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西洋的鄭和:62艘超級艦隊搭載近3萬水軍,實力碾壓哥倫布

2020-12-22 遼西節度使

鄭和下西洋是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鄭和率領的船隊,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武器配備最先進的船隊,它的戰鬥力也是最強的。

鄭和被稱為世界大航海的先驅,也有人稱他為美洲最早的發現者。

歷史上對鄭和的評價褒貶不一,即使在當時的大明朝,很多大臣批評他浪費國力,卻一無所獲的死太監。

鄭和下西洋為何會出現在明朝初期,而不是其他時期?明成祖朱棣為什麼會這麼支持他?

這要從當時的歷史背景說起,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很多紅巾軍領袖都起家於海上,比如張士誠,他是走私販子出身,地盤在東南沿海,擁有強大的水軍。

而朱元璋的一生之敵陳友諒,在長江中遊建立了一支更為強大的水軍。即使在決定朱元璋命運的鄱陽湖水戰中,陳友諒的水軍實力還是令天下震驚。

據《明史》記載,陳友諒的水軍規模巨大,功能多樣,並能通過船來載運騎兵。簡直就是中世紀的航空母艦!

不過在鄱陽湖水站中,朱元璋利用陳友諒艦船巨大,但較為笨重的缺點,利用火攻,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取勝之後的朱元璋收繳了大量的戰略物資,包括船隻和裝備。從那以後,更加堅定了朱家父子建立水軍的決心。

從這一點來看,你就不會對鄭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壯舉感到驚訝了。在巔峰時期,鄭和的航船長44丈,寬18丈,最可怕的是這樣的巨無霸竟然有62艘,能夠運載27000多名船員。

這樣的裝備給了鄭和七下西洋,傲視群國的底氣。也體現了明軍水軍的勢力,放眼當時世界各國,無人能敵。

如果這樣的水軍能夠堅持到最後,相信也不會有倭寇之亂了。

與之相比,哥倫布、麥哲倫開啟遠洋時代時,已經是半個多世紀後了。

當時他們僅僅乘坐幾條小船,率領數十名船員,規模和實力與鄭和的船隊無法比擬,根本不在一個等級!

遺憾的是,鄭和下西洋是為了擴展中華亞洲秩序,而非發展海外貿易。說白了就是朱棣為了裝一裝,顯示一下天朝上邦的恩德。

而另一種說法也是較為流傳,朱棣派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尋找侄子朱允炆,當年他從侄子手中無恥的取得了政權,而侄子的下落不明也一直是他的心病。派鄭和下西洋也是為了尋找流亡海外的朱允炆。

鄭和下西洋之後,明朝逐漸實行疆域收縮政策,再也沒有大規模的開展官方遠航行動。

成化年間,兵部領導劉大夏曾對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嗤之以鼻,他覺得鄭和下西洋費錢數十萬,軍民死者萬計,就算得到珍寶,於國家也沒有益處。

總之,在世界近代史開啟之初,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將傳統的航海時代推到了頂峰,但由於局限於傳統時代,未能引領世界走向新的航海時代。

