襪子內衣和普通衣服分開洗的觀念,在中國相當有市場。為什麼這麼執著於分開洗?聽說外國人總是一起洗,難道他們體質特殊?
襪子和內衣究竟能不能一起洗?
2009年,日本花王公司調查了部分中國城市家庭的洗衣情況,發現超過90%的家庭選擇單獨手洗襪子和內衣[1]。2015年,萬維家電網的一次調查也顯示近一半人選擇手洗內衣[2]。
襪子內衣和普通衣服分開洗的觀念,在中國相當有市場。
為什麼這麼執著於分開洗?聽說外國人總是一起洗,難道他們體質特殊?
忌憚內褲和襪子上的細菌
很多人分開洗的原因是嫌棄襪子,哪怕沒有腳臭和腳氣,還是對它敬而遠之。
唐朝《劉賓客嘉話錄》就有記載:宰相元載落馬後,在執行死刑前請求劊子手給個痛快。劊子手說:那你不要怪我。說完就脫下襪子塞進他嘴裡,元載卒。不管元載是被噎死的還是臭死的,中國人對臭襪子的嫌棄由來已久。
2009年11月30日,倫敦,耐克發布會。U2主唱波諾為切爾西前鋒德羅巴換鞋。記者為其設計獨白:「聞了我的腳臭,你的聲音會更沙啞,更魅力……」,可見。腳臭其實是無國界分別的困擾
我們對於腳氣的認識也不晚,早在隋唐的文獻中,人們就提到了足癬,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腳氣」[3]。那時候人們認為這是寄生蟲引起的。
古代中國人用的去汙劑從最早的草木灰,到後來的皂角或豬胰臟,都不能殺菌。有時在去汙劑中加入香料,也只是為了除臭增香[4]。
在沒有殺菌條件的情況下,襪子內衣和其他衣服分開洗,反倒更安全。
2014年10月4日,四川涼山美姑縣能和村,一群山裡的孩子在遊戲。生活在山區,衛生環境相對較差,因此最好是內衣襪子分開洗滌
那為什麼歐美沒有這種顧慮?在現代化之前,他們的生活條件也和我們差不多,甚至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還不如我們[25]。按理說他們應該比我們更嫌棄襪子啊?
現代化之後,兩樣法寶幫助他們重新認識了內褲和襪子:熱水和烘乾。
歐美的洗衣機普及得很早,而且很早就有了洗衣機溫控技術。1972年,德國的平均洗衣水溫就達到63℃[5],歐洲的傳統洗衣溫度是60℃以上[15]。熱水有什麼好處呢?60℃以上的水溫才可以消滅襪子上頑固的真菌[6]。
而我們自古以來就是冷水洗衣服。古代的西施浣紗、韓信漂母的故事大家都聽過。直到近年,農村地區也有不少是直接在江邊或池塘邊洗衣的,用井水也很常見[7]。
直到80年代,國內城市家庭的洗衣機佔有率才超過一半[8],而且國內長期使用的主要是波輪洗衣機[9],沒有熱水洗功能。和國外相比,我們主要仍是低溫洗滌[10]。這種情況下混洗,出現交叉感染的機率更大。
2014年09月09日,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車江侗寨,位於貴州省黔東南榕江縣城一橋之隔的江對岸,兩名老人在洗衣服,這種低溫洗滌廣泛存在於我國,但是殺菌的效果並不好
去過發達國家旅遊的人們可能都會有這樣的印象:當地人幾乎不會在室外晾衣服,而路邊的自助式洗衣店非常多。烘乾機一般是這些洗衣店的標配,也是他們的常用家電。2017年,84%的美國家庭擁有烘乾機[11]。
高溫烘乾後的衣物不需要晾曬,而且可以給衣物充分消毒[26]。
而中國人主要是靠太陽曬乾。如果天氣晴好,陽光和其中的紫外線能很好地幫我們消毒。但是如果是陰雨天或者霧霾天,陽光不足以及時乾燥。這時微生物會大量繁殖,同時散發出餿味黴味;如果是霧霾天,空氣中的病原菌還會讓衣服越曬越髒[13]。
2019年3月3日,湖北武漢,連日陰雨天氣終轉晴,一高校女生宿舍陽臺曬滿了衣服和棉被,場面壯觀
簡而言之,東西方的差異主要是西方更早採用現代化的洗衣、乾衣設備。他們已經習慣了現代化的洗衣方法,不用擔心混洗可能造成的各種問題。跟體質並沒有關係。
儘管中國目前已基本普及洗衣機,具備混洗的條件了。但老一輩人的洗衣習慣一時很難改掉:襪子臭內褲髒,想想混洗後渾身散發著襪子的臭味、細菌感染就可怕,我的鼻子和眼睛難道會欺騙我嗎?
