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溫州人是助力鄭和下西洋的「後勤部長」,告老還鄉時帶回船模

2020-12-25 溫州古道

明朝永樂年間開始的「鄭和下西洋」,是中國人盡皆知的一件壯舉,在世界航海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鄭和七次下西洋,開啟了中國的大航海時代,為古代中國的貿易發展和東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

鄭和的航行之舉遠遠超過將近一個世紀之後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航海家麥哲倫、哥倫布等人。英國前海軍艦長加文·孟席斯在他的《1421:中國人發現世界》一書中稱,鄭和曾最早發現美洲、澳洲、南極洲。

英國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書中這樣描述:15世紀上半葉,在地球的東方,從波濤萬頃的中國海面,直到非洲東岸的遼闊海域,呈現出一幅中國人在海上稱雄的圖景。

在鄭和七下西洋的過程中,溫州人也做出了重要貢獻!

溫州人楊景衡時任福建左參政(相當於現在的副省長)主管財政、民政,在福建施政30年,歷經鄭和六次下西洋,為其籌劃奔忙,調集財力物力,是鄭和航隊名副其實的「後勤部長」。

下西洋「後勤部長」楊景衡

楊景衡(1359-1444),名南,字景衡,溫州瑞安汀灣(今飛雲街道上埠村)人。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會試中副榜進士。永樂元年(1403),楊景衡調任福建左參政,主管財政、民政。

楊景衡與明朝第一位內閣首輔、溫州人黃淮,明朝著名學者、任首輔二十一年的楊士奇等同時代的名人都有交往,明代大儒方孝孺在《遜志齋集》中,記載時任吏部郎中的楊景衡為時名大夫,報父母之恩,名其所居為「草心堂」。

▲楊景衡畫像

鄭和其次下西洋的時間跨度,從明永樂三年至五年(1405—1407)第一次下西洋,到明宣德六年至九年(1431—1434)最後一次下西洋,時間跨度長達近30年,而這恰恰也貫穿了楊景衡在福建的30年仕途。

楊景衡幾乎全程參與了鄭和下西洋行動的後勤保障工作,歷經鄭和六次下西洋,為其籌劃奔忙,調集財力物力。

鄭和船隊分工非常科學精細:有運載分送各國的名貴禮品和通商物資的寶船;有支撐船員後勤供應的糧船;有裝運馬匹、便於船員登陸後使用的馬船;有專門儲藏淡水的水船……這些後勤裝備,很大部分要在福建就地取材,可見後勤調度難度之大。

永樂十年,楊景衡已經為鄭和下西洋籌劃了三次下西洋的財力和物力,福建經濟正有待覆蘇,有人又提出在長樂航海基地的南山擴建大型的「天妃行宮」,供出海祭祀用。楊景衡對此提出異議,竟遭貶官。但他離任前,已經為第四次下西洋做好了籌劃。

回鄉後,楊景衡過了一段清閒日子。明永樂十二年(1414),明成祖朱棣因蒙古漠西瓦剌首領馬哈木犯境,決定御駕親徵,當時朝廷急需一位為軍隊調徵糧草物資、精幹得力的人選。楊景衡在戶部尚書夏元吉、吏部尚書方賓的推薦下重新被起用。明軍得勝還朝後,福建群民聯名上書,舉薦楊景衡復閩主政,明成祖撫慰:「福建民望汝如饑渴,亟往無怠」。

永樂十四年(1416),楊景衡復任福建左參政。次年,又是鄭和第五次下西洋,此後又有第六次。接踵「遣中貴偕公卿大臣,率海艘,奉敕,往勞供輸之費動以億萬計,公從容籌劃適中肯事,集而民而不廢業營。」

宣德三年(1428),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的詔命下達。楊景衡為此多次親臨長樂,實地巡視檢査物資籌備情況。他夜宿天妃宮時,與住持楊一初道人商議,在宮前立碑記朝廷下西洋之壯舉。此建議得以採納,終於在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時揭碑,這就是舉世聞名的《天妃靈應之記》,俗稱「鄭和碑」。

