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的遠洋船隊,共耗巨資600萬兩,其實只是所賺的一個零頭而已

2020-12-22 老衲侃春秋

鄭和下西洋,作為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在近代以來得到中外學者的重視。然而由於歷史資料缺乏,或彼此之間的記載有出入,加上評價標準、分析路徑等差異,學界就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貢獻爭議頗多。

其中一個主要爭議,就是鄭和下西洋,到底是賠了還是賺了?

「國初,府庫充溢,三寶鄭太監下西洋,齎銀七百餘萬,費十載,尚剩百餘萬歸。」(《廣志繹·卷一》)

以上記載,是說鄭和的遠航船隊以朝貢貿易為主,強調了「政治掛帥」而忽視了經濟利益。

由於實現的是「厚往薄來」政策,幾次遠航下來,耗費朝廷白銀600萬兩,引發了帝國的恐慌。

《明史·鄭和傳》認為,鄭和下西洋「所與無名寶物不成勝計,而中國耗興亦不貲」。

這段記載是說,由於非均衡商業交換,換來的寶物不能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國庫收進。

據歷史學家黃仁宇的推測,在永樂期間,鄭和下西洋花費白銀600萬兩,這麼龐大的開支,相當於當時國庫年收出的兩倍。

以上花費還不包括當初造船的支出,建造和修補一艘船,平均需要1600兩白銀,每次出航,船隊平均需要船隻260多艘,建造和維修費用又是幾十萬兩銀子。

鄭和下西洋,當真如上面所說,是一場空耗國力的「豪華旅遊」嗎?

通過明朝當時的許多社會現象進行分析,我們覺得此說有明顯的漏洞。

我們先看看鄭和的首航。

第一次出使西洋,就是一個巨船62艘,28000餘人隨行的龐大船隊。

鄭和船隊攜帶的,是明王朝的絲綢、瓷器,帶回來的則是海外各國的香料、珠寶等商品。

就以在蘇門答蠟採購的胡椒為例,在當地採購價格僅為白銀0.01兩/斤,運回明朝後,售價卻高達0.2兩/斤。

20倍的差價,就是去除運費成本,利潤也是十分可觀的。

首航回國時,還在海上爆發了一場海戰,對手是一個海盜集團,

該海盜集團的頭領是祖籍中國廣東的海盜陳祖義。

戰爭爆發的原因,就是海盜們看到鄭和艦隊滿載的寶物後,垂涎三尺,於是才決定冒險洗劫朝廷的龐大船隊。

當時的陳祖義海盜集團並非流竄於海上的小股匪盜,他們已經控制了蘇門答臘重要港口城市舊港,以次為基地,實力非常強大。

「鄭和使西洋諸國,還械至。海賊陳祖義等,初和至舊港遇祖義等,遣人招諭之,祖義降詐降,而潛謀要卻。官軍和等覺之,整兵堤備,祖義率眾來劫,和出兵與戰祖義,大敗殺賊黨五千餘人。(《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七十一》)

雙方海戰的結果,是鄭和先將陳祖義的艦隊誘入埋伏圈內,突然使用各種火器密集發起攻擊,陳祖義的艦船被焚毀10艘,被俘獲7艘,而鄭和船隊幾無損失。

在損失多艘船和5000餘人後,被打殘的陳祖義率領殘部逃脫了。但也就苟延殘喘了幾個月,陳祖義還是被鄭和的海軍給捕獲了,最後將其帶回南京處決了。

船隊歸國時還發生了一件事,讓鄭和白得萬兩黃金。

當時有個爪哇國,這個國家分成兩股勢力——東王和西王。

此時這兩個國家正在打仗,後來東王戰敗,被滅國。

鄭和的船隊途徑東王的領地時,部下下船,要進行貿易。西王手下一看此景,將這些準備交易的「老外」170人悉數殺死。

部下因為正常貿易被殺,鄭和就要舉兵討伐。

爪哇國的西王一看大明的軍隊要進行討伐了,十分害怕,馬上派使者前去謝罪。

但是光憑口頭上的道歉,鄭和當然不幹了,西王息事寧人,賠了6萬兩黃金才算完事。

正是這一次的遠航,鄭和船隊賺了個缽滿盆滿,才有了後來的連續幾次遠航。

再從另外一個角度再進行分析。

朱棣一朝,連續進行了好幾項重大工程:五次徵討漠北、三次討伐安南、萬裡大遷都、疏通大運河、修撰永樂大典、修建萬裡長城。

這些都是極為消耗國力的大動作。

當時由於「靖難之役」,全國遭受了慘烈的兵燹,國庫空虛,永樂皇帝哪來的財力進行這麼一系列大的舉動?

