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區別詳解,受益匪淺!

2021-02-23 清晨相約

       

誰是真神?


藉著神的普遍啟示,不少人都相信冥冥之中有超然的力量存在,左右著世人的生命歷程。如果我們相信神的存在,那麼一個邏輯的問題是:誰是真神呢?各宗教所敬拜的神都是真神還是有真有假?到底有多少位真神?有人認為,各教敬拜的神都是真的,眾神是兄弟姊妹,所以,條條道路通羅馬,任何宗教都能殊途同歸,達到人天合一。


但基督教的信仰是,真神只有一位,即耶和華這位獨一真神。在《出埃及記》,神向以色列人訂立的十條誡命中的第一條就闡明這一點。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偉大先知摩西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十天,諄諄勸誡即將進入迦南美地的以色列人時說,「今日你們要知道,也要記在心上,天上地下唯有耶和華他是神,除他以外,再無別神」(申命記四39)。主耶穌在傳道時也反覆強調這一點。有一個法利賽人問耶穌,十條誡命中哪一條是第一要緊的,耶穌回答:「第一要緊的,就是說:『以色列啊!你要聽;主我們神,是獨一的主。你們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們的神』」(馬克福音十二29~30)。


很多人對基督教這一「唯我獨真」、否定別的宗教的神的教義相當反感,認為基督教太偏狹,不夠包容。然而,耶和華乃獨一真神、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是千真萬確的。在某種意義上說,作基督徒比信其他宗教更加困難。只有不但承認有神、而且進而相信耶和華是唯一的真神的人,才能成為基督徒。


如何知道只有耶和華是真神呢?方法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比較法,比較才有鑑別。為要明白基督教的這一教義,需要將《聖經》中的三一真神與其他宗教所敬拜的神作一番比較、研究。有人將孔教、道教、佛教、基督教和回教(伊斯蘭教)稱為世界五大宗教。孔子雖是敬畏神的人,但他認為自己無力明白天道,故退而求其人道。孔孟之道主要是關於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貫大道,少有關於神的論述。道教雖有太上老君(即李耳,號老子或老聃)為共同教主,有三綱四輔道經,但道教以煉丹和求長生不老為主要目的,而且明朝以後式微。本文主要介紹佛教和回教,並與基督教相比較。


一、佛 教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於公元前560年左右生於北印度的迦昆羅城,其父是該城的城主。釋迦(Sakya)為族名,意為「能仁」;牟尼(Mani)意為「賢人」或「寂默」。釋迦牟尼即意為「釋迦族賢人」。


有一天,當釋迦騎馬經過王宮邊緣的園地時,他看到了一個被疾病折磨的人、一個步履蹣跚的老人和一位行乞的出家人。那天晚上,那位出家人平安快樂的面容一直浮現在他腦海裡。他開始思索人生中是否還有比宮中的奢華生活更有意義的事情。於是,他剃光頭、披黃袍,雲遊四方,成為一個行乞的修行者。


此後六年中,他用遁世、刻苦的方法尋求拯救。最後他在一棵菩提樹下打坐40晝夜,終於獲得了一種稱之為「開悟」的經驗。這種臨到他的內覺使他認定人類苦難的真正根源是「慾念」。人若能擺脫一切慾念,即可獲取屬靈的平安,去涅盤之路於此開通。此後,釋迦即被稱為「佛陀」(Buddha),即「悟者」、「覺者」。


之後,釋迦吸取婆羅門教一些教義,創立了佛教,設立了僧侶制度。此後45年中他主要在印度恆河流域一帶傳道。釋迦病逝於公元前486年。遺體火化後被分成八份,由八個地區、國家分別建塔紀念。火化後骨頭的剩餘物,梵文叫saria(意即「死人的骨頭」),中譯為「舍利子」。


佛教的教義十分複雜,但大體可分為原始佛教、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三大類。


原始佛教


原始佛教指釋迦牟尼本人所講的根本教訓,一直持續到他去世後的一百年為止。釋迦的根本教訓其本質是無神論的心理學的自律。正象魏司道(Johannes G. Vos)在《基督教與世界宗教》一書中指出,佛陀所注重的是今日所謂心理學,他所追求的是以心理學來解救人的困難。他相信人的根本困難不在思想,乃在感情,特別當他的慾念未受嚴格控制的時候。他並不相信任何真神,並主張祈禱是完全無用的。


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


佛祖去世以後,印度佛教教團即發生分裂,後逐漸形成兩大主流:小乘佛教(Hinayana)和大乘佛教(Mahayana)。「乘」指交通工具。大乘佛教興起後,自詡該派能很快到達涅盤彼岸,故稱「大乘」,同時把別的派別貶為「小乘」。


