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鍾南山

2021-02-09 南風窗

今天,1月18日。

一年前的這天下午,84歲的鐘南山院士匆匆來到廣州南站。

他和助手擠上了G1022次高鐵。目的地,武漢。

助手蘇越明曾記錄:「他已經很累了,但他從來都不會說,從來。」圖為蘇越明拍攝

2天後——肯定存在人傳人,14名醫務人員感染,「沒有特殊的情況,不要去武漢」……鍾南山真正吹響了哨子,也徹底改變了局面。

一年間,他抗壓、負重,不畏艱險,他救人、攻關,拼命硬幹,他建言、解惑,孜孜不倦……

當然,又何止這一年?

他將千山踏遍,才成為巍巍南山。

1.

不服

很巧,又是1月18日。

67年前的這天,《廣州日報》上第一次出現鍾南山的身影。當天2版,「一九五四年廣州市田徑、集體體操運動大會男子成績」發布。「鍾南山」三個字位列其中。他奪得了男子四百公尺(米)第四名。

回望青少年時期的鐘南山,其「簡歷」亮點,多跟體育有關。1955年初,他參加廣東省田徑比賽,獲得400米第二名;後來又參加全國田徑運動會,拿下400米第三。

1959年,23歲的鐘南山迎來人生中第一個高光時刻。在首屆全運會上,他以54.4秒的成績打破了男子400米中欄全國紀錄。

1957年的鐘南山。

梳理鍾南山的人生軌跡,從中可以發現一種死不服輸的個性。而這種個性,與他從小學開始參加體育比賽直接相關。競技體育,「競」字打頭。而「競」,就是要爭先、要向前,要超越自我、挑戰極限。

多年來,鍾南山在不同場合、一次又一次談及體育對他的影響。他表示體育能培養競爭的精神,「一定要力爭上遊」。

競爭精神,體現在很多時候。

比如剛讀高一時,鍾南山學習成績很普通。他不服氣,誓言要追上去。結果到高二,真的趕了上去。

在北京醫學院,他對比同學,自感相形見絀。「非要追上去不可!」第二年,他真的成了尖子生。

1971年,35歲的鐘南山從北京返回廣州。此時的他,已因大環境耽誤了8年。此時的他,連咳血和嘔血都分不清,險些鑄成大錯。然後呢?他像小學生一樣,跟著同事苦學三個月,筆記做了厚厚幾大本,終於讓笑話他的人稱讚「現在有主治醫生的水平」。

1978年10月,42歲的鐘南山公費留學。英國導師告訴他,中國醫生的資格不被承認,「進修兩年的時間顯然太長了」,最多只能8個月。

「我一定要爭口氣」。鍾南山又一次玩命逆襲。兩年間,他與同事做出6項成果,完成7篇學術論文。其中為了研究「吸菸(一氧化碳)對人體影響」,從不碰煙的他,冒著生命危險猛吸一氧化碳!

兩年後,英國導師給中國駐英大使館寫了封信:「從未遇見過一位學者,像鍾醫生這樣勤奮,合作得這樣好,這樣卓有成效。」

……

1959年,鍾南山婉拒了北京市體委的邀請,沒有成為一名職業運動員。但接下來的幾十年,他顯然從未「退役」,而是置身一個又一個賽場,跨過一個又一個欄杆。「落後—奮起直追—勝利」式的勵志故事,一次次出現。

因為,他從來都是一名「運動員」。

2.

不屈

「爸爸,怎麼辦?我想說出事實,可又不能……」

2003年清明節,鍾南山與家人一起為父母親掃墓。面對父親的陵墓,他喃喃低語。

2003年,了解鍾南山的人都知道,這一年對他來說意味著什麼。

從「非典」一開始,鍾南山就「老是有那麼一種感覺,好像自己專門喜歡跟誰較勁似的,老是覺得不管走到哪,自己都不是一個太受歡迎的人」。

不太受歡迎,因為直,因為硬,因為不諱上、不畏權。

那一年,他公開質疑非典病原是衣原體,頂著極大壓力。那一年,他面對中外記者直陳真相,幾乎以一己之力扭轉「非典」戰局。

從那之後,敢講真話成了他的代名詞,成了他身上最鮮明的標籤。

鍾南山說:「到底掩蓋是穩定,還是把真相公布於世有利於穩定?我壓根兒認為,把真相公布於世有利於穩定。」

鍾南山,為什麼敢?

