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居老人家中摔倒4晝夜靠敲盆求救:子女是父母前世的債,父母是子女...

2020-12-20 騰訊網

文 | 油醬

1

無意中刷到一條微博,很心酸。

安徽蚌埠一小區內,一位獨居老人在家中陽臺上摔倒,靠敲盆引起對面樓鄰居注意。

有居民聽到敲擊聲,發現老人倒在家中,急忙報警求助。

經詢問,老人已倒地4天,滴水未進,廚房裡的飯菜早已發黴。

而老人家屬已近20天沒來看望。

獲救後,老人急忙一口氣喝下了一瓶礦泉水。

因喝得太急還被嗆到。

此時的場景不知道老人家屬看到後,有沒有一點鼻酸。

如今,社會結構在發生變化,獨居老人的類似事件,近幾年並不少見。

杭州老錢是樓上獨居張大媽的鄰居。

某日凌晨,老錢發現樓上張大媽好像有意在敲地板。

上樓一看,張大媽摔倒了。

廚房裡的高壓鍋還在燒著。

原來,張大媽在做早飯時摔倒骨折了,手機離得遠,只好敲地板求救。

據預計:

到2020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55億人左右;

其中獨居和空巢老年人將增加到1.18億人左右。

由於70年代以來獨生子女較多,「四二一」家庭結構比較普遍。

平均近4個勞動力撫養1位老人。

而第一代獨生子女已到中年,父母漸漸變老,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面臨現實壓力。

養老問題已從家事逐漸過渡到國事,這不僅是每個家庭面臨的難題,也是全社會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養老這件事上,其實很難做到一個統一標準。每個家庭情況不同,它背後的成員關係、相處模式、家族傳承等等因素,決定了它無法全面調和。

長達20天不來看望家中父母,的確應該指摘,但同樣有部分人無法時刻陪在父母身邊。

生活有時不由己,沒有工作就無法支撐得起家庭。

在這條微博下面,有一個評論令我印象很深:

「那是生我養我們的人,我們子女也要學會反哺。

爸爸在我剛剛畢業就進了重症監護室,守在門口一個多月,20多萬的醫療費,經濟和靈魂的雙重壓力,真的喘不過氣,可從未想過放棄。」

也許親情的可貴並不在於歲月靜好時的一句寬慰,而是在關鍵時刻,你的一句「不放棄」。

2

小時候我們總是麻煩父母,長大後,父母卻成了最不想給我們添麻煩的人。

在最近的熱播劇《三十而已》中,顧佳與父親的感情線很抓人。

無論是女兒搬家還是去看外孫,他都是一個人不去打擾女兒一家人。

一心要住養老院,只為不成為女兒的負擔。

我印象最深的,是劇中顧佳父親說過的一段話:

「兒女,就是咱們前世的債。

沒本事,咱就當好那渡人的船,閉眼之前能送到哪兒就送到哪兒。

有本事,他們自己就是那條大油輪,那咱們也得當好那上邊的救生艇。

萬一出事,咱們就是那個最後把他們送上岸的人。」

很多父母傾盡一生,把子女撫養成人,然後默默退出,成為隱形人。

他們到來時沒有華麗的開場白,轉身後也沒一句不甘心的怨言。

有人說,我們與父母此生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長大以後,我們與父母都有一個默契的約定。

一句「我一切都好,勿掛念」,包含了我們對彼此最深的牽掛。

主持人張泉靈在一次節目上,分享了她去一戶人家採訪老人的故事。

她發現老人的房間都有一股獨特的「老人味」,為此她很好奇,專門去問了醫生,但醫生也給不出答案。

後來她問了那位老人,多久洗一次澡?

老奶奶說:

「我儘量不洗澡,一個人在家,人老了,洗澡是最危險的事情,萬一摔了呢,我這後半輩子給孩子多大的負擔啊。」

這個回答給張泉靈帶來很大的震撼。

老奶奶把洗澡當成一件危險的事情,她寧願不洗澡,也不要給子女帶來麻煩。

從什麼時候開始,父母變得小心翼翼了?

