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一個知識分子樂隊,與眾不同而且有態度,格調特別高。」新褲子樂隊主唱彭磊如此評價重塑。
「重塑樂隊為什麼要來參加《樂隊的夏天》?」
「我反問一下,《樂隊的夏天》為什麼要請重塑呢?」
在音樂綜藝《樂隊的夏天2》中,重塑(全稱為「重塑雕像的權利」,簡稱「重塑」)一登場,就用一個反問「懟」了節目組。
緊接著,主唱兼吉他手華東對著鏡頭,真誠地說:「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可以相對提高《樂夏》整體的level。」
此語一出,這支樂隊極端自信、乃至狂傲的形象,就算是立住了。錄製《樂夏》的間隙,華東會在化妝間翹著二郎腿看蘇格蘭傳奇音樂人大衛·拜恩寫的《製造音樂》,或是教樂隊的另一位主唱兼貝斯手劉敏學德語——那是他留德期間的專業,只不過後來他選擇輟學回國,專心搞音樂了。
「他們是一個知識分子樂隊,與眾不同而且有態度,格調特別高。」新褲子樂隊主唱彭磊如此評價重塑。
重塑的音樂特點可以用幾個關鍵詞來概括:純英文、編曲嚴謹、結構精妙以及邏輯自洽。與此同時,成員的性格也與曲風保持了一致:高冷、話少,希望與周遭事物保持一定距離。當然,還有因為極度個性化而產生的「反差萌」,這一點,在華東身上表現尤為明顯——要麼不笑,笑起來頗有些「邪魅狂狷」,結果被做成了各種表情包。
言辭謹慎有禮,喜歡用誇張的歐式鞠躬禮表達感謝,在說話時經常加一些「大概」「也許」之類常見於學術論文、為了表意更準確的詞語——這樣的華東,讓節目嘉賓大張偉覺得「太事兒了」,然而看過第一場表演後,大張偉立刻改觀:「您太厲害了,您怎麼做都對」。
《樂夏2》的決賽之夜上,重塑以一曲《SOUNDS FOR CELEBRATION》獲得總冠軍,彈幕上飄滿了「重塑值得」「實至名歸」的讚賞。
氣質這塊兒拿捏住了
這個夏天,五條人樂隊靠著接地氣的人字拖和不按常理出牌的隨性,為《樂夏》開了個好頭。作為他們的「反義詞」,重塑則是靠著高處不勝寒的格調和嚴謹縝密的演出邏輯,為《樂夏》收了個好尾。
「重塑雕像的權利」這個帶有巴洛克風格的名字,靈感來自於一支名叫「正在被摧毀的新建築物」的德國樂隊,華東希望樂隊名不是由兩個單字組成的簡單詞語,它應該更長一點。
·「正在被摧毀的新建築物」樂隊,1980年成立於德國柏林。
樂隊創作的歌曲,也儼然一座巋然不可撼動的精密建築物:從地基到主幹,再到每一層稍有變動又互相映照的樓層。按照這種邏輯編排出來的作品,在音樂圈有一種說法,叫「數學搖滾」。在華東看來,音樂本質上跟數學一樣,都需要「計算」。所以他並不十分相信那些可以隨意從空中抓取的靈感,或者是即興創作。「我們會更加注重編曲和音樂的邏輯,所以從這個點來說,我們的樂隊是『難』聽的,困難的『難』。」
這種嚴謹,被樂評人調侃為「像是科學家做學問」。這種嚴謹,在《樂夏》的舞臺上,或多或少受到了衝擊。
《樂夏》第一季邀請重塑參賽時,要求樂隊至少要有一首原創中文歌,「這個我們是做不到的」,華東說。到了第二季,節目組拿掉了這個硬性要求,重塑才來了,然而一旦「入坑」,很多原則都面臨著挑戰。
比如把原本十幾分鐘的歌曲時長壓縮到5分鐘以內,這對於結構至上的重塑而言無疑是一種「重塑」。再比如,讓他們和其他音樂人合作,除了有悖於重塑一貫的高冷範和疏離感,在自己的歌曲裡加上任何一點其他音符,都等於在對那座已經完好的建築物進行推敲打磨。
比賽中,重塑跟歌手蘇運瑩、樂隊Mandarin有過兩次合作,最終成績都不錯。「這兩次合作並不是我們主動要求的,是比賽規則之內的特定產物。」華東說,「雖然都是輕鬆和愉快的經歷,但我們不會因此在以後經常跟別人合作,在我們內心深處,是不太願意跟太多人去合作的。」
·重塑與Mandarin首次排練。