二、回教(伊斯蘭教)


回教創建於公元7世紀初,創始人為穆罕默德。 他40歲時在麥加宣布自己受到天啟,被安拉選為使者,受命傳播一種新的宗教——伊斯蘭教。


公元622年,由於遭到貴族的反對和迫害,他從麥加遷到麥地那,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宗教公社組織。公元630年,他統一了阿拉伯半島,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國家。公元632年6月8日,穆罕默德於麥地那歸真(逝世)。


回教的基本信仰十分簡要,包括信阿拉、信天使、信經典、信先知、信前定、信末日與死後復活等六大類。


信阿拉(Allah)

回教是一神信仰,相信只有一位造物的真主「阿拉」。《回教綱要》中指出,在阿拉伯的眾多神中,除了三位女神,一位叫阿拉(Allah)的男神更偉大,有人認為三女神是他的妻子。自回教興起後,阿拉被尊為獨一的真主。


信天使

回教相信天使由光所造。相信每位信徒都有四天使監護並記下其一切善惡所為。他們也相信幽鬼,於亞當前數千年,由火焰而生,有男女生殖、生老病死和正邪善惡。


信經典

回教相信阿拉藉天使賜下一零四卷經典:亞當十卷,塞特五十卷,以諾三十卷,亞伯拉罕十卷,摩西一卷(Taurat《摩西五經》),大衛一卷(Zahur《詩篇》),耶穌一卷(Injil《福音書》),穆罕默德一卷(《可蘭經》)。《可蘭經》地位最高。據傳《可蘭經》是天使加百列向穆罕默德啟示而成的,全部用麥加方言,全用第一人稱。《可蘭經》共一一四章。


信先知

《可蘭經》中列舉了二十九位先知,穆罕默德是接受最後啟示的、是最大的一位先知。回教也尊敬耶穌,相信他是童女所生,但不承認耶穌是神。《可蘭經》上說,耶穌並沒有死在十字架上;在被釘十字架前阿拉已把他帶上天堂;真正死在十字架上的是化裝成耶穌的猶大等等。


信前定

相信一切都由阿拉所控制、安排,但也承認人有自由意志,可以隨己意行善惡,選擇信與不信。


信末日與死後復活

相信在末日死人要復活,阿拉要對人進行審判,然後分別被送上天堂或進入地獄。


三、基督教


基督教於公元一世紀三十年代耶穌受難、復活、升天之後由耶穌的門徒建立。基督教會雖不是由耶穌親手所設,但由接受耶穌作個人救主和生命主宰的人群所組成,耶穌是教會的主。教會起初以耶路撒冷為中心,後向猶太全地、撒瑪利亞傳開。經過三十年左右,已傳進亞、歐、非三洲。


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可以用第二世紀教會所制訂的《使徒信經》體現出來:「我信神,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我信我主耶穌基督,神獨生之子,因聖靈感孕,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被釘於十字架上,死了、葬了、降在陰間,第三天從死裡復活、升天,坐在全能父神的右邊,將來必從那裡降臨,審判活人、死人。我信聖靈。我信聖而公之教會。我信聖徒相通。我信罪得赦免。我信身體復活。我信永生。」


基督教相信,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獨一真神是宇宙的創造者和維護者,是萬物的主宰。人是神按自己的形象造的。由於人類始祖亞當、夏娃對神的悖逆,被逐出伊甸園,使人與神的交往中斷,從此人活在罪中不能自拔。公義的、絕不以有罪為無罪的神,為拯救人類,差他的獨生子道成肉身來到世上,用人所能理解的話語向人們宣講天國的道理。耶穌無罪受難,將世人的罪集中在自己身上,接受神的審判,替萬人作了贖罪祭。完成了神的救贖計劃後,耶穌從死裡復活,升天了。一切相信他的人,其罪就被耶穌在十字架上流的血洗淨,成為神國的兒女,進入永生。了解耶穌的救恩而不信者,將仍活在罪中,只能與公義、聖潔的神永遠隔絕,進入永遠的黑暗和死亡之中。現正處於世界的末日,耶穌很快將再次降臨世間,審判活人、死人。信耶穌者將升入天堂,不信的人將下到地獄。基督教還相信,六十六卷舊約和新約《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是信徒生活和信仰的唯一準則。