跟他的經歷有關。

留學英倫,可以說是鍾南山人生中一個不小的轉折點。此後,他拒絕高薪邀請、毅然回國的愛國形象,頻現報端。

他坦言,在英國學習給他最好的教育是實事求是。愛丁堡大學給他兩樣最重要的東西,其中一個就是不要認為權威的話就是對的,一定要相信自己所看見的事實。

再往前看——

鍾南山曾寫過一篇文章——《一個院士的生命歷程——鍾南山自述》。文章開頭第一句:在我的生活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我的父親鍾世藩。

鍾世藩,1930年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後來又在美國拿下醫學博士學位。

在那樣的年代,那樣的人,無疑是精英中的精英。

在鍾南山的回憶裡,父親嚴厲,話少。他總是對鍾南山強調,醫生說話要有事實根據,治病要經過嚴格的科學分析。鍾南山坦言,從小受到的最重要的教育就是要誠實。無論在何種境遇之下,鍾世藩都告誡鍾南山,要誠實,鮮明地亮出自己的觀點,「把你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感受說出來」。

言傳,還要身教。1975年,74歲的鐘世藩開始撰寫集一生醫學經驗之大成的《兒科疾病鑑別診斷》。出版前,他拒絕在序言中加上領導人語錄。「我的這本書是醫學著作,不是政治宣傳品。」

這就是鍾世藩。

鍾南山記得小時候,父親救治病人,風裡來雨裡去。圖為鍾南山與父母、妹妹。

鍾南山的父母都是典型的傳統知識分子,剛直不阿,很有風骨。他的母親廖月琴,甚至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環境薰陶人、塑造人。成為敢言的鐘南山,幾乎是種必然。

「2003年以後,我慢慢地懂得了怎樣更好地做人,我自己也在學。」比如,怎樣更好地講真話。「非典」以後,鍾南山講話機會更多,真話也講得更多。記者爭相把鏡頭對準他,他的名字總會與「炮轟」等詞彙擺在一起。

呼籲空氣汙染治理,批評濫用抗生素,質疑過度醫療,曾批評醫改五年沒明顯突破……

2009年11月,防控甲流形勢嚴峻。根據官方數據,甲流死亡率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20。對此,鍾南山堅稱,根本不相信。

他說:「我說的話、做的事,別人高不高興,會不會得罪誰,我在乎得很少」。他曾強調:「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病人的那條命。」

鍾南山說,他不求官,也不求利,只要能給病人看病,病人歡迎就行了。圖為「非典」時期的鐘南山。

正因為他最看重「病人的那條命」,才有了「感動中國2003年度人物」頒獎禮上主持人的那段開場白——

「有的人很少流淚,那個時候卻會淚流滿面;有的人很少動心,那個時候卻會怦然心動。在那充滿疑慮、充滿期待的日子,有一個人讓我們踏實,讓我們感動……」

3.

不息

2020年9月8日,鍾南山被授予「共和國勳章」。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習近平總書記在跟他握手時,他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請戰。

此時,距離他的84歲生日,還有一個多月。在這樣的年紀,無論中外,大多數人都在頤養天年、追求閒適安逸。

而他,仍然在以拼命的姿態連軸轉。他曾說過:「我不會有退休一說的,我無法想像一個人沒有工作,沒有科學研究的生活是什麼狀態。」

鍾南山,太勤奮了。多年來,他每天睜開雙眼,就開始背負沉重的工作。

他從不給自己喘息的機會,每天都要求自己精力充沛、活力滿滿。他說:「我有周六和周日,但我要幹活。」

  

「最大的成功就是健康地活著。」


勤奮的背後,是自律。

鍾南山一身腱子肉的照片,讓無數人驚嘆。多年來,他一直堅持運動。在他眼裡,鍛鍊就像吃飯一樣,是生活的一部分。

他說:「到現在我還能為社會幹點事,還不太糊塗,關鍵還是有健康的身體。」換言之,保持健康,也是為了幹點事。

但保持健康,並不容易。鍾南山的母親曾得過心肌梗死,她的家族有這樣的病史。鍾南山的心臟也多次「抗議」,他曾患心肌梗塞,心臟裝了支架,出現心房纖顫……

2007年,鍾南山執意做心臟除顫手術。全國著名的心臟科大夫都不同意。因為當時技術還不算成熟,國際上也才有60%的成功率。

70多歲了,為什麼還冒險?他對醫生說,不做這個手術,老是影響他的工作效率。「我哪有時間慢慢去保養?」

鍾南山,有必要一直拼嗎?