▲《天妃靈應之記》碑刻拓片

碑文詳細記錄了鄭和前六次下西洋的時間、到達地及各國貿易交流的史實。此碑幾經兵災歷劫,幾次沉淪於荒山野林之中,1930年一農民挖土時發現深藏已久的石碑,一直保存至今。由於鄭和下西洋的資料於成化年間毀滅,研究這一段歷史幾近空白,僅憑稗官野史。這一碑文重見天日,成為鄭和下西洋史料和實物的依據,現為福建省重點保護文物。

直到第七次下西洋供給方案落實後,朝廷才批准楊景衡告老還鄉,那時他已年逾古稀。

臨行之際,楊一初道人還將一艘曾隨鄭和下過西洋的船模贈送給楊景衡。回鄉後,楊景衡將船模供奉在瑞安鎮海門天后宮內。不久,楊一初道長又將《天妃靈應之記》碑刻拓片,派人專程送給楊景衡。

相傳船模到達瑞安入天后宮之時,當地舉行了十分隆重的儀式,一路鞭炮迎送,香案迭接。此後,晚年的楊景衡每年都定期到天后宮拜祭,並將天后宮的龍舟尊名為「金龍」,此俗一直沿襲至今。

▲明王振鵬《龍舟競渡圖》

楊景衡晚年在瑞安城東北隅造了一幢「歸田別墅」(在今瑞安城區公園路),作為自己養老的居所,時人稱之為「楊衙裡」。

隨行醫生陳良紹

值得一提的是,史載隨同鄭和下西洋的,還有一位來自溫州的隨行醫生陳良紹。

陳良紹(1387-1438),祖籍溫州,後定居蘇州行醫。根據出土的陳良紹墓誌記載:「永樂中膺薦使海外諸國。凡所經歷觸目感懷,輒形諸賦詠。所著又有《遐觀集》,因別號海樵。」

▲陳良紹墓志銘

陳良紹的前六代祖先是南宋時從溫州前往蘇州負責茶鹽專賣的官員,「世居永嘉」,後全家遷至蘇州。陳良紹的高祖陳天佑、曾祖陳原善都曾在蘇州做醫官,他的父親也是位醫生,陳良紹繼承了家族行醫的衣缽,成為蘇州城裡的一位名醫。  

▲鄭和下西洋600周年 紀念郵票

史籍記載,隨船隊下西洋的醫生有144名。明永樂三年(1405),鄭和在江蘇太倉劉家港徵召隨行名醫,陳良紹大約就是那時成為其中一員。

徵召隨鄭和下西洋的醫生有一個特點,他們很多都來自江南水鄉,這與下西洋的特殊環境有關。這些隨船醫生為確保船員戰勝各種疾病立下汗馬功勞。

參考資料:

