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一市,曾是皇帝糧倉,鄭和七下西洋起錨地,江南絲竹發源於此
文/史間一壺酒在中國乃至世界航海史上,鄭和下西洋都可稱作一次壯舉。那麼小夥伴們知道嗎,鄭和七次下西洋是從哪裡集結出發的呢?那就是江蘇太倉的劉家港,今天就來帶大家去太倉看一看。說到太倉,當地人會自豪地說起鄭和的故事。是的,這裡是鄭和七次下西洋的起錨地。從元代開始,漕運開通,當地劉家港就成為「天下第一碼頭」。明代詩人袁子英有詩曰:「巨艘萬斛檣林林,象犀翠羽珠貝金 」,讚嘆的便是劉家港的往昔繁華。如今太倉建有鄭和主題公園,以還原鄭和船隊遠洋的那段歷史。
-
鄭和下西洋,西洋在哪裡?
#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是明代中外交流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國歷史上的裡程碑事件,為廣大民眾所熟知。成書於明正德間的《西洋朝貢典錄》,正是記載鄭和下西洋所到達諸國的地理學文獻,其中所載「西洋」諸國:自佔城至天方二十餘國,皆為印度洋沿岸東南亞、南亞、西亞國家。這種觀念是如何形成的呢?
-
泉州港、「巨無霸」廣州港差在哪裡,鄭和要選擇劉家港「下」西洋?
二:在當時除了劉家港之外,鄭和下西洋還有那些港口可以選擇劉家港的繁榮的確可以作為鄭和下西洋的起錨地,但是在當時劉家港是唯一的選擇嗎?在鄭和下西洋的那一段歷史時期當中,廣州港絕對是鄭和下西洋起錨地的選擇之一。早在唐宋時期就有「廣州通海夷道」的航線,與「西洋」的聯繫無比緊密。時至今日也是中國的主要港口之一,發揮著溝通「西洋」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還有明州港等著名港口具有鄭和下西洋起錨地的資格。
-
萬裡長江第一港,鄭和七下西洋起錨地,鮮為人知的瀏河古鎮
瀏河古鎮位於江蘇太倉市瀏河鎮中心北街與鄭和路交叉處,鄭和路路南是古鎮北入口。入口外面東側有一個小型的停車場,免費停車。北入口進去後就是中心北街,西側是瀂漕塘,塘西是河西街。瀏河古鎮就是指這「兩街一塘」,及臨街的八十幢明清時代的木結構古建築。
-
鄭和,出生雲南,累死印度,7下西洋,出使36國
鄭和雖然是太監,但是子孫滿堂。鄭和的長兄馬文銘把他的長子馬恩來過繼給鄭和,馬恩來後來也跟隨鄭和改姓鄭。鄭恩來又生了兩個兒子,一個是鄭萬顯,一個是鄭庭顯,所以子孫後代就不斷沿襲下來,代代相傳。目前在世界上鄭和的後裔三支:一支是雲南玉溪的一支;另外是江蘇南京一支;還有就是泰國清邁一支,人們稱為「三支四地」。多出來的這一地,就是昆陽鄭和的出生地,三支四地總人數約400多人。
-
鄭和下西洋有那麼多好處,為何明朝鄭和之後再也沒有人下西洋了?
根據歷史記載,鄭和當年下西洋的所有資料,都記載在《鄭和出使水程》中。
-
「紀念鄭和」七下西洋 萬古流芳——鄭和下西洋的豐功偉績和歷史意義
從1405年至1433年共28年,大明王朝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創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蹟。七下西洋,為鄭和施展「才負經緯、文通孔孟」的本領提供了機遇,使其成為世界公認的航海家、外交家、和平使者。鄭和船隊是由封建統治者組織的兼有外交和貿易雙重任務的船隊。鄭和下西洋,為傳播華夏文明,發展中國與亞非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友好關係,做出了巨大貢獻。
-
鄭和下西洋與夏原吉
今天看《歷史的拐點》鄭和下西洋這集,有兩個地方讓我印象深刻。
-
江蘇這座千年古鎮,是鄭和七下西洋起錨地,海上絲綢之路起點
沙溪古鎮在江南地區的水鄉古鎮中知名度不是很高,但在歷史上這裡曾經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沙溪古鎮東、太倉重要港口劉家港曾經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對世界航海史有很大影響的鄭和下西洋從劉家港起錨,七下洋都從劉家港出發, 在元朝劉家港已經成為全國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劉家港自古以來就是天然良港,聞名海外,被稱為「海襟咽喉,江湖入口」,鄭和下洋以前被稱為「六國碼頭」和「天下第一碼頭
-
【重大發現】鄭和第三次下西洋就已到達麥加城
馮永謙告訴記者,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壯舉,但是有關鄭和下西洋的史料流傳下來的不多,更缺少實物見證。其先祖醫術高明,當年曾作為隨隊醫生,參加鄭和第三次下西洋。先祖生前時常將自己下西洋的見聞講給兒孫們聽,希望子孫能銘記這段歷史。後人遵先祖遺訓口耳相傳,並於康熙年間記錄謄抄傳世。據鄭和隨行人員馬歡於1416年完成的《瀛涯勝覽》中記載,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隨鄭和出使西洋的2.7萬餘人中,有醫官、醫士180人,可以證明當時有大量的醫生跟隨著下西洋。
-
鄭和下西洋給中國帶來了什麼?