同時,追求一切盡在掌握的重塑,還不得不面臨一些突發狀況。第一場演唱《PIGS IN THE RIVER》的時候,華東手裡的鍵盤突然沒聲了,這讓他感到略微有點遺憾。演出現場,他用一段清亮的哨音彌補了空拍,在很多人看來是神來之筆,但他還是保持一貫的自我要求:「那是大家這麼覺得,我不這麼覺得。我希望當時鍵盤不要出問題,它就不該是那個樣子。」
跟華東類似,劉敏最遺憾的表演是跟樂隊Mandarin合作演出的《窗外》,因為「最後的軍鼓打錯了」,雖然能聽出區別的人少之又少。
網友們討論起對重塑音樂的觀感,提到最多的詞就是「高級」。「所謂高級可能是一種門檻吧,」華東對《環球人物》記者說,他拿20世紀法國小說家馬塞爾·普魯斯特創作的長篇小說《追憶似水年華》舉了個例子:「這樣的書對很多讀者來說可能不太明白在說什麼,但如果具備一定知識量和閱讀量,就能明白小說的巧妙之處。那麼喜歡重塑的觀眾可能需要在音樂的聆聽量和理解度方面有長期積累,這部分觀眾可能會明白我們音樂中有意思或者精心設計的地方。」
儘管從一開始就打算不買觀眾的帳,但重塑在《樂夏》的首場演出就以235票的觀眾投票獲得了當場比賽的第一名。節目現場,樂評人臧鴻飛看完表演後激動不已,連著說了三次「重塑是中國現場最好的樂隊」,華東則面無表情地回應道:「某種意義上我同意你的表態」。
搖滾少年的迷茫期
上世紀80、90年代,港臺流行音樂的暖風翩然飄向大陸,走在那會兒的大街上,時不時就會路過一家音像店,店家會在靠進門口的位置擺上一臺音響,播著時下最流行的歌。於是「今日我與你又試肩並肩,當年情 此刻是添上新鮮」,又或是「星星點燈 照亮我的家門」這些曲子,任誰都能唱上兩句。一些樂隊形式的歌手也相繼登上舞臺,比如一個叫Beyond的組合,以及黑豹、達明一派、唐朝……
那時候,南京街頭的音像店裡,埋頭挑揀磁帶的毛頭小夥兒裡,有一個就是華東。「南京打口磁帶(做損壞處理的國外音像製品)的文化非常繁榮,我就老去買,也會看一些音樂雜誌,比如《音像世界》。」
華東小時候聽歌,基本上沒有統一的風格。他的父母都是南京大學德語系教授,從小對西洋文化並不陌生,也沒有隔閡地喜歡上了英國樂隊The Cure、The Doors,這種喜歡延續至今。
·《Disintegration》時期的The Cure。
進入南京外國語中學後,華東從初一到高三都在學習德語,英語是二外。高中畢業後,就順理成章到德國留學,這時候,他卻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放棄學業,回國做音樂。
「當時我想,我未來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感覺一眼可以看到底,所以想做一點也許看上去不那麼順理成章的事情。」華東說,「因為喜歡音樂,希望可以過一點自己想過的生活。」
好學生華東的意外「反叛」,讓家裡人覺得有些不能理解。即使在今天,放棄大學文憑做樂隊,都是一件聽起來足夠冒險的事。後來,儘管家庭內部有爭執,1998年,華東還是從德國退學了。
回國後,華東「心裡很高興,生活很困難」。他先是在南京組樂隊,在朋友的介紹下,認識了一些在南京玩音樂的朋友,其中一個就是劉敏。
當時的劉敏本來應該在成都念大二,但她不顧老師和家人反對,毅然輟學搞音樂。「上了大學以後不是特別符合預期,想要更多時間做音樂。」劉敏說,「家裡人也沒辦法不接受,因為我沒有跟他們商量,這是我自己的事,我應該自己去考慮。」
劉敏從初中開始學吉他,高中時已經組建了自己的樂隊U235,三個成員都是女孩,樂隊偶爾會去外地演出,有次去成都,劉敏在那裡認識了後來加入重塑的鼓手兼打擊樂手黃錦。
黃錦當時剛學打鼓沒多久。「我本來沒想學打鼓,也沒想做樂隊,」黃錦說,「我只是喜歡樂隊的表演形式,後來有兩個發小要組樂隊,我就被『逼』成鼓手了。他們有人想當主唱,有人想彈吉他,我沒有什麼特別想要的,他們就說,『好,你來打鼓』。給我買了一副鼓槌,順便幫我找了一個老師,我就這樣變成了一個鼓手。」