基督教和其他宗教的區別


說到底,基督教和別的宗教的根本區別在於:別的宗教是人尋找神,人想像神,而基督教則是神尋找人,神啟示人。


別的宗教創始人為要解脫世人的苦難,用自己的理智去尋找神、去尋找通向神的路,其動機是好的。但因神太高大,人憑自己有限的智慧所找到的神,絕不能是真神的本體,只能是人自身的理念的投射。有人考察過,佛教剛傳入中國所建的寺廟裡,菩薩的長相是印度人模樣;隨著寺廟內遷中原,菩薩象也逐漸變成中國人的面目。而且,菩薩所穿戴的,多為唐代的衣衫,因唐代是佛教鼎盛時期。很明顯,這些菩薩是人的文化、理念的化身。


基督教所信的這位神,不是人主觀的想像,而是神親自向人啟示出來的,是真神的本體。神的啟示的集中體現是《聖經》和取了人形的神——耶穌。《聖經》的權威和耶穌的復活是基督教與別的宗教的分水嶺。基督教信仰是植根於耶穌復活和《聖經》是神的話語這兩個歷史事實的客觀真理,而非來自創教人的主觀的心思意念。基督徒所信奉的《聖經》,有眾多的特點和考古學的證據說明它的記載完全符合歷史的真實,而且是出自神的默示,是神要對人類說的話。


其他宗教的經典,如《佛經》、《可蘭經》、道教的「三綱四輔」等,都無法證明其歷史性,更無法證明是神的話語。佛教沒有稱《佛經》是神的啟示。《佛經》博大精深,但皆是人的智慧,不具有《聖經》的權威。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稱《古蘭經》是他在山洞修練時真神阿拉賜給他的啟示。只是,除他本人外,沒有任何人可作旁證;《古蘭經》自身也未顯示任何特點能使他人相信它是神的啟示。相反,借於別的經典(尤其是聖經)的他山之石在《古蘭經》中俯拾即是。


別的宗教的經典閃爍著人的智慧,《聖經》卻充滿了屬天的啟示。《聖經》中啟示的神的「三位一體」的特徵,人無法完全明白。《聖經》不迎合人們想靠自己的善行而得救的心理,嚴厲譴責人的罪性,指明人無法自救,只有接受神的救恩才是永生之道。耶穌說話,從不修改、補充,除非門徒要求,也從不解釋。而且,他常常「答非所問」,叫人摸不著頭腦。法利賽人也說,他說話帶著權柄。


別的宗教領袖說他們能幫助信徒找到一條通向真理、生命的道路,而耶穌則宣稱,他本身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別的宗教教導人行善以修來生,但信徒能否真正行出善來卻是另外一回事。基督教不僅教導基督徒行善,而且借著住在基督徒心中的神的靈(聖靈)的引導,賦予基督徒行善的能力。基督徒的一切行動不是自己「做 」出來的,而是「活」出來的,是在自己身體中神所賜予的生命的自然流露。這一切都表明《聖經》是神的話語,表明其權威性、超越性和真實性。

