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的觀點來看,人老了,兒孫在身邊就是最幸福的一種生活方式。
然而每個人的處境和個性都是不同的,有些老人可以過著非常安逸的生活,和他們的孩子和孫子孫女在一起很自在,一些老年人卻出於某種原因選擇獨自一人養老。
不管什麼樣的安排,實際上是在可能的情況下最合適的安排,只要他們沒有急於求變的意圖,那麼別人就不需要用自以為是的理論和特殊的眼光來幹涉和批評,他是一種幹擾和阻礙,與卻無關。
也許很多有傳統觀念的人無法想像的是,對於獨居老人來說,子女應該給予他們最大的關愛,不是更多,而是三不!
不要依賴你自己
他妻子60歲後獨自一人過世了,他沒有和孩子們呆在一起。
對此,身邊不時有人關切地問老人,對她說:「像您這種年紀,還是跟孩子們一起住好一點,彼此之間有個照顧。年齡大了,就不要逞能了,該依賴孩子,就依賴孩子吧。」
表面上,老人只回答:「我喜歡清靜自在,跟孩子們想法、生活習慣都不一樣,自己獨自居住,過得還快活一點,之前不想改變這種模式。」
然而外人也許不知道內心真正的煩惱和煩惱。
老人有兩個兒子,兩個兒子能力一般。之前,他們正處於上有老階段,老年人不需要他們的照顧,每次回家,都會因為經濟困難向老人求助。
不要指望他們給自己養老,鄭秀珍,老人們只希望他們不要自食其力啃老已經在他們年老的時候燒香了。
所以她根本不想和他們住在一起,她只想一個人呆著。
因為那樣的話,我不能停下來,我要做各種各樣的事情,而且我比現在更累了,而且,我必須在錢財中損失慘重。
2不要拿走你的養老資金
老年人也有危機感,他們可能知道他們的孩子是什麼樣的性格。
當你知道在你年老時不能互相依賴時,你就會知道無論如何必須保持他獨自生存的能力。
因此情況下不拿走養老資本比期待孩子養活自己更實際。丈夫去世後,她沒有多少錢了,她覺得她有安全感。
他們每月的養老金用來支付日常開支,只要孩子們沒事幹,他們就會來搶他們,其實,老人們的生活也相當可以忍受,也比較有保障。
事實上她的孩子們每周都會帶著孫子,孫女來殺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試圖從她那裡得到一些實際的幫助和好處。
她愛著她的孩子,孫子,但有時當他們得到他們的願望,高高興興離開時,她會看著她縮水的錢包,她很重,總是擔心自己年老。
很容易理解,他們不為自己的晚年買單,他們總是讓年邁的母親為自己的生命買單,未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如何?
這不是一個無法預測的問題,其實,答案一目了然,但對方並不在乎。
3別插手找你老婆
老人的想法是,如果有可能,最好找一個差不多的老人,互相照顧花餘生。
這樣,我們就不必依賴雙方的孩子給自己養老,這解決了壓著頭上的負擔,也解決了他們最大的一個煩惱。
所以她最期待孩子的看點就是能夠更大方,不幹涉自己的事情找老婆。她也可以想像,她的孩子們會反對這種情況。
因為那樣的話,他們就不能再從母親那裡獲益了。
雖然老人的財產不算太多,但對於那些記得她東西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損失,認為自己天生就有自己的財產,可以不時地從他們那裡得到一些幫助,只要他們能從中得到到沒有,那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在這種情況下,這將是一種不言而喻的反應。
雖然老人想找他的妻子,但如果他找到了,那一定是一場激烈的戰鬥,他必須想辦法說服他的孩子們。
結論:
看了老人的真實情況,我們會發現,孩子們不剝奪自己養老的資格,比說他們都期待孩子給自己養老更為恰當和簡單。
不是所有的老人都有如此高的期望,他們的孩子應該天經地義來養活和照顧自己,但至少作為成年人,他們必須自食其力,他們不應該在成年後給年邁的父母增加各種額外的麻煩和經濟壓力。
對父母來說,最基本的孝順就是能夠自給自足,得到他們所需要的錢和物質,過一種他們感到滿意的生活。
即使顧忌的父母在晚年沒有空閒時間,這也是一種同情和理由,讓孩子不至於淪為父母一輩子不能扔掉的負擔,也不妨礙老人們想方設法自救養老(包括晚年再婚)。
正是這種社會上最樸素的欲望是很難實現的,所以有那麼多的老年人在他們年老的時候真的有許多未知的無助、悽涼和心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