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600年前,1405年7月11日 (農曆六月十五),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的大海船,船高四層,錨達幾千斤,龐大的船隊顯示了明代中國驚世駭俗的造船水平。這樣的大船,門窗究竟如何採光?既擋海浪風雨,又保證屋中透亮?要知道,那時還沒有玻璃。難道用紙糊嗎?古代的良工巧匠是怎樣解決這個難題的呢?
烏鎮的茅盾故居,以實物的證據來告訴你答案。
江南水鄉烏鎮,水網密織,漁舟唱晚,是我國文壇巨匠茅盾先生的故鄉。近日偶得幾日閒暇,遂以文學愛好者的名義,攜妻驅車千裡,號稱去看烏鎮的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是茅盾祖輩居住的老屋,建築面積650平方米,樓房臨街,面闊四間,進深兩間,建成於清道光年間(1850年前後)。木門窗,木屋架,青磚小瓦,是一幢典型的清代江南民居 。茅盾自1896年7月4日誕生至1910年春離鄉求學 ,在此生活了十三個春秋,以後數十年仍聯繫不絕。
在故居裡徜徉了兩個多小時,有三個問題開始縈繞。
第一,茅盾先生祖上的生活還是很寬裕富足的,且不說大房子大面積的事,單單看那後廳飯堂,那一字排開的三張八仙桌,就可以想見大家庭進餐時熱鬧排場的景象:兒孫繞膝,歡聲笑語,親朋鄰裡邀聚一堂。相比之下,現代都市人的三口之家,寂寞地居住在侷促的城市公寓,似乎少了很多幸福感呢。
第二,陳列品中,茅盾先生在上海寫作使用的書桌書椅,是那麼的簡陋。書桌大概只有一米一長,椅子是把再普通不過的小單靠椅。在這樣簡陋的桌椅上,是怎樣成就《子夜》、《林家鋪子》、《春蠶》、《秋收》、《殘冬》的?
以我作為古典家具專家(自封)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桌椅,沒有雕工,沒有藝術感,木質也非「黃」「紫」「紅」,創作靈感從何來?可恨我的書桌有一米八長,怎麼老是文思枯竭呢?我對文壇巨匠茅盾的敬意,又增加了若干倍。
前兩個問題太大,解決不了。
我能解決的第三個問題,是我在故居的門窗格上,發現鑲嵌在上面用於採光的,不是玻璃,也不是牛皮紙,更不是糊窗戶的白紙,而是一種薄薄的石片一樣的東西,在逆光之下,透出幻彩。是什麼東西?
我掏出手機來,開始拍照研究。旁邊的故居管理員,一位中年大姐,急忙叫我:「你小心一些,碰壞了都沒地方修!」我假意應允,以電光火石之速度,拍下幾張照片,我心裡已經有了答案。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宦官鄭和率領二百四十多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的龐大明朝皇家船隊遠航。鄭和是世界歷史上公認的偉大航海家,是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先驅。鄭和下西洋是當代航海事業的頂峰,後世幾百年中,幾無人能及。
英國前海軍軍官、海洋歷史學家孟席斯(Gavin Menzies)出版了《1421年中國發現世界》,認為鄭和船隊先於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大洋洲等地。1405年之後的28年間,鄭和七次奉旨率船隊遠航西洋,航線從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達西亞和非洲東岸,途經3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的航行比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早87年,比達·伽馬早92年,比麥哲倫早114年。在世界航海史上,他開闢了貫通太平洋西部與印度洋等大洋的直達航線。
據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哈佛大學的李約瑟博士估計,1420年間中國明朝擁有的全部船舶,應不少於3800艘,超過當時歐洲船隻的總和。今天的西方學者專家們也承認,對於當時的世界各國來說,鄭和所率領的艦隊,從規模到實力,都是無可比擬的。