《鄭和航隊的溫籍「後勤部長」》李秉鈞,原載於《溫州日報》

《一片繁華海上頭 溫州與海上絲綢之路》金柏東 金丹霞 編著

《隨鄭和下西洋的蘇州醫生》作者譚金土,原載於《姑蘇晚報》

《瑞安歷史名人列傳》馬邦城 編著

編輯:湯琰琰

相關焦點

  • 鄭和下西洋時的寶船究竟有多強
    鄭和七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的東海岸。而且鄭和的遠行要比歐洲的遠洋早半個多世紀。這除了有強大的決心外,必然要靠先進的船隻。這船就是所謂的寶船,在《明史·鄭和傳》和《瀛涯勝覽》中都有記載。在《明史·鄭和傳》中說:「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多金幣,以次遍歷諸番國。
  • 鄭和下西洋的「寶船」到底長啥樣?
    史書記載,鄭和七次下西洋,隨行有士兵、軍官、水手、醫官等等,每次均超過兩萬人今天就讓科教授給大家講講下西洋最重要的「寶船」。
  • 「紀念鄭和」七下西洋 萬古流芳——鄭和下西洋的豐功偉績和歷史意義
    寶船到彼,起建碑亭,立石云:『去中國十萬餘裡,民物鹹若,熙皞同風,刻石於茲,永示萬世。』」舊港國記載:「昔洪武年間,廣東人陳祖義等全家逃居此地,充為頭目,甚是豪強,凡有經過客船,輒便劫奪財物。永樂五年間,朝廷差太監鄭和等統領西洋大宗寶船到此。有施進卿,亦廣東人,來報陳祖義兇橫等情。被太監鄭和生擒陳祖義等,回朝伏誅,就賜施進卿冠帶,歸舊港為大頭目,以主其地。」
  • 鄭和下西洋有那麼多好處,為何明朝鄭和之後再也沒有人下西洋了?
    根據歷史記載,鄭和當年下西洋的所有資料,都記載在《鄭和出使水程》中。
  • 鄭和下西洋的寶船究竟有多大?長150米,排水量3萬噸可信嗎?
    公元1405年至1433年,明朝三寶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是我國和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七次下西洋,船隊規模之大,人員之多,船隻之大,航程之遠,所到國家之多,在我國和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鄭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寫下了極為光輝的篇章。
  • 鄭和下西洋從非洲帶回一隻神獸麒麟,如今畫像公開,怕你憋不住笑
    這其中有一件事情就是派鄭和出使西洋,進行國家級別的遠洋貿易。下西洋大大地富強了明朝,甚至鄭和還從西洋帶回了來神獸「麒麟」來向天下人彰顯明朝國力的強盛——不過今天的人看到神獸卻不免哈哈大笑。7次分別是:1405第一次下西洋;1407年第二次下西洋,這一次鄭和到達了錫蘭和科倫坡附近;1409年第三次下西洋;1412第四次下西洋,這一次鄭和到達了非洲肯亞地區;1417年,鄭和第五次下西洋;1421年,第六次下西洋;1430年,第七次下西洋鄭和到達了荷姆茲海峽附近。
  • 華裔博士稱:鄭和下西洋是騙局!一學生的提問讓他啞口無言
    這位使者就是明代永樂、宣和年間進行七次下西洋海上遠航活動的鄭和,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最早的航海家和外交家。博士演講稱:鄭和下西洋是騙局!然而就在一眾學者專家們討論鄭和下西洋的影響時,一種打破陳規的聲音出現了,有些人認為鄭和下西洋不過是一場騙局,實際上根本不存在!這種論斷最早是由一畢業於加拿大的一所大學,並且獲得了理科學位的加拿大華裔博士提出的,雖然是華裔,但其出生和成長都在加拿大,還是一位理科博士。
  • 要不是鄭和下西洋帶回一隻鹿,中國的歷史可能會改寫
    600多年前,鄭和下西洋帶回了一頭鹿。如果沒有這頭鹿,大明王朝的命運就可能會被改寫。就在鄭和第四次下西洋回國之後,榜葛剌使者牽著一頭長頸鹿,隨鄭和的腳步,來朝覲永樂帝朱棣。長頸鹿剛進南京,老百姓就炸開鍋了:「這玩意兒是什麼?」「像馬又比馬頭上多了兩個角。」「脖子也太長了……」「這看著怎麼像傳說中的麒麟?」
  • 大航海家鄭和在南海留下了什麼?——探尋鄭和下西洋的南海「蹤跡」
    新華社「向陽紅09」船4月27日電  題:大航海家鄭和在南海留下了什麼?——探尋鄭和下西洋的南海「蹤跡」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明代大航海家鄭和率領的船隊七下西洋,途經南海時是否有因天災人禍而船沉海底?對此,考古學家沒有像打撈宋代沉船「南海一號」那樣,給出響亮的答案。
  • 鄭和下西洋給中國帶來了什麼?
    鄭和下西洋是我國明朝時期重大的歷史事件,這次航行由於其甚大以及旅途範圍之廣被歷史所著稱,然而鄭和下西洋它除了是一種文化的象徵,更多的並非是它的實際價值,而是它的神話性和歷史追憶性。說白了,鄭和下西洋頗像一場無釐頭的政治鬧劇。
