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冰千裡
來源 | 冰千裡(ID:bingqianli520)
01
昨夜看了《千與千尋》。
我們欠宮崎駿的不是電影票,而是愧欠自己的一份感動。
千尋被迫丟了自己的名字,忘卻了往事,獨自走到一個充滿未知恐懼和詭異奇幻的世界。
內心的無助讓這個女孩忽略了恐懼,只是往前走、往前走再往前走,找到自己活下去的位置,找到解救父母的方法。
影院空調很冷,我蜷縮在中央,心隨著千尋蹌踉的腳步起起落落。
當千尋接受了另一個世界的現實,接受了父母因貪婪被變成豬的殘酷,纖弱的雙手抱著膝蓋,眼神空洞飄向遠方,她並不知未來應何去何從。
此時,身邊白龍遞過來幾塊飯糰,說:「小千,你把它吃下去就會有精神的。」又說「別怕,這是我親手做的,不會變成怪物的。」
小姑娘抬起頭睜大眼睛,拿起飯糰一口一口咬了下去。
沒咬幾口,眼淚一顆一顆滑落,再嚼下去淚水決堤般奔湧而出,千尋終於可以放聲痛哭了。
彼時的恐懼與絕望似乎有了去處,那一刻,這個女孩知道:原來是可以用哭泣和淚水錶達悲傷的。
這讓我想起幾年前看過的一個短片:
一個三歲男孩身逢亂世,親眼看到父母死在身邊一點表情都沒有,旁邊的人大聲呼喊,他也像沒看見。
過了段時間這個孩子被送到精神病醫院,依舊錶情呆滯身體僵硬。
直到有天,臨床一個小姐姐痛哭聲把他驚醒,那女孩抱著毛毛熊止不住的流眼淚。
男孩突然抬頭問旁邊的護士:「阿姨,她怎麼了,在做什麼?」。
護士摸著他的頭,輕聲說:「哦,可憐的孩子,她在哭泣,她很傷心。」
突然間,這個男孩「哇」的哭出聲來,有種撕心裂肺的痛,頓時響徹了整個病房。
就像千尋那樣:原來我是可以用哭來表達情緒的,我遺忘的那個情緒原來叫「悲傷和害怕」呀。
是的,很多被創傷的孩子忘記了「淚水」的功能,也不知道情緒是什麼,完全被恐懼淹沒、被絕望隔離,完全僵硬和本能活著。
直到在安全的環境中,在一個值得信賴的人那裡,他們才慢慢意識到究竟發生了什麼,自己究竟承受了多大的委屈。
那一刻,他們才找到「自己」,才尋回丟掉的情緒,才撿回一些人類基本的功能,比如吶喊和哭泣。
千尋在白龍身邊找到了,小男孩在護士那裡找到了,在那一刻他們活了!就像千尋那樣,又可以被稱為「人類的一員」。
不幸的人最大的幸運就是能遇見這樣一個「環境」,能夠讓自己「獨處」,繼而釋放原始的恐懼與悲傷。
也是這個力量讓千尋再次走進那個世界,歷盡艱辛磨難,重新回到了爸媽身邊。
在溫尼科特理論中,孩子有個最大的能力,那就是:獨處,也就是「享受孤獨的能力」。
真正的親密關係,是在另一個人那裡享受獨處的能力。
02
從來不存在一個人的孤獨,就像從來沒有一個單獨的嬰兒。
一個單獨的嬰兒身邊必定有他的媽媽或其他養育者。同理,一個真正會獨處、享受孤獨的人那裡,也一定有某個環境。
很多時候,這個「媽媽」和「環境」是根植在內心深處的,並不是現實的存在。
當一個人能安心享受獨處的時光,內心深處一定根植著某個「形象」,這個形象是穩定的、可靠的、連續的,是當他被情緒淹沒時候最終的靠山。
這個形象的形成是這樣的:
嬰兒餓了,會用哭喊表達需要,媽媽敏銳捕捉到後開始餵他,需求被滿足,嬰兒不哭了。
但有時媽媽在忙,必須處理完才可以餵養寶寶,比如掛掉電話、放下圍裙、離開衛生間之類,那麼嬰兒的需要和滿足之間就有了一個等待的過程。
嬰兒必須延遲滿足,必須從發出「餓的信號」到「被餵養」之間發展一種能力,來抵禦這種飢餓,這個過程就叫做「獨處」。
「獨處能力」就是在那個過程中產生的。
但這個過程不能太長太頻繁,否則就是挫折。
也不能提前預防,很多時候一個焦慮的媽媽會提前預防,在寶寶不餓時硬把乳頭塞給他哄他入睡,防止被打擾到。
長此以往,這個嬰兒就發展不出「獨處」的能力。
再比如:
一個三歲孩子玩遊戲,媽媽在不遠處忙著,孩子玩一會總看媽媽在不在,或叫一聲看她應不應,若媽媽還在或者答應了。
孩子就會轉身繼續做自己的事情,這也是「獨處能力」發展的過程。
同樣,媽媽突然消失就是創傷,媽媽在後面不停餵水擦汗,或時不時打擾,這就叫「侵入式養育」,孩子獨處能力是不可能發展出來的。
足夠好的媽媽總會自然給孩子提供某個空間,讓孩子安全做自己,不受外界任何打擾,長此以往,獨處能力就能健康發展出來。
在孩子內心安住了這樣一個人:他在場、連續、穩定、關注,他會安心做自己,很少主動打擾你,在需要時候,她會出現,不需要時候也從不侵入。
這個形象被「內化」了,不管將來是否真有這個人都無所謂了,因為每次獨處時都會「帶著她」,直到終生。
因此,所有享受孤獨的人,都是在心中另一個人陪伴下的獨處。
03
在一個隨時被侵入的環境中,人是毫無創造性的,更多的是發展出「虛假面具」來應對侵擾。