結果,「家裡人氣爆了」。為了做樂隊,黃錦從高中輟學,遭到了家人極力反對。「全家把親戚全部找過來,批的我沒辦法,我也回不了學校,他們還要給我找工作,我也不去。」黃錦說,「後來時間長了他們也就默認了,因為發現我在外面也沒有幹壞事。」
在追尋搖滾夢的道路上,三個人經歷了相似的阻力,也都靠著相似的毅力堅持了下去。2003年,重塑雕像的權利正式成立。樂隊成立的第二年,成員們來到北京,開始了一段開心又迷茫的「地下音樂」時期。剛到北京那會兒,「口袋裡只有兩塊錢」,後來連續七年,生活上完全沒保障。好在大家性格相投,音樂審美一致,在慢慢摸索出合適的曲風以後,樂隊籤約了獨立唱片公司摩登天空,開始在國內外參加巡演。
「重塑就是為自嗨做的音樂」
最初,重塑並不是一支純英文樂隊。他們先是創作了5首漢語歌,後來發現,無論發音、韻律,還是跟音樂的融合,漢語歌都不適合他們。
「我唱得非常糟糕。」華東說,「在我的能力範圍內,很難嘗試到令人滿意的地步。那時候有一點沮喪,甚至懷疑我可不可以做一個樂隊的主唱。」直到後來有一次,樂隊打算嘗試一下英文歌,就寫了非常簡單的英文歌詞,撥起琴弦演唱的那一刻,華東突然覺得「有些東西跟他想要的有點接近」,後來就一直唱英文歌到現在。
在《樂夏》積分賽的舞臺上,重塑演唱了一首《HAILING DRUMS》,華東說,這首歌是他們跟年輕時的自己之間的一次對話。歌曲收錄在樂隊2017年發行的專輯《BEFORE THE APPLAUSE》中,這張專輯他們一排就是8年。那時候樂隊在北京通州的排練室,現在已經荒廢長草,被鐵鏈子從外面圍住,不變的是從頭頂呼嘯而過的飛機和每天下午排練前必吃的蘭州拉麵館。
2017年,專輯《BEFORE THE APPLAUSE》錄完後,華東感到如釋重負。兩個月後,重塑站上了一個讓他們至今引以為傲的舞臺——英國傳奇樂隊Depeche Mode全球巡演的歐洲站。
面對幾萬歐洲觀眾,樂隊成員的心理壓力都挺大,之前從沒經歷過那樣規模的演出,這對他們來說是印象十分深刻的一次。「真的挺開心,不是那種哈哈大笑的開心,而是會讓人一直回味的事情。」黃錦說。
這次巡演,讓國內外很多樂迷又一次認識了重塑,也把重塑的現場表演水平,推到了一個相當高的位置上。
直到現在,只要沒有特別的安排,樂隊依然保持著當年在通州排練室裡養成的作息,每天下午2點半到6點半,一練4個小時。然而高密度的排練之下,樂隊卻並不高產。重塑成立17年,只發過一張EP和兩張專輯,兩張專輯之間隔了8年之久,這種出歌速度,他們自己也覺得慢。
華東打了個比方,如果一天下午用4個小時排練,可能會反覆摳16個小節,「直至形成一種肌肉記憶」,這種軍訓化的排練,被同期選手戲稱為「給樂隊成員發考勤表」或是「釘釘打卡」。
疫情期間,這種排練也沒有中止。「我們排練的場地在北京比較偏的位置,就在排練的園區裡辦一個出入證,只不過排練次數可能相應減少一點。」
對於重塑的表演,有人說「太高級了」,有人說「欣賞不來」。對於這些評價,隊員們的反應平淡如水,劉敏說,「重塑就是為自嗨做的音樂,其他的東西我們根本不在意。」華東則說,「重塑選擇觀眾,這是單方面的。」
樂隊小傳:重塑雕像的權利(Re-TROS),是成立於2003年的中國獨立搖滾樂隊,由負責主唱、吉他、合成器的華東,負責主唱、貝斯、合成器的劉敏以及鼓手兼打擊樂手黃錦組成。2005年樂隊籤約摩登天空並發行首張EP《CUT OFF!》,2009年發行全長專輯《WATCH OUT!CLIMATE HAS CHANGED,FAT MUM RISES……》。2017年,發行第二張音樂專輯《BEFORE THE APPLAUSE》,隨後擔任世界殿堂級搖滾樂隊DepecheMode歐洲巡演嘉賓。近期,在音樂綜藝《樂隊的夏天2》中獲得總冠軍。(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