對我們,對任何事物,甚至對他們的生活,開始謹小慎微。

討好式的語境,小心地發問,曾為我們抵過千難萬難的人,原來心裡既愛我們,又怕我們。

2005年蘇州的周女士將姑父送到了上海某養老院,她與姑姑在蘇州生活。

十年前,她們還經常一起來看望老人。

可在近日,打算去養老院看望時,才得知老人已經於九年前去世了。

一年足可以改變許多事,又何況是長達九年的時間。

每個老人都害怕自己成為孤家寡人,每個老人都渴望等到子女的一句「帶你回家」。

作家老舍當年遠離家鄉的時候,特別害怕聽到母親去世的消息,他感慨說:

「人,即便活到八九十歲,有母親便可以多少還有點孩子氣。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裡,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

有母親的人,心裡是安定的。

我怕,怕家信中帶來不好的消息,告訴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

微博上有位網友分享過家人離世的故事,很觸動:

「我記得有一天你也摔到了,說自己坐在衛生間門口的坎上就是起不來,天要黑了,於是你偷偷的哭。

還好有經常走動的鄰居,和租住的外地人,七八點的時候發現了你。

是後來在發現你的人讓我們裝監控的時候跟我說的,你說你就是起不來,天黑了不知道怎麼辦呀,覺得會死掉,就難過的一直哭。

監控還沒裝呢,現在裝起來也沒用了。但是真的我收藏了好多個的,可能是我有些東西的確是安排的太慢了吧,覺得你一定會在那頭慢慢等我。」

年輕的時候,以為什麼都來得及,可我們忘記了時間的長度還有盡頭,它只給我們一個短暫的空隙,抓不住,就沒了。

比起我們逐漸對父母的忽視,父母不願給我們增添負擔,才是成長之後內心最大的缺失。

3

除了中國,日本也是一直面臨老齡化問題的國家。

如今,日本已經成為世界上老齡化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

與之對應的是,參加老齡人群護理工作的年輕人越來越少。

因此,「機器伴侶」概念走入了日本。

南礪市是日本老齡化程度很高的城市,老齡人口比例佔總人口的26%。

同時也是世界上第1個利用機器人解決老齡人口護理問題的城市。

機器人的確能夠承擔重任,妥善解決老人身體健康和心理情緒的雙重責任。

可真的是老年人真正需要的嗎?

奧斯卡短片《老奶奶和機器人》就講述了這樣一個陪伴的故事。

這一天,一位頭髮花白的老奶奶收到一個大箱子。

奶奶打開包裹,一個機器人站立在奶奶面前。

上面寫著:

「媽媽,很抱歉,今年不能回家陪你,讓這個東西陪你吧。」

奶奶按了按啟動按鈕,於是故事便開始了。

奶奶和這個機器人相處的十分和睦,它幫奶奶做家務、澆花。

陪奶奶看夕陽。

給奶奶蓋被子。

有一天,奶奶發現機器人的眼神一直注視著電視裡的俱樂部。

那是一個馬戲團,機器人很想去看看。

於是,在馬戲團演出之際,奶奶買了兩張馬戲團的門票,並交給機器人保管。

終於可以和奶奶一起看馬戲了,出門前,機器人幫奶奶拿帽子。

出來卻發現老奶奶好像睡著了。

機器人慌急了,它學著老奶奶曾經救活自己的方法叫醒她,它找來一個又一個電池,放在奶奶的口袋裡。

它不停地搖晃著老奶奶的身軀,拉著她的手,扯她的衣袖。

可是,老奶奶的手還是無情的順勢放下,她並沒有像機器人一樣迅速醒來,而是永遠地沉睡了。

金燦燦的夕陽依舊灑滿大地,機器人一直陪伴在老奶奶身邊,日復一日。

可是,老奶奶再也無法幫機器人換電池了。

機器人因為電池電量耗盡,生命就此終結。

影片最後,機器人終於如願以償,得以和老奶奶相聚,牽著手一同走向馬戲團,去往那個有他們歡樂的地方。

這部奧斯卡短片,感動了無數人。

影片中的老奶奶其實就是我們的父母,那個在生命終結後與老奶奶相見的就是我們。

我們總是以「忙」為藉口,時常忽略父母的需求。於是,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電話的時長越來越短。