有人曾經說,探索鄭和遠航的意義,與其說是因為它在那個時代的突然開始,不如說是它在那個時代無奈結束。鄭和下西洋是我國明朝時期重大的歷史事件,這次航行由於其甚大以及旅途範圍之廣被歷史所著稱,然而鄭和下西洋它除了是一種文化的象徵,更多的並非是它的實際價值,而是它的神話性和歷史追憶性。說白了,鄭和下西洋頗像一場無釐頭的政治鬧劇。
-
大航海家鄭和在南海留下了什麼?——探尋鄭和下西洋的南海「蹤跡」
新華社「向陽紅09」船4月27日電 題:大航海家鄭和在南海留下了什麼?——探尋鄭和下西洋的南海「蹤跡」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明代大航海家鄭和率領的船隊七下西洋,途經南海時是否有因天災人禍而船沉海底?對此,考古學家沒有像打撈宋代沉船「南海一號」那樣,給出響亮的答案。
-
朱棣耗費國力讓鄭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後,鄭和下場如何?
而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鄭和下西洋被作為最大的「弊政」加以罷除,這樣遂使得鄭和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永樂二十二年,鄭和已經54歲了,他的不幸遭遇與夏原吉有關。下西洋開支巨大,掌管財政的戶部尚書夏原吉雖善於理財,但此時的明朝財政仍出現了危機。
-
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他究竟在尋找什麼?
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他究竟在尋找什麼?很多人對鄭和這個人七次前往西洋存在很大的爭論,時至今日都讓人覺得十分迷惑,這麼多次出海到底為什麼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盤點一下幾種常見「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假設,僅供大家參考。
-
明末鄭和下西洋的意義為何不及西方地理大發現?
就拿明末的下西洋為例,在明朝永樂到宣德年間,航海家鄭和曾經先後七次出海遠航,到達過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甚至到達過非洲東海岸和紅海。這是當時世界上很多國家所不能比擬的,可見當時我國航海技術之發達可見一斑。鄭和七下西洋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航程最久、出徵船員最多的一次遠航,就算是拿當時1433年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來比較的話,也比當時歐洲航海家哥倫布發現北美新大陸時候早了半個多世紀。
-
外籍博士稱:鄭和下西洋是假!中國留學生一句話,讓他無言以對
元末明初,我國的經濟發展迅速,制船業發展十分迅猛。第一次下西洋是在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期間共計7次下西洋。每個王朝都希望能擴大自己的領土,明朝也不例外。 不過,按照擴大理念來看,元朝選擇對外擴張的方式是武力徵服,以侵略形式為主,反觀明朝,它是以和平的外交方式來進行對外擴張。既然想要和平實現邦交,那麼鄭和下西洋就成了一個十分有利的交流條件了。
-
美人魚原型其實是海牛 鄭和下西洋時或見過
影片中鄭先生畫像上是一副明朝宦官打扮,使得很多人懷疑,「鄭先生」就是從南京出發遠航西洋的偉大航海家鄭和。「鄭先生」就是鄭和?《美人魚》中,人魚族的長老級人物「人魚師太」,向族人講述人魚族的悲慘往事,說到人魚族歷史上屢次被人類圍捕、殺害。「在六百多年前的明朝,我們被人類的水軍圍捕了七次,若不是鄭先生仗義相救,我們就滅族了。」
-
鄭和下西洋不做海外貿易也不搞殖民地,到底圖什麼?
「鄭和下西洋」是我們都知道的一個故事了,在永樂年間,永樂帝命鄭和下西洋,去宣揚國威。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是說鄭和下西洋,是永樂帝命鄭和下海尋找建文帝朱允炆的。這次航海也對我國的航海史有了很多的正面影響,對明朝時期的對外交流產生了很大的意義。
-
鄭和下西洋的「寶船」到底長啥樣?
史書記載,鄭和七次下西洋,隨行有士兵、軍官、水手、醫官等等,每次均超過兩萬人今天就讓科教授給大家講講下西洋最重要的「寶船」。
-
華裔博士稱:鄭和下西洋是騙局!一學生的提問讓他啞口無言
這位使者就是明代永樂、宣和年間進行七次下西洋海上遠航活動的鄭和,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最早的航海家和外交家。博士演講稱:鄭和下西洋是騙局!那麼是什麼讓他如此肯定鄭和下西洋的真實性的呢?有一次他回國在一所大學裡做演講,當講到對於鄭和下西洋的看法時,他從理科生的角度出發,認為明朝的船隻也許並不具有遠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