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真是帥才,說說他在西洋的蘇門答刺一場大勝仗

2020-12-28 崑崙山Y東北曲藝

鄭和真是帥才,說說他在西洋的蘇門答刺一場大勝仗

明朝趣事多,今天咱們就說說下西洋的鄭和。大家都知道他是明朝人,七下大西洋,他的航程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為十五世紀初中外經濟交流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

可是真的了解鄭和嗎?其實鄭和並不姓鄭,其實他本姓馬,原名馬和,小字三保,回族,昆陽(今雲南晉寧)人。洪武時入宮,初在燕王藩邸任職,後隨朱棣起兵有功,擢升為太監,賜姓鄭。歷事永樂、洪熙、宣德三朝。世稱「三保太監」,也稱「三寶太監」。

其實鄭和航海領域貢獻傑出,他還是一位指揮打仗的將才。今兒就說說鄭和的軍事才能,在七次下西洋過程中,也組織幾次戰役,在這就說說他領導的戰役中最傑出的蘇門答刺戰役,在這場戰爭中,還取得了空前的勝利。一個航海家怎麼就能作戰打仗?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鄭和就是一位高級將才

大家都知道鄭和是航海家、外交家。其實鄭和而鄭和從十一歲起就已經從軍,有著豐富的軍事經驗,他在朱棣手下身經百戰,參加的都是指揮幾十萬軍隊的大戰役,還曾經和那個時代最優秀的將領鐵鉉、盛庸、平安等人上陣交鋒,鐵鉉、盛庸、平安等人可都是超級猛人。總而言之鄭和是 知兵習戰,是著名軍事家 ,既有很高的外交才能還有極高的軍事才能,是位文韜武略集一身高級人才。

其次,鄭和帶領大批將才和人員

這是鄭和船隊的情況,那麼他帶了多少人下西洋呢? 《明史·鄭和傳》記載:「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多齎金幣。」這是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所帶人數。其實第一次並不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最大一次就是發生蘇門答臘戰爭的第四次下西洋。

第四次帶領官兵總計28560餘人。鄭和仍是主帥,王景弘作為正使太監擔任副手,協助鄭和協調指揮整個船隊。王景弘戰爭經驗極其豐富,曾隨朱棣起兵,在朱棣奪取帝位中發揮很大作用的大將,很得朱棣賞識。

隨行的將領有水軍右衛流官指揮使唐敬,流官指揮僉事王衡,金吾左衛流官指揮使林子宣,龍江左衛流官指揮僉事胡俊,寬河衛流官指揮同知哈只,錦衣衛正千戶陸通、馬貴、張通、劉海、徐政、汪海,小旗張通等人。

第三,鄭和的船隊就是當時的航母

當時鄭和的船隻中大的叫做寶船,這寶船到底有多大呢,《明史·鄭和傳》記載:「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明朝的丈量分為裁衣、量地和營造,這說的應該是營造尺。營造尺:1尺=31.1釐米,一丈就是3.11米,與現在的一丈(3.33米)略小一點。大家可以自己換算一下,一艘寶船就是一個小型操場。

此次下西洋船隊共有寶船63艘,其他船舶40餘艘。這絕對的當時世界第一的船隊,浩浩蕩蕩無人能夠抵擋。

蘇門答刺

要想說蘇門答刺戰役,還得先說說蘇門答刺。明朝鞏珍著《西洋番國志》記載:蘇門答刺國,即古須文達國,其國乃西洋總路頭」。

蘇門答剌應該在馬六甲海峽,地處南海和印度洋的交界地帶,是東西洋海上交通的要道,據說當時和滿刺加是控制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港,一個控制北方,一個控制南方。明朝海軍在馬六甲海峽建立城柵、倉庫,作為鄭和往返西洋各國的中轉站和臨時倉儲,對於明朝來說也是極其重要的要地。

蘇門答刺戰役

蘇門答剌西面有一個小國那孤兒百姓臉上都刺有三尖青花紋,他們的國王也被人們稱為「花面王」。永樂五年(1407)那孤兒花面王發兵侵入蘇門答剌。很不幸國王宰奴裡阿必丁中身中毒箭而死,小王子年幼,不能上戰場廝殺。沒辦法深明大義的王妃拿王位和自己向國人做賭徵集能為夫王報仇、恢復失去領地的英雄。重獎必有用勇者,後來一個漁夫成功殺死了花面王,並率眾將那孤兒國人驅逐出境。王妃遵守諾言,奉這個漁夫為王並嫁給了他,稱其為老國王,國家政事也交給他管理。先王之子尊他為「義父」。

