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羋月傳手遊正式在App Store上線公測,對於看完了82集電視劇的羋月粉來說,這可能是一次絕好的重溫機會,而對於藍港和樂視來說,這則是2016年影遊聯動的第一炮。
從公測反饋的情況來說,似乎還不錯,評論區裡大多數都是對遊戲的好評。
一個月前,也就是羋月傳還在熱播的時候,虎嗅對藍港董事長王峰和負責《羋月傳》發行業務的副總裁馮海利進行了一次深入的專訪,在上線之後,也對之前的採訪進行了一些補充。趁著遊戲上線的檔口,我們再復盤一下《羋月傳》,也順便談談影遊聯動。
關於《羋月傳》
首先要明確的是,《羋月傳》最早是一本小說。小說被花兒影視挑中,改編成影視劇,導演是《甄嬛傳》的導演鄭曉龍。樂視旗下的花兒影視負責發行,2014年10月,藍港和樂視首次接觸,當時藍港已經確定要走泛娛樂的路線,此前籤下的《十萬個冷笑話》也在緊鑼密鼓的籌備中。
關於花兒影視我們可以多說一句,花兒影視成立於2006年11月。主要負責電視劇業務,曾投拍《幸福像花兒一樣》《金婚》《甄嬛傳》和《新編輯部的故事》等影視劇。
2013年10月,樂視網宣布以現金和發行股份的方式收購花兒影視100%股權。總對價為9億元。其中30%以現金支付,其餘70%以2130.54萬股樂視支付(單價為29.57元/股)。在樂視體系中,花兒影視主要負責影視劇業務。
藍港和樂視關係非常緊密,除了此前首款電視遊戲《英雄之劍》登陸樂視平臺外,樂視還投資了王峰二次創業的新主機遊戲項目斧子,這次合作開發《羋月傳》的獨家手遊。據小道消息稱,王峰和賈躍亭私交很好,《羋月傳》的IP差不多是以半賣半送的形式給藍港的。虎嗅就此事向王峰本人求證,王峰並沒有正面回應。
事實上在《羋月傳》的改編過程還出現了一些波折。就在去年11月,《羋月傳》開播前,《羋月傳》原著作者蔣勝男發布長微博對《羋月傳》署名總編劇王小平提出質疑,並指出《羋月傳》有原著小說,並非之前宣傳的那樣是原創劇本。但最終《羋月傳》如期開播,遊戲的研發也沒有受到太多的影響。
為什麼到現在才上?
影遊聯動的最理想狀態是遊戲和影視高度協同,IP的價值在短時間最大化釋放,段位高者,最好能做到連劇情都可以同步,比如遊戲前20級對應影視劇前20集的劇情。但事實上,大部分影遊聯動,也就是遊戲+影視的模式基本上都是影視劇先出,遊戲後出,並且間隔往往很隨機。有的遊戲在影視劇上線一個月後才上,有的甚至好幾個月後,比如這次的《羋月傳》,正式版要等到大年初八才上線,難道遊戲公司都傻嗎?
除了排期和避開競爭對手等原因外,還在於影視和遊戲的生產流程以及製作方式是兩套完全不同的體系。
王峰表示,電視劇的生產流程,不但和遊戲大相逕庭,即使對比電影,兩者的拍攝手法、商業模式、渠道都完全不同。影視劇的開發非常精確,找本子、找演員、在片場、做後期每個環節時間卡得很清楚。即使後面發現穿幫或者漏洞,稍微彌補或者剪掉就OK了,但是對遊戲來講可能就會致命。
遊戲開發是系統工程,從底層屬性來看,它算是軟體工程。它的體驗是娛樂化的,但架構是工程化的,因此某種意義來說,遊戲是架構在技術上面的藝術。並且還要遵循網際網路服務產品開發的規律和準則的,在這樣的情況下,開發過程必然伴隨著各種不確定性。
一款遊戲開發的全過程,大致可以分為開發期+測試期。所謂開發期,就是指作品早期的milestone能夠達到給玩家端,但從開發期到完全的商業化,中間還要經歷測試期,這個階段最不可控。
「所以我常常說,好的網路遊戲是改出來的。為什麼?你做了趕緊上線推廣啊,單機遊戲可以這樣,因為它不依賴玩家的持續上線,他不需要持續維護玩家關係的體驗。但是網遊的問題就在於,今天上線,明天他還在不在,或者他明天還對你有沒有留戀,這裡有太多我們不可控的問題了。所以我認為從β1到OPEN的過程,是相對不可控的。對一個成熟公司來講,基礎研發過程相對可控的,有引擎、有工具、有開發經驗。從開發立項到產品到β1之前,我覺得就是作品開發期。」王峰表示。
什麼叫開發期?王峰解釋:「我做80級的遊戲,普通本再加上各種模式的復活本、40張地圖、三張主城、四大門派,門派的技能、裝備,包括怪物等,這就是一個作品的開發周期。但是開發期到測試期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會增加一輪聯動的技術難度。因此,基於功利的想法當然是趁著熱點趕緊上線去同步推遊戲。但從遊戲品質出發,還是要反覆調試遊戲,不斷測試修改,以確保遊戲的品質和耐玩度達到玩家滿意的程度。」
誰在開發《羋月傳》,誰又在主導?
