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有所育,學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多會體現在這些方面,但隨著我國年齡結構的變化,少子化,老齡化正改變人們的生活,近年來獨居老人越來越多,日前在昆明一名63歲的獨居老人臥倒在廚房離世,廚房的水龍頭沒關上,一直滲到樓下鄰居才發現了老人出事。這時,有人質疑老人的子女去哪兒了。
原來在11月28日,家住昆明一小區的住戶發現樓上不斷滲水,上樓敲門多次無人應答後報警求助,民警到達現場後多次敲門無人應答,在採取緊急措施開門後發現老人已經躺倒在廚房。廚房水龍頭沒關上,水還在流,但老人已經沒了生命體徵。
經法醫確認,老人屬突發疾病死亡,最終民警聯繫上了老人的家屬告知老人去世的消息。據報警的鄰居介紹,住自己樓上的這名女性老人是這裡的租戶,一直處於獨居狀態。民警提醒,子女還是應經常打電話關心一下獨居的老人。
當子女們慢慢長大,也有會自己的工作、家庭需要經營,相對應的父母在生活中比重可能就慢慢減少了,一些人需要在外工作、打拼,而留在家中的老人就成了無人照看的空巢老人或獨居老人,生活中有很多這類無法實現"養兒防老"的現實問題,但越是如此越要經常和父母聯繫,條件允許的多回家看看,在增加對老人陪伴的同時也讓獨居老人群體感受到更多的親情和關愛。
據統計數據報告,截止18年末我國60歲以上人口為24949萬人,佔總人口比例的17.9%,而年齡在65歲以上的人口為16658萬人,佔比11.9%,人口老齡化是我國人口結構變化的大趨勢。另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發布的中國空巢老人趨勢預測,2020年空巢獨居老人達到1.2億人,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進一步提升至2億。
受計劃生育、經濟和家庭觀、養老觀的變化,未來空巢老人和獨居老人佔老年群體比例將逐步提升,儘管這樣的趨勢發展結合社會實際有一定的必然性,但獨居老人面臨的問題依舊讓人擔心。
年齡大了,首要的影響就是身體機能的下降,行動遲緩、記憶衰退,老人和小孩一樣都是需要人照顧的,而老年人也是慢性病高發群體,據相關統計,我國老年人群體中有約7成患有慢性病,相比有人照顧起居日常的老人,無人照看的老人傷亡事故的概率更高。
此外,心理方面也會遇到問題,空巢老人是遠離人群的群體,長時間少與人交流會造成性格和心理變化,獨居老人的抑鬱、自卑、焦慮心理普遍,老年生活從心理層面上看,最大的需求在於陪伴和尊嚴,而獨居老人在這兩方面都處於低滿足狀態。
根據上海市質量協會日前發布的"上海市老年人生活質量滿意度調查",偶居老人生活幸福指數為78.1;和子女合居老人為76.96;獨居老人的幸福指數較低僅為74.86,在情感上獨居老人的需求得不到滿足,需要更多的親人和社會關懷。
隨著我國人口結構發生改變,國家和社會層面也開始更加關注老年人群體的生活,傳統的養
老方式一是家庭養老,二是社會養老(多為養老院,或一些社會福利機構),不過受到傳統觀念影響,一些老人對後者持排斥和反對態度,未來還需要更多樣的順應時代趨勢的養老模式來填補養老上的不足。
一些新型的養老方式已經開始推行。如互助型養老,在德國有類似老年人合租公寓的地方,在私人空間上優於養老院,護工定期服務,這種方式比養老院多了一分尊重。另外如康養小鎮等,都是更基於人性化和老年人尊重的"升級版"養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