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油醬
1
無意中刷到一條微博,很心酸。
安徽蚌埠一小區內,一位獨居老人在家中陽臺上摔倒,靠敲盆引起對面樓鄰居注意。
有居民聽到敲擊聲,發現老人倒在家中,急忙報警求助。
經詢問,老人已倒地4天,滴水未進,廚房裡的飯菜早已發黴。
而老人家屬已近20天沒來看望。
獲救後,老人急忙一口氣喝下了一瓶礦泉水。
因喝得太急還被嗆到。
此時的場景不知道老人家屬看到後,有沒有一點鼻酸。
如今,社會結構在發生變化,獨居老人的類似事件,近幾年並不少見。
杭州老錢是樓上獨居張大媽的鄰居。
某日凌晨,老錢發現樓上張大媽好像有意在敲地板。
上樓一看,張大媽摔倒了。
廚房裡的高壓鍋還在燒著。
原來,張大媽在做早飯時摔倒骨折了,手機離得遠,只好敲地板求救。
據預計:
到2020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55億人左右;
其中獨居和空巢老年人將增加到1.18億人左右。
由於70年代以來獨生子女較多,「四二一」家庭結構比較普遍。
平均近4個勞動力撫養1位老人。
而第一代獨生子女已到中年,父母漸漸變老,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面臨現實壓力。
養老問題已從家事逐漸過渡到國事,這不僅是每個家庭面臨的難題,也是全社會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養老這件事上,其實很難做到一個統一標準。每個家庭情況不同,它背後的成員關係、相處模式、家族傳承等等因素,決定了它無法全面調和。
長達20天不來看望家中父母,的確應該指摘,但同樣有部分人無法時刻陪在父母身邊。
生活有時不由己,沒有工作就無法支撐得起家庭。
在這條微博下面,有一個評論令我印象很深:
「那是生我養我們的人,我們子女也要學會反哺。
爸爸在我剛剛畢業就進了重症監護室,守在門口一個多月,20多萬的醫療費,經濟和靈魂的雙重壓力,真的喘不過氣,可從未想過放棄。」
也許親情的可貴並不在於歲月靜好時的一句寬慰,而是在關鍵時刻,你的一句「不放棄」。
2
小時候我們總是麻煩父母,長大後,父母卻成了最不想給我們添麻煩的人。
在最近的熱播劇《三十而已》中,顧佳與父親的感情線很抓人。
無論是女兒搬家還是去看外孫,他都是一個人不去打擾女兒一家人。
一心要住養老院,只為不成為女兒的負擔。
我印象最深的,是劇中顧佳父親說過的一段話:
「兒女,就是咱們前世的債。
沒本事,咱就當好那渡人的船,閉眼之前能送到哪兒就送到哪兒。
有本事,他們自己就是那條大油輪,那咱們也得當好那上邊的救生艇。
萬一出事,咱們就是那個最後把他們送上岸的人。」
很多父母傾盡一生,把子女撫養成人,然後默默退出,成為隱形人。
他們到來時沒有華麗的開場白,轉身後也沒一句不甘心的怨言。
有人說,我們與父母此生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長大以後,我們與父母都有一個默契的約定。
一句「我一切都好,勿掛念」,包含了我們對彼此最深的牽掛。
主持人張泉靈在一次節目上,分享了她去一戶人家採訪老人的故事。
她發現老人的房間都有一股獨特的「老人味」,為此她很好奇,專門去問了醫生,但醫生也給不出答案。
後來她問了那位老人,多久洗一次澡?
老奶奶說:
「我儘量不洗澡,一個人在家,人老了,洗澡是最危險的事情,萬一摔了呢,我這後半輩子給孩子多大的負擔啊。」
這個回答給張泉靈帶來很大的震撼。
老奶奶把洗澡當成一件危險的事情,她寧願不洗澡,也不要給子女帶來麻煩。
從什麼時候開始,父母變得小心翼翼了?
對我們,對任何事物,甚至對他們的生活,開始謹小慎微。
討好式的語境,小心地發問,曾為我們抵過千難萬難的人,原來心裡既愛我們,又怕我們。
2005年蘇州的周女士將姑父送到了上海某養老院,她與姑姑在蘇州生活。
十年前,她們還經常一起來看望老人。
可在近日,打算去養老院看望時,才得知老人已經於九年前去世了。
一年足可以改變許多事,又何況是長達九年的時間。
每個老人都害怕自己成為孤家寡人,每個老人都渴望等到子女的一句「帶你回家」。
作家老舍當年遠離家鄉的時候,特別害怕聽到母親去世的消息,他感慨說:
「人,即便活到八九十歲,有母親便可以多少還有點孩子氣。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裡,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
有母親的人,心裡是安定的。
我怕,怕家信中帶來不好的消息,告訴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
微博上有位網友分享過家人離世的故事,很觸動:
「我記得有一天你也摔到了,說自己坐在衛生間門口的坎上就是起不來,天要黑了,於是你偷偷的哭。
還好有經常走動的鄰居,和租住的外地人,七八點的時候發現了你。
是後來在發現你的人讓我們裝監控的時候跟我說的,你說你就是起不來,天黑了不知道怎麼辦呀,覺得會死掉,就難過的一直哭。
監控還沒裝呢,現在裝起來也沒用了。但是真的我收藏了好多個的,可能是我有些東西的確是安排的太慢了吧,覺得你一定會在那頭慢慢等我。」
年輕的時候,以為什麼都來得及,可我們忘記了時間的長度還有盡頭,它只給我們一個短暫的空隙,抓不住,就沒了。
比起我們逐漸對父母的忽視,父母不願給我們增添負擔,才是成長之後內心最大的缺失。
3
除了中國,日本也是一直面臨老齡化問題的國家。
如今,日本已經成為世界上老齡化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
與之對應的是,參加老齡人群護理工作的年輕人越來越少。
因此,「機器伴侶」概念走入了日本。
南礪市是日本老齡化程度很高的城市,老齡人口比例佔總人口的26%。
同時也是世界上第1個利用機器人解決老齡人口護理問題的城市。
機器人的確能夠承擔重任,妥善解決老人身體健康和心理情緒的雙重責任。
可真的是老年人真正需要的嗎?
