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鄭和下西洋帶回一隻鹿,中國的歷史可能會改寫

2021-02-26 國館文化


600多年前,鄭和下西洋帶回了一頭鹿。

如果沒有這頭鹿,大明王朝的命運就可能會被改寫。


永樂十三年(1415年)十一月。

就在鄭和第四次下西洋回國之後,

榜葛剌使者牽著一頭長頸鹿,

隨鄭和的腳步,

來朝覲永樂帝朱棣。

長頸鹿剛進南京,

老百姓就炸開鍋了:

「這玩意兒是什麼?」

「像馬又比馬頭上多了兩個角。」

「脖子也太長了……」

「這看著怎麼像傳說中的麒麟?」

朝廷上卻一片安靜,

大臣當然也想知道這頭長脖子花怪物是什麼,

但一向不高興就殺人的永樂帝朱棣半天陰著臉,

誰知道這榜葛剌使者等下是死還是受賞賜。

榜葛剌使者打破沉寂:

「啟稟陛下,

這是榜葛剌國王進貢給您的,

它叫麒麟,

它的角像你們的龍角,

它的花紋像你們的鳳紋,

它所到之處,

一定是有平和祥瑞降臨。

朱棣聽到最後一句,眼睛瞬間就發亮:

「榜葛剌進貢麒麟有功,

賞賜黃金萬兩……」

聽到皇帝發話賞賜,

大臣們終於放膽誇獎:

「恭喜皇上喜獲麒麟!

這是普天之下難得一見的祥瑞之兆,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很快,民間老百姓也傳開了:

「榜葛剌真的進貢了麒麟,

皇帝高興極了。」

(榜葛刺進麒麟圖)

一見麒麟,朱棣真的高興壞了!

最能感受到他這激動的,

是畫師沈度。

麒麟一來,沈度就被下詔令:

即刻往皇宮,畫下進獻麒麟的場景。

沈度妙筆生花,幾個鍾就完成了畫作,

畫卷上:榜葛剌使者牽著麒麟,

完全就是剛剛榜葛剌使者入朝的樣子。

朱棣一看,非常滿意:

「好!真是太像了!

這幅畫叫什麼好呢?」

沈度說:「叫《瑞應麒麟頌》,

皇上覺得如何?」

朱棣笑了:「好一個瑞應!

就叫這個名字,來人,收好畫卷。」

 

(朱棣畫像)

那麼問題來了,

當年榜葛剌進貢麒麟,

朱棣一看為什麼那麼高興?

麒麟是什麼?

朱棣沒見過,誰都沒見過,

但誰都知道麒麟出現,

代表聖人當政治世,

代表君主仁慈祥和,

代表正太平盛世來臨。

千年難得一遇的麒麟,

偏偏就出現在朱棣統治期間的大明。

這個良機,朱棣當然要把握。

天下百姓誰人不知,

朱棣違抗父皇旨意,

用暴力把侄兒趕下朝,

自己謀朝篡位當上皇帝的。

血染了天下,踩著屍體上位登機。

空有皇位,大臣不服,百姓有怨,

這是殺人皇帝朱棣的心頭之患。

這麒麟一來,

朱棣正好順水推舟,

大肆宣揚麒麟的祥瑞之兆,

讓百姓堅信:

朱棣就是真正的天子,

他當朝主政,才會有太平盛世,

麒麟顯靈,老天的旨意,不可反抗。

趁著這人心籠絡的時期,

朱棣打破大臣之前的種種反對,

把帝都從南京遷到北京,

實現了自己的政治規劃。

(鄭和下西洋)

其實,榜葛剌進貢麒麟,

是鄭和下西洋的戰績。

1413年,鄭和第四次下西洋。

他是帶著朱棣給的任務去的:

要構建大中華文化圈,

要發展海外貿易,

要宣揚我大明威德,

要招攬海外諸國稱藩納貢。

1415年7月,鄭和團隊歸國,

隨後11月,榜葛剌國使緊跟而來。

這次下西洋,效果簡直立竿見影,

小國進貢稱臣,

證明我大明光耀華夏,國富昌盛。

朱棣看到麒麟進貢,

就想看到榜葛剌國王示好,

彼時他剛剛謀朝篡位,

最需要人稱臣示好,

籠絡人心,證明自己是明君,

證明自己統治的天下很強大,

如此這般,正好成全了他這心願,

能不高興嗎?