我們嫌他們嘮叨,卻不知道那是他們積攢了好久的話。

這個世界上不缺錢能買到的禮物,缺的是唯一性。

是我們願意花時間陪伴在父母的身邊,親手為她泡一杯簡單的茶,道一句溫暖的話。

你在大城市有多少個喧鬧的夜晚,他們就有多少想你時的孤獨。

的確,這個世界太快了。

從1G網絡到5G網絡,從移動網際網路到大數據,生活越來越便利,選擇也不再單一。

能夠做到精準塗指甲油的工業機器人、像導盲犬一樣的手杖、幫你做家務的機器人……

越來越多的設計與人類生活完美結合,看似無懈可擊,實則忘記了人類最需要的,也是最無可代替的,就是最珍貴的「情感」。

4

蔡崇達的《皮囊》中,有一段寫「母親的神明朋友們」,令我感觸很深。

即使在政治動蕩的年代,閩南依舊是個世俗生活很強大的地方。而世俗就是依靠著流傳在生活裡的大量陳規存活。

母親和這裡的女性一樣,在二十不到就被逼著到處相親。

未來的生活和那遠遠看到的未來夫君的面目,於他們而言都是模糊的,她們早早就知道作為一個女人生活的標準答案:

第一步是結婚;

第二步一定要生出個兒子,讓自己和夫君的名字,得以載入族譜,並且在族譜上延續;

第三步是攢足夠的錢,養活孩子;

第四步是攢足夠的錢,給女兒當嫁妝(嫁妝必須多到保證自己的女兒在對方家裡受到尊重);

第五步是攢足夠的錢,為兒子辦酒席和當聘金;

第六步是一定要等到至少一個孫子的出生,讓兒子的名字後面還有名字;

第七步是幫著撫養孫子長大,然後他們的人生使命就完成了。

這不就是中國父母的真實縮影嗎,老一輩人每一代都有自己的使命與堅守,但不變的是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走的更穩、更好。

《朗讀者》裡有一句話:

年少的時候,父母選擇用適合的愛引導我們;年長之後,我們卻選擇用疏遠的愛回饋父母。

記得畢淑敏在《孝心》中寫道:

