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月18日。
一年前的這天下午,84歲的鐘南山院士匆匆來到廣州南站。
他和助手擠上了G1022次高鐵。目的地,武漢。
助手蘇越明曾記錄:「他已經很累了,但他從來都不會說,從來。」圖為蘇越明拍攝
2天後——肯定存在人傳人,14名醫務人員感染,「沒有特殊的情況,不要去武漢」……鍾南山真正吹響了哨子,也徹底改變了局面。
一年間,他抗壓、負重,不畏艱險,他救人、攻關,拼命硬幹,他建言、解惑,孜孜不倦……
當然,又何止這一年?
他將千山踏遍,才成為巍巍南山。
1.
不服
很巧,又是1月18日。
67年前的這天,《廣州日報》上第一次出現鍾南山的身影。當天2版,「一九五四年廣州市田徑、集體體操運動大會男子成績」發布。「鍾南山」三個字位列其中。他奪得了男子四百公尺(米)第四名。
回望青少年時期的鐘南山,其「簡歷」亮點,多跟體育有關。1955年初,他參加廣東省田徑比賽,獲得400米第二名;後來又參加全國田徑運動會,拿下400米第三。
1959年,23歲的鐘南山迎來人生中第一個高光時刻。在首屆全運會上,他以54.4秒的成績打破了男子400米中欄全國紀錄。
1957年的鐘南山。
梳理鍾南山的人生軌跡,從中可以發現一種死不服輸的個性。而這種個性,與他從小學開始參加體育比賽直接相關。競技體育,「競」字打頭。而「競」,就是要爭先、要向前,要超越自我、挑戰極限。
多年來,鍾南山在不同場合、一次又一次談及體育對他的影響。他表示體育能培養競爭的精神,「一定要力爭上遊」。
競爭精神,體現在很多時候。
比如剛讀高一時,鍾南山學習成績很普通。他不服氣,誓言要追上去。結果到高二,真的趕了上去。
在北京醫學院,他對比同學,自感相形見絀。「非要追上去不可!」第二年,他真的成了尖子生。
1971年,35歲的鐘南山從北京返回廣州。此時的他,已因大環境耽誤了8年。此時的他,連咳血和嘔血都分不清,險些鑄成大錯。然後呢?他像小學生一樣,跟著同事苦學三個月,筆記做了厚厚幾大本,終於讓笑話他的人稱讚「現在有主治醫生的水平」。
1978年10月,42歲的鐘南山公費留學。英國導師告訴他,中國醫生的資格不被承認,「進修兩年的時間顯然太長了」,最多只能8個月。
「我一定要爭口氣」。鍾南山又一次玩命逆襲。兩年間,他與同事做出6項成果,完成7篇學術論文。其中為了研究「吸菸(一氧化碳)對人體影響」,從不碰煙的他,冒著生命危險猛吸一氧化碳!
兩年後,英國導師給中國駐英大使館寫了封信:「從未遇見過一位學者,像鍾醫生這樣勤奮,合作得這樣好,這樣卓有成效。」
……
1959年,鍾南山婉拒了北京市體委的邀請,沒有成為一名職業運動員。但接下來的幾十年,他顯然從未「退役」,而是置身一個又一個賽場,跨過一個又一個欄杆。「落後—奮起直追—勝利」式的勵志故事,一次次出現。
因為,他從來都是一名「運動員」。
2.
不屈
「爸爸,怎麼辦?我想說出事實,可又不能……」
2003年清明節,鍾南山與家人一起為父母親掃墓。面對父親的陵墓,他喃喃低語。
2003年,了解鍾南山的人都知道,這一年對他來說意味著什麼。
從「非典」一開始,鍾南山就「老是有那麼一種感覺,好像自己專門喜歡跟誰較勁似的,老是覺得不管走到哪,自己都不是一個太受歡迎的人」。
不太受歡迎,因為直,因為硬,因為不諱上、不畏權。
那一年,他公開質疑非典病原是衣原體,頂著極大壓力。那一年,他面對中外記者直陳真相,幾乎以一己之力扭轉「非典」戰局。
從那之後,敢講真話成了他的代名詞,成了他身上最鮮明的標籤。
鍾南山說:「到底掩蓋是穩定,還是把真相公布於世有利於穩定?我壓根兒認為,把真相公布於世有利於穩定。」
鍾南山,為什麼敢?
