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七下西洋值得炫耀嗎?外國:明朝的巔峰,中國:更值得反思

2020-12-22 騰訊網

強漢盛唐一直都歷史上最為耀眼兩個朝代,漢武帝在50多年,開創了最鼎盛了漢朝,開創了「陸路絲綢之路」,而「海上絲綢」最為興起的就是盛唐,唐朝跟日本之間的來往算是相當頻繁,唐朝也有天朝上國之稱。

但日本連續建交264年之後,就不在來往,不過明朝時期,日本再次跟明朝建交,這個時期正好是鄭和下西洋的時代,明朝是繼漢唐之後最為鼎盛的黃金時期,後世對於明朝的評價是:「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而明代頗具有爭議的事,就是鄭和下西洋,在《明史·兵志》當中對於鄭和船隻的大小的描寫只有巨大,缺少具體尺寸,不過《瀛涯勝覽》《明史·鄭和傳》當中有記載,寶船六十三號,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

在明代南京龍江船廠,兩次出土了超過11米長的巨型船隻,這倒是跟記載十分類似,但關於鄭和七次下西洋,在史書當中,記載非常少,七次下海,應當有大量的原始資料,皇帝敕書、鄭和船隊的編制、名單、航海日誌,帳目等。

然而這些書籍去向成謎,在中國,史學家一般認為,鄭和航海最遠達到了非洲東海岸,不過外國專家持有不同的意見,英國學家李約瑟曾引地圖學家弗拉·毛羅說的話,聲稱鄭和的艦隊達到了好望角。

澳大利亞的菲茨拉德也認為,鄭和七下達到了澳大利亞西北的達爾文港,2002年,加文·孟席斯在《1421中國發現世界》一書當中,提出鄭和的船隊實現了環球旅行,並且達到了南極。

這種有點「吹捧」的意見,遭到了中國史學家的否定,因為當時中國並沒有接受地圓說的記載,不可能進行環球航行,就連著名的《鄭和航海圖》也是一字排開繪製而成的,而鄭和下西洋不僅僅對世界造成了影響,更是對明朝造成了創傷。

鄭和7下西洋,經歷29年,之後就實行了海禁,一般認為,在1435年最後一次下西洋之後,葡萄牙人控制了海運,但中國航海史研究會一致認為,是明朝國庫空虛,根據統計,永樂年間,新建和改建約有2000艘船隻,其中每隻寶船的造價在6千銀兩。

明成祖為了打造寶船不惜「支動天下一十三省的錢糧」,「支費浩繁,庫藏為虛」。民間苦不堪言,賦稅日益繁重,大臣們紛紛上書「外國取寶之非」也就是說沒有必要為了取得外國的寶物而耗費國家財力,並建議停止下西洋。