我相信每個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

可惜人們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不堪一擊的脆弱。

父母用前半生的時間等我們長大,後半生不要也不該再讓他們繼續等待了。

盡孝要及時,更不要忘了時刻關注他們的身體健康。

相關焦點

  • 獨居老人家中摔倒4天敲盆自救,「養兒防老」,騙了天下多少父母
    01 今天刷微博的時候,看到這樣一條新聞: 8月3日,安徽蚌埠消防公布一起救援警情: 一名獨居老人在家中陽臺上摔倒,靠敲盆引起對面樓鄰居注意,經過家屬允許,消防員破門進入。
  • 獨居老人倒在陽臺光著身子呼救4晝夜:養大那麼多子女,不如一隻盆(附視頻)
    循聲找去,發現一戶人家的陽臺上,一位赤身裸體的老人躺在地上,吃力敲打著臉盆。報警後才得知,老人4天前不慎摔倒,無法起身。就這樣光著身子,躺在陽臺上捱過了4個晝夜。據報導,近日,安徽蚌埠一名獨居老人在家中陽臺上摔倒,靠敲盆引起對面樓鄰居注意。獲救後,民警發現廚房裡的飯菜已發黴生蟲,老人表示自己已摔倒4天,滴水未沾,消防員買來水後,老人一口氣喝光了一瓶。
  • 獨居老人家中摔倒4天,靠敲盆獲救!廚房飯菜已發黴……
    8月5日,一則「獨居老人家中摔倒4天靠敲盆獲救 」讓網友唏噓不已。據安徽消防通報,7月31日,安徽蚌埠一小區內,有居民聽到敲擊聲,發現一老人倒在家中,急忙報警求助。老人鄰居稱,當時就看到老人拿著盆在那兒砸(地面),消防員到場後破拆房門,發現老人赤身裸體躺在地上,趕緊拿了衣服給他披上,隨後,將老人抬到臥室內。
  • 老人家中摔倒4天無人知曉!「獨居老人」的生命安全該如何保障?
    很多人都會感慨"獨居老人"生活孤獨、空守寂寞了此餘生……其實,老福更希望大家能夠發現"獨居老人"背後潛藏的危機。在安徽蚌埠一居民小區內,有一位獨居老人在家中陽臺上摔倒後便無法站起,在這個缺少溫情的房間裡,老人倒在"冰冷"的地上足足4天,滴水未進。期間,老人不斷用臉盆敲擊地面發出求救信號,引起了對面樓鄰居的注意,發現老人摔倒在地後,於是急忙報警求助。
  • 獨居老人家中摔倒無人知曉,4天滴水未進
    大部分父母對子女沒有什麼養老要求,老人會在自己年老前積攢一些財產,真的老的不能動了,他們會選擇去養老院,而不是依賴子女。有些子女孝順,會幫父母安排好晚年生活,還有一些子女比較不孝,他們對父母不聞不問任其自生自滅。事件經過2020年8月4日,安徽蚌埠。當地警方公布一段執法記錄儀視頻,向媒體講述一個令人寒心的故事。一名獨居老人摔倒在地,因為個人行動不便,他整整4天滴水未進。
  • 獨居老人摔倒4天滴水未進,靠敲盆獲救,網友:常回家看看
    7月31日,安徽蚌埠一小區內,有居民聽到一連串奇怪的敲擊聲,順著聲音才發現對面樓內,有一老人倒在陽臺和客廳中間的門檻處,急忙報警求助。消防員到場後緊急破拆房門,老人正赤身裸體躺在地上。視頻截圖老人稱已倒地4天且滴水未進,靠敲擊臉盆發出聲音才被人發現。消防員立即買來水給老人餵下,老人顫抖著抱拳表示感謝。等老人家屬趕來確定老人安全後,消防員們才放心離開。
  • 獨居老人摔倒家中多時竟無人知曉……
    前幾日,朋友的母親不小心摔倒在家中廁所,當時因沒人發現,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最後變成中風,現在每天都需要有人照顧,身體和心理承受了雙重痛苦。要是摔倒時能有人發現,也許就不會出現這樣的悲劇了!其實在全國各地,獨居老人在家中發生意外卻沒人發現的新聞常有發生:我們遠離家鄉在外打拼,而家中的老人又回歸冷清,獨自面臨孤獨的困擾、疾病的威脅、死亡的恐懼...如果你家有老人堅持獨居,我們該如何去關愛並保障他們的安全呢?//常回家看看?
  • 三等父母與子女
    中國現在已步入「老齡化」社會,2億多老人成了社會財富還是負擔?老人是受歡迎的群體還是被嫌棄的對象?老人自我感覺很好還是自我感覺不良?老人是有自知之明還是自犯糊塗?特別是如何處理與子女關係上出現了許多問題,有的人把代溝越挖越深,有的人把代坎越築越高,甚至到了「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地步。
  • 獨居老人倒在陽臺,赤身裸體呼救4晝夜:養大那麼多子女,不如一隻盆
    循聲找去,發現一戶人家的陽臺上,一位赤身裸體的老人躺在地上,吃力敲打著臉盆。報警後才得知,老人4天前不慎摔倒,無法起身。就這樣光著身子,躺在陽臺上捱過了4個晝夜。夏天的驕陽烤在身上,深夜的星露灑在背上,4天4夜,滴水未進,只有一下下敲盆的「哐當」聲,在他的生命裡孤獨迴響。視頻裡的老人,骨瘦嶙峋。
  • 老人病死家中無人知,臉被老鼠啃!子女無力照顧農村老人怎麼辦?
    本來一切都象徵著美好,但是在農村,有一位空巢老人,卻並沒有迎來新的希望。在吉林省農安縣的一個村莊裡,這位老人因常年獨居生活,平時又很少和別人來往,所以當他在家裡突發疾病時,並無人知曉。一個人病死家中數天之後才被他人發現,當他它被別人發現時,已經有半邊臉被老鼠啃食。
