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的遠航船隊為何奇蹟般地免遭壞血病的威脅?

2020-12-25 親心明食

明代永樂—宣德年間,鄭和率領的龐大遠洋船隊曾經七次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走訪了幾百個國家,每次航行的時間都長達兩至三年,海員的人數多達兩萬餘人。但是中國古代的船隊卻從來沒有船員患上壞血病的記載,而在大航海時代,那些歐洲的航海家和水手們始終都被壞血病所困擾,當時如果在大海上得了壞血病,可以說是無藥可治,就等於宣判了死刑,嚴重的時候會有超過50%的船員,因為壞血病而無法回到起航時的港口。

14世紀時期,北非丹尼爾的旅行家伊本白圖泰在他的《遊記》裡曾提到過,往來於印度洋的中國船隻裡,其船員常在木盆裡載種蔬菜、生薑等食物提供日常食用。同時從明代的有關史料中了解到,當時在中國遠洋船隊的食譜裡包括了天然的飲料—綠茶,還有用黃豆和綠豆製作的豆芽,並在船艙裡栽種蔬菜以淡水進行養殖,同時還蓄養家畜和家禽,當時就是以此類方法來保證眾人日常的膳食營養,這些中國船員們正是食用了各種富含維生素和抗壞血酸的蔬菜瓜果,才神奇地避免了壞血病的威脅,這是中國傳統飲食結構綜合營養功能的生動體現。

古代有句俗語:「男子不可百日無姜」。中醫理論認為姜是助陽之品,有活血祛寒,通經絡和闢腥臭,消水腫的作用。民間還有很多食用生薑保健的諺語,例如:「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家備小姜,小病不慌;早吃三片姜,勝過人參湯」。這些諺語都反映了生薑的保健功效。

這些中國傳統的食療知識都是在幾千年農耕文化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完善起來的,能夠符合併滿足我們養生健身的總體營養需要,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