跟他的經歷有關。
留學英倫,可以說是鍾南山人生中一個不小的轉折點。此後,他拒絕高薪邀請、毅然回國的愛國形象,頻現報端。
他坦言,在英國學習給他最好的教育是實事求是。愛丁堡大學給他兩樣最重要的東西,其中一個就是不要認為權威的話就是對的,一定要相信自己所看見的事實。
再往前看——
鍾南山曾寫過一篇文章——《一個院士的生命歷程——鍾南山自述》。文章開頭第一句:在我的生活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我的父親鍾世藩。
鍾世藩,1930年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後來又在美國拿下醫學博士學位。
在那樣的年代,那樣的人,無疑是精英中的精英。
在鍾南山的回憶裡,父親嚴厲,話少。他總是對鍾南山強調,醫生說話要有事實根據,治病要經過嚴格的科學分析。鍾南山坦言,從小受到的最重要的教育就是要誠實。無論在何種境遇之下,鍾世藩都告誡鍾南山,要誠實,鮮明地亮出自己的觀點,「把你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感受說出來」。
言傳,還要身教。1975年,74歲的鐘世藩開始撰寫集一生醫學經驗之大成的《兒科疾病鑑別診斷》。出版前,他拒絕在序言中加上領導人語錄。「我的這本書是醫學著作,不是政治宣傳品。」
這就是鍾世藩。
鍾南山記得小時候,父親救治病人,風裡來雨裡去。圖為鍾南山與父母、妹妹。
鍾南山的父母都是典型的傳統知識分子,剛直不阿,很有風骨。他的母親廖月琴,甚至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環境薰陶人、塑造人。成為敢言的鐘南山,幾乎是種必然。
「2003年以後,我慢慢地懂得了怎樣更好地做人,我自己也在學。」比如,怎樣更好地講真話。「非典」以後,鍾南山講話機會更多,真話也講得更多。記者爭相把鏡頭對準他,他的名字總會與「炮轟」等詞彙擺在一起。
呼籲空氣汙染治理,批評濫用抗生素,質疑過度醫療,曾批評醫改五年沒明顯突破……
2009年11月,防控甲流形勢嚴峻。根據官方數據,甲流死亡率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20。對此,鍾南山堅稱,根本不相信。
他說:「我說的話、做的事,別人高不高興,會不會得罪誰,我在乎得很少」。他曾強調:「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病人的那條命。」
鍾南山說,他不求官,也不求利,只要能給病人看病,病人歡迎就行了。圖為「非典」時期的鐘南山。
正因為他最看重「病人的那條命」,才有了「感動中國2003年度人物」頒獎禮上主持人的那段開場白——
「有的人很少流淚,那個時候卻會淚流滿面;有的人很少動心,那個時候卻會怦然心動。在那充滿疑慮、充滿期待的日子,有一個人讓我們踏實,讓我們感動……」
3.
