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有多強?有個小國調兵5萬打劫,反被2000人滅國

2020-12-25 騰訊網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真理因為像黃金一樣重,總是沉於河底而很難被人發現,相反地,那些牛糞一樣輕的謬誤倒漂浮在上面到處泛濫。 —— 培根

一提到鄭和下西洋,我們往往容易想到:大明船隊所到之處「萬國來迎」、「簞食壺漿」,好一番熱烈的場景。

在整個下西洋期間,明朝船隊共7次出海,幾乎遊遍東南亞與印度洋沿海諸國,最遠時還到達了東非和紅海。每一次出航時,浩蕩的明朝船隊有如一座座巨城在海岸邊漂移,十分壯觀。其規模之大,使得不少國家都望眼欲穿。

不過,當我們從書本上了解過這一傲人事跡之事,卻殊不知書本因篇幅所限,並未告訴過我們更多的細節。其實,在鄭和數次下西洋中,讓中華聲名遠震海外的不僅僅是大明水師的宏偉實力,還有著幾場實打實的硬仗,與錫蘭山國的戰爭便是其中之一。

錫蘭即現今的斯裡蘭卡,其是現今位於印度最南端的一個島國,它是印度洋中的至關重要的中轉站,相鄰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其地理位置重要性無需強調。當年鄭和數次下西洋時,這裡都是必經中轉站。

在鄭和第一次途徑錫蘭時,錫蘭山國王對大明的實力沒有直觀的認識,他竟然要求鄭和對錫蘭進行納貢稱臣。當時大明才結束靖難之役未過多久,明成祖朱棣為了尋訪建文帝的下落,才令當時靖難功臣武將組成船隊進行遠航。初來乍到的鄭和自是沒有料到會枝節橫生,於是他只能選擇忍讓並納貢了。

但這次也並非沒有一點收穫,通過這次納貢,有心的鄭和便趁機將錫蘭島上的地理摸了個透。

這裡我們很有必要單獨提一下鄭和。鄭和何許人也?

此人原名馬和,在明成祖朱棣還是燕王的時期,他便從侍燕王朱棣,為人博辨機敏,其才智在朱棣的內侍中無人可比。要知道,當時不少太監在朱棣靖難之役中都是出過力的才智過人的角色,可見鄭和才驚絕豔。正是因為其在靖難之役中做出不少貢獻,才被朱棣賜名為鄭和。

在朱棣的重用下,鄭和得以領導不少靖難之役中的名將和太監組織了這次遠航的船隊。本來當時的船隊中,人們心氣非凡,但出於不想節外生枝的想法,便忍下了這次的羞辱。

然而,到了第三次途徑錫蘭的時候,這個以劫掠商旅、收取保護費為習慣的國家竟然再次打主意到鄭和的頭上了。

當時正值錫蘭國內亂,國王亞烈苦奈兒猜忌鄭和船隊試圖對錫蘭圖謀不軌,同時又因為鄭和船隊的財物豐厚,多不勝數,於是對其動了殺心。但亞烈苦奈兒知道,這支船隊裝備精良,非同小可,他便決定引誘鄭和前來,再派軍隊分別圍剿明軍。

此時,鄭和還未料到亞烈苦奈兒的賊心,還是按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打算以布施的方式賞賜給錫蘭國網金銀寶器和綾羅綢緞,同時還向當地寺院善捐。可是貪婪的錫蘭國王就算知道鄭和的想法,也還是會如往常般一意孤行。

在他的派遣下,他的兒子前來迎接鄭和,鄭和則率領兩千人左右的衛隊與王子會面。而這原本就不安好心的面談,讓這次會面進展極為不順。

就在鄭和上岸不久後,亞烈苦奈兒便調遣他絕大部分兵力,將鄭和衛隊與戰船分隔。錫蘭共計五萬士兵包圍了船隊。

失去退路的鄭和發現自己備受矇騙,當即明白對方是決議撕破臉皮了。於是,鄭和根據以往長久的資料收集,另尋小徑令人給船隊下令,「以死力拒之」。與此同時,他發現敵軍已將大量兵力用於對付船隊,所以他決定擊虛避實,直取王宮。

事實果然不出鄭和預料,敵軍竟然將全部軍隊用於攻打明軍船隊,城中卻無人可守,於是他當即「夜由間道攻入王城」,很快便俘獲了國王在內的王公貴族。身在前線的部隊聽聞王城失陷,當即大量兵力分而圍城,攻打鄭和部隊。

然而此次看似事發突然,鄭和卻早有準備,他的兩千衛隊並非吃素的。這批從靖難之役中涅槃重生的軍隊在城中死守,令城池固若金湯。數萬敵軍連攻六日,而王城紋絲不動。但是用兵之道,兵貴神速,這樣長期拖下去,只會愈發不利於城中鄭和部隊。