就像《千與千尋》中的巨嬰寶寶,被湯婆婆過度照料,從來就沒離開過嬰兒房,雖然經常一個人在房間,但那不是獨處能力,而是真正的孤單。
最終巨嬰跟著千尋走出房間,經歷了很多變動,提供了某個空間,獨處能力才得以發展。
所以,獨處能力和是否是一個人無關。
有人在人群中、在吵雜環境中、在事情亂如麻時候,甚至在其他人都很焦慮時候,依然很鎮定,並不慌張。
這個人就具備了「獨處」的能力,他雖在人群,但依然享受孤獨帶來的穩定和冷靜。
相反,很多人即便是一個人一杯咖啡一段音樂,甚至身在寺廟,也無法掩飾內心翻江倒海的衝突,表面看起來是一個人,但內心住著太多無處安放的思緒,讓他無法安靜下來。
雖然他是一個人,但他無法享受獨處,相反他被近期的某些事件激發,重新激活了早年焦慮的養育者。
有的只是短暫逃避和孤單感受。
影片很明顯,儘管千尋深陷困境,周圍全是陌生、吵雜、恐怖的音影,但這個女孩有某種讓人安靜下來的品質,有著簡單的孤獨感,和外界格格不入。
千尋始終保持平淡的「獨處能力」,僅此一點,就能夠化險為夷,走出困境,並拯救父母。
04
而「獨處能力」是會「傳染的」。
有過心理諮詢體驗的人一定深有感觸。
最終讓你成長的不是諮詢師高超的解釋、嫻熟的技巧,也不是他的名望和理論,而是這樣的感覺:
這個人總是溫和在場,他的鎮定不是偽裝的,他的共情不是照本宣科的。
他的氣場不是故弄玄虛的,而是一種真實的「獨處能力」,一種讓人平和心安的感覺。而不管你的表現是多麼焦慮和慌亂。
久而久之,你會發現自己不知不覺也有了這樣的「獨處能力」。
儘管遇到事情還會焦慮,但多了份思索,遇到問題還會出錯,但多了份從容,沉靜的「獨處能力」就這樣被內化了。
當然,這個過程是漫長和艱難的,你會不斷在倉皇中體驗沉靜,在迷茫中體驗鎮定。
你還會發現這樣的事實:在他面前你是可以「獨處」的。
你是有空間的,或是沉默或是痛哭,他都會讓你做自己,在你不需要時他對你毫不「侵犯」。
而這種體驗在你的早年,是缺失的。
只有某種缺失體驗被重新連結上,這個體驗才算完成了使命,人才會在那個缺失的點上重新往下一個階段發展,這就是所謂的成長。
以此同時,你也會把這種體驗帶給身邊的人,比如父母伴侶孩子同事,他們都會潛移默化的被你的「獨處」感染。
而這一切,不過做到了一點:
有人透過焦慮看到了渴望獨處的你,照見了你獨處的所有含義,允許你自由的獨處。
慢慢的,愛的能力才會發展出來。
05
看完電影夜已深,回家路上腦海中反覆出現千尋那個很想卻沒有做的回頭,其實那就是獨處能力。
有些人、有些事真的可以過去了,接下來的路只不過把這些人、這些事內化成穩定的形象。
讓他們伴你一路孤獨。
影片那列行駛在海上的電車,是通往靈魂深處的旅程,像極了人生。
生命中的旅人來來回回,那不是歸人,都是過客,卻在心中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東西:餘生伴你獨處的能力。
- The End -
作者簡介:冰千裡,精神動力取向心理諮詢師,一個溫暖又孤獨的老男人,研究親密關係、書寫治療,接受視頻諮詢,喜歡就關注他的公眾號吧:冰千裡(ID號:bingqianli520)
為你推薦
害怕獨處的人,內心都有一個孤獨的小孩。
童年缺失了最關鍵的愛與滋養,我們的內在,就會形成一個敏感脆弱的「空洞」,如同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
平日他被隱藏起來,但遇到困難或抗爭時,那個孤獨的小孩就會跑出來,「孩子氣」地索求愛和陪伴,得不到就會受傷、崩潰,在親密關係中尤其明顯。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 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 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想要獲得改變,實現正在地療愈,就連接我們的內在小孩,去接納自己,給自己足夠的愛。
向你推薦「內在小孩測試」,它已幫助3W人療愈內在小孩:
通過21道心理測試題,評估你的內在小孩類型
提供8頁專業心理評估報告,幫你療愈自己、獲得成長
長按掃碼
測測你的內心住著哪一種內在小孩
部分用戶評論
值得讀推薦
»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全文 «
↙↙↙點擊閱讀原文,測測你的內在住著怎樣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