  • 子女「不再繼承」父母房產?2021年新規有變,老人贍養更難了
    也正是靠著這份家產,韓爺爺拉扯大了4個子女。 這個決定讓4個子女很是生氣。一個個找理由不再來醫院,不再去病床前守候。 即在父母面年後「父母遺囑」的效力大小問題作出調整。其中有2規定針對子女贍養老人繼承遺產條件。
  • 《三十而已》:父母子女一場,是債也是修行
    不願你遠嫁,不願你在外吃苦受累01、什麼時候那些好聽的話都說給外人,而最難聽的話卻留給了自己父母王漫妮是一個從小鎮走出來的女孩,在上海打拼八年,她一心想要靠自己的努力拼一個錦繡前程,遇一個有趣又多金的男人。只不過這一切沒有等來,先來的卻是差點一個人昏死在出租屋裡!
  • 《三十而已》:父母子女一場,是債也是修行!
    不願你遠嫁,不願你在外吃苦受累那些好聽的話都說給外人,而最難聽的話卻留給了自己父母是一個從小鎮走出來的女孩,在上海打拼八年,她一心想要靠自己的努力拼一個錦繡前程,遇一個有趣又多金的男人。只不過尚未等來夢寐以求的一切,她卻差點一個人昏死在出租屋裡!
  • 79歲患癌老人挖洞等死:不連累子女,是父母最大的溫柔
    湖南武岡一獨居老人身患癌症後,自己挖坑鑽進洞裡等死。據了解,該老人身患淋巴癌全身疼痛,子女又都在外地打工,而且幾番治療都沒有治好,為了不拖累子女,才想出鑽進洞裡等死的辦法。其實,這個新聞最令人心酸的不是獨居老人挖洞等死,而是那句"不拖累子女"。
  • 63歲獨居老人突然去世,屋內滲水才被發現,網友:子女去哪兒了?
    這時,有人質疑老人的子女去哪兒了。原來在11月28日,家住昆明一小區的住戶發現樓上不斷滲水,上樓敲門多次無人應答後報警求助,民警到達現場後多次敲門無人應答,在採取緊急措施開門後發現老人已經躺倒在廚房。廚房水龍頭沒關上,水還在流,但老人已經沒了生命體徵。
  • 獨居老人的福利到了,家裡水錶12小時不動,立馬就有人上門探望
    文\好孕姐根據2017年的數據,全國60歲以上老人有2.41億,其中有近一半屬於獨居或空巢。近年來,隨著老齡化的加快,年輕人外出工作的數量逐漸增多,獨居或空巢老人數量激增。我們看新聞,有獨居老人在家摔倒一天無人知;還有獨居老人去世幾天,有惡臭傳出才被人知道已去世,讓人很心痛。所以,獨居老人,最讓人操心的就是安全問題。對此,江蘇一地推出了智能水錶,提升轄區智慧養老服務水平。即,街道把智能水錶和門磁「一網統管」,獨居老人若12小時用水低於0.01立方米,或者是老人24小時沒開門,後臺就會預警。
  • 老人患病墜河 公安消防聯合救援 民警:子女要承擔贍養父母的義務
    5月6日早上6點鐘,淮安市漣水縣警方接到報警稱,在淮安市漣水縣南門廢黃河大橋下,有一名老人掉到河裡去了,接到報警後,漣水縣公安、消防等部門立即趕往現場實施救援。淮安市漣水縣公安局漣城派出所民警何明明說:「當時老人靠在河中間的橋墩上,離岸邊大約有十五米的距離。河裡的水流特別大,我們一邊提醒她不要亂動。另一方面,我們立即調來了一隻小漁船,幫忙協助下水救人。」民警從老人放在岸邊的手機裡找到了一個電話打了過去,不一會兒一名中年女士急匆匆的趕到現場。女子到場後便朝水中的老人喊話。
  • 是什麼原因,讓父母不想拖累子女?請給老人更多一些的關愛
    可憐天下母心,父母對於子女的愛,那是只有做了父母的人才能體會到的。在以前,我也是知道我的父母非常愛我,但我是在做了父親之後,才真正體會到這種發自肺腑的愛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這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可以為之付出一切的愛,無怨無悔,毫無私心雜念,說得嚴重一點,如果有必要,就算是付出生命那也是心甘情願的。
  • 可憐天下父母心,不拖累子女是父母的真實寫照,子女又該如何對待
    網友發布的視頻顯示,老人躺在一個大坑的圓洞中等死,附近村民發現後立即報警,隨後警察到場,雖然被救時老人依然有反抗,但是最後眾人還是將老人從洞中抬出,隨後送到醫院進行救治。而據介紹,其實老人之所以輕生,除了不堪忍受病痛的折磨,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想拖累子女」。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句古話一直在每個家庭流傳。
  • 南京市某小區,一位81歲的獨居老人在家中去世兩個多月後被發現
    1最近看到一則新聞令我唏噓不已,12月21日,南京市某小區,一位81歲的獨居老人在家中去世兩個多月後被發現,發現時老人的身邊還有一封遺書。遺書上寫道:我於昨晚(農曆八月十五)走了,走時心如止水......原來兩個多月前,在舉家團圓的中秋節,這個孤獨的老人獨自離開了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