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魚原型其實是海牛 鄭和下西洋時或見過

2021-02-18 文明陝西

美人魚的原型其實是海牛。資料圖片

最近熱映的周星馳電影《美人魚》中,出現了一位神秘的人物——鄭先生。這個鄭先生到底是誰?影片中鄭先生畫像上是一副明朝宦官打扮,使得很多人懷疑,「鄭先生」就是從南京出發遠航西洋的偉大航海家鄭和。

「鄭先生」就是鄭和?

《美人魚》中,人魚族的長老級人物「人魚師太」,向族人講述人魚族的悲慘往事,說到人魚族歷史上屢次被人類圍捕、殺害。「在六百多年前的明朝,我們被人類的水軍圍捕了七次,若不是鄭先生仗義相救,我們就滅族了。」

這句臺詞過後,鏡頭掃過一張鄭少秋的老唱片,這使人以為鄭先生是鄭少秋。隨後鏡頭一轉,對準了一幅畫像,畫面上右邊是一位明朝宦官打扮的人,左邊是一位美麗的人魚。

憑藉這幅古畫,很多人猜測,畫中的人物就是偉大航海家鄭和,明代水軍圍攻人魚族的故事,發生在「鄭和下西洋」期間。

同時,根據古畫以及人魚師太「人類是邪惡的,但是也有正義的。愛是包容,也是忍耐」的臺詞,甚至有人猜測,這是在暗示,「鄭先生」與人魚師太相愛過。

鄭和的確目擊過海怪

從《美人魚》的劇情設定看,這個故事發生在廣東。

鄭和後裔鄭自海告訴記者,鄭和七次下西洋,船隊幾乎每次都會從中國南海前往西洋、南洋各國,肯定都經過廣東沿海。但歷史上沒有鄭和救過「人魚族」的記載。

不過,鄭和七次下西洋,在海上碰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動物是有可能的。鄭和研究專家趙志剛說,永樂十四年(1416),明成祖朱棣下令在天妃宮立「御製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碑文多次提到鄭和船隊在海上目擊的海洋怪物:「摧山倒嶽,龍魚錯怪」、「魚龍遁藏,百怪潛匿」。趙志剛說,「龍魚」、「百怪」就是指大洋深處的大型海洋生物,不過,當時的人包括鄭和在內,也不能準確說出這些海怪的名字。

美人魚的原型其實是海牛

美人魚並不是一種現實中存在的動物,《美人魚》中,藉助「人魚師太」之口,道出了美人魚族的起源:美人魚是人類的一個分支,在古猿進化過程中,一部分在陸地上,進化為人類;另一部分進入海中生活,進化成美人魚。但是在漫長的進化歲月裡,人類將其遺忘,逐漸成為傳說。

專家告訴記者,美人魚的傳說其實很早就有了,西方有很多美人魚的故事,中國也有,《述異記》載,宋代有個叫查道的人,曾見過美人魚,「海上有婦人出現,紅裳雙祖,髻鬟紛亂」。

可惜的是,傳說總歸是傳說,現實中,美人魚並不存在。不過,美人魚還是有原型的。主流的觀點認為,美人魚是人們根據海牛想像出的一種生物。雌海牛前肢基部腹側有一對乳房,位置與人相似,哺乳時乳房常常露出水面,常被人眼花誤認為「美人魚」。

動物學的分類上,海牛目包括儒艮與海牛兩個科。儒艮是生活於印度-太平洋水域的海牛類,其尾鰭為似鯨類的叉形。儒艮體形巨大、憨態可掬,在我國廣東省、臺灣省海域也有分布。儒艮的分布範圍,正好與鄭和下西洋的活動範圍部分重疊。因此,不能排除鄭和見過「儒艮」的可能性。(金陵晚報首席記者 於峰)

