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年苑,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科公眾號,致力傳遞老年醫學的價值和聲音。
本文來源: 臺灣長期照顧關懷協會
銀發浪潮來襲,加上少子化,照顧者面臨的高齡化現象,也是常見的問題之一,社會上常出現長者照顧長者的情形,老人照顧老老人已成臺灣常態。臺灣失智失能老年人的主要照顧者平均年齡53.8歲,超過半數65歲以上,甚至6%為75歲以上老年人,平均照顧時間接近10年,老人照顧老老人,令人無奈、不舍。
曾經,中國人的家庭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現今,若這家中的一老倒下了,還會是子女口中的一寶嗎?根據統計,在日本,有1300萬人白天工作、晚上看護長輩;在美國,15%的上班族須照顧失智症老人;在臺灣,近6成5企業曾有員工因照護長輩而離職。
現在,爸媽倒下成了職涯中不可控制的變數。日本媒體報導,今年是戰後嬰兒潮全數邁向65歲的一年,而再過10年,他們的子女負擔將變得更沉重。日媒用"隱形照護"這個名詞,來形容白天上班、晚上看護長輩、公司卻不知情的人。這群隱形照護者究竟有多少人呢?根據估算,有高達1千3百萬人,這也意味著,未來可能有更多員工會因照顧長輩而離職。而根據線上調查,接受調查者每10人中就有3位曾為了照顧父母或配偶而辭職,其中近6成為企業主管。
反觀臺灣,日本的例子也許可以成為很好的借鏡。目前臺灣65歲以上老齡人口佔比為11%,日本是25%。臺灣正步入加速老化的階段,預計2025年即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將佔20%。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根據估算,在臺灣,有高達220萬的上班族,此刻正面臨失能長輩照護壓力。
老年人的照護問題會逐漸浮現。家中的失能長輩該由誰來照顧?在臺灣,由很多的例子可以看到,可能是收入最低者,或單身無家庭者,還有退休的長者。這個問題,導致許多大家庭、親戚關係的丕變,所謂的久病無孝子,因為精神及經濟壓力的沉重,甚至有人會直言說,也許父母不在會更輕鬆。到後來,許多人體會到,照顧父母,很少人能無怨無悔的。
照顧者高齡化 別忘喘息紓壓
如果照顧者感到壓力過大,身心也開始出現不適症狀,可根據"REST"的原則做調整。◎R代表Relax(放鬆):學習放下心頭重擔,每天與每周都找一個"固定"的休息時間,讓自己放鬆一下。照顧者可利用這些時間做些自己想做的休閒活動。例如:紓壓、芳療、慢跑、瑜伽等,都可以放鬆緊繃的情緒,提高愉悅感。
◎E代表Encourage(鼓勵):根據統計,每個照顧者每天平均工作18小時,但是卻很少人關懷他們。除了社會大眾及專業人員能主動關心身邊這些默默犧牲奉獻的照顧者,給予他們讚美及鼓勵,照顧者也應該鼓勵自己"我做的是很有價值的事情"、"我做的事情很重要"。
◎S代表Support(支持):照顧病人時,除了請其他家屬及親友幫忙,也可尋求外界的支持。每個縣市的衛生局都有提供喘息服務,可透過申請依照個人情況做處理。
此外,參加照顧者支持團體,透過一些連續性的團體活動,彼此分享經驗及互相支持。
◎T代表Talk(溝通、談話):照顧者應誠實地面對情緒,將自身的想法及感覺分享出來,給情緒及壓力一個出口。
如果嘗試各種方法仍無法紓解負面情緒時,可尋求專業人員(如家醫科、精神科)的諮商輔導。
照顧者首要之務就是將自己的身心都調適到最好的狀況,適當地宣洩壓力,才能提供失能的家人最好的照顧,並在照顧者的角色與維持自身生活這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老人照護的問題,不管我們現在幾歲,早晚都會遇到。除了政府的照護機構、補貼之外,做子女的應要及早規劃,兄弟姐妹一起討論因應措施;不管是子女或是長輩,在心態上都須要調整,因為,今日的子女,是明日的長輩。簡而言之,對個人來說,長輩的照護,耐心、同理心及陪伴是最重要的。
-- 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科及其團隊--
老年症候群|慢性病管理|長期照料模式構建|多學科團隊|院內急性醫療
協和-霍普金斯老年醫學論壇|協和-歐葆庭老年護理培訓班|中國醫學論壇報協和老年醫學專欄|老年醫學速查手冊|老年醫學臨床實踐|安寧緩和醫療症狀處理手冊|遠程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