相關焦點

  • 鄭和下西洋起錨地是哪裡 鄭和下西洋起錨地是在哪裡
    歷史中鄭和七次下西洋是最早的溝通西方各國的行為,加強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各國之間的聯繫,而且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那鄭和下西洋的起錨地是哪裡呢?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
  •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有多強?有個小國調兵5萬打劫,反被2000人滅國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真理因為像黃金一樣重,總是沉於河底而很難被人發現,相反地,那些牛糞一樣輕的謬誤倒漂浮在上面到處泛濫。 —— 培根 一提到鄭和下西洋,我們往往容易想到:大明船隊所到之處「萬國來迎」、「簞食壺漿」,好一番熱烈的場景。
  • 大航海家鄭和在南海留下了什麼?——探尋鄭和下西洋的南海「蹤跡」
    新華社「向陽紅09」船4月27日電  題:大航海家鄭和在南海留下了什麼?——探尋鄭和下西洋的南海「蹤跡」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明代大航海家鄭和率領的船隊七下西洋,途經南海時是否有因天災人禍而船沉海底?對此,考古學家沒有像打撈宋代沉船「南海一號」那樣,給出響亮的答案。
  • 「紀念鄭和」七下西洋 萬古流芳——鄭和下西洋的豐功偉績和歷史意義
    從1405年至1433年共28年,大明王朝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創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蹟。七下西洋,為鄭和施展「才負經緯、文通孔孟」的本領提供了機遇,使其成為世界公認的航海家、外交家、和平使者。鄭和船隊是由封建統治者組織的兼有外交和貿易雙重任務的船隊。鄭和下西洋,為傳播華夏文明,發展中國與亞非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友好關係,做出了巨大貢獻。
  • 鄭和奉旨遠航,樹立國威
    大家好,今天小編和大家聊一聊:航海家鄭和奉旨遠航,樹立國威!永樂三年(1405)六月,鄭和和助手福建人王景弘等人,率領27800餘人,分乘「清和」、「惠康」、「長安」、「安濟」、「清遠」等62艘寶船和140餘艘其他船隻,浩浩蕩蕩從南京起航,循著長江,抵達蘇州府太倉劉家港,進入大海,途經浙江溫州港,到達福建長樂太平港,等待東北季風到來時駛向大洋。
  • 鄭和下西洋有那麼多好處,為何明朝鄭和之後再也沒有人下西洋了?
    根據歷史記載,鄭和當年下西洋的所有資料,都記載在《鄭和出使水程》中。
  • 鄭和下西洋的路上,吃出了舌尖上的中國?
    柴米油鹽醬醋茶,你想要啥就有啥 綜合各種文獻記載來看,鄭和船隊的食物還是比較豐富的。 曾隨鄭和遠航的鞏珍在《西洋番國志》所附的敕書中記載:「下西洋去的內官合用鹽、醬、茶、酒、油、燭等件,照人數依例關支。」
  • 【重大發現】鄭和第三次下西洋就已到達麥加城
    馮永謙告訴記者,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壯舉,但是有關鄭和下西洋的史料流傳下來的不多,更缺少實物見證。查閱《明史·鄭和傳》,記者只查到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人員和船隊規模:「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意為同類人)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多齎金幣。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蘇州劉家河泛海至福建復自福建五虎門揚帆。」這與《天房國志》記述的第三次遠航規模相當。
  • 華裔博士稱:鄭和下西洋是騙局!一學生的提問讓他啞口無言
    ——明·馬歡《紀行詩》距今600多年的明朝,一位使者從港口出發,帶著他的船隊,從太平洋起航,一路跨過印度洋,到達遙遠的東非、紅海地區,播撒了中華的文化種子,促進了人類的文明交流。這位使者就是明代永樂、宣和年間進行七次下西洋海上遠航活動的鄭和,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最早的航海家和外交家。
  • 鄭和下西洋給中國帶來了什麼?
    有人曾經說,探索鄭和遠航的意義,與其說是因為它在那個時代的突然開始,不如說是它在那個時代無奈結束。鄭和下西洋是我國明朝時期重大的歷史事件,這次航行由於其甚大以及旅途範圍之廣被歷史所著稱,然而鄭和下西洋它除了是一種文化的象徵,更多的並非是它的實際價值,而是它的神話性和歷史追憶性。說白了,鄭和下西洋頗像一場無釐頭的政治鬧劇。
  • 明末鄭和下西洋的意義為何不及西方地理大發現?
    就拿明末的下西洋為例,在明朝永樂到宣德年間,航海家鄭和曾經先後七次出海遠航,到達過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甚至到達過非洲東海岸和紅海。這是當時世界上很多國家所不能比擬的,可見當時我國航海技術之發達可見一斑。鄭和七下西洋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航程最久、出徵船員最多的一次遠航,就算是拿當時1433年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來比較的話,也比當時歐洲航海家哥倫布發現北美新大陸時候早了半個多世紀。
  • 鄭和的遠洋船隊,共耗巨資600萬兩,其實只是所賺的一個零頭而已
    鄭和下西洋,作為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在近代以來得到中外學者的重視。然而由於歷史資料缺乏,或彼此之間的記載有出入,加上評價標準、分析路徑等差異,學界就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貢獻爭議頗多。其中一個主要爭議,就是鄭和下西洋,到底是賠了還是賺了?
  • 外籍博士稱:鄭和下西洋是假!中國留學生一句話,讓他無言以對
    永樂三年(1405年),鄭和從南京出發,帶上了船隊和物資,開始了第一次遠航。 他在遠航期間,與多個國家進行了深入交流,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到宣德八年為止,他前前後後一共遠航了
  • 鄭和,出生雲南,累死印度,7下西洋,出使36國
    部分專家、學者認為還到過澳大利 亞,美洲和紐西蘭,南極洲等地。鄭和下西洋是一種國家行為,鄭和船隊是一支強大的戰略力量。鄭和下西洋的功績概括起來,主要包括4個方面:推行和平外交,穩定東南亞國際秩序鄭和下西洋前,中國周邊的國際環境動蕩,主要表現在東南亞地區各國相互猜疑,互相爭奪。
  • 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他究竟在尋找什麼?
    很快繼續出海,第二次下西洋到達了佔城、爪哇、暹羅、印度西南端等地,於1409年回國,此次專門到錫蘭對佛寺布施,捐贈珠寶金銀,供養佛陀。第三次1409年出發,到達越南、馬來西亞等國。等到了1412年末開啟了第四次下西洋,這次攜帶了翻譯人員,首次到達了東非麻林迪,並成功擊敗截殺鄭和船隊的蘇門答臘叛亂者。
  • 印度洋中撈出一塊石碑,刻有三種文字,透露出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關於鄭和下西洋事件,一直都是史學界的熱議話題,據史料記載鄭和最遠航行到了非洲東海岸,還有一些西方地圖學家,認為鄭和航行的目的更遠,直接越過了好望角,英國專家加文·孟席斯更是表示,鄭和當時完成了環球航行;由於年代久遠且史料記載匱乏,鄭和七下西洋的航線與裡程至尚無定論。
  • 美人魚原型其實是海牛 鄭和下西洋時或見過
    影片中鄭先生畫像上是一副明朝宦官打扮,使得很多人懷疑,「鄭先生」就是從南京出發遠航西洋的偉大航海家鄭和。「鄭先生」就是鄭和?《美人魚》中,人魚族的長老級人物「人魚師太」,向族人講述人魚族的悲慘往事,說到人魚族歷史上屢次被人類圍捕、殺害。「在六百多年前的明朝,我們被人類的水軍圍捕了七次,若不是鄭先生仗義相救,我們就滅族了。」
  • 鄭和下西洋的寶船究竟有多大?長150米,排水量3萬噸可信嗎?
    公元1405年至1433年,明朝三寶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是我國和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七次下西洋,船隊規模之大,人員之多,船隻之大,航程之遠,所到國家之多,在我國和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鄭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寫下了極為光輝的篇章。
  • 鄭和下西洋與夏原吉
    今天看《歷史的拐點》鄭和下西洋這集,有兩個地方讓我印象深刻。
  • 鄭和下西洋時的寶船究竟有多強
    鄭和七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的東海岸。而且鄭和的遠行要比歐洲的遠洋早半個多世紀。這除了有強大的決心外,必然要靠先進的船隻。這船就是所謂的寶船,在《明史·鄭和傳》和《瀛涯勝覽》中都有記載。在《明史·鄭和傳》中說:「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多金幣,以次遍歷諸番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