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樂隊的夏天」過去了。一方面,這季節目留下了與「重塑」、「五條人」等許多樂隊相關的鮮明綜藝記憶。這些記憶相互交織,呈現出一個包含眾多小眾風格的、更加豐富多元的搖滾樂形象。更大維度上,文娛生態內與樂隊相關的敘事愈發多樣。《樂夏》留下了一個持續孕育樂隊可能性的生態環境。
作者 | 劉浩川
《樂隊的夏天》第一季頒獎禮上,曾在節目裡砸吉他的刺蝟樂隊主唱子健「砸」了自己的獎盃。第二季時,五條人的仁科則把獎盃放進了紅色塑膠袋裡—這是五條人的象徵物。
某種程度上,這是《樂隊的夏天》這個節目在意義上的傳承。它為觀眾刻畫著樂隊的具象形象,並輸出著緊密相關於每支樂隊的價值觀。
而與第一季相比,剛剛結束的本季《樂隊的夏天》對「樂隊」這一概念有了更加豐富的呈現。
一方面,節目中的樂隊風格更加多元。重塑雕像的權利憑藉極具個人特色的後朋克音樂風格走到了最後,奪冠的時刻,華東說出了「這不是重塑的勝利,是小眾音樂的勝利。」重塑之外,HOT 5中的五條人與大波浪也分別代表了極為垂直與特色的音樂領域。
同時,33支樂隊中,除了有Joyside、達達等老牌樂隊的情懷回歸,也湧現了許多新鮮血液。在本季首期的樂隊分組階段,福祿壽、超級斬、Mandarin在許多樂隊眼中甚至都是陌生面孔。而伴隨節目的進行,這些成軍不久的新生力量也逐漸找到了通向大眾的窗口。
不同的樂隊陸續「出圈」之後,《樂隊的夏天》帶來的是對樂隊所處的生態體系的推動。從打開一個窗口開始,關於樂隊的敘事逐漸豐富:演出機會和商務合作愈發火熱的同時,以樂隊為主題的綜藝節目也開始湧現,一些樂隊迎來了跨界合作的機會。甚至樂器學習都迎來了熱潮......
又一個夏天過去了。與樂隊有關的可能性在持續增加。
《樂隊的夏天》最直觀的意義,仍在於向大眾展示每支樂隊背後的音樂元素與故事元素。這些元素相拼接,融匯成許多人心中對搖滾樂的想像。在《樂隊的夏天》第一季中,通過競演,樂隊這一小眾的圈層文化被迅速推廣到大眾的認知中。新褲子、刺蝟、痛仰等明星樂隊在知名度上實現「破圈」,《你要跳舞嗎》、《火車駛向雲外,夢安魂於九霄》等歌曲也從搖滾圈層內的知名歌曲真正成為大眾意義上的「流行曲」。
而在第二季樂隊的夏天中,這種對樂隊與音樂的展示變得更加豐富。首先,在整季節目中,大量先鋒、小眾的音樂類型得以登場展示。樂評人耳帝在微博中表示,在《樂夏2》出現之前,「難以想像包含有大量後朋克、噪音搖滾、自由爵士與先鋒實驗元素的表演在微博能有幾千上萬次的轉發討論。」
最後的HOT1重塑雕像的權利,在參加節目之前是國內「後朋克」音樂風格的代表樂隊。音樂風格的小眾,一直是樂隊自身標榜的特點。華東在第一期節目中介紹重塑的音樂是「難聽的」,「難是困難的難」。大量合成器元素的運用、獨特的旋律走向、較低的歌詞密度以及晦暗不明的歌詞含義都超脫於觀眾對搖滾樂的既往認知。而在這季節目之後,重塑迎來了華東口中「小眾的勝利」。
HOT 5中,大波浪的音樂同樣有大量的電子樂元素,而五條人則是融匯了大量廣東市井元素的民謠樂隊。這都超脫了典型搖滾樂的範疇。而在節目的更早階段,「噪音搖滾」的Carsick Cars、「山地搖滾」的旋轉保齡、「二次元核樂隊」超級斬也紛紛走上舞臺。不同音樂元素的疊加之下,《樂隊的夏天》第二季呈現了屬於樂隊極端多樣的面貌。
除了音樂風格上的「新」,本季在樂隊構成上也有許多新鮮血液。一個有趣的細節在於,在本季節目的第一期,福祿壽、Mandarin、超級斬三支新面孔讓不少臺下的樂隊都高呼「沒見過」。而白皮書樂隊則表示同臺競技的後海大鯊魚樂隊主唱付菡曾在此前的樂隊比賽中擔任過自己的評委。伴隨節目的進行,第二季《樂隊的夏天》也為這些樂隊開闢出了一個通向大眾的窗口。