明朝也是從鄭和下完西洋之後,開始走向衰落,明晚期更是更是連年大災,但國庫無力撥款,崇禎帝雖殫精竭慮但也無力回天。

相關焦點

  • 鄭和七下西洋的過程中,竟一直攜帶這幾種人,靠他們傳播明朝強大
    明朝時期,我國的海運很是發達,當然是前期的時候,中後期就閉關鎖國了,雖然還出海,但已經失去了那個開拓海域的心了,明朝出海最大標誌事件便是「鄭和七下西洋」。那麼鄭和七下西洋都帶了那些人呢?為什麼靠他們傳播明朝的強大呢?
  • 萬裡長江第一港,鄭和七下西洋起錨地,鮮為人知的瀏河古鎮
    瀏河古鎮位於江蘇太倉市瀏河鎮中心北街與鄭和路交叉處,鄭和路路南是古鎮北入口。入口外面東側有一個小型的停車場,免費停車。北入口進去後就是中心北街,西側是瀂漕塘,塘西是河西街。瀏河古鎮就是指這「兩街一塘」,及臨街的八十幢明清時代的木結構古建築。
  • 揭秘鄭和七下西洋搭檔王景弘
    畫作《鄭和下西洋》(圖片來自網絡)  如今說到七下西洋,人們大多只知道鄭和,其實他還有一位重要搭檔——王景弘。
  • 印度洋打撈出一塊石碑,刻有3種文字,揭開鄭和七下西洋的真相
    鄭和七下西洋,一直存在諸多爭議,中國學界一般認為,鄭和船隊最遠達到了非洲東海岸,但是著名的地圖學家弗拉·毛羅認為鄭和越過了好望角,加文·孟席斯提出鄭和完成了環球航行,並且繪製世界地圖《天下全輿總圖》。
  • 鄭和受命下西洋,促進中國和世界的交流,卻不料首航就遭遇海盜
    鄭和號遠洋訓練艦,是一座擁有中國軍校第一艦之稱的海上流動大學。服役將近30年以來,航跡遍布世界三十多個海區和港口。這是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艘遠洋航海訓練艦。之所以被命名為鄭和號,是為了紀念明朝航海家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壯舉,並繼承和發揚他那不畏艱險的開拓精神。
  • 七下西洋的鄭和:62艘超級艦隊搭載近3萬水軍,實力碾壓哥倫布
    鄭和下西洋是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鄭和率領的船隊,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武器配備最先進的船隊,它的戰鬥力也是最強的。鄭和被稱為世界大航海的先驅,也有人稱他為美洲最早的發現者。歷史上對鄭和的評價褒貶不一,即使在當時的大明朝,很多大臣批評他浪費國力,卻一無所獲的死太監。鄭和下西洋為何會出現在明朝初期,而不是其他時期?明成祖朱棣為什麼會這麼支持他?
  • 鄭和真是帥才,說說他在西洋的蘇門答刺一場大勝仗
    鄭和真是帥才,說說他在西洋的蘇門答刺一場大勝仗明朝趣事多,今天咱們就說說下西洋的鄭和。大家都知道他是明朝人,七下大西洋,他的航程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為十五世紀初中外經濟交流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 可是真的了解鄭和嗎?
  • 「紀念鄭和」七下西洋 萬古流芳——鄭和下西洋的豐功偉績和歷史意義
    從1405年至1433年共28年,大明王朝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創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蹟。七下西洋,為鄭和施展「才負經緯、文通孔孟」的本領提供了機遇,使其成為世界公認的航海家、外交家、和平使者。鄭和船隊是由封建統治者組織的兼有外交和貿易雙重任務的船隊。鄭和下西洋,為傳播華夏文明,發展中國與亞非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友好關係,做出了巨大貢獻。
  • 泉州港、「巨無霸」廣州港差在哪裡,鄭和要選擇劉家港「下」西洋?
    而同期的中國,也曾經有著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其中都是以太倉瀏家港為出發點的,這樣就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何鄭和下西洋都以瀏家港為出發點呢?一:伴海而生——劉家港的繁榮1.劉家港的前世今生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劉家港的前世今生。
  • 鄭和下西洋,西洋在哪裡?
    #鄭和下西洋,是明代中外交流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國歷史上的裡程碑事件,為廣大民眾所熟知。但是鄭和所下之「西洋」到底是什麼,卻不被大家所熟知。「西洋」含義與今天不同我們現在所說的「西洋」是指歐美諸國,比如我們所說的西洋鍾、西洋鏡等等,都是指歐美所產的物品。但在宋元明時代,「西洋」的含義與我們今天又很大不同。