《羋月傳》的IP開發從始至終都伴隨著四方的互動和交流:藍港、樂視、花兒,以及《羋月傳》的遊戲開發團隊,天趣。
天趣是做頁遊出身,他們核心的成員有天神的,騰訊的,還有百度的,最早產品流水有大概三四千萬的樣子,隨後成立了一個公司。藍港是在A輪時進去的,他們當時40多人。後來溝通了一下《羋月傳》,這個團隊很喜歡這個本子,而藍港內部彼時也在考慮這個遊戲到底做成什麼類型,劇情怎麼走。最後變成了競標模式,4月份的時候基本上確定了天趣。
其實還有一個小插曲。當時說做兩個類型,一個是做ARPG的,另外一個是回合制的。APRG這邊已經確定天趣在做,但回合制一直擱淺,原因在於做回合制的遊戲團隊很少,並且網易在這塊有非常明顯的優勢,因此回合製版本的遊戲遲遲沒有開工。
從外部來看,《羋月傳》手遊中四方的分工倒是很明確,天趣負責研發,藍港負責運營和發行,花兒影視負責市場和流量,而樂視則在這個過程中扮演領頭和統籌的角色。因為一般角色的設定,包括服飾,顏色,動作基本上都可以提前確定,電視劇在開拍之前這些都會確定下來。遊戲開發真正困難的在於劇情如何做到統一,隨著等級的增長如何繼續按照劇情發展走下去。因此在內部,花兒、藍港以及天趣基本上每個月開一次例會,討論這個遊戲應該怎麼做,劇情怎麼走。
負責發行的藍港副總裁馮海利在這塊比較有發言權,他告訴虎嗅:「在我們看來,電視劇的劇情前20集屬於是宮鬥,過了20集之後,就是鬥男人了,這種類題材會更適合往遊戲裡帶。所以我們直接把前20集砍掉了,其實就是從羋月成為太后之後進入,並沒有去加太多這種後宮的東西,也很難展現。」
此外對於宮鬥劇情的處理,馮海利還提到:「我們把劇情改進了之後,花兒、包括導演鄭曉龍也給了很多意見,比如他覺得宮鬥的確是沒法通過一個ARPG去表現。從這個層面就需要去教育玩家:整個的劇情,是從22集之後開始的,就是一個戰國題材的群雄爭霸世界觀,並沒有什麼宮鬥。」
說了這麼多,遊戲到底怎麼樣?
話不多說,先上兩張圖。
首先,這是一款ARPG類遊戲,遊戲職業分三個,一個就是羋月,你可以簡單理解成法師,另外一個就是秦國的著名武將白起,很明顯是戰士,還有另外一個就是觀星國師,屬於是刺客這個類型。虎嗅了解到,後面還將更新一個職業,聶遠放,比較像之前的控場的這種感覺。不過既然是《羋月傳》,選羋月的人肯定特別多(比如我),從上次測試的情況看出來,70%的玩家都會選擇羋月,另外20%是選戰士,所以這類遊戲基本上就是倆職業是首選。
風格設定上,研發也遇到一些困難。因為戰國題材之前開發的不多,玩家對於戰國的定義都還很模糊,映射到遊戲中,就是不知道如何定義戰國的風格,之前是靠著暗黑那個風格去做的,後來做了幾款之後,發現真的不像戰國這個題材。但是又不能做成花千骨頭那種高亮,或者仙俠風格,特別糾結。在最後,研發團隊決定還是偏武俠風格,因此我們看上圖基本上看到顏色會稍微偏重,武器也是有限的,都是一些槍啊、戟之類的,因為這個跟時代也有一定的關係。
最後一個疑問,《羋月傳》能成功嗎?
這款遊戲好玩不好玩我就不做評判了,大家自己下載了玩一下就知道,不過可以預計的是,等到了過年正式上線時,這款遊戲肯定會到處推廣,屆時肯定又會掀起一股《羋月傳》風。
我們回顧2015年整個遊戲圈的風向標就可以發現,影遊聯動應該其中最大的一股浪潮,雖然會質疑泡沫,但可以肯定的是,2016年的主題依然是影遊聯動,比如飛魚遊戲總裁陳劍瑜就認為:「目前較為成熟的遊戲企業,都已經開始進行泛娛樂化布局,更多遊戲產品的發布與運營將與同一IP的影視劇、電影、小說、動漫等其他形式的娛樂產品聯動起來。這也意味整個娛樂領域對成熟IP的需求仍然會非常火熱。我認為這個熱度今年仍將繼續,真正好的IP價值仍然是不可估量的。」
而事實上,去年影遊聯動最大的黑馬《花千骨》仍是「一小撮」成功案例,大部分影遊聯動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成功,至少沒有PR稿上說的那麼成功。之前虎嗅站內曾發過一篇文章《<花千骨>、<甄嬛傳>……盤點2015年「影遊聯動」案例:成功仍是小概率》,裡面細數了去年改編成遊戲的影視劇的手遊案例。僅有部分遊戲在榜單中能維持較高排名,多數產品在影視節目結束後出現了下滑的態勢。如何擺脫影視劇「冷淡期」造成的影響?或許將是這些發行商所面臨的重要難題。
事實上藍港之前便推出了《甄嬛傳》的手遊,但反響一般,王峰在接受採訪時也坦言《甄嬛傳》是試水之作,內部也沒有對它給那麼多的期望。原因有二:
至於這款《羋月傳》能夠多大程度上實現王峰影遊聯動的願望,現在還不知道,但我覺得他在採訪中有一句說的很好,拿出來以饗讀者:
「娛樂行業,每一個新本子,每一個新題材,每一部新劇,每一個新遊戲,立項都在押寶。娛樂行業的特性決定了,如果押對了就是巨大的收益,押不對也很正常的。實話實說,想做到下一個花千骨絕非易事。首先,要看你壓的本子對不對,你壓的本子對了以後,你能不能同期發,在同期發的前提下保證遊戲品質和遊戲性非常棒,這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寫得不錯,可以長按下面二維碼給作者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