其實朝廷所需的財物,都是來自於鄭和船隊的貢獻。

「自永樂改元,遣使四出,招諭海番,貢獻畢至,奇貨重寶,前代所希,充溢府庫,貧民承令博買,或多致富,而國用亦羨裕矣。」(《廣東通志》)

江寒秋在其專著《鄭和下西洋的經濟帳》中總結到:「正是鄭和下西洋從海外賺回大量的金銀,解決了中國自唐宋以來的貴金屬緊缺的局面,從此銀子方取代了劣金屬和紙幣成為中國的主要貨幣」。

通過一些歷史記載和後人的總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鄭和的七次遠航,不光是政治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宣揚了國威,經濟上更是有巨大收益,為帝國積累了巨額財富。

參考資料:《明史》 《明實錄》

相關焦點

  • 鄭和下西洋的遠航船隊為何奇蹟般地免遭壞血病的威脅?
    明代永樂—宣德年間,鄭和率領的龐大遠洋船隊曾經七次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走訪了幾百個國家,每次航行的時間都長達兩至三年,海員的人數多達兩萬餘人。但是中國古代的船隊卻從來沒有船員患上壞血病的記載,而在大航海時代,那些歐洲的航海家和水手們始終都被壞血病所困擾,當時如果在大海上得了壞血病,可以說是無藥可治,就等於宣判了死刑,嚴重的時候會有超過50%的船員,因為壞血病而無法回到起航時的港口。
  • 鄭和下西洋從非洲帶回一隻神獸麒麟,如今畫像公開,怕你憋不住笑
    這其中有一件事情就是派鄭和出使西洋,進行國家級別的遠洋貿易。下西洋大大地富強了明朝,甚至鄭和還從西洋帶回了來神獸「麒麟」來向天下人彰顯明朝國力的強盛——不過今天的人看到神獸卻不免哈哈大笑。7次下西洋給明朝國庫帶來了豐富的收入,《靜海滄桑》當中通過計算 得知:明朝由於鄭和的下西洋海洋貿易活動帶來了數千萬兩的白銀和三十萬兩以上的黃金。至今,湖北博物館還存有一塊當年鄭和帶回的五十兩重的金塊,可作佐證。實際上黃金白銀只是其次的收入,鄭和的船隊還從外國帶回了大量的奇珍異寶,價值連城。
  •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有多強?有個小國調兵5萬打劫,反被2000人滅國
    —— 培根 一提到鄭和下西洋,我們往往容易想到:大明船隊所到之處「萬國來迎」、「簞食壺漿」,好一番熱烈的場景。 在整個下西洋期間,明朝船隊共7次出海,幾乎遊遍東南亞與印度洋沿海諸國,最遠時還到達了東非和紅海。每一次出航時,浩蕩的明朝船隊有如一座座巨城在海岸邊漂移,十分壯觀。其規模之大,使得不少國家都望眼欲穿。
  • 西安最古老的清真寺,掌教是鄭和下西洋的功臣,被譽為宗教聖地!
    他們在方慧周圍組成了一個外交團體,學習唐朝的漢語和風俗。時間久了,這條街就叫學習巷。今天的西安,西起橋子口,東至廣濟街西北地區,居住著30萬回族。這些回民居住在「七廟十三亭」周圍,其中之一是西安第二大清真寺——大學習巷清真寺。大學習巷的清真寺僅次於東側華闕巷的清真寺。
  • 鄭和受命下西洋,促進中國和世界的交流,卻不料首航就遭遇海盜
    鄭和號遠洋訓練艦,是一座擁有中國軍校第一艦之稱的海上流動大學。服役將近30年以來,航跡遍布世界三十多個海區和港口。這是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艘遠洋航海訓練艦。之所以被命名為鄭和號,是為了紀念明朝航海家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壯舉,並繼承和發揚他那不畏艱險的開拓精神。
  • 中國航海日南京沿鄭和足跡採集「八方之水」
    鄭和一直嚮往出使「麥加」,一方面得償朝聖夙願,一方面也可進一步加強交流、發展友誼。直到第四次下西洋,鄭和才有機會率領自己的船隊完成這場朝聖之旅,不僅攜帶中國特產前往貿易,併購得各類奇珍異寶滿載而歸。
  • 他是歷史上賞金最高的海盜,逃到國外當了皇帝,鄭和下西洋時將其成功緝拿
    黑白兩道通吃的陳祖義,成了當時南洋的霸主,有些東南亞小國,在陳祖義的威懾下,紛紛向他稱臣納貢。這種情況在世界海盜史上也是罕見的。陳祖義在各地襲擾、劫掠的事跡很快就被明太祖朱元璋知道了,他不容許陳的胡作非為,於是懸賞50萬兩白銀捉拿這個海盜王。但不久朱元璋駕崩,明朝陷入了建文、永樂叔侄之間的大戰,處理陳祖義的事被暫時擱置。
  • 鄭和下西洋有那麼多好處,為何明朝鄭和之後再也沒有人下西洋了?
    根據歷史記載,鄭和當年下西洋的所有資料,都記載在《鄭和出使水程》中。
  • 鄭和下西洋的大海船,狂風暴雨中如何採光?那時可還沒玻璃呀.
    我掏出手機來,開始拍照研究。旁邊的故居管理員,一位中年大姐,急忙叫我:「你小心一些,碰壞了都沒地方修!」我假意應允,以電光火石之速度,拍下幾張照片,我心裡已經有了答案。 據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哈佛大學的李約瑟博士估計,1420年間中國明朝擁有的全部船舶,應不少於3800艘,超過當時歐洲船隻的總和。今天的西方學者專家們也承認,對於當時的世界各國來說,鄭和所率領的艦隊,從規模到實力,都是無可比擬的。
