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作為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在近代以來得到中外學者的重視。然而由於歷史資料缺乏,或彼此之間的記載有出入,加上評價標準、分析路徑等差異,學界就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貢獻爭議頗多。
其中一個主要爭議,就是鄭和下西洋,到底是賠了還是賺了?
「國初,府庫充溢,三寶鄭太監下西洋,齎銀七百餘萬,費十載,尚剩百餘萬歸。」(《廣志繹·卷一》)
以上記載,是說鄭和的遠航船隊以朝貢貿易為主,強調了「政治掛帥」而忽視了經濟利益。
由於實現的是「厚往薄來」政策,幾次遠航下來,耗費朝廷白銀600萬兩,引發了帝國的恐慌。
《明史·鄭和傳》認為,鄭和下西洋「所與無名寶物不成勝計,而中國耗興亦不貲」。
這段記載是說,由於非均衡商業交換,換來的寶物不能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國庫收進。
據歷史學家黃仁宇的推測,在永樂期間,鄭和下西洋花費白銀600萬兩,這麼龐大的開支,相當於當時國庫年收出的兩倍。
以上花費還不包括當初造船的支出,建造和修補一艘船,平均需要1600兩白銀,每次出航,船隊平均需要船隻260多艘,建造和維修費用又是幾十萬兩銀子。
鄭和下西洋,當真如上面所說,是一場空耗國力的「豪華旅遊」嗎?
通過明朝當時的許多社會現象進行分析,我們覺得此說有明顯的漏洞。
我們先看看鄭和的首航。
第一次出使西洋,就是一個巨船62艘,28000餘人隨行的龐大船隊。
鄭和船隊攜帶的,是明王朝的絲綢、瓷器,帶回來的則是海外各國的香料、珠寶等商品。
就以在蘇門答蠟採購的胡椒為例,在當地採購價格僅為白銀0.01兩/斤,運回明朝後,售價卻高達0.2兩/斤。
20倍的差價,就是去除運費成本,利潤也是十分可觀的。
首航回國時,還在海上爆發了一場海戰,對手是一個海盜集團,
該海盜集團的頭領是祖籍中國廣東的海盜陳祖義。
戰爭爆發的原因,就是海盜們看到鄭和艦隊滿載的寶物後,垂涎三尺,於是才決定冒險洗劫朝廷的龐大船隊。
當時的陳祖義海盜集團並非流竄於海上的小股匪盜,他們已經控制了蘇門答臘重要港口城市舊港,以次為基地,實力非常強大。
「鄭和使西洋諸國,還械至。海賊陳祖義等,初和至舊港遇祖義等,遣人招諭之,祖義降詐降,而潛謀要卻。官軍和等覺之,整兵堤備,祖義率眾來劫,和出兵與戰祖義,大敗殺賊黨五千餘人。(《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七十一》)
雙方海戰的結果,是鄭和先將陳祖義的艦隊誘入埋伏圈內,突然使用各種火器密集發起攻擊,陳祖義的艦船被焚毀10艘,被俘獲7艘,而鄭和船隊幾無損失。
在損失多艘船和5000餘人後,被打殘的陳祖義率領殘部逃脫了。但也就苟延殘喘了幾個月,陳祖義還是被鄭和的海軍給捕獲了,最後將其帶回南京處決了。
船隊歸國時還發生了一件事,讓鄭和白得萬兩黃金。
當時有個爪哇國,這個國家分成兩股勢力——東王和西王。
此時這兩個國家正在打仗,後來東王戰敗,被滅國。
鄭和的船隊途徑東王的領地時,部下下船,要進行貿易。西王手下一看此景,將這些準備交易的「老外」170人悉數殺死。
部下因為正常貿易被殺,鄭和就要舉兵討伐。
爪哇國的西王一看大明的軍隊要進行討伐了,十分害怕,馬上派使者前去謝罪。
但是光憑口頭上的道歉,鄭和當然不幹了,西王息事寧人,賠了6萬兩黃金才算完事。
正是這一次的遠航,鄭和船隊賺了個缽滿盆滿,才有了後來的連續幾次遠航。
再從另外一個角度再進行分析。
朱棣一朝,連續進行了好幾項重大工程:五次徵討漠北、三次討伐安南、萬裡大遷都、疏通大運河、修撰永樂大典、修建萬裡長城。
這些都是極為消耗國力的大動作。
當時由於「靖難之役」,全國遭受了慘烈的兵燹,國庫空虛,永樂皇帝哪來的財力進行這麼一系列大的舉動?
其實朝廷所需的財物,都是來自於鄭和船隊的貢獻。
「自永樂改元,遣使四出,招諭海番,貢獻畢至,奇貨重寶,前代所希,充溢府庫,貧民承令博買,或多致富,而國用亦羨裕矣。」(《廣東通志》)
江寒秋在其專著《鄭和下西洋的經濟帳》中總結到:「正是鄭和下西洋從海外賺回大量的金銀,解決了中國自唐宋以來的貴金屬緊缺的局面,從此銀子方取代了劣金屬和紙幣成為中國的主要貨幣」。
通過一些歷史記載和後人的總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鄭和的七次遠航,不光是政治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宣揚了國威,經濟上更是有巨大收益,為帝國積累了巨額財富。
參考資料:《明史》 《明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