(進貢繪圖)

但榜葛剌國王並不知道朱棣這麼想,

他就知道朱棣一見麒麟就高興,

賞賜了許多金銀珠寶,

所以為了傍上大明的大腿,

1438年,榜葛剌國王又派使臣來進貢麒麟,

這一次,朱棣顯得非常平靜,

賞賜一點銀兩就把使者打發:

「告訴你們國王,

以後不用再進貢麒麟了!」

理由很簡單:

第一、那時大明已經定都北京,

而且朱棣已經不需要依靠麒麟,

向天下百姓證明自己就是明君。

第二、鄭和已經完成七次下西洋,

大明已經不缺進貢稱臣、

互通有無的藩國。

(朱棣畫像)

雖然後來榜葛剌無需在進貢麒麟,

但無論放在大明,

還是放在今天,

一提到這個故事,

作為華夏子孫,

自豪之情都會油然而生。

據說當年榜葛剌進貢麒麟,

也是費盡心機。

麒麟,就是產自非洲的長頸鹿。

索馬利語叫gifi,

也就是英文裡的giraffe(長頸鹿)。

榜葛剌國王會選非洲的長頸鹿進貢大明,

是因為他知道中國人非常重視麒麟,

而長頸鹿長得非常像中國人描述的麒麟。

榜葛剌國王發現這個時,

瞬間就驚喜了,拍桌子決定:

「以後就進貢這個給大明了!」

不管隔著多少年回頭看,

榜葛剌國王取悅大明的樣子,

著實清晰。

小國才需要取悅大國,

國力昌盛才引來朝貢。

榜葛剌進麒麟,

就是大明昌盛的最好見證。

(南都繁會圖【局部】)*左右滑動可看圖

沒錯,朱棣是用武力奪取天下的,

但大明永樂年間是真的非常繁華。

大明的繁華《榜葛剌麒麟圖》只是冰山一角,

真正把大明的輝煌全局展現的是仇英的《南都繁會圖》。

這幅長卷常355釐米,寬44釐米,

畫卷從右到左,

從郊區農村田舍,

到城市的南市街和北市街,

最後落腳明故宮。

如果大明有航拍,

這幅畫就是航拍圖。

畫卷匯中到處都是街市、店鋪、人來人往,

做生意的、做外貿的、唱戲的、撐船的,

畫卷內共繪有1000多個職業、

身份不同的人物和109個商店的招幌牌匾,

仔細看畫卷,還可以發現,

我們今天追求的買洋貨,當年大明就有。

從這幅由秦淮河岸畫到大明皇宮的航拍圖,

我們看到大明百姓的滋潤生活,

看到大明的市井商業,

看到大明的民間風俗,

看到大明的宗教文化,

看到大明的交通運輸,

看到大明的繁榮昌盛。

(朱棣畫像)

活在當代,常常感恩,

沒有古代人的血淚奮鬥,

哪來這麼多民族自豪的故事?

活在當代,有時也遺憾,

這樣的光輝時刻,無法參與。

但沒有關係,

榜葛剌進麒麟雖然成為歷史,

但清代康熙年間有個叫陳璋的畫家,

臨摹了這幅明朝沈度的《瑞應麒麟頌》,

命名為《榜葛剌進麒麟圖》,

畫作比之原作,可以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現藏於國家博物館。

如果你很忙,

如果你不想舟車勞頓,

如果你想在家門口就一睹國寶的風採,

那也沒關係。

KFC走遍全國,

幫我們收集遺落在時間長河裡的華夏瑰寶。

它們代表的不僅是一段歷史,

也是一種文化,

更是一種生活。

KFC進入中國市場30年以來,

一直都以弘揚中華文化為己任。

這一次,KFC不希望這些國寶沉睡在博物館和教科書裡,

而是走入現代生活,

跟現代人對話。

抱著助力文化傳承的使命,

KFC聯合國家博物館,

在全國18個城市,推出以17件國寶為主題的「國寶耀中華主題餐廳」。

全國18間主題餐廳,

每間以一件國寶為主題展開創意設計。

福州店以《榜葛剌進麒麟圖》為主題,

南京店以《南都繁會圖》為主題,

成都店以擊鼓說唱陶俑為主題,

哈爾濱店以鄂倫春族圖為主題,

武漢店以曾侯乙青銅冰鑑為主題,

……

2018年,只要你走入KFC主題餐廳,

你將在東方傳統歷史氛圍中,

吃上KFC為你傾情進貢的美味。

2018年,你不僅可以享受KFC的美味,

還可以在顧盼間,

看國寶華美身姿,

聽國寶細說從前,

與國寶聊當年故事。

2018年,讓我們一起看KFC,

用現代有趣的方式,

真正把國寶帶進大家的生活,

讓國寶閃耀在中華大地的每一寸土地。



 (KFC廈門主題餐廳)

