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港、「巨無霸」廣州港差在哪裡,鄭和要選擇劉家港「下」西洋?

2020-12-24 廣志博士

隨著地理大發現人類進入新紀元,世界各地的航海運動開始蓬勃興起,十五世紀的哥倫布、麥哲倫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然而人類終究是離不開陸地的,隨著人們探索海洋的歷程不斷加快,各地的港口也紛紛興起。

這些港口有的原本就是繁榮發達的,有的就是依靠海洋活動興起的,英國的曼徹斯特、荷蘭的鹿特丹等都是其中的代表。而同期的中國,也曾經有著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其中都是以太倉瀏家港為出發點的,這樣就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何鄭和下西洋都以瀏家港為出發點呢?

一:伴海而生——劉家港的繁榮

1.劉家港的前世今生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劉家港的前世今生。劉家港是隸屬於劉河鎮的一個大型港口,同時劉家港也是屬於「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蘇州太倉。劉家港的歷史在我國不算很長,只有數百年的歷史,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都是屬於默默無聞的存在,直到元朝時期改為劉家港,也就是今天的劉河鎮。

當時的劉家港僅僅是作為漕運的一個節點存在的。然而隨著當時海洋活動的日益頻繁,劉家港因為擁有得天獨厚的海運條件,因此慢慢的走向的繁榮昌盛。以至於在後來被稱之為「天下第一碼頭」,有著海運千艘、萬國匯聚的繁榮景象。

劉家港

2.依靠發達是海運,劉家港慢慢走向繁榮

接下來再來看看劉家港的繁榮景象。在明清以前,當時的中國不僅僅沒有閉關鎖國,恰恰相反而是打開國門,以自信的態度迎接外來文明。

從宋元時期高度發達的海洋活動就可以看出。據《元史》當中這樣描述當時發達的海外貿易活動稱:「漲海聲中萬國商」,而發達的海貿活動,造就了一大批興起的港口城市,位於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劉家港藉此機遇,一躍成為當時數一數二的大港口。

鄭和下西洋為劉家港的繁榮發展再一次提供的機遇,雖然明太祖朱元璋曾經發布的禁海令,當中中國的航海活動備受打擊,沿海港口出現不同程度的衰弱。然而鄭和下西洋不僅僅給劉家港帶來了新生,甚至是更上一層樓,一躍成為當時第一大港口。

二:在當時除了劉家港之外,鄭和下西洋還有那些港口可以選擇

劉家港的繁榮的確可以作為鄭和下西洋的起錨地,但是在當時劉家港是唯一的選擇嗎?除此之外,鄭和下西洋還可能選擇那些著名的港口作為起錨點,下面我們就來談談同時期不看忽略的「大港」

1.商船雲集、千帆競發的大港——泉州港

除了劉家港以外,在當時享有盛名的港口之一的泉州港也是當時數一數二的港口。泉州港的歷史相比於劉家港更為悠久,在中國航海史上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當時泉州港又被稱之為刺桐港,從南北朝到明清時期,泉州港都是溝通南北、交匯東西的主要節點之一,在宋元時期甚至是當時海外貿易的龍頭。泉州港的繁華以及其歷史地位絲毫不亞於劉家港,據《宋史》當中對於泉州港的記載稱:「島夷斯雜,市井十州人」,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泉州港是作為當時主要對外交往港口之一的存在。

2.被譽為千年古港、南海明珠的廣州港

如果是泉州港是東南地區的主力港口,那麼廣州港就是嶺南地區的「巨無霸」,廣州港在南海地區的地位在相當長一段歷史時期內都是無可撼動的存在。

早在秦漢時期廣州港就是當時溝通南海與中國的主要港口,在長達千年的歷史當中,廣州港的繁榮未有一絲消退,哪怕是在閉關鎖國政策下,廣州港依舊被特許為對外港口。在鄭和下西洋的那一段歷史時期當中,廣州港絕對是鄭和下西洋起錨地的選擇之一。

早在唐宋時期就有「廣州通海夷道」的航線,與「西洋」的聯繫無比緊密。時至今日也是中國的主要港口之一,發揮著溝通「西洋」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還有明州港等著名港口具有鄭和下西洋起錨地的資格。

三:良港眾多,為何鄭和下西洋偏愛劉家港

在元末明初之時,當時的海運依舊發達,與劉家港類似甚至是比劉家港更為繁華的港口比比皆是,為何鄭和七下西洋起如此偏愛劉家港,其背後有哪些原因?劉家港又有何特殊之處?