於是鄭和以國王為人質,帶領著兩千人浴血奮戰,且戰且退,最終殺出重圍,重新登上船隊。而錫蘭國自此卻群龍無首,本就內亂的國家變得更加混亂,說是被滅國了也不為過。

後來,被俘的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和他的親人也都於1411年被押送到大明。當時朝中大臣都認為這個國王應當誅殺,但明成祖憐憫亞烈苦奈兒對天朝強盛國力無知,便赦免其罪,並給予其衣食,盡顯大國皇帝之氣度。

當然,對於亞烈苦奈兒而言,要再回國是不可能的了。面對群民無首的錫蘭國,朱棣同時還下令讓其另選賢者為國王,以彰顯大明王朝不可冒犯的國威。

數百年之後的今天,這場西洋中的戰爭已淡出歷史的視野,人們頂多也只能在當時鄭和在斯裡蘭卡立下的碑文上了解到兩國的往來,卻再難尋覓這場戰爭的細節。只不過,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正是這一場又一場兇險的戰爭,奠定了古代中國在世界上的印象,也自古便在海權之上昭示了「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信念。

相關焦點

  • 鄭和下西洋時的寶船究竟有多強
    鄭和七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的東海岸。而且鄭和的遠行要比歐洲的遠洋早半個多世紀。這除了有強大的決心外,必然要靠先進的船隻。這船就是所謂的寶船,在《明史·鄭和傳》和《瀛涯勝覽》中都有記載。在《明史·鄭和傳》中說:「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多金幣,以次遍歷諸番國。
  • 鄭和,出生雲南,累死印度,7下西洋,出使36國
    1371年,生於雲南省晉寧縣昆陽鎮,12歲淨身入宮,34歲率領世界上最大的船隊,七次出使西洋,歷時28年,比西方著名航海家哥倫布、麥哲倫航海早半個多世紀,開創了我國通往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上絲綢之路。鄭和(1371-1433),原叫馬和,小名三寶, 又作三保,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寶山鄉知代村人。
  • 「紀念鄭和」七下西洋 萬古流芳——鄭和下西洋的豐功偉績和歷史意義
    ●遍訪三十國●鄭和下西洋遍訪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和平的民族,中國很早就和很多國家和地區有交往,縱觀中國古代史,以漢朝、唐朝、明朝交往最為盛況,漢朝張騫班超出使西域,大唐鑑真東渡、玄奘西遊,明代鄭和下西洋。相比之下,鄭和下西洋時間最長,歷程最遠,規模最大,交往範圍最廣,影響最深遠。當時西洋國家和地區,大多是小國弱國,大明外交政策則是:「厚往薄來」、「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幾共享太平之福」。
  • 鄭和下西洋有那麼多好處,為何明朝鄭和之後再也沒有人下西洋了?
    根據歷史記載,鄭和當年下西洋的所有資料,都記載在《鄭和出使水程》中。
  • 鄭和下西洋給中國帶來了什麼?
    鄭和下西洋是我國明朝時期重大的歷史事件,這次航行由於其甚大以及旅途範圍之廣被歷史所著稱,然而鄭和下西洋它除了是一種文化的象徵,更多的並非是它的實際價值,而是它的神話性和歷史追憶性。說白了,鄭和下西洋頗像一場無釐頭的政治鬧劇。
  • 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他究竟在尋找什麼?
    很多人對鄭和這個人七次前往西洋存在很大的爭論,時至今日都讓人覺得十分迷惑,這麼多次出海到底為什麼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盤點一下幾種常見「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假設,僅供大家參考。由於鄭和宗教上信奉佛教跟伊斯蘭教,再加上備受朱棣重視,懂軍事有能力,是出海尋找建文帝最好的人選。
  • 大航海家鄭和在南海留下了什麼?——探尋鄭和下西洋的南海「蹤跡」
    不過,記者近日在南海採訪時了解到,海洋地質學家已經把鄭和船隊永久地留在了海底——南海海底地理實體中,有以鄭和船隊的船隻類型命名的寶船海丘、戰船海丘和水船海丘……  大航海家鄭和在南海還留下了什麼?目前可尋到哪些鄭和下西洋的南海「蹤跡」?
  • 鄭和下西洋起錨地是哪裡 鄭和下西洋起錨地是在哪裡
    歷史中鄭和七次下西洋是最早的溝通西方各國的行為,加強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各國之間的聯繫,而且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那鄭和下西洋的起錨地是哪裡呢?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
  • 鄭和的遠洋船隊,共耗巨資600萬兩,其實只是所賺的一個零頭而已