位於南京中保村的明代寶船廠遺址,在600年前,是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基地,明永樂年間,鄭和首航西洋所用的寶船、戰船、兵船、馬船、糧船、水船等共200餘艘船隻,全部在這裡建造,是全球僅存的未經挖掘的古代造船工業文化遺址。《明史》等載,鄭和航海寶船共六十二艘,「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者六十二」。依據這一尺度,專家有一個測算,鄭和船隊中最大的寶船將長達148米,排水量近2萬噸,甲板面積約相當於一個足球場大小,船有四層,錨達幾千斤。可以說鄭和的船隊是當時海上無可爭議的巨無霸。如此龐大的船隊顯示了明代中國驚世駭俗的造船水平。
專家說,木質的寶船顯然怕火,那麼在沒有明火的情況下寶船究竟如何採光?既擋海浪風雨,又保證屋中透亮?當年鄭和船隊的船員,生活和工作在旗艦寶船4至8層共3280平方米的空間裡,顯然沒有光線是不行的。要知道,古代中國當時沒有玻璃技術,糊窗戶用料一般是選用浸泡過桐油的牛皮紙或白棉紙,所謂「窗戶紙一捅就破」,窗戶紙的強度顯然不能滿足海上惡劣環境作業的要求。
南京寶船廠遺址公園鄭和下西洋仿古寶船
報導稱,2003至2004年,南京博物館的考古工作者在船廠遺址中的「 第六作塘」船塢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考古工作者發現了8枚蚌殼,每片都取其中最平整的約巴掌大一塊切割成整齊的長方形,經過精心打磨,光滑而平整,蚌片的厚度僅為0.1毫米,非常透明,但原來蚌殼表面的弧形紋路依然清晰,而另一面則發出蚌殼內壁上特有的珍珠光彩。秘密就在於這些蚌殼上:寶船廠的工匠們會把磨製好的蚌片安放到長寬度在6-7釐米之間的寶船木格窗上,即使海上風浪大作,大雨傾盆,也可保證屋裡光線充足。在600年前,玻璃沒有被使用時,寶船用這種方式採光,確是個創舉。
話說回來,在古代中國民間,特別是在沿海、水鄉生活的先民們,在長期的勞動生產實踐中,為避狂風暴雨,可能早就就地取材,運用蚌殼之類的東西來鑲嵌木格窗了。這種貼有薄薄的貝殼片的窗戶,叫「蠡殼窗」。「蠡」即貝殼,蠡殼窗又名「蚌殼窗」,是明清時代江南建築的一種特色。蚌殼之類,即所謂「明瓦」,貝殼片全靠手工打磨使其變薄產生透亮,工藝比較煩瑣,所以當年只有富裕家庭才能做「蠡殼窗」。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鄭和寶船廠的工匠們,興許只是受了民間的啟發吧。
「蠡殼窗」反映了中國古代建築工程技術的一個過程。清黃景仁 《夜起》詩云:「魚鱗雲斷天凝黛,蠡殼窗稀月逗梭。」說的就是這個物件。它能很好地過濾掉太陽光中的紫外線,使室內家具受陽光照射後不會褪色和損傷。安裝了蠡殼窗後,就不用裝窗簾了。清朝前期,江南一帶的居民常用這類蠡殼窗,清中期以後出現了玻璃,「蠡殼窗」也就開始消失。到了民國時期,就逐漸被玻璃窗所取代了。
目前,「蠡殼窗」江南地區現在只有在周莊、在蘇州東山和西山的古建築上還能看到,其他地方就很少能看到了。茅盾故居裡使用的,就是這種「蠡殼窗」,數百年來,仍舊幻出珍珠的光彩,為人們擋風遮雨。
蘇州拙政園見山樓
見山樓閣樓的窗戶,也是這種「蠡殼窗」
多少年來,隨著拆遷的推土機隆隆地推進,多少明清古建築轟然倒塌?多少傳統技藝已經失傳?多少奇工巧思已經成謎?我們現在,也只能懷著對古人、對歷史、對傳統的崇敬的心,搶救式地收藏些支離破碎的古建築構件,收藏些歲月滄桑的古家具,並謹以此,向古代的良工巧匠們致敬,向勤勞智慧的先民們致敬!
從故居裡出來,看著這水網密織的烏鎮,看著這腳下的中華大地,浮想當年鄭和船隊在大海之上劈波斬浪的壯闊場面,有多少榮光可以重來?值得我們後世中華兒女由衷尊敬的,又何止茅盾一人?
TIPS:
《器中論道》2014文章,部分圖片來自藏友和網絡。《器中論道》與您一起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之美。歡迎分享到您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