  • 鄭和下西洋起錨地是哪裡 鄭和下西洋起錨地是在哪裡
    歷史中鄭和七次下西洋是最早的溝通西方各國的行為,加強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各國之間的聯繫,而且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那鄭和下西洋的起錨地是哪裡呢?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
  • 【重大發現】鄭和第三次下西洋就已到達麥加城
    這戶人家是清朝初年「撥民入旗」時,從河北遷徙過來的「關裡人」。其先祖醫術高明,當年曾作為隨隊醫生,參加鄭和第三次下西洋。先祖生前時常將自己下西洋的見聞講給兒孫們聽,希望子孫能銘記這段歷史。後人遵先祖遺訓口耳相傳,並於康熙年間記錄謄抄傳世。
  • 美人魚原型其實是海牛 鄭和下西洋時或見過
    影片中鄭先生畫像上是一副明朝宦官打扮,使得很多人懷疑,「鄭先生」就是從南京出發遠航西洋的偉大航海家鄭和。「鄭先生」就是鄭和?《美人魚》中,人魚族的長老級人物「人魚師太」,向族人講述人魚族的悲慘往事,說到人魚族歷史上屢次被人類圍捕、殺害。「在六百多年前的明朝,我們被人類的水軍圍捕了七次,若不是鄭先生仗義相救,我們就滅族了。」
  • 鄭和下西洋的路上,吃出了舌尖上的中國?
    如此大規模的遠航 後勤保障是一個重要問題 科教授一直好奇 他們在船上會吃些什麼呢? 柴米油鹽醬醋茶,你想要啥就有啥 綜合各種文獻記載來看,鄭和船隊的食物還是比較豐富的。 曾隨鄭和遠航的鞏珍在《西洋番國志》所附的敕書中記載:「下西洋去的內官合用鹽、醬、茶、酒、油、燭等件,照人數依例關支。」
  • 鄭和下西洋與夏原吉
    今天看《歷史的拐點》鄭和下西洋這集,有兩個地方讓我印象深刻。
  • 鄭和下西洋為何帶著一群老宮女,若沒有她們,則很多人白白犧牲
    明成祖朱棣自從造反贏得皇位之後,一直擔心神秘失蹤的朱允文會對他造成威脅,於是便安排鄭和打著下西洋的旗號去四處搜索朱允文的下落。鄭和下西洋整整28年,先後7次出發,雖然未發現朱允文的下落,但是卻對外彰顯了大明朝的國力,令四方國家臣服。史書記載,鄭和下西洋最後一次帶了兩萬七千多人,最遠到達非洲,而鄭和也在這次航行中因為過度勞累死在了印度。
  • 明末鄭和下西洋的意義為何不及西方地理大發現?
    就拿明末的下西洋為例,在明朝永樂到宣德年間,航海家鄭和曾經先後七次出海遠航,到達過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甚至到達過非洲東海岸和紅海。這是當時世界上很多國家所不能比擬的,可見當時我國航海技術之發達可見一斑。鄭和七下西洋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航程最久、出徵船員最多的一次遠航,就算是拿當時1433年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來比較的話,也比當時歐洲航海家哥倫布發現北美新大陸時候早了半個多世紀。
  • 鄭和下西洋,西洋在哪裡?
    #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是明代中外交流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國歷史上的裡程碑事件,為廣大民眾所熟知。成書於明正德間的《西洋朝貢典錄》,正是記載鄭和下西洋所到達諸國的地理學文獻,其中所載「西洋」諸國:自佔城至天方二十餘國,皆為印度洋沿岸東南亞、南亞、西亞國家。這種觀念是如何形成的呢?
  • 鄭和下西洋為曠古壯舉,但那是六百年前,難度之大你都難以想像
    在現代,說起海難仍然是令人唏噓的話題,每年都有將近一千人死於海難。而在古代,既沒有衛星定位,又沒有天氣預報的情況下,鄭和遇到的航海困難也是可想而知。那麼,他又是如何完成航海的呢?當年鄭和下西洋的時候,曾用到的一種辨別方向的工具,叫做水羅盤。
  • 外籍博士稱:鄭和下西洋是假!中國留學生一句話,讓他無言以對
    面對自己沒有涉及到的知識面,有的人往往選擇了寧信不存在。從眾心理也一直是存在於大多數人心中的。鄭和下西洋是我國初中歷史課本上的知識,但是還是有人稱鄭和下西洋的事件是不存在的。 但是在社會上,最近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有人認為鄭和下西洋根本不存在,這些都是騙局,是歷史書寫者的失誤造成的。這些言論出自一位名叫林炎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