,發動了十字軍東徵。在東徵的過程中,基督教徒積極傳教,讓基督教義走得更遠,入教的人越來越多。  3、大航海時代開始後,西方列強開始了殖民時代。如何統治被殖民區域?
  • 基督教與佛教的重大區別
    此又與基督教不同,基督教叫人頭一件想到罪的問題,倒並不一定要離苦,甚至要甘心樂意吃苦,背十字架,在家庭中在社會中,善待人、服侍人。基督教有上帝;佛教拜多神,或無神。一切宗教皆有信仰,就是最低級的宗教有時也十分虔誠;但重要的問題不是你有信仰,乃是你所信仰的是誰?因為你所敬拜的神不同,你的生命人格、思想、生活、受用也隨之而異。
  • 基督教和其他宗教的比較(詳細版)
    如何知道只有耶和華是真神呢?方法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比較法,比較才有鑑別。為要明白基督教的這一教義,需要將《聖經》中的三一真神與其他宗教所敬拜的神作一番比較、研究。有人將孔教、道教、佛教、基督教和回教(伊斯蘭教)稱為世界五大宗教。孔子雖是敬畏神的人,但他認為自己無力明白天道,故退而求其人道。
  • 中國這一「教派」打敗道教,佛教和基督教,無形中影響著我們
    中國是一個寬容民主自由的國家,也是一個歷史傳承和文化融合併存的一個國家,只要你不背叛國家,有很多的信仰供你選擇。其中最熱門的幾個教派包括了佛教,基督教,道教等等。佛教也有屬於自己的建築風格特色,在生活中,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得到,信仰佛教的人通常相信人們會有來生轉世,這一輩子多積德,下一輩子就會得到好的轉世,但是如果這輩子作惡多端的,可能就會在陰曹地府得到懲罰。信仰佛教的大多數人都是相信來生這一說,並且抱有期待的。雖然說中國信仰佛教的人數很多,但是不是最多的。
  • 佛教的極樂世界和基督教的天堂有什麼不同?
    從大眾信仰的角度來看,佛教的極樂世界和基督教的天堂沒有什麼不同,都是人臨終的完美歸宿。極樂世界的教主是阿彌陀佛,天堂的教主是上帝。信仰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人臨終就可以蒙阿彌陀佛的接引去到極樂世界。倘若信仰上帝,念上帝,人臨終就可以去到天堂,上帝的國,極樂世界和天堂都是永恆的樂土。人到了天堂,靈魂就和上帝的靈成為一體了,不需要再做什麼修行,但是人到了極樂世界卻不同,還要繼續修行成佛,因為在基督教的信仰裡,人的靈魂本來就是上帝的靈創造的,本來就是完美的,所以靈魂脫離了肉體欲望和罪惡之後,直接就是完美的了,回歸到天堂和上帝的靈成為一體,不存在繼續修行的問題。
  • 基督教從猶太教衍生而出,與猶太教有什麼不同?
    基督教初期被認為是猶太教的一個分支,信徒基本是猶太人,基督教不強調行律法,只強調耶穌救贖的福音恩典,這與傳統保守的猶太教不同,二者漸漸分道揚鑣,開始被認為是兩個不相同的宗教。基督教繼承了猶太教的《希伯來聖經》,並將《希伯來聖經》的教義融入到《聖經》中。雖然基督教從猶太教衍生而來,兩者有一些相同之處,但在教義上兩者存在根本分歧。
  • 基督教的地獄史丨基督教能夠徹底擺脫地獄嗎?
