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漢盛唐一直都歷史上最為耀眼兩個朝代,漢武帝在50多年,開創了最鼎盛了漢朝,開創了「陸路絲綢之路」,而「海上絲綢」最為興起的就是盛唐,唐朝跟日本之間的來往算是相當頻繁,唐朝也有天朝上國之稱。
但日本連續建交264年之後,就不在來往,不過明朝時期,日本再次跟明朝建交,這個時期正好是鄭和下西洋的時代,明朝是繼漢唐之後最為鼎盛的黃金時期,後世對於明朝的評價是:「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而明代頗具有爭議的事,就是鄭和下西洋,在《明史·兵志》當中對於鄭和船隻的大小的描寫只有巨大,缺少具體尺寸,不過《瀛涯勝覽》《明史·鄭和傳》當中有記載,寶船六十三號,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
在明代南京龍江船廠,兩次出土了超過11米長的巨型船隻,這倒是跟記載十分類似,但關於鄭和七次下西洋,在史書當中,記載非常少,七次下海,應當有大量的原始資料,皇帝敕書、鄭和船隊的編制、名單、航海日誌,帳目等。
然而這些書籍去向成謎,在中國,史學家一般認為,鄭和航海最遠達到了非洲東海岸,不過外國專家持有不同的意見,英國學家李約瑟曾引地圖學家弗拉·毛羅說的話,聲稱鄭和的艦隊達到了好望角。
澳大利亞的菲茨拉德也認為,鄭和七下達到了澳大利亞西北的達爾文港,2002年,加文·孟席斯在《1421中國發現世界》一書當中,提出鄭和的船隊實現了環球旅行,並且達到了南極。
這種有點「吹捧」的意見,遭到了中國史學家的否定,因為當時中國並沒有接受地圓說的記載,不可能進行環球航行,就連著名的《鄭和航海圖》也是一字排開繪製而成的,而鄭和下西洋不僅僅對世界造成了影響,更是對明朝造成了創傷。
鄭和7下西洋,經歷29年,之後就實行了海禁,一般認為,在1435年最後一次下西洋之後,葡萄牙人控制了海運,但中國航海史研究會一致認為,是明朝國庫空虛,根據統計,永樂年間,新建和改建約有2000艘船隻,其中每隻寶船的造價在6千銀兩。
明成祖為了打造寶船不惜「支動天下一十三省的錢糧」,「支費浩繁,庫藏為虛」。民間苦不堪言,賦稅日益繁重,大臣們紛紛上書「外國取寶之非」也就是說沒有必要為了取得外國的寶物而耗費國家財力,並建議停止下西洋。
明朝也是從鄭和下完西洋之後,開始走向衰落,明晚期更是更是連年大災,但國庫無力撥款,崇禎帝雖殫精竭慮但也無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