  • 鄭和下西洋時跟一個國家打了一仗,還把國王擄回了明朝
    ,成為家喻戶曉的大人物。公元1409年,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正是在此過程中錫蘭山之戰爆發。其實在前兩次下西洋的時候,鄭和就和錫蘭山國王打過交道,第一次,錫蘭山國王就像對待其他各國使臣一樣,向鄭和索要財貨,鄭和毫無準備,只好避其鋒芒。
  • 【重大發現】鄭和第三次下西洋就已到達麥加城
    據鄭和隨行人員馬歡於1416年完成的《瀛涯勝覽》中記載,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隨鄭和出使西洋的2.7萬餘人中,有醫官、醫士180人,可以證明當時有大量的醫生跟隨著下西洋。  《天房國志》中明確記述了鄭和下西洋的日期、隨同人員、參加人數、船隻大小、路線以及天房國種種奇異見聞,包含了與傳統史料相比更豐富的細節信息。如文中開篇便記載:「永樂七年,成祖文皇帝好修樂道,欽仰天房國真教,持諭駙馬都尉宋彪、襄城伯李隆、太監鄭和等各官旗校勇士軍役,共二萬七千四百一十員,命造大船六十三號,闊下是十八丈,上長四十四丈,差撥搬運齊備。
  • 鄭和下西洋時的寶船究竟有多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我們大家都明白的一個道理。鄭和七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的東海岸。而且鄭和的遠行要比歐洲的遠洋早半個多世紀。這除了有強大的決心外,必然要靠先進的船隻。這船就是所謂的寶船,在《明史·鄭和傳》和《瀛涯勝覽》中都有記載。
  • 大航海家鄭和在南海留下了什麼?——探尋鄭和下西洋的南海「蹤跡」
    不過,記者近日在南海採訪時了解到,海洋地質學家已經把鄭和船隊永久地留在了海底——南海海底地理實體中,有以鄭和船隊的船隻類型命名的寶船海丘、戰船海丘和水船海丘……  大航海家鄭和在南海還留下了什麼?目前可尋到哪些鄭和下西洋的南海「蹤跡」?
  • 紫禁城600年紀念幣——麒麟長鹿
    紫禁城建成600年,紀念幣發行在即。麒麟也是在這款紀念幣產品的包裝上應用的神獸造型,我們就來聊聊,這個麒麟到底是個啥。
  • 「紀念鄭和」七下西洋 萬古流芳——鄭和下西洋的豐功偉績和歷史意義
    從1405年至1433年共28年,大明王朝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創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蹟。七下西洋,為鄭和施展「才負經緯、文通孔孟」的本領提供了機遇,使其成為世界公認的航海家、外交家、和平使者。鄭和船隊是由封建統治者組織的兼有外交和貿易雙重任務的船隊。鄭和下西洋,為傳播華夏文明,發展中國與亞非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友好關係,做出了巨大貢獻。
  • 揭秘鄭和七下西洋搭檔王景弘
    鄭和不幸病逝在途中,又是他獨自統帥船隊安全回航。他和鄭和一樣,是中國歷史上當之無愧的偉大航海家、外交家。只是,有關他的史料嚴重匱乏,後人知之不多。幸好我市近年考古的一項新發現逐步揭開了有關他身世的諸多謎團。
  • 印度洋中撈出一塊石碑,刻有三種文字,透露出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鄭和下西洋之時,明成祖不惜動了用13個省份的錢糧,僅是一艘寶船的造價,就達到了6千兩白銀,七次遠航幾乎掏空了明朝的國庫,關於明成祖為何違反海禁,且不計成本進行遠航原因,一直眾所紛紜,其中有人說,朱棣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蹤跡。
  • 鄭和奉旨遠航,樹立國威
    太平港,原來叫馬江,因為是鄭和下西洋停靠的最後一個國內港口,希望討個吉祥,才改名為太平港。這裡不僅是供鄭和船隊停泊的港口,也是船隊補充、給養、修理船隻的重要基地。當時,恰巧有呂宋、浡泥兩國前來朝貢的使者尚未回國。明成祖知道後,特命他們搭乘鄭和的船隊,並由其護送回國。兩國使臣感激不盡,而他們也有幸成為寶船隊接送的第一批外國使臣。
  • 鄭和,出生雲南,累死印度,7下西洋,出使36國
    2005年7月11日,是中國偉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日。2005年4月25日,經國務院批准,將每年7月11日確立為中國「航海日」,作為國家的重要節日固定下來。鄭和是我國明代偉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和軍事家。
  • 鄭和從遙遠的國度帶回一隻異獸,如今畫像公開,憋住別笑
    鄭和從遙遠的國度帶回一隻異獸,如今畫像公開,憋住別笑明朝是一個非常開放的國家,尤其是朱棣登基之後,為了彌補自己篡奪侄子皇位的錯誤,他決定給明朝添油加醋,拼命斂財。他做的一件事就是派鄭和到西洋進行國家級的遠洋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