▼ 點擊「閱讀原文」,尋訪肯德基國寶主題餐廳,一秒開啟歷史之旅。

相關焦點

  • 鄭和下西洋從非洲帶回一隻神獸麒麟,如今畫像公開,怕你憋不住笑
    從1405年開始,鄭和在以官方「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的目的下,開始了先後7次下西洋。7次分別是:1405第一次下西洋;1407年第二次下西洋,這一次鄭和到達了錫蘭和科倫坡附近;1409年第三次下西洋;1412第四次下西洋,這一次鄭和到達了非洲肯亞地區;1417年,鄭和第五次下西洋;1421年,第六次下西洋;1430年,第七次下西洋鄭和到達了荷姆茲海峽附近。
  • 「紀念鄭和」七下西洋 萬古流芳——鄭和下西洋的豐功偉績和歷史意義
    從1405年至1433年共28年,大明王朝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創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蹟。七下西洋,為鄭和施展「才負經緯、文通孔孟」的本領提供了機遇,使其成為世界公認的航海家、外交家、和平使者。鄭和船隊是由封建統治者組織的兼有外交和貿易雙重任務的船隊。鄭和下西洋,為傳播華夏文明,發展中國與亞非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友好關係,做出了巨大貢獻。
  • 鄭和從遙遠的國度帶回一隻異獸,如今畫像公開,憋住別笑
    鄭和從遙遠的國度帶回一隻異獸,如今畫像公開,憋住別笑明朝是一個非常開放的國家,尤其是朱棣登基之後,為了彌補自己篡奪侄子皇位的錯誤,他決定給明朝添油加醋,拼命斂財。他做的一件事就是派鄭和到西洋進行國家級的遠洋貿易。
  • 鄭和下西洋有那麼多好處,為何明朝鄭和之後再也沒有人下西洋了?
    根據歷史記載,鄭和當年下西洋的所有資料,都記載在《鄭和出使水程》中。
  • 鄭和下西洋給中國帶來了什麼?
    有人曾經說,探索鄭和遠航的意義,與其說是因為它在那個時代的突然開始,不如說是它在那個時代無奈結束。鄭和下西洋是我國明朝時期重大的歷史事件,這次航行由於其甚大以及旅途範圍之廣被歷史所著稱,然而鄭和下西洋它除了是一種文化的象徵,更多的並非是它的實際價值,而是它的神話性和歷史追憶性。說白了,鄭和下西洋頗像一場無釐頭的政治鬧劇。
  • 這位溫州人是助力鄭和下西洋的「後勤部長」,告老還鄉時帶回船模
    明朝永樂年間開始的「鄭和下西洋」,是中國人盡皆知的一件壯舉,在世界航海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鄭和七次下西洋,開啟了中國的大航海時代,為古代中國的貿易發展和東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鄭和的航行之舉遠遠超過將近一個世紀之後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航海家麥哲倫、哥倫布等人。
  • 鄭和下西洋起錨地是哪裡 鄭和下西洋起錨地是在哪裡
    歷史中鄭和七次下西洋是最早的溝通西方各國的行為,加強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各國之間的聯繫,而且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那鄭和下西洋的起錨地是哪裡呢?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
  • 故宮發現一幅麒麟圖,解開一個歷史之謎:難怪朱棣要派鄭和下西洋
    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故宮發現一幅麒麟圖,解開一個歷史之謎:難怪朱棣要派鄭和下西洋!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永樂三年(1405年),三寶宦官鄭和在明成祖朱棣的指導下,開始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大航海操作。如我們都知道,中國是典型的陸地民族,而過去歷代的宮廷也不鼓勵導航。但是朱棣一反常態,派出龐大的官方艦隊赴西方國家進行了20多年的友好訪問。
  • 【重大發現】鄭和第三次下西洋就已到達麥加城
    馮永謙告訴記者,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壯舉,但是有關鄭和下西洋的史料流傳下來的不多,更缺少實物見證。其先祖醫術高明,當年曾作為隨隊醫生,參加鄭和第三次下西洋。先祖生前時常將自己下西洋的見聞講給兒孫們聽,希望子孫能銘記這段歷史。後人遵先祖遺訓口耳相傳,並於康熙年間記錄謄抄傳世。據鄭和隨行人員馬歡於1416年完成的《瀛涯勝覽》中記載,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隨鄭和出使西洋的2.7萬餘人中,有醫官、醫士180人,可以證明當時有大量的醫生跟隨著下西洋。
  • 外籍博士稱:鄭和下西洋是假!中國留學生一句話,讓他無言以對
    元末明初,我國的經濟發展迅速,制船業發展十分迅猛。他下西洋,帶去的有中國的絲綢瓷器,耕種方法,醫術古籍等等,禮物的龐大與珍貴彰顯了明朝的氣勢恢宏,國力強盛。 據史料記載,鄭和下西洋最遠抵達了東非紅海地區,在此期間,與30多個國家建立了友誼,同時,也實現了不用侵略就對外擴張的計劃。該次事件在我國都算得上的重大歷史事件,我國的教科書編寫中,幾乎都有它的存在,甚至做到了老少皆普及的狀態。