1.太倉劉家港在當時號稱為天下第一大港

首先,第一個原因就是在明朝初年的時期內,當時的太倉劉家港是天下第一大港口,雖然在當時我國的東南沿海地區有著眾多的大型港口,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衰弱,例如在元朝時期被稱之為天下港口之最的泉州港,就因為戰亂的原因造成了泉州港地位極大的下降。

與此同時,鄭和下西洋的船隊規模也是非常龐大的,明史當中記載鄭和下西洋船隊的規模,寶船二百餘艘,官兵27000餘人,最大的寶船達到了44丈之巨,可想而知鄭和下西洋對於港口的要求之高。

而當時的劉家港恰恰就是屈指可數的能夠滿足鄭和下西洋的大型港口之一,首先從地理位置來看,劉家港位於長江入海口處,具有銜接江海的優勢,被譽為「海洋之襟喉,江湖之門戶」。除此之外,劉家港內也是港闊水深,據《明史》當中記載劉家港內的情況稱:「江水深,水闊可達二三裡,萬斛之舟可行」。在當時劉家港是是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大港」。

2.魚米之鄉,船隊補給獲得補給方便

鄭和下西洋選擇太倉劉家港作為起錨地的第二個原因就是船隊的補給,眾所周知鄭和下西洋是一次長達數月乃至數年的遠行,當時的遠行航線之上並沒有許多可以補給的站點,這就需要鄭和船隊備足補給,支撐起這一場遠行。

不僅僅如此鄭和下西洋不僅時間長,而且規模巨大,數萬的的補給絕對是一個天文數字。因此船隊起錨地的選擇,必須得有強大補給能力的地方,而太倉劉家港就是其中之一。

從太倉地名的由來就可以看出劉家港補給能力的強大之處,據史書當中記載太倉地名的由來「春秋吳王置倉,名東倉。」而太倉在古代翻譯過來就皇帝的糧倉的意思。而且太倉位於當地主要分糧食產地與商業地區,是一個繁榮富庶的地區,因此太倉劉家港完全有能力負擔起鄭和下西洋龐大船隊的補給。

3.太倉劉家港地區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航海區,航海人才眾多

鄭和下西洋偏愛劉家港的又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航海人才,在古代科學技術極度落後的年代,沒有導航定位、沒有天氣預報隨時都要面對來著海洋的威脅,而鄭和下西洋龐大的船隊以及其擔負的重要使命都突出航海人才的重要性。

擁有一批優良的航海人才,可以容易的規避來著海洋的風暴、利用季風等,無疑減輕了鄭和船隊的危險。例如在鄭和船隊擔任翻譯官、教喻的著名航海家費性就是太倉人,南沙群島的費性島就是為了紀念他而命名的。由此可知,太倉地區豐富的航海人才為鄭和下西洋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4.靠近都城南京,有利於政治活動的開展

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宣揚國威,其政治目的顯著,與西方的殖民擴張式的航海活動不同,在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上還有著大量的使節與官員,他們擔負著重要的使命與責任。

加之在古代的航海活動是具有時間限制的,需要避開海洋的極端天氣,因此選擇一個最方便的起錨點以節約時間就顯得異常重要。而太倉劉家港是距離都城南京最近的一個港口,自然而然就成為了首選之地。

四:小結

鄭和下西洋是中華民族愛好和平、敢於探索的顯著表現,而太倉劉家港與鄭和下西洋結下了不解之緣,七下西洋都是在太倉劉家港起錨,作為鄭和遠航的起點。

鄭和船隊偏愛太倉劉家港並非是隨意之舉,其背後的原因也是複雜的。太倉有良港、有補給、近都城、人才眾多等優勢,都是鄭和船隊把太倉劉家港作為起錨地的主要原因。雖然當時東南沿海地區的良港、大港比比皆是,但是綜合考慮後,太倉劉家港無疑是最合適的。