三年後,蘇門答剌先王之子鎖丹罕難阿必鎮長大成人,發動政變弒殺了義父老王,奪回王位。老王兒子蘇幹剌率領餘眾和族人逃進山林,不時率兵騷擾和攻打鎖丹罕難阿必鎮,一心要為父報仇回王位。鎖丹罕難阿必鎮為穩固王位、剪除蘇幹剌這一心腹大患,於永樂十年(1412)九月遣使來到中國,請求明朝正式封王,賜給印誥,並助他平息蘇幹剌的叛亂。明成祖命鄭和在下西洋時,給予鎖丹罕難阿必鎮必要的支持和幫助。

船隊到達蘇門答剌後,鄭和會見了其國王鎖丹罕難阿必鎮,代表明朝廷對他進行了賜封,並賞賜了財物。鎖丹罕難阿必鎮十分欣喜,再次提出助他平定蘇幹剌叛亂的請求。接受三下西洋錫蘭山之戰的經驗,鄭和與鎖丹罕難阿必鎮商定在船隊完成任務返航時再協助平定蘇幹剌。鎖丹罕難阿必鎮感謝鄭和作出的承諾,令下屬全力為船隊作好從蘇門答剌遠航的準備,並應鄭和的要求,從國內挑選了一些熟悉南洋群島各島嶼情況、通曉當地土語的人士,隨同分船隊巡航南洋群島及其周邊海域。永樂十三年(1415)秋,鄭和船隊結束對忽魯謨斯等西洋國家訪問後,回國途中再次抵達蘇門答剌。此時蘇幹剌正虎視眈眈密謀奪回王位,見鄭和船隊又來到蘇門答剌,本來就對鄭和只賞賜鎖丹罕難阿必鎮心懷不滿,加上覬覦鄭和船隊的財物,於是領兵數萬圍攻船隊,率先挑起戰事。由於船隊官兵事先有所防備,在蘇門答剌國王鎖丹罕難阿必鎮軍隊的配合下,船隊官兵奮起反擊。

蘇幹剌的軍隊和鄭和的明軍在蘇門答臘一個名叫白沙岸的地方交戰了。明軍有著豐富的實戰經驗,加之武器裝備精良,還有鎖丹罕難阿必鎮軍隊的協助,所以很快取得了勝利,蘇幹剌只能率領殘軍帶著家人逃亡。鄭和並不想縱虎歸山,他帶領官兵一路追趕,一直追到南渤裡,才全殲了蘇幹剌和他的殘餘部隊。將蘇幹剌和妻子一起俘獲,帶回中國京師正法。

全殲蘇幹剌軍,意味著蘇幹剌對鎖丹罕難阿必鎮王位的威脅解除,新王的地位得以穩固,蘇門答臘和中國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密,為此新王很是感激,時常進貢。中國在蘇門答臘建立的官廠也更加安全可靠了。生擒蘇幹剌是鄭和下西洋時期的第三次軍事行動,也是最後一次在海外用兵。