相關焦點

  • 羅馬帝國皈依基督教,和波斯帝國改宗伊斯蘭教有什麼區別?
    與波斯帝國原本並不信奉伊斯蘭教一樣,羅馬帝國最初也同樣不信基督教,羅馬人信仰的是多神教。羅馬人不僅不信基督教,還殺了基督教的創始人耶穌。但羅馬帝國最終還是選擇了基督教作為國教,這一歷程從君士坦丁大帝開始發生改變。公元337年5月22日,君士坦丁大帝在臨終前受洗正式成為基督徒,這是一個標誌,標誌著羅馬皇帝對基督教的認可。
  • 基督教與佛教的本質區別
    本文不是學術論文,也非個人見證,我只是想從兩大宗教的教義和影響入手,就個人觀感,淺談兩者區別。不足之處,請方家多多指教。 佛教和基督教都是中國政府承認的五大宗教之一。兩個宗教都非本土宗教,佛教來自印度(準確地說是現在的尼泊爾),基督信仰來自中東。佛教大約在漢朝傳入中國,基督教在唐朝開始傳入中國。
  • 基督教與佛教的重大區別
    此又與基督教不同,基督教叫人頭一件想到罪的問題,倒並不一定要離苦,甚至要甘心樂意吃苦,背十字架,在家庭中在社會中,善待人、服侍人。基督教有上帝;佛教拜多神,或無神。一切宗教皆有信仰,就是最低級的宗教有時也十分虔誠;但重要的問題不是你有信仰,乃是你所信仰的是誰?因為你所敬拜的神不同,你的生命人格、思想、生活、受用也隨之而異。
  • 印尼是世界信奉伊斯蘭教最多的國家,華裔為何不信,而信基督教?
    在印度屠殺華人過程中,本來華人不怎麼信教,即使信教也是佛教,還有以儒家為教,在印尼被稱為「孔教」。而伊斯蘭教傳入印尼,最初是由一些阿拉伯商人傳入蘇門答臘島,之後在印尼傳播開來。此後伊斯蘭教不斷擴大信教範圍,即使到荷蘭殖民時,基督教也未能爭過伊斯蘭教,伊斯蘭呈基數的不斷增長,主要在印尼土著居民所接受。
  • 基督教與佛教的區別
    基督教:相信宇宙間有上帝,只此一位至大至高的主宰。佛教:相信緣起論,故原始佛教不信有神,但後來卻相信三界中的無數鬼神。基督教:相信上帝創造萬物。佛教:相信諸法[現象]因緣生。但不能解釋第一因。基督教:相信聖經真理,世人都有罪,由始祖亞當傳來。
  • 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以及猶太教之間有什麼聯繫?
    30AD,產生基督教,耶和華的兒子,耶穌創立基督教,傳達的教義更接近猶太教,而保羅對基督教義做了很大貢獻,不在局限於猶太人,傳到整個羅馬帝國及日耳曼蠻族。耶穌被處死,死後教徒相信他3天後復活了,後來,逐漸獨立發展成了基督教。傳說,耶穌曾經到印度學過佛教,把猶太教從道德教訓發展為宇宙大愛是受了佛教的影響。猶太教徒和基督教徒都不肯對羅馬君主致敬,但羅馬認為猶太人就是個反覆無常、古怪,置之不理。而基督教,誰都能信,哪都有,必須剷除,經歷了幾百年鬥爭。
  • 【屬靈智慧】基督教與佛教的十七大區別,只需2分鐘就可知道!
    24-7萬國敬拜大衛豎琴恩膏專輯;2、美國IHOP24-7恩膏敬拜專輯;3、天門打開特會寶座前敬拜釋放;1、基督教:相信宇宙間有上帝,只此一位至大至高的主宰,其它皆是假神。但世人只可敬拜耶和華上帝,絕不可拜其它.因為耶和華是忌邪的神. 佛 教:相信緣起論,故原始佛教不相信有神(無神論),但後來卻相信三界中的無數鬼神。
  • 十分鐘看明白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這三大宗教的關係|文史宴
    文/肖憲猶太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的關係,相信大部分讀者都有所耳聞,不過裡面具體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可能還缺乏總體的認識。本文在這方面會進行一個全面的講解,希望大家喜歡。維繫猶太民族的精神力量是猶太教。猶太教和基督教、伊斯蘭教被稱為世界三大一神教,都起源於中東,而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發展都受到了古老的猶太教的影響。
  • 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簡史
    最近一直想研究下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歷史,看了一些視頻和文章,做了一些總結,下面是時間線圖,需要結合下面的各個教派的具體內容查看:
  • 世界三大宗教的地區分布,基督教分布最廣,伊斯蘭擴張最猛
    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當今世界主要的宗教類型包括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印度教、道教、儒教、猶太教等等,其中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被稱為世界三大宗教,這三大宗教自創立後都不斷發展壯大,分布地區也不斷擴大,最終都形成了廣泛的分布地區,也可視為是某一宗教的「勢力區域」。基督教是當今世界最主要的宗教,估計信仰基督教的人口總數超過20億人,被稱為「世界第一宗教」。
  • 世界五大宗教之一的伊斯蘭教是怎樣形成的