其實,他早在三四十年前就成了全市、全省的典型。比如1983年9月,他獲得廣州市「五講四美三熱愛」先進個人標兵。次年,他獲得市勞動模範,獲評廣東省社會主義文明建設先進工作者,被國家科委評為有突出貢獻的專家……

到1990年4月,廣東省政府通令嘉獎鍾南山、紅線女,表彰他們熱愛祖國,積極奉獻的事跡。

1996年2月,他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廣東第一位醫藥衛生工程學部院士。

……

從醫生到院長,從講師到博導,從市委委員到全國政協委員……鍾南山的職務極速轉型,頭銜越來越多,可以說早已達到了絕大多數人難以匹及的地步。

為什麼還那麼拼?或許就因為兩個字,追求。

他一直記得小學老師的一句話:「人不應該單純生活在現實中,還應生活在理想中」。

他一直記得,高中時和千千萬萬熱血青年一樣,沉迷於前蘇聯文學。保爾·柯察金的名言,成了他的座右銘。

他一直記得,他的父親在去世前一天,還在嘗試用電磁場來切割培養病毒的液體,讓病毒產生一些變化。鍾世藩告訴他:「一個人要能夠給世界留下點什麼東西,才算沒有白活。」

鍾南山出生於上世紀三十年代。他曾目睹硝煙戰火,見過大風大浪,受過磨難屈辱;他當過農民,做過宣傳隊員,燒過鍋爐,「什麼都幹過」……

或許對他來說,現在的工作已是難得,這樣的勞累已不算什麼。

人生路漫漫。對一個人而言,難的不是取得一些成績、跨過某次難關。難的是像鍾南山這般——從未滿足於已有成績,從未向困難低頭,從未將人生之船停泊於某個溫暖的港灣。

一直向前,永遠奮鬥;追求不息,攀登不已。

他坦言:「我從未想過休息,從未想過去哪裡玩,真正的在學術上取得一些成就,這才是真正讓我開心的事」。

2019年9月,在迎來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鍾南山的個人榮譽欄上又多了一項——「最美奮鬥者」。