參考文獻

《明史》

《宋史》

《元史》

相關焦點

  • 鄭和下西洋起錨地是哪裡 鄭和下西洋起錨地是在哪裡
    歷史中鄭和七次下西洋是最早的溝通西方各國的行為,加強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各國之間的聯繫,而且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那鄭和下西洋的起錨地是哪裡呢?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
  • 江蘇這座千年古鎮是鄭和七下西洋起錨地,海上絲綢之路起點
    沙溪古鎮在江南地區的水鄉古鎮中知名度不高,但在歷史上在這裡起到了重要作用,沙溪古鎮東太倉重要港口劉家港曾是海絲綢之路的起點,全部從劉家港出發,早在元朝劉家港就已經成為全國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劉家港自古以來就是天然良港,聞名海外,被稱為「大海的領喉、江湖的入口」,鄭和下西前已被稱為「六國碼頭」和「天下第一碼頭」,太倉地區也是全國豐富的土地,是魚和米的故鄉,這裡也有很多航海經驗豐富的「船老大」,商業貿易很發達,因為貨物充足,離當時的南京也很近,所以劉家港成了鄭和七下西洋的出發港。
  • 鄭和下西洋,西洋在哪裡?
    #鄭和下西洋,是明代中外交流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國歷史上的裡程碑事件,為廣大民眾所熟知。但是鄭和所下之「西洋」到底是什麼,卻不被大家所熟知。「西洋」含義與今天不同我們現在所說的「西洋」是指歐美諸國,比如我們所說的西洋鍾、西洋鏡等等,都是指歐美所產的物品。但在宋元明時代,「西洋」的含義與我們今天又很大不同。
  • 鄭和受命下西洋,促進中國和世界的交流,卻不料首航就遭遇海盜
    之所以被命名為鄭和號,是為了紀念明朝航海家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壯舉,並繼承和發揚他那不畏艱險的開拓精神。 鄭和是明成祖朱棣時期的一位太監,但和中國歷史上其他太監不同的是,鄭和所做的事業更偉大,在歷史上的聲望也不是其他太監所能比擬的。鄭和在1405年到1433年間,七次出海遠航,足跡遍及南亞、西亞、東非,比歐洲的哥倫布航海早了將近百年。
  • 歷史鉤沉:三寶太監下西洋
    鄭和做宦官期間,聰明伶俐,才智過人又勤勞謹慎,很快取得了燕王的信任。在「靖難之役」中,鄭和跟隨燕王朱棣南徵北戰,建立了不少戰功。朱棣登上皇位後對鄭和更加信任。1404年,朱棣親筆寫了一個「鄭」字,賜他為姓,並提升他為內宮兼太監。由於鄭和小名「三保」,人們也叫他「三保太監」或「三寶太監」。
  • 江蘇這座千年古鎮,是鄭和七下西洋起錨地,海上絲綢之路起點
    沙溪古鎮在江南地區的水鄉古鎮中知名度不是很高,但在歷史上這裡曾經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沙溪古鎮東、太倉重要港口劉家港曾經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對世界航海史有很大影響的鄭和下西洋從劉家港起錨,七下洋都從劉家港出發, 在元朝劉家港已經成為全國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劉家港自古以來就是天然良港,聞名海外,被稱為「海襟咽喉,江湖入口」,鄭和下洋以前被稱為「六國碼頭」和「天下第一碼頭
  • 江蘇一市,曾是皇帝糧倉,鄭和七下西洋起錨地,江南絲竹發源於此
    文/史間一壺酒在中國乃至世界航海史上,鄭和下西洋都可稱作一次壯舉。那麼小夥伴們知道嗎,鄭和七次下西洋是從哪裡集結出發的呢?那就是江蘇太倉的劉家港,今天就來帶大家去太倉看一看。說到太倉,當地人會自豪地說起鄭和的故事。是的,這裡是鄭和七次下西洋的起錨地。從元代開始,漕運開通,當地劉家港就成為「天下第一碼頭」。明代詩人袁子英有詩曰:「巨艘萬斛檣林林,象犀翠羽珠貝金 」,讚嘆的便是劉家港的往昔繁華。如今太倉建有鄭和主題公園,以還原鄭和船隊遠洋的那段歷史。
  • 揭秘鄭和七下西洋搭檔王景弘
    畫作《鄭和下西洋》(圖片來自網絡)  如今說到七下西洋,人們大多只知道鄭和,其實他還有一位重要搭檔——王景弘。
  • 七下西洋的鄭和:62艘超級艦隊搭載近3萬水軍,實力碾壓哥倫布
    鄭和下西洋是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鄭和率領的船隊,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武器配備最先進的船隊,它的戰鬥力也是最強的。鄭和被稱為世界大航海的先驅,也有人稱他為美洲最早的發現者。這要從當時的歷史背景說起,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很多紅巾軍領袖都起家於海上,比如張士誠,他是走私販子出身,地盤在東南沿海,擁有強大的水軍。而朱元璋的一生之敵陳友諒,在長江中遊建立了一支更為強大的水軍。即使在決定朱元璋命運的鄱陽湖水戰中,陳友諒的水軍實力還是令天下震驚。