    印度的情況和古地中海的一致,讓惡者重生的地獄都源於提供一種倫理上的區分。因果報應主要體現一個犧牲的系統。生者為死者獻上犧牲品,讓死者獲益。死者都去往同一個由死亡之神閻摩統治的陰間。受到重視倫理修行的苦行僧的影響,陰間分出獎勵和懲罰的區域,閻摩則成為了地獄之神。但與基督教的上帝不同的是,閻摩並不給人定罪、使人墮入地獄:人們因為自己積惡而重生進地獄,也能重生出地獄。
  • 拯救斯裡蘭卡佛教的是,信仰基督教的美國上校,還設計了教旗101
    英語不錯,同時學習了很多基督教和天主教的知識,他懂這兩個宗教的思想體系,當時差點羯那難陀就信了基督教了,但後來他又接觸了佛教的僧人和佛教的法義,最終還是選擇佛教作為自己的信仰。所以我們說到底信仰哪個宗教,不能光就你自己這一畝三分地來研究,而是要眼界放寬一點,博採眾長,兼收並蓄,這樣才不是井底之蛙,才有所甄別。
  • 《娑婆訶》一部披著佛教外套的基督教電影
    ,然而並不是因為劇情太過精彩而感嘆,實在是因為這裡面值得吐槽的地方太多了,關於電影內容和隱寓的介紹和分析就不寫了,拋開其他問題,這部電影傳達的意義還是很好的,這篇影評主要是寫其中不合理之處,直接開始正題。首先,這部電影很明顯是以佛教為背景,但是!編劇連基本的佛教教義也沒有搞清楚,雖然是寫的以佛教為背景的邪教,但是電影當中的「正經僧人團體」說的那些話簡直讓人啼笑皆非。
  • 基督教能夠徹底擺脫地獄嗎?
    俄利根稱,上帝在愛中創造萬物,經由此愛終將使所有造物回歸他身邊。在俄利根的觀念體系中,永恆的靈魂因做錯事而受懲戒,但懲戒在靈魂寄存於後續的軀體——是惡魔的、人類的,還是天使的——中體現,而不是在火與硫磺[1]的永恆地獄中體現。俄利根在《論第一原理》中發問:「如果……靈魂沒有前世,為什麼有的嬰兒無罪卻生來盲眼,別的孩子卻健全?」漸漸地靈魂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與完美的造物主合一。
  • 《源氏物語》中的眾多女主角,為何很多最後選擇了出家
    《源氏物語》是一部反映日本平安時期的宮廷生活小說,書中極具特色地書寫了幾代人的情感生活,其中較為典型的就是圍繞著源氏公子和燻兩個人的情感生活進行敘寫,而這兩者之中又以源氏的情感生活最具代表性。首先,從作為逃避方式這一層面來說,在文中這方面的案例很多,比如空蟬的出家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一種不可接受的愛戀追求的逃避,因為她選擇出家的重要原因就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擺脫繼子對她的糾纏。另外還有八親王的大女兒也多次想要剃髮成尼來躲避燻的愛戀追求,也就是說,不管他們是否真心向佛,卻都有將出家入佛作為逃避現實苦難與羈絆的手段。
  • 為什麼中國北方農村的基督教如此流行?基督教是如何滲透進的?
    查閱了資料,震驚的是,基督教在中國北方農村,尤其是華北的農村十分興盛,尤其是河南和河北、陝西的山村,甚至有的村子裡面有5-10個基督教堂,每一個村都有基督徒上百人,這些人大多是農村的老人,甚至是文盲。這真是令人十分震驚但是疑惑的發現,為什麼中國北方農村的基督教如此流行?基督教是如何滲透進最保守的中國北方農村的?
  • 穆斯林和基督徒鬥得頭破血流,為何只有佛教如此佛系
    作為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為何能如此雜糅和諧的儒釋道共處一室,並且不丟失自我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著實是佛繫到最後應有盡有。個人見解如下:其一:佛教是三大宗教中唯一的無神論者。你沒有看錯,不管現實生活中你見到多少人拜菩薩求佛祖,佛教都是無神論教派。
  • 【屬靈智慧】基督教與佛教的十七大區別,只需2分鐘就可知道!
    1、基督教:相信宇宙間有上帝,只此一位至大至高的主宰,其它皆是假神。但世人只可敬拜耶和華上帝,絕不可拜其它.因為耶和華是忌邪的神. 佛 教:相信緣起論,故原始佛教不相信有神(無神論),但後來卻相信三界中的無數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