如何成為鍾南山?或許,「奮鬥」二字早已解釋一切。

1936年10月20日,南京。一個男嬰在中央醫院降生。

鍾家兩代單傳。35歲的鐘世藩喜出望外。取個什麼名字呢?因為中央醫院坐落在鐘山(即紫金山)之南,這個孩子得名「南山」。

山積而高。他積累了八十多年,成為今天的鐘南山。

註:本文首發於廣州日報客戶端

署名:廣州日報評論員 夏振彬

主要參考資料:《鍾南山傳》(葉依著),《你好,鍾南山》(葉依著),《廣州日報》歷年報導

圖片來自廣州日報歷史報導及版面

相關焦點

  • 曹可凡對話鍾南山、李蘭娟:為什麼他們能成為「共和國英雄」?
    11月21日,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深度訪談欄目《可凡傾聽》播出了《大醫精誠——鍾南山院士專訪》,鍾院士和曹可凡一起完成了一次對自己人生的回望。節目播出後引發轟動,「鍾南山談疫情期間最大壓力」迅速衝上熱搜榜。「我們沒有太多談疫情,而是選擇了人生中的幾個橫斷面,從他的成長中,找出之所以成為共和國英雄的『因』。」曹可凡說。下一期還將播出李蘭娟院士專訪。
  • 鍾南山回到母校為「鍾南山」揭幕
    鍾南山說,特別感謝母校對他的鼓勵,希望同學們一起努力,實現夢想。努力成為「可視化」的英雄華附黨委書記、校長姚訓琪表示,舉行鍾院士塑像揭幕儀式主要是為了號召全體附中人見賢思齊,向鍾院士學習。姚訓琪寄語,附中人要學習鍾院士的追求卓越的科學精神,勇於擔當的英雄氣概。
  • 鍾南山為「鍾南山塑像」揭幕!
    1955屆校友、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為「鍾南山塑像」揭幕,為母校加油。在揭幕儀式上,鍾南山院士回憶了當時在華附讀書的歷程,他希望有更多的學子學醫,並直言:「學醫是為了大家服務,有這樣精神,才能一往無前」。12月12日,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132周年校慶,1955屆校友、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為「鍾南山塑像」揭幕。
  • 「國民男神」鍾南山是怎樣煉成的?紀錄片《鍾南山》開播
    南都訊記者蔡麗怡在2020年讓人揪心的開局中,鍾南山一躍成為了中國的「全民男神」。他幾乎每一次發聲,都會引起較大的社會迴響;他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也無不牽動著網友的心。據南都大數據研究院調查,在與「鍾南山」相關的非發聲類新聞中,熱度最高的是「鍾南山演示如何摘口罩」,其次是「鍾南山為什麼哭了」、「鍾南山終於笑了」。這位國民男神是如何煉成的?由廣東廣播電視臺對外傳播中心(國際頻道)及廣東廣播電視臺董珂工作室攝製的紀錄片《鍾南山》將於4月8日21:30在廣東衛視播出,第一集名為《敢言!》
  • 《鍾南山》紀錄片觀後感評價 鍾南山抗擊疫情故事簡介
    《鍾南山》紀錄片觀後感評價 鍾南山抗擊疫情故事簡介  時代英雄是民族精神的象徵和民族形象的代表,讓歷史得以銘記和傳承,也讓歷史變得鮮活與生動。由廣東廣播電視臺攝製播出的紀錄片《鍾南山》,用事實的邏輯力量藝術地再現了鍾南山院士老驥伏櫪的高邁形象,該片不僅在主題立意上佔據了時代高度,而且在敘事手法上也將紀錄片藝術水準推升至一個新的境界,成為大眾媒介時代背景下摹寫時代英雄的成功範例。
  • 熱評丨鍾南山成為「共和國勳章」建議人選,網友為何集體致敬?
    「鍾南山成為共和國勳章建議人選」的話題,在今天「共和國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開始公示後,迅速成了網絡上備受熱議的「絕對頭條」。網友們紛紛向鍾南山致敬,只因這份「國家最高榮譽」不僅是抗疫英雄的個人榮耀,還凝結著全國人民的一份欽佩與感恩,並記錄著中國人民圓夢路上的艱辛與堅強。
  • 黃秋生詆毀鍾南山,方舟子詆毀鍾南山,需要負法律責任嗎?
    當前,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總體形勢持續向好,這其中應當給以鍾南山院士為首的無數醫護人員記首功。鍾南山院士「肯定存在人傳人」的斷言,為後續的封城、隔離、救治奠定了基礎。然而,正是這樣一名被14億中國人視為保護神的無雙院士,竟然被香港藝人黃秋生和所謂作家方舟子詆毀了。
  • 戰「疫」 中小學生徵文:《成為像鍾南山爺爺那樣的人》
    (點擊圖片進入專題)同舟共濟 全民戰「疫」 山東省中小學徵文大賽小學組徵稿展示:作品:《成為像鍾南山爺爺那樣的人我給過很多答案,比如:讀書是為了考上好的學校,讀書是為了過上富足的生活……但是,如果現在你問我為什麼要讀書,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成為像鍾南山爺爺那樣的人!17年前,非典爆發,67歲的鐘爺爺說:「把重病人都送到我這裡來!」17年後,新型冠狀病毒爆發,84歲的鐘爺爺把自己送到了疫情的重災區!在他眼裡,「醫院是戰場,醫生是戰士,我們不衝上去誰上去?」
  • 王學圻成為首位飾演鍾南山院士演員,重現趕往武漢高鐵經典一幕