  • 鄭和下西洋,西洋在哪裡?
    #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是明代中外交流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國歷史上的裡程碑事件,為廣大民眾所熟知。並不用來指代歐美國家,而是大體是指中國南海及南海以西印度洋海域。成書於明正德間的《西洋朝貢典錄》,正是記載鄭和下西洋所到達諸國的地理學文獻,其中所載「西洋」諸國:自佔城至天方二十餘國,皆為印度洋沿岸東南亞、南亞、西亞國家。這種觀念是如何形成的呢?
  • 華裔博士稱:鄭和下西洋是騙局!一學生的提問讓他啞口無言
    這位使者就是明代永樂、宣和年間進行七次下西洋海上遠航活動的鄭和,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最早的航海家和外交家。博士演講稱:鄭和下西洋是騙局!對於鄭和下西洋這段軼事,是中國歷史上具有標誌性的事情,因此家喻戶曉、基礎教育也有涉及相關歷史教學,他通過下西洋七次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傳播,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希望建立一個新的和平的國際社會秩序。這次航海行動,不僅是一次範圍廣大的外交之旅,還是一場播撒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
  • 鄭和下西洋帶回一神獸,是傳說中的「麒麟」,如今動物園也有
    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麒麟一直被視為祥瑞之獸,據說只要是有麒麟出現的地方就會有吉祥的事情出現,有時候人們還會將德才兼備的人比喻為麒麟,可見麒麟在我國的地位並不低於龍。作為稀有動物,從古至今從未有人見過麒麟的模樣,人們對它的認知僅次於畫像上威武的身軀,或許正是因為它的神秘引發了更多人的好奇。
  • 鄭和下西洋與夏原吉
    今天看《歷史的拐點》鄭和下西洋這集,有兩個地方讓我印象深刻。
  • 大航海家鄭和在南海留下了什麼?——探尋鄭和下西洋的南海「蹤跡」
    不過,記者近日在南海採訪時了解到,海洋地質學家已經把鄭和船隊永久地留在了海底——南海海底地理實體中,有以鄭和船隊的船隻類型命名的寶船海丘、戰船海丘和水船海丘……  大航海家鄭和在南海還留下了什麼?目前可尋到哪些鄭和下西洋的南海「蹤跡」?
  • 鄭和下西洋的路上,吃出了舌尖上的中國?
    柴米油鹽醬醋茶,你想要啥就有啥 綜合各種文獻記載來看,鄭和船隊的食物還是比較豐富的。 曾隨鄭和遠航的鞏珍在《西洋番國志》所附的敕書中記載:「下西洋去的內官合用鹽、醬、茶、酒、油、燭等件,照人數依例關支。」
  • 美人魚原型其實是海牛 鄭和下西洋時或見過
    影片中鄭先生畫像上是一副明朝宦官打扮,使得很多人懷疑,「鄭先生」就是從南京出發遠航西洋的偉大航海家鄭和。「鄭先生」就是鄭和?《美人魚》中,人魚族的長老級人物「人魚師太」,向族人講述人魚族的悲慘往事,說到人魚族歷史上屢次被人類圍捕、殺害。「在六百多年前的明朝,我們被人類的水軍圍捕了七次,若不是鄭先生仗義相救,我們就滅族了。」
  • 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他究竟在尋找什麼?
    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他究竟在尋找什麼?圖片來源於網絡在明朝發生過許許多多歷史上從未出現的奇聞趣事。很多人對鄭和這個人七次前往西洋存在很大的爭論,時至今日都讓人覺得十分迷惑,這麼多次出海到底為什麼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盤點一下幾種常見「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假設,僅供大家參考。
  • 鄭和下西洋時的寶船究竟有多強
    鄭和七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的東海岸。而且鄭和的遠行要比歐洲的遠洋早半個多世紀。這除了有強大的決心外,必然要靠先進的船隻。這船就是所謂的寶船,在《明史·鄭和傳》和《瀛涯勝覽》中都有記載。在《明史·鄭和傳》中說:「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多金幣,以次遍歷諸番國。
  • 明末鄭和下西洋的意義為何不及西方地理大發現?
    就拿明末的下西洋為例,在明朝永樂到宣德年間,航海家鄭和曾經先後七次出海遠航,到達過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甚至到達過非洲東海岸和紅海。這是當時世界上很多國家所不能比擬的,可見當時我國航海技術之發達可見一斑。鄭和七下西洋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航程最久、出徵船員最多的一次遠航,就算是拿當時1433年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來比較的話,也比當時歐洲航海家哥倫布發現北美新大陸時候早了半個多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