不息
2020年9月8日,鍾南山被授予「共和國勳章」。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習近平總書記在跟他握手時,他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請戰。
此時,距離他的84歲生日,還有一個多月。在這樣的年紀,無論中外,大多數人都在頤養天年、追求閒適安逸。
而他,仍然在以拼命的姿態連軸轉。他曾說過:「我不會有退休一說的,我無法想像一個人沒有工作,沒有科學研究的生活是什麼狀態。」
鍾南山,太勤奮了。多年來,他每天睜開雙眼,就開始背負沉重的工作。
他從不給自己喘息的機會,每天都要求自己精力充沛、活力滿滿。他說:「我有周六和周日,但我要幹活。」
「最大的成功就是健康地活著。」
勤奮的背後,是自律。
鍾南山一身腱子肉的照片,讓無數人驚嘆。多年來,他一直堅持運動。在他眼裡,鍛鍊就像吃飯一樣,是生活的一部分。
他說:「到現在我還能為社會幹點事,還不太糊塗,關鍵還是有健康的身體。」換言之,保持健康,也是為了幹點事。
但保持健康,並不容易。鍾南山的母親曾得過心肌梗死,她的家族有這樣的病史。鍾南山的心臟也多次「抗議」,他曾患心肌梗塞,心臟裝了支架,出現心房纖顫……
2007年,鍾南山執意做心臟除顫手術。全國著名的心臟科大夫都不同意。因為當時技術還不算成熟,國際上也才有60%的成功率。
70多歲了,為什麼還冒險?他對醫生說,不做這個手術,老是影響他的工作效率。「我哪有時間慢慢去保養?」
鍾南山,有必要一直拼嗎?
其實,他早在三四十年前就成了全市、全省的典型。比如1983年9月,他獲得廣州市「五講四美三熱愛」先進個人標兵。次年,他獲得市勞動模範,獲評廣東省社會主義文明建設先進工作者,被國家科委評為有突出貢獻的專家……
到1990年4月,廣東省政府通令嘉獎鍾南山、紅線女,表彰他們熱愛祖國,積極奉獻的事跡。
1996年2月,他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廣東第一位醫藥衛生工程學部院士。
……
從醫生到院長,從講師到博導,從市委委員到全國政協委員……鍾南山的職務極速轉型,頭銜越來越多,可以說早已達到了絕大多數人難以匹及的地步。
為什麼還那麼拼?或許就因為兩個字,追求。
他一直記得小學老師的一句話:「人不應該單純生活在現實中,還應生活在理想中」。
他一直記得,高中時和千千萬萬熱血青年一樣,沉迷於前蘇聯文學。保爾·柯察金的名言,成了他的座右銘。
他一直記得,他的父親在去世前一天,還在嘗試用電磁場來切割培養病毒的液體,讓病毒產生一些變化。鍾世藩告訴他:「一個人要能夠給世界留下點什麼東西,才算沒有白活。」
鍾南山出生於上世紀三十年代。他曾目睹硝煙戰火,見過大風大浪,受過磨難屈辱;他當過農民,做過宣傳隊員,燒過鍋爐,「什麼都幹過」……
或許對他來說,現在的工作已是難得,這樣的勞累已不算什麼。
人生路漫漫。對一個人而言,難的不是取得一些成績、跨過某次難關。難的是像鍾南山這般——從未滿足於已有成績,從未向困難低頭,從未將人生之船停泊於某個溫暖的港灣。
一直向前,永遠奮鬥;追求不息,攀登不已。
他坦言:「我從未想過休息,從未想過去哪裡玩,真正的在學術上取得一些成就,這才是真正讓我開心的事」。
2019年9月,在迎來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鍾南山的個人榮譽欄上又多了一項——「最美奮鬥者」。
如何成為鍾南山?或許,「奮鬥」二字早已解釋一切。
1936年10月20日,南京。一個男嬰在中央醫院降生。
鍾家兩代單傳。35歲的鐘世藩喜出望外。取個什麼名字呢?因為中央醫院坐落在鐘山(即紫金山)之南,這個孩子得名「南山」。
山積而高。他積累了八十多年,成為今天的鐘南山。
註:本文首發於廣州日報客戶端
署名:廣州日報評論員 夏振彬
主要參考資料:《鍾南山傳》(葉依著),《你好,鍾南山》(葉依著),《廣州日報》歷年報導
圖片來自廣州日報歷史報導及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