    近日,一出名為《故事裡的中國》的文化歷史節目正準備在由央視拍攝火熱上映,該節目用戲劇和生活的方式,非常用心的詮釋了鍾南山院士在抗疫期間的感人精彩一幕。而劇中飾演鍾南山院士的演員亦是備受關注,其身份在節目中已經開始有神秘預告。
  • 鍾南山身邊的年輕人
    桑嶺身上這份醫者擔當,來自鍾南山等廣醫一院老一輩的言傳身教。桑嶺說,2003年非典疫情時,他還是廣州醫科大學的學生,鍾南山的一句「把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們這裡來」令他印象深刻,至今難忘。  2004年畢業留在廣醫一院工作後,桑嶺一直跟隨鍾南山,奮戰在呼吸內科及重症醫學科臨床、科研一線。甲流、禽流感、中東呼吸症候群……抗擊重大呼吸系統疾病的戰場上,都有他的身影。
  • 【了不起的中國人】鍾南山:生命的衛士
    改編自《中華先鋒人物故事匯-鍾南山》故事演播:魔法兔大禮帽是啊,在我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時候,鍾南山的名字總會出現在新聞報導當中,作為著名呼吸病學專家,鍾南山為我們抗擊非典型肺炎、抗擊新冠肺炎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還被授予了「共和國勳章」呢!
  • 鍾南山的年終獎,我給不起
    07 6月20日,時隔150多天, CBA聯賽順利重啟, 成為疫情發生後, 國內第一個重啟的全國性大型體育賽事。
  • 鍾南山和霍英東家族的「瓜葛」
    收到捐資後,廣醫第一醫院呼研所重症監護室經過改造升級已成為全國設備最先進、系統最為完善的重症監護中心之一。為了感謝霍英東的慷概,廣醫第一醫院呼研所重症監護室正式更名為英東廣州危重症監護醫學中心。鍾南山院士心裡暗道一聲糟糕,連忙將這位肺炎病人的特殊情況做成報告向當地免疫部門匯報,他懷疑該名病人攜帶著傳染病毒。在鍾南山院士的指導下,這名肺炎病人立刻被轉進隔離病房,而霍英東投資改造的英東廣州危重症監護醫學中心才剛剛投入使用沒幾天就成為了這次病毒防疫的最大功臣。
  • 鍾南山:一個超級偶像的兩次逆襲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鍾南山院士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致辭時說的一句話火遍了網絡:成為偶像的目的,是要更好地清除青年人對偶像的盲從,讓他們通過偶像學到對問題的看法,更多地問問為什麼。
  • 「抗疫」先鋒鍾南山院士的事跡
    可我心中的英雄,還有奮戰在防疫第一線的鐘南山院士。鍾南山,一位84歲的耄耋老人, 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 而且是當之無愧中國呼吸系統傳染病防治的領軍人物。17年前,非典型肺炎疫情爆發,面對未知的病毒,人們墜入恐慌,鍾南山院士冷靜、無畏,以醫者的妙手仁心挽救生命,不顧自身生命危險救治危重病人,與死神爭奪生命——老人,變成了戰士。有人評價說:「抗擊非典如果沒有鍾南山院士,結果可能就不會是這樣。」 2003年,鍾南山被廣州市授予「抗非英雄」榮譽稱號。
  • 歐陽娜娜:「你憑什麼比鍾南山有錢?」
    1 近日,知名作家劉信達在微博這樣說「歐陽娜娜,你憑什麼比鍾南山有錢?歐陽娜娜,你的浴室怎麼看起來比鍾南山的臥室還要大,你對社會有什麼巨大貢獻?還附上歐陽娜娜的浴室照片。
  • 日升月恆,南山之壽——鍾南山院士的家風
    第一次聽到鍾南山的名字,是在03年抗擊非典的時候。在當年評選的當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中,鍾南山當之無愧成為其中一員。他的頒獎詞,是這樣寫的: 「面對突如其來的SARS疫情,他冷靜、無畏,他以醫者的妙手仁心挽救生命,以科學家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應對災難。」
  • 大罵鍾南山院士、曾看不上周杰倫,為何黃秋生成為了這樣的人?
    疫情當下,人人都敬重80歲的鐘南山院士,現在他已然成為了中國人心中神一樣的存在了。2003年,鍾南山67歲,非典襲擊廣州,鍾南山站了出來,成為一個有擔當有能力的醫生。2020年 ,新冠肺炎又襲擊武漢,已經84歲的鐘南山再次從廣州買了一張去武漢的車票,抗戰一線。
  • 關於鍾南山經典作文素材閱讀
    我們推送過多篇熱文:《請告訴孩子,成為像鍾南山那樣的人,是讀書的終極目的……》《鍾南山成全民偶像,流量明星撤離熱搜:孩子,你為什麼要好好學習?》,不妨一讀!當人們從電視、廣播等各新聞媒體中了解和掌握基本防控知識時,「鍾南山說動才動」「如何洗手要聽鍾南山」「鍾南山教你正確摘口罩」等等,逐漸成為了一個現象級的導引。一時間,鍾南山也成為了近期的「偶像級英雄」。在民間還流傳著:「火神山雷神山鍾南山『三山』鎮毒,醫者心仁者心中國心萬眾一心」的勵志對聯等。他臨危受命,親臨湖北武漢抗擊「疫」情最前線,擔任專家組組長,指導醫治及防護工作。
  • 紀錄片《鍾南山》
    紀錄片《鍾南山》 2020-08-12 09: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