其實,這些「不能混洗」的理由錯了。
不敢混洗的理由都是錯的
首先,襪子為什麼會臭。
腳是我們最容易出汗的部位之一。皮膚上的細菌會把汗裡的有機物當作食物,然後排出臭味分子[14],主要是有機酸和有機硫化合物。這些分子被襪子吸收,襪子自然就變臭了。但是這些分子和身體其他部分的體味沒有本質的不同[15]。
2017年07月21日,軍事訓練時,汗水淋漓的教官。這樣出汗一整天,不僅是襪子,衣服也都會有臭味,但是由於出汗引發的味道經過簡單的清洗基本上會消失殆盡
經過簡單的清洗,襪子上的臭味分子就已經沒剩多少了[15],而且現在洗滌劑都加香料,洗完立馬芳香撲鼻,汙染其他衣服是真的做不到啊。
也有很多人嫌棄襪子上有很多細菌,混洗後會轉移到內衣上、造成感染。這也錯了。
我們的內褲並不乾淨。和內褲接觸的陰部皮膚溫暖潮溼,也容易滋生微生物。更重要的是,即使再愛乾淨,內褲上也難免會沾上一些分泌物和排洩物。穿過的內褲上平均會殘留0.1g糞便[12],裡面的細菌數量在一百億左右[17]。
就算把腳上的微生物全部轉移到襪子上,也不會有這麼多。
我們皮膚上本來就有很多長期定居的微生物,腳趾縫是皮膚微生物最多的區域之一,可以達到每平方釐米幾千萬個
襪子上的細菌對皮膚也不會有什麼影響,因為腳上的細菌在別的地方也有[24]。反而是內褲上面的糞漬含有許多病原菌,比襪子上的危險多了。
內褲襪子混洗的時候,你不應該擔心襪子弄髒內褲,內褲可能比襪子更「髒」。
真正令人頭痛的是腳上的一些真菌,就是它們造成的腳氣和灰指甲。混洗後它們確實有可能轉移到內衣或者別的衣服上。但是如果你沒有得腳氣,你就沒有必要擔心。
洗衣服的過程中,不論是揉搓還是攪拌,都會讓微生物從衣服上脫落。這個過程中,衣服上絕大部分微生物都會被趕到水裡。德國波恩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20.5℃下洗15分鐘就可以去掉99%以上的微生物[19]。
洗完後還要我們把衣服晾乾。沒有水,微生物也難以長期存活。充分乾燥可以進一步消滅衣服上殘留的微生物[26]。
2012年6月23日,湖北省秭歸縣居民用艾葉水為小孩洗澡。當地習俗,端午節這天洗艾葉浴可保小孩皮膚健康。如果你的皮膚屏障是健康的,少量的真菌是不能生存的,可以放心
即便最後仍有少量微生物倖存下來,我們的皮膚也能保護我們,完整的皮膚和黏膜可以抵擋大部分微生物入侵[20]。所以正常情況下,微量的真菌並不能輕易在我們其他身體部位上生存下來。
注意,這一切的前提你的皮膚是正常的、免疫系統也是正常的,什麼意思?
如果你是剛剛化療後免疫力低下的病人,或者患有銀屑病等免疫性皮膚疾病,或有嚴重的腳氣、灰指甲等真菌感染,或者平時經常會接觸到病原體的醫護人員,接下來的這一部分需要重點閱讀。
不能混洗的情況也可以解決
首先是大家最常見、也最關心的「腳氣」。腳部真菌感染是世界性的皮膚問題,最主要的就是足癬和灰指甲。中國的南方地區足癬患病率約為50%~60%[21],而引起足癬的真菌入侵性比較強,幾百個就可能突破皮膚防線[27],而一隻襪子上最多可能超過十萬個[6]。
前面我們提到洗衣服時會把絕大部分微生物趕到水裡,但仍會有部分殘留在衣服表面。更不幸的是,真菌的生命力特別強。在不利的環境下,它們會進入休眠。等到條件合適,又會死灰復燃。
2013年5月12日,加薩走廊拉法,加薩走廊首家魚療中心開業,採用物理方法治療牛皮癬、真菌感染等皮膚病。真菌生命力頑強,讓人極其困擾,治療真菌的辦法也充斥在市面上
所以一旦出現嚴重的真菌感染,就算你分開洗襪子和內衣,傳染的途徑也很多,比如毛巾、拖鞋、床單等等[6]。這時候你該擔心的不是混洗,而是能不能充分殺菌。
日常生活中我們用的洗衣粉、洗衣液雖然能去汙,但是殺菌效果很有限[22]。
要充分殺菌,可以在洗衣的時候加入漂白劑。美國曾經針對有皮膚感染患者的家庭做過研究,發現只有在共用洗衣機並且或者不用漂白劑的條件下,傳染風險才會提高[23]。這裡的漂白劑的作用就是殺菌消毒。
是不是一定要用漂白劑?具有抗菌功能的洗滌劑不行嗎?
漂白劑是為了額外消毒[23],衣物消毒劑也能達到這個目的。怕漂白劑傷害衣服的可以選擇彩漂,對衣服更柔和一點,裡面的有效成分是活性氧。波恩大學的研究中,使用含活性氧的洗滌劑後,殺菌效果明顯提升[19]。
市面上很多洗衣液也標註了抗菌功能,可以嗎?