奧斯卡短片《老奶奶和機器人》就講述了這樣一個陪伴的故事。
這一天,一位頭髮花白的老奶奶收到一個大箱子。
奶奶打開包裹,一個機器人站立在奶奶面前。
上面寫著:
「媽媽,很抱歉,今年不能回家陪你,讓這個東西陪你吧。」
奶奶按了按啟動按鈕,於是故事便開始了。
奶奶和這個機器人相處的十分和睦,它幫奶奶做家務、澆花。
陪奶奶看夕陽。
給奶奶蓋被子。
有一天,奶奶發現機器人的眼神一直注視著電視裡的俱樂部。
那是一個馬戲團,機器人很想去看看。
於是,在馬戲團演出之際,奶奶買了兩張馬戲團的門票,並交給機器人保管。
終於可以和奶奶一起看馬戲了,出門前,機器人幫奶奶拿帽子。
出來卻發現老奶奶好像睡著了。
機器人慌急了,它學著老奶奶曾經救活自己的方法叫醒她,它找來一個又一個電池,放在奶奶的口袋裡。
它不停地搖晃著老奶奶的身軀,拉著她的手,扯她的衣袖。
可是,老奶奶的手還是無情的順勢放下,她並沒有像機器人一樣迅速醒來,而是永遠地沉睡了。
金燦燦的夕陽依舊灑滿大地,機器人一直陪伴在老奶奶身邊,日復一日。
可是,老奶奶再也無法幫機器人換電池了。
機器人因為電池電量耗盡,生命就此終結。
影片最後,機器人終於如願以償,得以和老奶奶相聚,牽著手一同走向馬戲團,去往那個有他們歡樂的地方。
這部奧斯卡短片,感動了無數人。
影片中的老奶奶其實就是我們的父母,那個在生命終結後與老奶奶相見的就是我們。
我們總是以「忙」為藉口,時常忽略父母的需求。於是,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電話的時長越來越短。
我們嫌他們嘮叨,卻不知道那是他們積攢了好久的話。
這個世界上不缺錢能買到的禮物,缺的是唯一性。
是我們願意花時間陪伴在父母的身邊,親手為她泡一杯簡單的茶,道一句溫暖的話。
你在大城市有多少個喧鬧的夜晚,他們就有多少想你時的孤獨。
的確,這個世界太快了。
從1G網絡到5G網絡,從移動網際網路到大數據,生活越來越便利,選擇也不再單一。
能夠做到精準塗指甲油的工業機器人、像導盲犬一樣的手杖、幫你做家務的機器人……
越來越多的設計與人類生活完美結合,看似無懈可擊,實則忘記了人類最需要的,也是最無可代替的,就是最珍貴的「情感」。
4
蔡崇達的《皮囊》中,有一段寫「母親的神明朋友們」,令我感觸很深。
即使在政治動蕩的年代,閩南依舊是個世俗生活很強大的地方。而世俗就是依靠著流傳在生活裡的大量陳規存活。
母親和這裡的女性一樣,在二十不到就被逼著到處相親。
未來的生活和那遠遠看到的未來夫君的面目,於他們而言都是模糊的,她們早早就知道作為一個女人生活的標準答案:
第一步是結婚;
第二步一定要生出個兒子,讓自己和夫君的名字,得以載入族譜,並且在族譜上延續;
第三步是攢足夠的錢,養活孩子;
第四步是攢足夠的錢,給女兒當嫁妝(嫁妝必須多到保證自己的女兒在對方家裡受到尊重);
第五步是攢足夠的錢,為兒子辦酒席和當聘金;
第六步是一定要等到至少一個孫子的出生,讓兒子的名字後面還有名字;
第七步是幫著撫養孫子長大,然後他們的人生使命就完成了。
這不就是中國父母的真實縮影嗎,老一輩人每一代都有自己的使命與堅守,但不變的是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走的更穩、更好。
《朗讀者》裡有一句話:
年少的時候,父母選擇用適合的愛引導我們;年長之後,我們卻選擇用疏遠的愛回饋父母。
記得畢淑敏在《孝心》中寫道:
我相信每個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
可惜人們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不堪一擊的脆弱。
父母用前半生的時間等我們長大,後半生不要也不該再讓他們繼續等待了。
盡孝要及時,更不要忘了時刻關注他們的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