相關焦點

  • 鄭和下西洋,西洋在哪裡?
    #鄭和下西洋,是明代中外交流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國歷史上的裡程碑事件,為廣大民眾所熟知。但是鄭和所下之「西洋」到底是什麼,卻不被大家所熟知。「西洋」含義與今天不同我們現在所說的「西洋」是指歐美諸國,比如我們所說的西洋鍾、西洋鏡等等,都是指歐美所產的物品。但在宋元明時代,「西洋」的含義與我們今天又很大不同。
  • 揭秘鄭和七下西洋搭檔王景弘
    畫作《鄭和下西洋》(圖片來自網絡)  如今說到七下西洋,人們大多只知道鄭和,其實他還有一位重要搭檔——王景弘。
  • 泉州港、「巨無霸」廣州港差在哪裡,鄭和要選擇劉家港「下」西洋?
    在鄭和下西洋的那一段歷史時期當中,廣州港絕對是鄭和下西洋起錨地的選擇之一。早在唐宋時期就有「廣州通海夷道」的航線,與「西洋」的聯繫無比緊密。時至今日也是中國的主要港口之一,發揮著溝通「西洋」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還有明州港等著名港口具有鄭和下西洋起錨地的資格。
  • 鄭和受命下西洋,促進中國和世界的交流,卻不料首航就遭遇海盜
    之所以被命名為鄭和號,是為了紀念明朝航海家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壯舉,並繼承和發揚他那不畏艱險的開拓精神。 鄭和是明成祖朱棣時期的一位太監,但和中國歷史上其他太監不同的是,鄭和所做的事業更偉大,在歷史上的聲望也不是其他太監所能比擬的。鄭和在1405年到1433年間,七次出海遠航,足跡遍及南亞、西亞、東非,比歐洲的哥倫布航海早了將近百年。
  • 鄭和的遠洋船隊,共耗巨資600萬兩,其實只是所賺的一個零頭而已
    「國初,府庫充溢,三寶鄭太監下西洋,齎銀七百餘萬,費十載,尚剩百餘萬歸。」(《廣志繹·卷一》)以上記載,是說鄭和的遠航船隊以朝貢貿易為主,強調了「政治掛帥」而忽視了經濟利益。鄭和下西洋,當真如上面所說,是一場空耗國力的「豪華旅遊」嗎?通過明朝當時的許多社會現象進行分析,我們覺得此說有明顯的漏洞。我們先看看鄭和的首航。第一次出使西洋,就是一個巨船62艘,28000餘人隨行的龐大船隊。
  • 印度洋打撈出一塊石碑,刻有3種文字,揭開鄭和七下西洋的真相
    鄭和七下西洋,一直存在諸多爭議,中國學界一般認為,鄭和船隊最遠達到了非洲東海岸,但是著名的地圖學家弗拉·毛羅認為鄭和越過了好望角,加文·孟席斯提出鄭和完成了環球航行,並且繪製世界地圖《天下全輿總圖》。
  • 鄭和下西洋起錨地是哪裡 鄭和下西洋起錨地是在哪裡
    歷史中鄭和七次下西洋是最早的溝通西方各國的行為,加強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各國之間的聯繫,而且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那鄭和下西洋的起錨地是哪裡呢?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
  • 萬裡長江第一港,鄭和七下西洋起錨地,鮮為人知的瀏河古鎮
    瀏河古鎮位於江蘇太倉市瀏河鎮中心北街與鄭和路交叉處,鄭和路路南是古鎮北入口。入口外面東側有一個小型的停車場,免費停車。北入口進去後就是中心北街,西側是瀂漕塘,塘西是河西街。瀏河古鎮就是指這「兩街一塘」,及臨街的八十幢明清時代的木結構古建築。
  • 七下西洋的鄭和:62艘超級艦隊搭載近3萬水軍,實力碾壓哥倫布
    鄭和下西洋是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鄭和率領的船隊,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武器配備最先進的船隊,它的戰鬥力也是最強的。鄭和被稱為世界大航海的先驅,也有人稱他為美洲最早的發現者。歷史上對鄭和的評價褒貶不一,即使在當時的大明朝,很多大臣批評他浪費國力,卻一無所獲的死太監。鄭和下西洋為何會出現在明朝初期,而不是其他時期?明成祖朱棣為什麼會這麼支持他?
  • 鄭和七下西洋的過程中,竟一直攜帶這幾種人,靠他們傳播明朝強大
    明朝時期,我國的海運很是發達,當然是前期的時候,中後期就閉關鎖國了,雖然還出海,但已經失去了那個開拓海域的心了,明朝出海最大標誌事件便是「鄭和七下西洋」。那麼鄭和七下西洋都帶了那些人呢?為什麼靠他們傳播明朝的強大呢?
  • 「紀念鄭和」七下西洋 萬古流芳——鄭和下西洋的豐功偉績和歷史意義
    永樂五年間,朝廷差太監鄭和等統領西洋大宗寶船到此。有施進卿,亦廣東人,來報陳祖義兇橫等情。被太監鄭和生擒陳祖義等,回朝伏誅,就賜施進卿冠帶,歸舊港為大頭目,以主其地。」如佔城:「他番寶船到彼,其酋長頭戴三山金花冠,身披錦花手巾,臂腿四腕,俱以金鐲,足穿玳瑁履,腰束八寶方帶,如妝塑金剛狀。乘象,前後擁隨番兵五百餘,或執鋒刃短槍,或舞皮牌,捶善鼓,吹椰笛殼筒。