  • 歷史鉤沉:三寶太監下西洋
  • 鄭和下西洋的路上,吃出了舌尖上的中國?
    鄭和:航海家、外交家、美食家 鄭和作為明朝傑出的航海家率領龐大的船隊七下西洋 每次航行長達二到三年 人數多達二萬七八千人
  • 從朝貢體系到海禁:中國近代海權是怎麼從明朝開始一路衰落的?
    因為在他們眼裡,中國更需要的是象徵性的宗主權。在宋元看來,南海代表著貿易和利益;在明朝看來,南海代表著禮儀和朝貢。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態度,最終導致了其海運和國運的不同發展。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在取得政權之後,一直試圖營造一個理想的國家——一個可以自自足、循環自生的太平盛世。因此,海洋在他的眼中,就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
  • 印度洋中撈出一塊石碑,刻有三種文字,透露出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關於鄭和下西洋事件,一直都是史學界的熱議話題,據史料記載鄭和最遠航行到了非洲東海岸,還有一些西方地圖學家,認為鄭和航行的目的更遠,直接越過了好望角,英國專家加文·孟席斯更是表示,鄭和當時完成了環球航行;由於年代久遠且史料記載匱乏,鄭和七下西洋的航線與裡程至尚無定論。
  • 鄭和從遙遠的國度帶回一隻異獸,如今畫像公開,憋住別笑
    鄭和從遙遠的國度帶回一隻異獸,如今畫像公開,憋住別笑明朝是一個非常開放的國家,尤其是朱棣登基之後,為了彌補自己篡奪侄子皇位的錯誤,他決定給明朝添油加醋,拼命斂財。他做的一件事就是派鄭和到西洋進行國家級的遠洋貿易。
  • 大航海家鄭和在南海留下了什麼?——探尋鄭和下西洋的南海「蹤跡」
    新華社「向陽紅09」船4月27日電  題:大航海家鄭和在南海留下了什麼?——探尋鄭和下西洋的南海「蹤跡」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明代大航海家鄭和率領的船隊七下西洋,途經南海時是否有因天災人禍而船沉海底?對此,考古學家沒有像打撈宋代沉船「南海一號」那樣,給出響亮的答案。
  • 明代的鄭和艦隊和鄭芝龍父子的艦隊,究竟孰強孰弱?有何不同呢?
    鄭和艦隊七下西洋的根本動因應當是,靠非正常途逕取得皇位的明成祖急於提高個人聲望,而其方式則是通過向邊遠地區炫耀財富、文明和武力,招徠「蠻夷」建立厚往薄來的朝貢貿易。這個目標無疑達到了,鄭和艦隊下西洋,是中國王朝國家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把儒家封貢體制擴展到遙遠的海洋世界:受鄭和下西洋的推動,亞非國家來華使節不斷,其頻繁程度為中國數千年封建社會所罕見。
  • 鄭和,為何也被伊朗人看作是「波斯民族的英雄」?
    受明朝皇帝派遣,35歲的三保太監鄭和即將率領船隊第一次出使西洋。隨行的有水手、翻譯、醫生和護船的兵士,共兩萬七千八百多人。這是小學五年級語文書的一篇課文《鄭和出航》的開頭。鄭和是中國明代著名航海家,從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間,先後率領船隊出洋七次,前後到過三十多個國家,史稱「鄭和七下西洋」。
  • 中國航海日南京沿鄭和足跡採集「八方之水」
    得到的答案是這樣的:聚集五洲四海之水是航海日每年固定的重要儀式,也是航海日開幕式的固定儀式——聚水儀式的前奏,以此緬懷鄭和偉績,傳承鄭和文化,弘揚鄭和精神,發展海洋經濟,促進和平友好基本國策。而我們南京承辦的,恰好是第八個中國航海日,「八方之水」正好與第八個中國航海日相扣,又與南京即將下水的仿古鄭和寶船八下西洋相呼應。
  • 明末鄭和下西洋的意義為何不及西方地理大發現?
    就拿明末的下西洋為例,在明朝永樂到宣德年間,航海家鄭和曾經先後七次出海遠航,到達過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甚至到達過非洲東海岸和紅海。這是當時世界上很多國家所不能比擬的,可見當時我國航海技術之發達可見一斑。鄭和七下西洋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航程最久、出徵船員最多的一次遠航,就算是拿當時1433年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來比較的話,也比當時歐洲航海家哥倫布發現北美新大陸時候早了半個多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