而將帶領世界走向浩瀚海洋,將其轉變為人類歷史的交通大道的是西歐的幾艘小船,後世將他們稱為大航海時代。

相關焦點

  • 鄭和受命下西洋,促進中國和世界的交流,卻不料首航就遭遇海盜
    這是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艘遠洋航海訓練艦。之所以被命名為鄭和號,是為了紀念明朝航海家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壯舉,並繼承和發揚他那不畏艱險的開拓精神。 鄭和是明成祖朱棣時期的一位太監,但和中國歷史上其他太監不同的是,鄭和所做的事業更偉大,在歷史上的聲望也不是其他太監所能比擬的。
  • 揭秘鄭和七下西洋搭檔王景弘
    畫作《鄭和下西洋》(圖片來自網絡)  如今說到七下西洋,人們大多只知道鄭和,其實他還有一位重要搭檔——王景弘。
  • 美海軍第七艦隊實力如何?管轄世界兩大洋,擁有近60艘軍艦
    導語:美海軍第七艦隊實力如何?管轄世界兩大洋,擁有近60艘軍艦眾所周知,美國是世界上實力最強大的超級大國,尤其是其海軍實力更是遠超世界其他國家,其擁有十艘滿載排水量高達10萬噸的核動力航母,旗下更是擁有眾多海軍艦隊,其中最著名的或者說是臭名昭著的就是美國第七遠洋艦隊。
  • 泉州港、「巨無霸」廣州港差在哪裡,鄭和要選擇劉家港「下」西洋?
    而同期的中國,也曾經有著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其中都是以太倉瀏家港為出發點的,這樣就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何鄭和下西洋都以瀏家港為出發點呢?一:伴海而生——劉家港的繁榮1.劉家港的前世今生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劉家港的前世今生。
  • 明代的鄭和艦隊和鄭芝龍父子的艦隊,究竟孰強孰弱?有何不同呢?
    鄭和艦隊七下西洋的根本動因應當是,靠非正常途逕取得皇位的明成祖急於提高個人聲望,而其方式則是通過向邊遠地區炫耀財富、文明和武力,招徠「蠻夷」建立厚往薄來的朝貢貿易。這個目標無疑達到了,鄭和艦隊下西洋,是中國王朝國家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把儒家封貢體制擴展到遙遠的海洋世界:受鄭和下西洋的推動,亞非國家來華使節不斷,其頻繁程度為中國數千年封建社會所罕見。
  • 擒番王,揚國威,六百年前的世界第一艦隊
    ——《鄭和碑記》公元1405年,明永樂三年,三寶太監鄭和受永樂大帝朱棣之命遠下西洋,(明代所謂「西洋」,即婆羅洲以西洋面)率領一支由兩百餘艘不同用途、不同船型的遠洋海船組成,將士近三萬名,規模宏大,人員眾多,組織嚴密的海上特混艦隊,從南京出發,於江蘇太倉劉家港集結,一路遠航至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區,史稱「鄭和下西洋」。
  • 印度洋打撈出一塊石碑,刻有3種文字,揭開鄭和七下西洋的真相
    在眾多展品當中,最讓中國人熟知的就是「鄭和布施碑」,這塊石碑的獨特之處就是刻了3種文字,除了中文之外,還有泰米爾文和波斯文,因此這塊石碑又被稱為「三文字碑」,這塊碑的出土也是揭開鄭和下西洋的真相
  • 鄭和七下西洋值得炫耀嗎?外國:明朝的巔峰,中國:更值得反思
    而明代頗具有爭議的事,就是鄭和下西洋,在《明史·兵志》當中對於鄭和船隻的大小的描寫只有巨大,缺少具體尺寸,不過《瀛涯勝覽》《明史·鄭和傳》當中有記載,寶船六十三號,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
  • 鄭和真是帥才,說說他在西洋的蘇門答刺一場大勝仗
    鄭和真是帥才,說說他在西洋的蘇門答刺一場大勝仗明朝趣事多,今天咱們就說說下西洋的鄭和。大家都知道他是明朝人,七下大西洋,他的航程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為十五世紀初中外經濟交流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 可是真的了解鄭和嗎?
  • 江蘇這座千年古鎮是鄭和七下西洋起錨地,海上絲綢之路起點
    劉家港自古以來就是天然良港,聞名海外,被稱為「大海的領喉、江湖的入口」,鄭和下西前已被稱為「六國碼頭」和「天下第一碼頭」,太倉地區也是全國豐富的土地,是魚和米的故鄉,這裡也有很多航海經驗豐富的「船老大」,商業貿易很發達,因為貨物充足,離當時的南京也很近,所以劉家港成了鄭和七下西洋的出發港。
  • 明末鄭和下西洋的意義為何不及西方地理大發現?
    就拿明末的下西洋為例,在明朝永樂到宣德年間,航海家鄭和曾經先後七次出海遠航,到達過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甚至到達過非洲東海岸和紅海。這是當時世界上很多國家所不能比擬的,可見當時我國航海技術之發達可見一斑。鄭和七下西洋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航程最久、出徵船員最多的一次遠航,就算是拿當時1433年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來比較的話,也比當時歐洲航海家哥倫布發現北美新大陸時候早了半個多世紀。