    穆罕默德的創教活動斯蘭教同苦督教、佛教並稱世界三大宗教。但是,同基督教、佛教的歷史比較,伊斯蘭教的歷史遠為後出。伊斯蘭教是7世紀中期在阿拉伯半島傳布開來的一種宗教。它的創始人是麥加貴族世襲出身的穆罕默德。後來,伊斯蘭教發展成為世界性宗教。
  • 基督教和其他宗教的比較(詳細版)
    為要明白基督教的這一教義,需要將《聖經》中的三一真神與其他宗教所敬拜的神作一番比較、研究。有人將孔教、道教、佛教、基督教和回教(伊斯蘭教)稱為世界五大宗教。孔子雖是敬畏神的人,但他認為自己無力明白天道,故退而求其人道。孔孟之道主要是關於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貫大道,少有關於神的論述。
  • 佛教和基督教的「救贖」:如何擺脫生活中的「苦難」或「罪過」?
    佛教講「苦」,基督教講「罪」,這是兩者最大和最明顯的區別了。無論是「苦」還是「罪」,都是世人所面對的最大困境,也是人類不自由的表現,只有徹底擺脫之,世人才能過上完美和真正幸福的生活,並最終獲得自由。這是佛教和基督教的共同看法,也是他們的共同立場。
  • 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教義比較表
    名詞基督教伊斯蘭教(下面是伊斯蘭教信仰的概括講法,所引經文指《古蘭經》[Koran])死後生命主後570年,出生於麥加,開始了伊斯蘭教。真主最後和最偉大的先知,他的《古蘭經》是所有神所默示的書中最偉大的。原罪這詞形容亞當的罪怎樣影響他的後裔(羅五12-23)。具體來說,這是我們從亞當罪性的傳承。罪性源於亞當,由父母傳遞給孩子。我們的本性是可怒之子(弗二3)。沒有原罪。除非反叛上帝,所有的人都是無罪的。
  • 為什麼中國北方農村的基督教如此流行?基督教是如何滲透進的?
    就在佛教傳入中國的東漢王朝,誕生了本土的道教,但是道教長期以來的體系建設不如佛教,南北朝時期吸收了佛教眾多成果和宗教體系,才變成了正宗的宗教,所以道教在歷史上也很興盛。但是佛教有一個弊端,就是他對於信徒太過於苛刻了,特別是漢傳佛教的大乘佛教。
  • 《娑婆訶》一部披著佛教外套的基督教電影
    首先,這部電影很明顯是以佛教為背景,但是!編劇連基本的佛教教義也沒有搞清楚,雖然是寫的以佛教為背景的邪教,但是電影當中的「正經僧人團體」說的那些話簡直讓人啼笑皆非。電影中反覆出現的「永生」話題和佛教最最最基本的「無常」教義相去甚遠,佛教講「無常」一切都是不可能永恆存在的,佛陀釋伽牟尼也在八十多歲圓寂了,既是是去了佛教的「天堂」極樂淨土,人的壽命雖然長,但也是有結束的一天。反而能夠「永生」是基督教的教義之一,基督教認為去了天堂的靈魂可以獲得永生。
  • 穆斯林和基督徒鬥得頭破血流,為何只有佛教如此佛系
    鐵打的聖索菲亞,流水的信仰7月24日土耳其將聖索菲亞大教堂從博物館改成了清真寺並舉行了首次禮拜,歐洲各地基督教堂紛紛鳴鐘表示悲慟,將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千年的恩怨又一次帶到了世人面前。聖索菲亞大教堂作為基督教宮廷教堂持續了9個世紀,其後見證了近兩百年的十字軍東徵歷史,又改為清真寺數百年,中途兜兜轉轉,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在這座教堂改頭換面爭鬥不休。也正是這些流血事件,讓我輩吃瓜群眾對宗教敬謝不敏,寧願做一個佛系的美男(女)子。
  • 基督教的升級改版之旅,中國盜版基督教的創立者竟然4次落榜秀才
    基督教的升級改版之旅,中國盜版基督教的創立者竟然4次落榜秀才從遠古文明中多神論中走出了一個一神論大家知道基督教有部聖經,聖經有分《舊約》和《新約》兩部分,其實《新約》記載的才是耶穌誕生後的所說,所做的故事,《舊約》和耶穌沒關係,記載的是猶太民族的宗教希伯萊教的起始和故事,比如摩西受戒
  • 佛教:一目了然的緣起涅槃
    當世正流行著的,能衝破民族和國界的世界性的三大宗教,為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其他很多教派,也大都是這三大宗教的分支在這裡,要研究長江流域的寶塔、寺廟和僧俗,就必然涉及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祭拜形式上,和另兩個信奉只一個神的世界性宗教不同,佛教是於多神教,並且是拜祭偶像的。佛教與印度教同樣都產生於以婆羅門階級為中心的印度,它吸收了原來婆羅門教(古印度教)的生生輪迴和因果報應的思想。
  • 一生必看紀錄片 | 基督教歷史 A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基督教在人類歷史上和當代都有著廣泛的影響、和佛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全球估計現在共有15億至21億的人信仰基督教,佔世界總人口25%-30%.最早期的基督教信仰僅從鳳毛麟角的幾個信徒萌芽,何以成長到可以影響人類的文明發展和歷史進程的呢?這千年的基督教歷史之問,將由Diarmaid MacCulloch 迪爾梅德.麥克庫洛赫教授在本系列節目中不懈地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