  • 鄭和,為何也被伊朗人看作是「波斯民族的英雄」?
    蘇州府劉家港碼頭人山人海,無數面彩旗迎風招展。受明朝皇帝派遣,35歲的三保太監鄭和即將率領船隊第一次出使西洋。隨行的有水手、翻譯、醫生和護船的兵士,共兩萬七千八百多人。這是小學五年級語文書的一篇課文《鄭和出航》的開頭。鄭和是中國明代著名航海家,從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間,先後率領船隊出洋七次,前後到過三十多個國家,史稱「鄭和七下西洋」。
  • 鄭和真是帥才,說說他在西洋的蘇門答刺一場大勝仗
    鄭和真是帥才,說說他在西洋的蘇門答刺一場大勝仗明朝趣事多,今天咱們就說說下西洋的鄭和。大家都知道他是明朝人,七下大西洋,他的航程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為十五世紀初中外經濟交流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 可是真的了解鄭和嗎?
  • 印度洋打撈出一塊石碑,刻有3種文字,揭開鄭和七下西洋的真相
    鄭和七下西洋,一直存在諸多爭議,中國學界一般認為,鄭和船隊最遠達到了非洲東海岸,但是著名的地圖學家弗拉·毛羅認為鄭和越過了好望角,加文·孟席斯提出鄭和完成了環球航行,並且繪製世界地圖《天下全輿總圖》。
  • 萬裡長江第一港,鄭和七下西洋起錨地,鮮為人知的瀏河古鎮
    瀏河古鎮位於江蘇太倉市瀏河鎮中心北街與鄭和路交叉處,鄭和路路南是古鎮北入口。入口外面東側有一個小型的停車場,免費停車。北入口進去後就是中心北街,西側是瀂漕塘,塘西是河西街。瀏河古鎮就是指這「兩街一塘」,及臨街的八十幢明清時代的木結構古建築。
  • 鄭和奉旨遠航,樹立國威
    大家好,今天小編和大家聊一聊:航海家鄭和奉旨遠航,樹立國威!永樂三年(1405)六月,鄭和和助手福建人王景弘等人,率領27800餘人,分乘「清和」、「惠康」、「長安」、「安濟」、「清遠」等62艘寶船和140餘艘其他船隻,浩浩蕩蕩從南京起航,循著長江,抵達蘇州府太倉劉家港,進入大海,途經浙江溫州港,到達福建長樂太平港,等待東北季風到來時駛向大洋。
  • 中國偉大的航海創舉的見證,歷史傳聞,鄭和航海資料竟被人銷毀?
    永樂三年,明成祖朱棣下令讓鄭和下西洋,同時下令大將朱能、張輔掛帥,南徵安南。這表明朱棣採取了海陸兩路並過的方式,準備經營西洋。然而,在陸路上同明朝始終不能安排安南,最終只能止步。但在海路上,朱棣看到了下西洋所取得的效果,延續了明朝下西洋之舉。
  • 鄭和,出生雲南,累死印度,7下西洋,出使36國
    永樂二年(1404年),鄭和立下赫赫戰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和鄭姓,以紀念戰功,史稱「鄭和」。並升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明成祖對鄭和十分信賴 。1405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鄭和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國去世,賜葬南京牛首山。
  • 【重大發現】鄭和第三次下西洋就已到達麥加城
    其先祖醫術高明,當年曾作為隨隊醫生,參加鄭和第三次下西洋。先祖生前時常將自己下西洋的見聞講給兒孫們聽,希望子孫能銘記這段歷史。後人遵先祖遺訓口耳相傳,並於康熙年間記錄謄抄傳世。據鄭和隨行人員馬歡於1416年完成的《瀛涯勝覽》中記載,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隨鄭和出使西洋的2.7萬餘人中,有醫官、醫士180人,可以證明當時有大量的醫生跟隨著下西洋。
  • 「西洋」「東洋」「南洋」「北洋」到底在哪裡?
    中國歷史上也有「四洋」,分別是東洋、西洋、南洋、北洋。那麼,它們究竟在哪裡?  最早出現的是西洋  西洋一詞產生於宋,據《西山雜記》記載:五代時泉州蒲有良到佔城,出任西洋轉運使。其中,西洋,專指印度南部沿海地區。還有汪大淵《島夷志略》多處提到「西洋」,《異域志》則有專門「西洋」詞條。
  • 鄭和七下西洋值得炫耀嗎?外國:明朝的巔峰,中國:更值得反思
    而明代頗具有爭議的事,就是鄭和下西洋,在《明史·兵志》當中對於鄭和船隻的大小的描寫只有巨大,缺少具體尺寸,不過《瀛涯勝覽》《明史·鄭和傳》當中有記載,寶船六十三號,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
  • 鄭和七下西洋的過程中,竟一直攜帶這幾種人,靠他們傳播明朝強大
    明朝時期,我國的海運很是發達,當然是前期的時候,中後期就閉關鎖國了,雖然還出海,但已經失去了那個開拓海域的心了,明朝出海最大標誌事件便是「鄭和七下西洋」。那麼鄭和七下西洋都帶了那些人呢?為什麼靠他們傳播明朝的強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