相關焦點

  • 美人魚的原型竟是體態臃腫的海牛!為何美人魚會和海牛扯上關係?
    美人魚的故事,一直流傳於水手之中。在故事中,這是一種美麗、多情、性感的生物。可是根據一些資料顯示,美人魚的原型竟是看起來體態臃腫的海牛!這反差未免也太大了……為何美人魚會和海牛扯上關係呢?在海上遊泳、嬉戲…… 2.哥倫布與美人魚的故事據說,哥倫布「近距離」接觸到了「美人魚」!當哥倫布從水手們的口中,聽到了美人魚的傳說之後,心嚮往之。他甚至還用自己情婦的名字「安娜」,來給這種美麗的生物命名。他非常希望能和「美人魚」見上一面! 水手們知道了船長的想法後,也想幫他實現願望。
  • 鄭和下西洋帶回來的神獸「麒麟」,其實就是……
    600多年前,著名航海家鄭和帶著一支浩浩蕩蕩的豪華艦隊,開啟了七下西洋之旅,讓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走向世界許多地方。
  • 鄭和下西洋起錨地是哪裡 鄭和下西洋起錨地是在哪裡
    歷史中鄭和七次下西洋是最早的溝通西方各國的行為,加強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各國之間的聯繫,而且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那鄭和下西洋的起錨地是哪裡呢?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
  • 鄭和下西洋有那麼多好處,為何明朝鄭和之後再也沒有人下西洋了?
    根據歷史記載,鄭和當年下西洋的所有資料,都記載在《鄭和出使水程》中。
  • 「紀念鄭和」七下西洋 萬古流芳——鄭和下西洋的豐功偉績和歷史意義
    ●遍訪三十國●鄭和下西洋遍訪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在1511被葡萄牙佔領前,它的最後一位國王馬哈茂德(1488——1511年)在暹羅脅迫他承認其宗主權時,遭到了他的斷然拒絕,他聲言滿剌加惟一的宗主中國皇帝。以寬厚仁德之心徵服爪哇國。1405年,鄭和船隊到爪哇時,東爪哇和西爪哇發生內戰。1406年,西王吞併控制了東爪哇,並向鄰國挑釁。
  • 鄭和下西洋,西洋在哪裡?
    #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是明代中外交流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國歷史上的裡程碑事件,為廣大民眾所熟知。但是鄭和所下之「西洋」到底是什麼,卻不被大家所熟知。「西洋」含義與今天不同我們現在所說的「西洋」是指歐美諸國,比如我們所說的西洋鍾、西洋鏡等等,都是指歐美所產的物品。但在宋元明時代,「西洋」的含義與我們今天又很大不同。
  • 鄭和下西洋與夏原吉
    今天看《歷史的拐點》鄭和下西洋這集,有兩個地方讓我印象深刻。
  • 鄭和下西洋時的寶船究竟有多強
    鄭和七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的東海岸。而且鄭和的遠行要比歐洲的遠洋早半個多世紀。這除了有強大的決心外,必然要靠先進的船隻。這船就是所謂的寶船,在《明史·鄭和傳》和《瀛涯勝覽》中都有記載。在《明史·鄭和傳》中說:「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多金幣,以次遍歷諸番國。
  • 這位溫州人是助力鄭和下西洋的「後勤部長」,告老還鄉時帶回船模
    明朝永樂年間開始的「鄭和下西洋」,是中國人盡皆知的一件壯舉,在世界航海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鄭和七次下西洋,開啟了中國的大航海時代,為古代中國的貿易發展和東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鄭和的航行之舉遠遠超過將近一個世紀之後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航海家麥哲倫、哥倫布等人。
  • 朱棣耗費國力讓鄭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後,鄭和下場如何?
    而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鄭和下西洋被作為最大的「弊政」加以罷除,這樣遂使得鄭和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永樂二十二年,鄭和已經54歲了,他的不幸遭遇與夏原吉有關。下西洋開支巨大,掌管財政的戶部尚書夏原吉雖善於理財,但此時的明朝財政仍出現了危機。
  • 鄭和下西洋給中國帶來了什麼?
    有人曾經說,探索鄭和遠航的意義,與其說是因為它在那個時代的突然開始,不如說是它在那個時代無奈結束。鄭和下西洋是我國明朝時期重大的歷史事件,這次航行由於其甚大以及旅途範圍之廣被歷史所著稱,然而鄭和下西洋它除了是一種文化的象徵,更多的並非是它的實際價值,而是它的神話性和歷史追憶性。說白了,鄭和下西洋頗像一場無釐頭的政治鬧劇。
