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是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鄭和率領的船隊,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武器配備最先進的船隊,它的戰鬥力也是最強的。
鄭和被稱為世界大航海的先驅,也有人稱他為美洲最早的發現者。
歷史上對鄭和的評價褒貶不一,即使在當時的大明朝,很多大臣批評他浪費國力,卻一無所獲的死太監。
鄭和下西洋為何會出現在明朝初期,而不是其他時期?明成祖朱棣為什麼會這麼支持他?
這要從當時的歷史背景說起,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很多紅巾軍領袖都起家於海上,比如張士誠,他是走私販子出身,地盤在東南沿海,擁有強大的水軍。
而朱元璋的一生之敵陳友諒,在長江中遊建立了一支更為強大的水軍。即使在決定朱元璋命運的鄱陽湖水戰中,陳友諒的水軍實力還是令天下震驚。
據《明史》記載,陳友諒的水軍規模巨大,功能多樣,並能通過船來載運騎兵。簡直就是中世紀的航空母艦!
不過在鄱陽湖水站中,朱元璋利用陳友諒艦船巨大,但較為笨重的缺點,利用火攻,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取勝之後的朱元璋收繳了大量的戰略物資,包括船隻和裝備。從那以後,更加堅定了朱家父子建立水軍的決心。
從這一點來看,你就不會對鄭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壯舉感到驚訝了。在巔峰時期,鄭和的航船長44丈,寬18丈,最可怕的是這樣的巨無霸竟然有62艘,能夠運載27000多名船員。
這樣的裝備給了鄭和七下西洋,傲視群國的底氣。也體現了明軍水軍的勢力,放眼當時世界各國,無人能敵。
如果這樣的水軍能夠堅持到最後,相信也不會有倭寇之亂了。
與之相比,哥倫布、麥哲倫開啟遠洋時代時,已經是半個多世紀後了。
當時他們僅僅乘坐幾條小船,率領數十名船員,規模和實力與鄭和的船隊無法比擬,根本不在一個等級!
遺憾的是,鄭和下西洋是為了擴展中華亞洲秩序,而非發展海外貿易。說白了就是朱棣為了裝一裝,顯示一下天朝上邦的恩德。
而另一種說法也是較為流傳,朱棣派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尋找侄子朱允炆,當年他從侄子手中無恥的取得了政權,而侄子的下落不明也一直是他的心病。派鄭和下西洋也是為了尋找流亡海外的朱允炆。
鄭和下西洋之後,明朝逐漸實行疆域收縮政策,再也沒有大規模的開展官方遠航行動。
成化年間,兵部領導劉大夏曾對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嗤之以鼻,他覺得鄭和下西洋費錢數十萬,軍民死者萬計,就算得到珍寶,於國家也沒有益處。
總之,在世界近代史開啟之初,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將傳統的航海時代推到了頂峰,但由於局限於傳統時代,未能引領世界走向新的航海時代。
而將帶領世界走向浩瀚海洋,將其轉變為人類歷史的交通大道的是西歐的幾艘小船,後世將他們稱為大航海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