  • 鄭和的遠洋船隊,共耗巨資600萬兩,其實只是所賺的一個零頭而已
    「國初,府庫充溢,三寶鄭太監下西洋,齎銀七百餘萬,費十載,尚剩百餘萬歸。」(《廣志繹·卷一》)以上記載,是說鄭和的遠航船隊以朝貢貿易為主,強調了「政治掛帥」而忽視了經濟利益。以上花費還不包括當初造船的支出,建造和修補一艘船,平均需要1600兩白銀,每次出航,船隊平均需要船隻260多艘,建造和維修費用又是幾十萬兩銀子。鄭和下西洋,當真如上面所說,是一場空耗國力的「豪華旅遊」嗎?通過明朝當時的許多社會現象進行分析,我們覺得此說有明顯的漏洞。
  • 歷史鉤沉:三寶太監下西洋
    七下西洋的鄭和,其身份就是太監,所以也有「三寶太監下西洋」之說。 鄭和,本姓馬,小字三保,雲南昆陽(昆明晉寧縣)人。1731年出生。1381年,明軍以博友德、藍玉為首領進入雲南。第二年明軍平定雲南。正在這一年,鄭和的父親病故,由於家庭遭受如此變故,再加上當地連年戰爭,鄭家的生活更加艱難困苦。12歲的鄭和被送到北平,成為燕王朱棣家的一名僕人,後來做了宦官。
  • 哥倫布和鄭和都向西,為何是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
    充副使,統領軍士,乘大福等號五千料巨舶,齎捧詔敕使西洋各番國撫諭遠人」。 這個規模大小的相當於多大的船呢?大概是船長45米、寬12米。相當於鄭和船隊中一艘中等尺度寶船。那麼最大的寶船有多大呢?大概是船長151.18米、寬61.6米,一艘船可容納1000餘人。
  • 美國海軍6支艦隊誰的實力最強?這支艦隊最多有76艘軍艦卻非最強
    美國海軍6支艦隊誰的實力最強?最多有76艘軍艦卻不是最強最近有一些軍迷在討論,美國海軍在全球海域部署了6支艦隊,哪一支艦隊的實力最強呢?要搞清楚哪一支艦隊的實力最強,首先得明白美國海軍的編制。比方說,在眾多軍迷眼中實力最強的第七艦隊,如果到美澳、美日、美韓等大型軍演的時候,第七艦隊下轄的軍艦據說可以達到76艘之多,但這種事情也就維持一兩個月而已,像平常沒什麼事的話,第七艦隊下轄的軍艦隻有20多艘,尤其是年底如果太平無事,大家要回家過聖誕的話,可以下降到18艘。同樣道理,第五艦隊的轄區最小,一般情況下也就一個航母戰鬥群,30艘艦船左右。
  • 萬裡長江第一港,鄭和七下西洋起錨地,鮮為人知的瀏河古鎮
    瀏河古鎮位於江蘇太倉市瀏河鎮中心北街與鄭和路交叉處,鄭和路路南是古鎮北入口。入口外面東側有一個小型的停車場,免費停車。北入口進去後就是中心北街,西側是瀂漕塘,塘西是河西街。瀏河古鎮就是指這「兩街一塘」,及臨街的八十幢明清時代的木結構古建築。
  • 「我們倆不是同一人」——鄭和/鄭成功
    只是提起這個詞,就不得不提跟它相關的另一個人,那就是鄭和            🛳️  鄭和(1371年? - 1433年?)回族,據說本姓馬,為明成祖朱棣賜姓鄭,世稱「三保太監!」沒錯,鄭和是個有才華的太監!鄭和具備軍事才能,朱棣非常信任他,1405年6月1日,他被選為下西洋的正使。並在1407/1409年又兩次下西洋!
  • 半年退役16艘艦艇,中國海軍一支艦隊「消失」,但大家卻很高興
    中國海軍目前進入了大步前進的時代,新艦的建造速度堪稱全球第一,每年都會有10多艘新銳戰艦服役,被稱之為一年服役「一支艦隊」。 而在新艦大量服役的同時,中國海軍老舊艦艇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紛紛退出現役。
  • 「紀念鄭和」七下西洋 萬古流芳——鄭和下西洋的豐功偉績和歷史意義
    從1405年至1433年共28年,大明王朝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創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蹟。七下西洋,為鄭和施展「才負經緯、文通孔孟」的本領提供了機遇,使其成為世界公認的航海家、外交家、和平使者。鄭和船隊是由封建統治者組織的兼有外交和貿易雙重任務的船隊。鄭和下西洋,為傳播華夏文明,發展中國與亞非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友好關係,做出了巨大貢獻。
  • 鄭和下西洋時的寶船究竟有多強
    鄭和七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的東海岸。而且鄭和的遠行要比歐洲的遠洋早半個多世紀。這除了有強大的決心外,必然要靠先進的船隻。這船就是所謂的寶船,在《明史·鄭和傳》和《瀛涯勝覽》中都有記載。在《明史·鄭和傳》中說:「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多金幣,以次遍歷諸番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