  • 大航海家鄭和在南海留下了什麼?——探尋鄭和下西洋的南海「蹤跡」
    新華社「向陽紅09」船4月27日電  題:大航海家鄭和在南海留下了什麼?——探尋鄭和下西洋的南海「蹤跡」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明代大航海家鄭和率領的船隊七下西洋,途經南海時是否有因天災人禍而船沉海底?對此,考古學家沒有像打撈宋代沉船「南海一號」那樣,給出響亮的答案。
  • 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他究竟在尋找什麼?
    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他究竟在尋找什麼?很多人對鄭和這個人七次前往西洋存在很大的爭論,時至今日都讓人覺得十分迷惑,這麼多次出海到底為什麼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盤點一下幾種常見「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假設,僅供大家參考。
  • 【重大發現】鄭和第三次下西洋就已到達麥加城
    馮永謙告訴記者,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壯舉,但是有關鄭和下西洋的史料流傳下來的不多,更缺少實物見證。這戶人家是清朝初年「撥民入旗」時,從河北遷徙過來的「關裡人」。其先祖醫術高明,當年曾作為隨隊醫生,參加鄭和第三次下西洋。先祖生前時常將自己下西洋的見聞講給兒孫們聽,希望子孫能銘記這段歷史。後人遵先祖遺訓口耳相傳,並於康熙年間記錄謄抄傳世。
  • 鄭和下西洋時跟一個國家打了一仗,還把國王擄回了明朝
    ,成為家喻戶曉的大人物。利用這種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錫蘭山從中獲取了相當大的利益,他們劫掠商旅、攫取保護費,「諸番皆苦之」,成了海上一霸。就是面對這樣的地頭蛇,鄭和付諸武力行動,爆發了錫蘭山之戰。公元1409年,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正是在此過程中錫蘭山之戰爆發。其實在前兩次下西洋的時候,鄭和就和錫蘭山國王打過交道,第一次,錫蘭山國王就像對待其他各國使臣一樣,向鄭和索要財貨,鄭和毫無準備,只好避其鋒芒。
  • 鄭和,出生雲南,累死印度,7下西洋,出使36國
    鄭和少年時就在明軍中服役,在明軍中長大,後轉入燕王府侍候朱棣。鄭和成年後,經受了戰火考驗,跟著朱棣參加「靖難之役」,出生入死,轉戰南北,經歷數次重大戰役,具有實戰經驗。鄭和下西洋中的幾次軍事行動也證明了鄭和的軍事指揮才能。
  • 要不是鄭和下西洋帶回一隻鹿,中國的歷史可能會改寫
    就在鄭和第四次下西洋回國之後,榜葛剌使者牽著一頭長頸鹿,隨鄭和的腳步,來朝覲永樂帝朱棣。長頸鹿剛進南京,老百姓就炸開鍋了:「這玩意兒是什麼?」「像馬又比馬頭上多了兩個角。」「脖子也太長了……」「這看著怎麼像傳說中的麒麟?」
  • 明末鄭和下西洋的意義為何不及西方地理大發現?
    就拿明末的下西洋為例,在明朝永樂到宣德年間,航海家鄭和曾經先後七次出海遠航,到達過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甚至到達過非洲東海岸和紅海。這是當時世界上很多國家所不能比擬的,可見當時我國航海技術之發達可見一斑。鄭和七下西洋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航程最久、出徵船員最多的一次遠航,就算是拿當時1433年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來比較的話,也比當時歐洲航海家哥倫布發現北美新大陸時候早了半個多世紀。
  • 華裔博士稱:鄭和下西洋是騙局!一學生的提問讓他啞口無言
    這位使者就是明代永樂、宣和年間進行七次下西洋海上遠航活動的鄭和,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最早的航海家和外交家。博士演講稱:鄭和下西洋是騙局!然而就在一眾學者專家們討論鄭和下西洋的影響時,一種打破陳規的聲音出現了,有些人認為鄭和下西洋不過是一場騙局,實際上根本不存在!這種論斷最早是由一畢業於加拿大的一所大學,並且獲得了理科學位的加拿大華裔博士提出的,雖然是華裔,但其出生和成長都在加拿大,還是一位理科博士。
  • 鄭和下西洋不做海外貿易也不搞殖民地,到底圖什麼?
    「鄭和下西洋」是我們都知道的一個故事了,在永樂年間,永樂帝命鄭和下西洋,去宣揚國威。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是說鄭和下西洋,是永樂帝命鄭和下海尋找建文帝朱允炆的。這次航海也對我國的航海史有了很多的正面影響,對明朝時期的對外交流產生了很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