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星爺導演的電影《美人魚》榮登票房榜首。美人魚的傳說起源於西方,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我們也耳熟能詳。我們印象的「美人魚」應該是這樣的:
近現代西方屢屢號稱有人魚發現,但給我們看到的卻是這樣的:
是不是讓您大跌眼鏡?其實還有長得更bug的,考慮您的閱讀感受就不發了,重口味者可自行度娘。不過,這些事件的真偽性很難查證,圖片也不知是不是p的,歪果仁惡搞起來挺沒節操的。
那麼,美人魚的原型是什麼呢?有人認為是海牛或儒艮,這應該是比較科學的解釋。這兩種同屬海牛目的動物,它們的前肢是運動器官,能和軀體形成一定角度,抱著小崽冒泡餵個奶。某個近視眼水手遠遠看去,(*@ο@*) 哇~女神求交往。但等他含情脈脈到了女神旁邊,我去——累覺不愛!
當然,你說人魚原型就是海牛也不對,至少在中國不完全是這樣。據說秦皇阿政剛即位時,就在驪山修築他的大鬥,其中長明燈的材料就是「人魚膏」,這種「人魚」又叫「鯢」,大概就是今天說的娃娃魚,也有說是一種鯨魚。鯨魚腦油製作的蠟燭,每立方米燃燒約五千天,足以保證長時間續航了。反正材料出自動物身上沒錯。
西漢劉勝墓出土長信宮燈
古籍中的人魚,最早要數《山海經》中的「陵魚」,它有著人的五官和四肢,卻任性地長著魚的身體。《太平廣記》則描寫了東海的海人魚,這種人魚也同樣有腦袋和手腳,而皮膚細膩潔白,身上沒有鱗片,卻只有五色細毛。重!口!味!的!是!海邊的鰥夫寡婦都喜歡捕捉海人魚,放在池塘飼養。養你白吃白喝乾啥子?交(fa)個(xie)朋(xing)友(yu)!(⊙﹏⊙)b
陵魚和海人魚或許存在,但都是一種低級人魚,也許原型就是鯢。真正高等的是被稱為「鮫人」的人魚。從東晉開始,鮫人正式登上歷史舞臺。他們的主要技能:織布。陸放翁的詞說「淚痕紅悒鮫綃透」,這個「鮫綃」又叫龍紗,據說就是鮫人織的布匹,他們會將鮫綃帶到陸地上賣。鮫綃穿在身上遇水不溼,比尿不溼還管用。所以也被炒得特別貴,行貨價值得百金呢。
李義山的詩說「滄海月明珠有淚」,珍珠為什麼會有眼淚呢?根據東晉幹寶的《搜神記》載:「南海之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泣,則能出珠。」原來鮫人還有個隱藏技能:讓淚化作珍珠雨。
西晉張華的《博物志》說,從前有個鮫人上岸賣綃,看上客戶一件生活用品。鮫兄非常樸實,俺不能白收你的!於是他含情脈脈看著客戶,忽然就開始幽怨地哭泣了。客戶嚇了一跳,乃這是想攪基嘛?沒想到就只一會兒,大珠小珠落滿了玉盤。吊炸天有木有。
儘管鮫人在後世往往被認為是人魚,不過細究起來,古人記載並不明顯。東晉郭璞給《山海經》作注,就在「雕題國」下寫到「點涅其面,畫體為鱗採,即鮫人也」。原來所謂鮫人,只是身紋魚圖的古人嘛!雕就是雕刻,題就是額頭,所以又叫雕題人。誰還跟你說鮫人不是人,你就打他一頓。
紋身的孩子今天被叫古惑仔,但如果你穿越到上古的南方,會發現生活在水邊的人都這樣打扮,因為他們要經常下水和魚接觸,所以偽裝成魚的樣子自欺欺人。鮫人肯定也不是住在水中,比較合理方式是以舟為家,但卻被以訛傳訛八成水族。那麼,這個「人魚族」現在還存在嗎?別說還真有。
今天去到廣州荔枝灣旅遊的朋友,我推薦來一碗「西關艇仔粥」,香噴噴好吃看得見。但很多朋友只顧著埋頭苦喝,並不知這靚粥是鮫人子孫的發明。在今天粵閩兩省的河汊地區,仍有不少水上居民,他們被統稱為「疍人」,這個奇奇怪怪的「疍」字讀「蛋」。您不認識也正常,連很多古人都不認識,所以乾脆也寫成「蛋人」。
沒錯,蛋人就是我,我就是蛋人!
古代因為北方戰事較多,不少中原人大逃亡嶺南,他們中的土豪還能重置物業,但不少窮苦百姓根本沒有立錐之地,所以他們很多人只能住在水上。這也就與鮫人慢慢雜居,之後在官方文件被稱「疍人」「疍民」「疍戶」等,行業主要有捕魚、輪渡、市易、採珠(知道珍珠怎麼來的了吧),也有部分近岸農耕。
他們的社會地位非常低,被當局禁止上岸居住與通婚。不過他們自有一套浪漫的結婚手續:「疍人亦喜唱歌,婚夕兩舟相合,男歌勝,則牽女衣過舟也。」娶老婆不用車房票子,只要一副好嗓子,恭喜你,老婆牽回家。他們之中還海選出了個麥霸——冼星海。
建國後,疍人翻身做了主人,全體被劃為漢族居民。目前許多疍民被安置入社會主義新農村,熱火朝天投身四個現代化建設啦。但還有不少疍民留戀兩千年來的「人魚族」生活,以魚蝦為糧食,以舟船為家園,以江海為世界,今天佛山市三水區大塘鎮的北江畔,就有一片疍民居住區,感興趣的朋友不妨去走走看看。
大眾、新銳、趣味
熱點知識化,知識娛樂化
長按識別或掃描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關注一下又不會懷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