樂隊和音樂選材面上的「擴大」,為節目帶來的是足夠豐富的「內容池」。而通過競演賽制所衍生出的不同樂隊的激烈比拼,則讓不同的音樂形式在新的環境之下得到充分展現,也讓樂隊自身有了更豐富的故事性和更鮮明的形象。這成為讓樂隊實現「出圈」的具體路徑。
與第一季相比,《樂隊的夏天》第二季進行了賽制升級,賽制上更加強調「比拼」的特點。第一輪排位賽就由第一季的31進15改為三組樂隊每組前六晉級。每期都釋放出「淘汰」和「對抗」的元素。10進7的賽事階段則由嘉賓合作賽、樂隊合作賽、主題晉級賽三輪組成。不同賽段結束時,還多次設置了PK「複合」機制。這都為樂隊提供了更加充足的展示與創作的空間,也為樂隊故事線的發展留出了土壤。
在多次的淘汰與復活中,五條人隨性快樂的「塑膠袋」人設愈發鮮明。五條人參賽的曲折經歷,也讓「撈五條人」成為今年夏天最火爆的梗之一。在和Mandarin的樂隊合作裡,一直嚴謹、嚴肅的華東也解鎖了自己另一面的「歡樂人設」。而「寫給最在意的人」等主題賽,則成為了解樂隊背後故事的一扇窗口。將歌曲唱給前任的馬賽克主唱夏穎一直戴著前任送給自己帽子。大波浪樂隊的李劍和邢星有一段深厚的兄弟情。這都是本季中屬於不同樂隊的濃重記憶點。
這是真人秀加入競賽之後為節目帶來的另一層面的效應。樂隊的音樂、形象、故事以及節目現場所出現的跳水、金屬禮等搖滾樂元素最終共同凝聚為一種圈層文化,為更多人所吸引。這樣的改變,也讓樂隊和節目打開了更大的局面。「出圈」從《樂夏》開始。
《樂隊的夏天》為樂隊帶來的,不僅是單純的知名度與文化的出圈,它也讓「樂隊」在整個文娛生態中的角色變得多樣起來。
第一季《樂隊的夏天》,打開了一個窗口,將樂隊這一品類重新帶到觀眾面前。而《樂隊的夏天》第二季則在2020年持續助推「樂隊」的市場熱度。在整個2020年,關乎樂隊的敘事變得更加豐富
最直觀的收益來自於參賽樂隊後續經濟效益的爬升。不少樂隊從節目走出之後,在市場中掌握了更大的話語權。一方面,演出日程愈發「緊密」。另一方面,與樂隊形象深度契合的商業合作和周邊IP開發也不斷落地。
例如,在節目中表示「參加樂夏前上音樂節次數是0」的超級斬陸續接到各大音樂節邀約,10月18日,他們將登上麥田音樂節的舞臺,與陳粒、刺蝟等同臺演出。而得益於自身的二次元特質,超級斬還與伊利優酸乳展開了商務合作,以真人×虛擬形象的聯動形式呈現了「加優!跨次元歌者」的科幻廣告片。
本季《樂夏》中走出的「頂流」樂隊五條人在節目播出後呈現出更緊湊的工作節奏。整個國慶8天假期,五條人共參加了東營草莓音樂派對、石家莊星光音樂節、北京草莓音樂節等7場演出。而在9月2號,五條人推出了其官方淘寶店:「五條人士多店」。整個網店呈現出市井小商鋪的氣質,售賣紅色塑膠袋黑T恤、瘋馬綠T恤、五色塑膠袋小徽章等經典周邊產品。據悉,五條人的徽章和T恤開售不久即斷貨,又再次加貨。不到一個月內,徽章已售出將近5000件、綠T恤和黑T恤各自售出2000多件。
無論是演出還是商業合作,樂隊的市場價值都在被廣泛看好。同時,樂隊的形式還在被嵌入更大的生態視角。自去年《樂夏》播出以來,以樂隊為主角的節目陸續湧現。例如2019年下半年,優酷推出了以樂隊為主題的選秀節目《一起樂隊吧》。而在2020年,騰訊視頻旗下老牌選秀節目《明日之子》也將最新一季的主題定為「樂團季」。
其他頭部綜藝,也在內容體系中努力尋求增加「樂隊元素」。例如《乘風破浪的姐姐》將第四次公演確定為與新褲子樂隊的合作專場。選手和樂隊的三位成員分別呈現了新褲子的三首代表作。同時,新褲子還登上了今年《歌手》總決賽的舞臺,成為周深的助唱嘉賓。
從這個角度上看,《樂夏》的成功並帶動「樂隊」這一內容形式的破圈,為樂隊參與跨界合作、打通其他門類給出了「數量」和「質量」的保證和基礎。這樣的行業環境中,吉他、鼓等樂器的學習都在逐漸成為一種熱潮。《樂隊的夏天》再度落幕了。留下的是一個持續孕育樂隊可能性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