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樂年間開始的「鄭和下西洋」,是中國人盡皆知的一件壯舉,在世界航海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鄭和七次下西洋,開啟了中國的大航海時代,為古代中國的貿易發展和東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
鄭和的航行之舉遠遠超過將近一個世紀之後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航海家麥哲倫、哥倫布等人。英國前海軍艦長加文·孟席斯在他的《1421:中國人發現世界》一書中稱,鄭和曾最早發現美洲、澳洲、南極洲。
英國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書中這樣描述:15世紀上半葉,在地球的東方,從波濤萬頃的中國海面,直到非洲東岸的遼闊海域,呈現出一幅中國人在海上稱雄的圖景。
在鄭和七下西洋的過程中,溫州人也做出了重要貢獻!
溫州人楊景衡時任福建左參政(相當於現在的副省長)主管財政、民政,在福建施政30年,歷經鄭和六次下西洋,為其籌劃奔忙,調集財力物力,是鄭和航隊名副其實的「後勤部長」。
下西洋「後勤部長」楊景衡
楊景衡(1359-1444),名南,字景衡,溫州瑞安汀灣(今飛雲街道上埠村)人。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會試中副榜進士。永樂元年(1403),楊景衡調任福建左參政,主管財政、民政。
楊景衡與明朝第一位內閣首輔、溫州人黃淮,明朝著名學者、任首輔二十一年的楊士奇等同時代的名人都有交往,明代大儒方孝孺在《遜志齋集》中,記載時任吏部郎中的楊景衡為時名大夫,報父母之恩,名其所居為「草心堂」。
鄭和其次下西洋的時間跨度,從明永樂三年至五年(1405—1407)第一次下西洋,到明宣德六年至九年(1431—1434)最後一次下西洋,時間跨度長達近30年,而這恰恰也貫穿了楊景衡在福建的30年仕途。
楊景衡幾乎全程參與了鄭和下西洋行動的後勤保障工作,歷經鄭和六次下西洋,為其籌劃奔忙,調集財力物力。
鄭和船隊分工非常科學精細:有運載分送各國的名貴禮品和通商物資的寶船;有支撐船員後勤供應的糧船;有裝運馬匹、便於船員登陸後使用的馬船;有專門儲藏淡水的水船……這些後勤裝備,很大部分要在福建就地取材,可見後勤調度難度之大。
永樂十年,楊景衡已經為鄭和下西洋籌劃了三次下西洋的財力和物力,福建經濟正有待覆蘇,有人又提出在長樂航海基地的南山擴建大型的「天妃行宮」,供出海祭祀用。楊景衡對此提出異議,竟遭貶官。但他離任前,已經為第四次下西洋做好了籌劃。
回鄉後,楊景衡過了一段清閒日子。明永樂十二年(1414),明成祖朱棣因蒙古漠西瓦剌首領馬哈木犯境,決定御駕親徵,當時朝廷急需一位為軍隊調徵糧草物資、精幹得力的人選。楊景衡在戶部尚書夏元吉、吏部尚書方賓的推薦下重新被起用。明軍得勝還朝後,福建群民聯名上書,舉薦楊景衡復閩主政,明成祖撫慰:「福建民望汝如饑渴,亟往無怠」。
永樂十四年(1416),楊景衡復任福建左參政。次年,又是鄭和第五次下西洋,此後又有第六次。接踵「遣中貴偕公卿大臣,率海艘,奉敕,往勞供輸之費動以億萬計,公從容籌劃適中肯事,集而民而不廢業營。」
宣德三年(1428),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的詔命下達。楊景衡為此多次親臨長樂,實地巡視檢査物資籌備情況。他夜宿天妃宮時,與住持楊一初道人商議,在宮前立碑記朝廷下西洋之壯舉。此建議得以採納,終於在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時揭碑,這就是舉世聞名的《天妃靈應之記》,俗稱「鄭和碑」。
碑文詳細記錄了鄭和前六次下西洋的時間、到達地及各國貿易交流的史實。此碑幾經兵災歷劫,幾次沉淪於荒山野林之中,1930年一農民挖土時發現深藏已久的石碑,一直保存至今。由於鄭和下西洋的資料於成化年間毀滅,研究這一段歷史幾近空白,僅憑稗官野史。這一碑文重見天日,成為鄭和下西洋史料和實物的依據,現為福建省重點保護文物。
直到第七次下西洋供給方案落實後,朝廷才批准楊景衡告老還鄉,那時他已年逾古稀。
臨行之際,楊一初道人還將一艘曾隨鄭和下過西洋的船模贈送給楊景衡。回鄉後,楊景衡將船模供奉在瑞安鎮海門天后宮內。不久,楊一初道長又將《天妃靈應之記》碑刻拓片,派人專程送給楊景衡。
相傳船模到達瑞安入天后宮之時,當地舉行了十分隆重的儀式,一路鞭炮迎送,香案迭接。此後,晚年的楊景衡每年都定期到天后宮拜祭,並將天后宮的龍舟尊名為「金龍」,此俗一直沿襲至今。
▲明王振鵬《龍舟競渡圖》
楊景衡晚年在瑞安城東北隅造了一幢「歸田別墅」(在今瑞安城區公園路),作為自己養老的居所,時人稱之為「楊衙裡」。
隨行醫生陳良紹
值得一提的是,史載隨同鄭和下西洋的,還有一位來自溫州的隨行醫生陳良紹。
陳良紹(1387-1438),祖籍溫州,後定居蘇州行醫。根據出土的陳良紹墓誌記載:「永樂中膺薦使海外諸國。凡所經歷觸目感懷,輒形諸賦詠。所著又有《遐觀集》,因別號海樵。」
陳良紹的前六代祖先是南宋時從溫州前往蘇州負責茶鹽專賣的官員,「世居永嘉」,後全家遷至蘇州。陳良紹的高祖陳天佑、曾祖陳原善都曾在蘇州做醫官,他的父親也是位醫生,陳良紹繼承了家族行醫的衣缽,成為蘇州城裡的一位名醫。
史籍記載,隨船隊下西洋的醫生有144名。明永樂三年(1405),鄭和在江蘇太倉劉家港徵召隨行名醫,陳良紹大約就是那時成為其中一員。
徵召隨鄭和下西洋的醫生有一個特點,他們很多都來自江南水鄉,這與下西洋的特殊環境有關。這些隨船醫生為確保船員戰勝各種疾病立下汗馬功勞。
參考資料:
《鄭和航隊的溫籍「後勤部長」》李秉鈞,原載於《溫州日報》
《一片繁華海上頭 溫州與海上絲綢之路》金柏東 金丹霞 編著
《隨鄭和下西洋的蘇州醫生》作者譚金土,原載於《姑蘇晚報》
《瑞安歷史名人列傳》馬邦城 編著
編輯:湯琰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