  • 鄭和七下西洋值得炫耀嗎?外國:明朝的巔峰,中國:更值得反思
    而明代頗具有爭議的事,就是鄭和下西洋,在《明史·兵志》當中對於鄭和船隻的大小的描寫只有巨大,缺少具體尺寸,不過《瀛涯勝覽》《明史·鄭和傳》當中有記載,寶船六十三號,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
  • 華裔博士稱:鄭和下西洋是騙局!一學生的提問讓他啞口無言
    博士演講稱:鄭和下西洋是騙局!對於鄭和下西洋這段軼事,是中國歷史上具有標誌性的事情,因此家喻戶曉、基礎教育也有涉及相關歷史教學,他通過下西洋七次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傳播,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希望建立一個新的和平的國際社會秩序。
  • 朱棣耗費國力讓鄭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後,鄭和下場如何?
    而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鄭和下西洋被作為最大的「弊政」加以罷除,這樣遂使得鄭和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永樂二十二年,鄭和已經54歲了,他的不幸遭遇與夏原吉有關。下西洋開支巨大,掌管財政的戶部尚書夏原吉雖善於理財,但此時的明朝財政仍出現了危機。
  • 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他究竟在尋找什麼?
    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他究竟在尋找什麼?很多人對鄭和這個人七次前往西洋存在很大的爭論,時至今日都讓人覺得十分迷惑,這麼多次出海到底為什麼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盤點一下幾種常見「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假設,僅供大家參考。
  • 歷史鉤沉:三寶太監下西洋
    七下西洋的鄭和,其身份就是太監,所以也有「三寶太監下西洋」之說。 鄭和,本姓馬,小字三保,雲南昆陽(昆明晉寧縣)人。1731年出生。1381年,明軍以博友德、藍玉為首領進入雲南。第二年明軍平定雲南。正在這一年,鄭和的父親病故,由於家庭遭受如此變故,再加上當地連年戰爭,鄭家的生活更加艱難困苦。12歲的鄭和被送到北平,成為燕王朱棣家的一名僕人,後來做了宦官。
  • 大航海家鄭和在南海留下了什麼?——探尋鄭和下西洋的南海「蹤跡」
    新華社「向陽紅09」船4月27日電  題:大航海家鄭和在南海留下了什麼?——探尋鄭和下西洋的南海「蹤跡」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明代大航海家鄭和率領的船隊七下西洋,途經南海時是否有因天災人禍而船沉海底?對此,考古學家沒有像打撈宋代沉船「南海一號」那樣,給出響亮的答案。
  • 外籍博士稱:鄭和下西洋是假!中國留學生一句話,讓他無言以對
    既然想要和平實現邦交,那麼鄭和下西洋就成了一個十分有利的交流條件了。永樂三年(1405年),鄭和從南京出發,帶上了船隊和物資,開始了第一次遠航。 他下西洋,帶去的有中國的絲綢瓷器,耕種方法,醫術古籍等等,禮物的龐大與珍貴彰顯了明朝的氣勢恢宏,國力強盛。 據史料記載,鄭和下西洋最遠抵達了東非紅海地區,在此期間,與30多個國家建立了友誼,同時,也實現了不用侵略就對外擴張的計劃。該次事件在我國都算得上的重大歷史事件,我國的教科書編寫中,幾乎都有它的存在,甚至做到了老少皆普及的狀態。
  • 中國航海日南京沿鄭和足跡採集「八方之水」
    得到的答案是這樣的:聚集五洲四海之水是航海日每年固定的重要儀式,也是航海日開幕式的固定儀式——聚水儀式的前奏,以此緬懷鄭和偉績,傳承鄭和文化,弘揚鄭和精神,發展海洋經濟,促進和平友好基本國策。而我們南京承辦的,恰好是第八個中國航海日,「八方之水」正好與第八個中國航海日相扣,又與南京即將下水的仿古鄭和寶船八下西洋相呼應。
  • 歷史溯源:道衍禪師鄭和居士的法誼
    國內知名學者毛佩琦先生研究後指出,鄭和七下西洋,明成祖朱棣是決策者,道衍禪師不僅是鄭和下西洋的策劃者和支持者,而且還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而多項史料證明,在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時,道衍禪師以高齡親自前往錫蘭(斯裡蘭卡)朝拜與迎請佛牙舍利。日前,福建佛學院院長、福州開元寺方丈本性法師,通過鳳凰網佛教發布文章《道衍禪師鄭和居士的法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