中國抗菌抑菌洗滌劑的行業標準(QB/T 2850-2007)只規定了抗菌性洗滌劑的殺菌率需要超過90%,但卻沒有規定必須要殺死真菌。對於飽受真菌折磨的人來說,這根本達不到要求。
2007年8月13日, 鄭州一超市,消費者正在各個品牌 的洗衣液、洗衣粉中選擇 。但是市面上的這種洗衣液卻根本無法滿足真菌患者對殺菌的需求
最後,我們還可以學習發達國家的兩樣洗衣真經:熱水和烘乾。
熱水本身就能殺除微生物,還能激髮漂白劑的潛力。在52℃下洗15分鐘,襪子上的微生物就不會出現在別的衣服上[19]。但是前提是在清洗過程中保持水溫,有加熱功能的洗衣機可以實現。
當然如果執意要用冷水洗衣服,為了不出現交叉感染,你需要加入漂白劑並洗45分鐘以上[19]。
最後就是烘乾。晾曬對真菌的傷害有限。遇到陰雨天氣不能及時乾燥,過程中真菌會繁殖。乾燥後,它們也有能力潛伏在衣服上。烘乾就能進一步殺滅殘留在衣服上的病菌[26],在高溫和快速脫水的雙重製裁下,讓它們沒有喘息的機會。
2019年2月10日,江西省都昌縣,南方地區陰雨連綿難覓陽光,圖為透過車窗拍攝的在鄱陽湖岸邊的人們。這種陰雨天氣,陽光殺菌很難做到,買一個烘乾機是最便利的選擇
所以,對於出現真菌感染、或免疫力低下、或經常接觸病原體的高風險人群,為了自己和家庭成員著想,最好買一個烘乾機。為了健康,再謹慎也不為過。
別問有沒有購買連結了,連這麼長的文章都看完了,買個適合自己的洗衣機烘乾機還能難倒你嗎?
參考文獻
[1]中國洗衣實際情況調查報告Ⅱ(以852戶城市家庭為調查對象)
[2]調查:中國家庭髒衣預洗成最大洗衣難題
[3]羊菲, 等. (2017). 手足癬的中醫臨床治療和藥理研究進展.中國實驗方劑學雜誌,23(02):207-212.
[4]武銳.(2017).洗衣四千年 越來越輕鬆.北京日報.
[5]Bockmühl, D. P. (2017). Laundry hygiene—how to get more than clean. 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122(5), 1124-1133.
[6]Hammer, T. R., et al. (2011). Infection risk by dermatophytes during storage and after domestic laundry and their temperature-dependent inactivation. Mycopathologia, 171(1), 43-49.
[7]楊曉英,等.(2013).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民生活用水研究.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2(07):880-886.
[8]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鑑.
[9]楊陽. (2003). 2002年洗衣機行業四大盤點. 電器製造商, (03):16-19.
[10]趙揚,等.(2012). 異構醇聚氧乙烯醚在高濃縮洗衣液中的應用研究.中國洗滌用品工業,(06):32-36.
[11]Levels of household appliance and device ownership in United States' households as of May 2017, by device.
[12]Gibson, L.L., et al. (1999). Use of quantitative microbial risk assessment for evaluation of the benefits of laundry sanit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 27 6, S34-9 .
[13]甄泉,等.(2019).霧霾空氣中細菌特徵及對健康的潛在影響.生態學報,39(06):2244-2254.
[14]Ara, K., et al. (2006). Foot odor due to microbial metabolism and its control. Canad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 52(4): 357-364.
[15]Denawaka, C. J., et al. (2016). Source, impact and removal of malodour from soiled clothing.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1438, 216-225.
[16]Stapleton, K., et al. (2013).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washing machines on laundry malodour generation. Letters in applied microbiology, 56(4), 299-306.
[17]Sender R, et al. (2016). Revised estimates for the number of human and bacteria cells in the body. PLoS biology, 14(8), e1002533.
[18]Fredricks DN. (2001). Microbial ecology of human skin in health and disease. In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Symposium Proceedings, 6(3):167-169.
[19]Honisch M, et al. (2014). Impact of wash cycle time, temperature and detergent formulation on the hygiene effectiveness of domestic laundering. 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117(6), 1787-1797.
[20]Pasparakis, et al. (2014). Mechanisms regulating skin immunity and inflammation.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14(5), 289.
[21]王愛平, 等. (2014). 足癬患者治療現狀調查. 中國真菌學雜誌,9(06):335-33.
[22]. Brands, B., et al. (2016). Microbicidal action of heat, detergents and active oxygen bleach as components of laundry hygiene. Tenside Surfactants Detergents,53(5):495-501.
[23]Larson, E., & Duarte, C. G. (2001). Home hygiene practices and infectious disease symptoms among household members. Public Health Nursing, 18(2), 116-127.
[24]Byrd, A. L., et al. (2018). The human skin microbiome.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16(3), 143.
[25]韓水法. (2015). 精神的政治經濟社會史.讀書,(12):60-70.
[26]Tano, E.K., & Melhus, Å. (2014). Level of decontamination after washing textiles at 60°C or 70°C followed by tumble drying. Infection ecology & epidemiology.
[27]Liang, P., et al. (2016). A Trichophyton Rubrum Infection Model Based on the Reconstructed Human Epidermis - Episki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