    鄭和下西洋,作為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在近代以來得到中外學者的重視。然而由於歷史資料缺乏,或彼此之間的記載有出入,加上評價標準、分析路徑等差異,學界就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貢獻爭議頗多。其中一個主要爭議,就是鄭和下西洋,到底是賠了還是賺了?
  • 【重大發現】鄭和第三次下西洋就已到達麥加城
    6個細節判斷 《天房國志》為真品  就《天房國志》的真偽考證,記者專程採訪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資深考古學家馮永謙。馮永謙告訴記者,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壯舉,但是有關鄭和下西洋的史料流傳下來的不多,更缺少實物見證。
  • 鄭和下西洋時跟一個國家打了一仗,還把國王擄回了明朝
    因此,在第三次下西洋之前,朱棣和鄭和就決定以布施的方式,「賜錫蘭山國王」,即一方面賞賜錫蘭山王金銀寶器、綢緞茶葉、香爐花瓶、燈燭織金等物,另一方面向當地寺院布施,其實就是決定花錢買平安,交保護費。鄭和到達錫蘭山國後,國王亞烈苦奈兒派兒子前來迎接;鄭和則將船隊留下,自己率領2000左右近衛隊上岸和國王之子會面,也就是商討賞賜財貨的事情。
  • 印度洋中撈出一塊石碑,刻有三種文字,透露出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斯裡蘭卡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在公元前5世紀僧伽羅人由印度,遷居到印度洋上的一座島嶼,由此建立了"錫蘭"古國;斯裡蘭卡有一十分聞名的博物館,那就是當地最古老的科倫坡國立博物館;科倫坡博物館始建於1877年,有20個大展廳,其中收藏著眾多斯裡蘭卡各個歷史時期的珍貴文物;科倫坡博物館內有一件
  • 鄭和奉旨遠航,樹立國威
    太平港,原來叫馬江,因為是鄭和下西洋停靠的最後一個國內港口,希望討個吉祥,才改名為太平港。這裡不僅是供鄭和船隊停泊的港口,也是船隊補充、給養、修理船隻的重要基地。當時,恰巧有呂宋、浡泥兩國前來朝貢的使者尚未回國。明成祖知道後,特命他們搭乘鄭和的船隊,並由其護送回國。兩國使臣感激不盡,而他們也有幸成為寶船隊接送的第一批外國使臣。
  • 鄭和下西洋的路上,吃出了舌尖上的中國?
    柴米油鹽醬醋茶,你想要啥就有啥 綜合各種文獻記載來看,鄭和船隊的食物還是比較豐富的。 曾隨鄭和遠航的鞏珍在《西洋番國志》所附的敕書中記載:「下西洋去的內官合用鹽、醬、茶、酒、油、燭等件,照人數依例關支。」
  • 這位溫州人是助力鄭和下西洋的「後勤部長」,告老還鄉時帶回船模
    明朝永樂年間開始的「鄭和下西洋」,是中國人盡皆知的一件壯舉,在世界航海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鄭和七次下西洋,開啟了中國的大航海時代,為古代中國的貿易發展和東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鄭和的航行之舉遠遠超過將近一個世紀之後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航海家麥哲倫、哥倫布等人。
  • 鄭和下西洋的寶船究竟有多大?長150米,排水量3萬噸可信嗎?
    公元1405年至1433年,明朝三寶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是我國和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七次下西洋,船隊規模之大,人員之多,船隻之大,航程之遠,所到國家之多,在我國和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鄭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寫下了極為光輝的篇章。
  • 美人魚原型其實是海牛 鄭和下西洋時或見過
    這句臺詞過後,鏡頭掃過一張鄭少秋的老唱片,這使人以為鄭先生是鄭少秋。隨後鏡頭一轉,對準了一幅畫像,畫面上右邊是一位明朝宦官打扮的人,左邊是一位美麗的人魚。憑藉這幅古畫,很多人猜測,畫中的人物就是偉大航海家鄭和,明代水軍圍攻人魚族的故事,發生在「鄭和下西洋」期間。同時,根據古畫以及人魚師太「人類是邪惡的,但是也有正義的。
  • 他是歷史上賞金最高的海盜,逃到國外當了皇帝,鄭和下西洋時將其成功緝拿
    經常看古裝劇的朋友都會看到這麼個情節,為了抓捕江洋大盜,官府都會張貼「懸賞公告」,希望廣大民眾能夠參與追蹤盜匪。
  • 鄭和下西洋與夏原吉
    今天看《歷史的拐點》鄭和下西洋這集,有兩個地方讓我印象深刻。
  • 盤點史上4大外交家,其中三位有滅國之功,但有一位死後屍骨無存
    現在的人對古代人物的認識,一般集中在皇帝、名將、權臣以及女人身上,但是歷史遠遠沒這麼簡單,很多歷史上的大牛人就因為職務原因而被歷史忽略,比如外交家。但是這裡就要盤點下歷史上的四位赫赫有名的外交家,在這四位外交官中,有三位都有滅國之功,但也有一位死後被刨墳,現在來看看這四位外交家都是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