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唳華亭》收官,對於大結局,眾人意難平。
對於《鶴唳華亭》的結局,太子到底死沒死,大家議論紛紛。為了了卻大家心中的疑慮,編劇在大結局播出時暖心地PO出了一篇小同文,算是為觀眾了卻了心願。
但是
對於《鶴唳華亭》
大家總是心有遺憾
尤其是在得知《鶴唳華亭》刪減了12集,匆匆結局之後,更是心有遺憾。
一部電視劇,一部優秀的電視劇
在面向大眾,或者說被大眾所看到時,經歷了重重艱難險阻。
拍出的電視劇,面臨著各方審核。首要一關便是審核,觀眾心有遺憾,為什麼會被刪掉?又是因何被刪掉呢?《鶴唳華亭》劇版雖然是一部較為清新的古裝劇,但同樣糅雜了權謀術士。小說版的蕭定權和影視劇中的蕭定權,並非相同。
小說和劇版不同的蕭定權:
相比之下,劇版的蕭定權,有了更多的溫度。生在皇室家,面對權和勢。雖未達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步。但是作為太子,已然是權勢燻天。從小受到盧氏教導,帝王家的皇室血脈,其目空一切、權凌天下的認知,深入骨髓。不過,本劇的編劇,在處理上,做了調整,更了他我們想看到的溫度。放在歷史長河之中,又有哪家帝王血脈真的是仁君仁德?
超脫歷史和權勢實際出發,那本劇就會淪為「披著狼皮的羊」,過分嚴苛,權傾天下,謀術陰詭又不能夠播出。所以編劇做了微調,也就是我們能夠見到的模樣。但從細節之處,可以看得出太子的真實模樣:一方面溫柔善良對王翁蔻珠等心腹下人放縱寵溺,任由他們放肆跋扈,草菅人命,另一方面而對非心腹奴婢又是打罵凌辱。如果我們不先入為主地認定(非覺察顧內人身份可疑),我們可以看到他身為主子的態度和秉性。或許不溫柔,但伴君如伴虎,就是如此。
「對於殿下來說,這確實不算什麼。但居廟堂之高,殿下可知道,天下萬姓,都比在上位者更加易碎。而他們的人生,也更容易被碾碎。」
何曾看天下?又何曾見世人
秀才狀元一旦飛身做了官,那就是父母官。何為父母官?百姓為子民。雖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做警醒,但百姓如草芥,從來都逃脫不掉這定律。跳脫出一個階層,轉而成為另一階層,態度和觀念陡然不同,而這還只是兩個相差無幾的階層。太子俯瞰天下,和天下黎明遠隔萬裡千山,願景皆為書本知識罷了。
太子愛民,教化應如是。
舊居深宮大院內,見慣了權謀陰詭之後,對書本幻境亦有所憧憬。
他的愛,簡簡單單
只以血緣關係為標尺,空無百姓
所以才會被譏諷「居上位者為什麼總是能夠說得這麼輕鬆「 ?
「摧骨之疼,剝膚之痛,你也能感覺到嗎?」
「你的剝膚之痛,就只會向弱者宣洩嗎?」
但這又有多少值得被刪減的呢?個人而言,買一本普通讀物《中華上下五千年》,雖有寥寥數語,但亦能一觀這風雲激蕩的人世變遷,更重要的是帝王爭鬥。當然,看到貧賤鄙陋者和權傾天下者的針鋒相對,我們看不到,但廟堂之高,之寒,之曲高和寡同時又陰詭莫測,我們還是能窺見一斑。歷史在那,何懼只有?
或許我們在海外版中能夠找到答案
不知有多少《東宮》女孩,曾淚灑海外版。海外版本的《東宮》,並不是我們看到的《東宮》。在內容和情節上,都有豐富。同時劇情說不通和難以接受的地方,在那裡全都講通了。或許,我們在海外版《鶴唳華亭》中能夠看到這一幕,彌補大家的後12集吧。
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小夥伴們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