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與德加:窮孩子與富青年,從隊友到分手

2020-12-28 張佳瑋

說及印象派,有那麼幾個名字,永遠高掛天頂:

克勞德·莫奈、奧古斯特·雷諾瓦、卡米耶·畢沙羅、埃德加·德加……

他們的傳奇,聽來也赫赫揚揚:1874年第一次展覽,被認為離經叛道,還因為莫奈傳奇的《印象·日出》,被嘲諷為「印象派」(對,這個詞最初是嘲諷用的,就像「野獸派」似的)。

此後十二年,類似展覽陸續開了七次,終於到20世紀,莫奈與雷諾瓦活著看到自己成為傳說,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國家收藏;而受印象派影響的梵谷、高更與塞尚,各自成為新傳說。畢卡索還認為:塞尚是現代繪畫之父……

多年後聽來,這是藝術史上最傳奇的故事:一群外來青年,以民間印象派對抗學院派,從此永久改變了世界對藝術的欣賞眼光。

但一切並不總是那麼順利。

印象派最初核心小圈子,是莫奈、雷諾瓦、西斯萊與巴齊耶四人組成:莫奈與雷諾瓦尤其是兩個窮小子,1860年代,二十郎當歲時,倆人一度靠蹭飯為生。

雷諾瓦多年之後老了老了,還說多虧莫奈年輕時喜歡華麗穿著,他倆就靠一身好衣裝,跑別人家去蹭飯,吃雞、喝香貝坦紅酒,快活似神仙……

他二位當時的創新,一反學院派新古典作風的素描作風,也懶得塑造所謂理想美,而熱衷於戶外繪畫:把握光影空氣情景,用細碎筆觸描繪。

他們都被上頭的組織——也就是沙龍——相中過,但他倆還是過著離經叛道的人生。

畢沙羅、塞尚與德加們,則是後來加入的:本來,他們與莫奈、雷諾瓦不是一個世界的人。只是年紀相仿,又都挺有叛逆精神。

這裡頭,埃德加·德加比較特別。

他大莫奈六歲,地地道道的有錢家庭出身,早年科班裡學過,不像莫奈與雷諾瓦,到巴黎時還是野路子。

德加很推崇莫奈式的迅疾筆觸,但對莫奈與雷諾瓦的絢麗光影,興趣就小了。

當莫奈與雷諾瓦兩個窮孩子跑出門,到處描繪花園野地、浴場河流這些不要錢的風景時,德加卻請得起芭蕾舞演員來給他當模特。

1872年,莫奈在他老家諾曼第的勒阿弗爾看著海景時,德加卻能跑去美國,住在紐奧良,舒舒服服地畫畫。

1873年,莫奈公開呼籲:應建立一個新的藝術家團體,獨立於學院派之外——當然沒人聽啦。

於是,莫奈們決定自己動手了。也就在這年,雷諾瓦的兄弟愛德蒙負責整理展覽目錄,跑去跟莫奈念叨:

「你這都什麼破畫名?《村裡》、《出村》、《勒阿弗爾的風景》?你不能起個好聽的名字嗎?」

莫奈:

「那,最後這幅,改叫《印象》怎樣?」

愛德蒙:

「還是叫《印象·日出》吧!你們畫家呀,真不會起名字!」

1874年春天,在巴黎市卡皮西納大街35號——那裡曾是攝影家納達爾的工作室——第一次印象派畫展開始。當時自然引來了各色爭議。

一種流行的說法是:

「這批人就是把幾管顏料裝進槍膛,轟兩發上畫布,籤個名——這他娘也叫做畫!」

評論家路易斯·勒魯瓦先生舉著莫奈的《印象·日出》,說這批人是「印象派」——自然,那是拿來罵人的,但不小心就此命名了一個時代。

兩年後的1876年,第二次聯展開始。因為第一次太不順了,於是這次參展的不過十八人。好在卡耶博特、德加、莫裡索、畢沙羅、雷諾瓦、西斯萊諸位都還堅持著到來。塞尚缺席了。

1877、1879和1880年,又辦了三屆。其中1879年開始,這批年輕畫家開始自稱「獨立藝術家」——畢竟,那會兒「印象派」還是個罵人的詞。

1879年5月11日,第四次印象派展覽閉幕時,除了開支,淨剩超過6000法郎,每個參加者分了439法郎。

當時樂觀一點的年輕評論者相信:

「他們的藝術被普遍接受的日子,快要到啦!」

但也就是這次展覽,塞尚、雷諾瓦和西斯萊都沒來。

印象派,已經不大一樣了。

1879年,雷諾瓦率先時來運轉:

他的《夏潘帝雅夫人和她的孩子們》,在沙龍中終於獲得成功,而且他遇見了貴人:外交家兼銀行家保羅·伯納德,對他甚有好感,常拉雷諾瓦去自家海邊別墅做客。兩年後的1881年,雷諾瓦有了點錢,去了阿爾及利亞,又去義大利訪問,遍訪威尼斯、佛羅倫斯、羅馬、那不勒斯、龐貝等地,加上結了婚,他的心情開始變了。

與此同時,去了義大利、終於見識過拉斐爾的真跡後,雷諾瓦承認自己之前錯了。在他年過不惑的時候。

1882年,雷諾瓦去為史上最偉大的歌劇大師華格納畫了像,開始真正出入上流社會了。

也在這個時間段,雷諾瓦覺察到:

印象派的內部變了。

1874年,這群人的主心骨是他與莫奈,兩個熱衷於戶外繪畫、描繪光影的窮小子。

但到1880年,這個團體的中心人物變成了……德加。

1870年代,印象派集體做戶外風景畫時,德加熱衷於他招牌的芭蕾舞女、酒館風貌與賽馬。

用大作家左拉1880年的總結:「德加把自己鎖起來了。」

後來1876年,有位評論家認為,德加和莫奈看似處於一個畫派,其實各執一端。他將德加比作學院派大師素描之王安格爾,而將莫奈比作德拉克洛瓦。

後來羅伯特·戈登先生更說:

「從那之後,德加似乎在刻意將自己與莫奈分開,而且會嘲諷莫奈那種在戶外繪畫的作風。」

德加並不樂意去畫戶外陽光下稍縱即逝的一切。他在意的是急速筆觸描繪的細節。

1882年,大城市人德加去到海邊的埃特雷塔:那裡有天然生成、鬼斧神工的白堊懸崖,最有名的莫過於水流製造的的三個拱孔。

然而德加沒在那裡作畫,卻留下了這麼句話:

「我眼睛可受不了這個,這種光線更適合莫奈。」

曾經莫奈與雷諾瓦為核心起來的印象派群體,已經被德加和德加的朋友們,佔據了前臺,不再是最純粹的印象派了。

與此同時,曾經對莫奈們緊閉大門的官方沙龍,卻正試圖改變呢。

真諷刺。

1880年,莫奈送了兩幅畫作去官方沙龍評審委員會。德加為此深為不滿,公開數說莫奈的妥協。

1880年,第五次印象派畫展:這一次,莫奈、雷諾瓦、西斯萊、塞尚都未參加。

出席的,除了畢沙羅,基本全都是德加他們那一派的:他自己,加上莫裡索、卡耶博特。

作家左拉當時旁觀者清,已經明白了:

「印象主義集團,可能已經解體。」

1880年6月,莫奈自己開了個畫展,期間他宣布:

「我永遠是一個印象主義者。」

但與此同時,他提了另一個觀點:

「這個小集團成了一個廣大的俱樂部,塗鴉之輩都可以加入。」

莫奈很敏銳,而且執拗。他已經感受到了周遭的情景。

德加、莫裡索與卡耶博特,的確不同於莫奈與雷諾瓦——印象派本是由幾個戶外畫陽光風景的窮小子建立起來的,最後留下的,卻都是畫肖像畫的富家青年。

從此,莫奈與雷諾瓦淡出了「印象派畫家」這個群體。他們倆永遠被歷史記錄為印象派大宗師,但在當時,他們決意退出這個圈子,與德加們分道揚鑣了。

話說:1881年,僵硬的官方學院派評審委員會,鞠躬下臺。一年一度的官方沙龍,由美術家協會組織。

那正是1873年莫奈提出過的:應建立一個新的藝術家團體,獨立於學院派之外。

後來,又一些年過去了。

1880年代起,德加的視力開始衰退,轉向了雕塑與彩色蠟筆畫。

雖然還被列在印象派裡頭,但他的畫,越來越不印象了。

而用短篇小說之王莫泊桑(他和莫奈算半個老鄉,《我的叔叔于勒》裡的勒阿弗爾就是莫奈的故鄉)的說法,莫奈還是在這麼玩:

「我經常跟著克勞德·莫奈去尋找印象。他已不再是畫家,而是獵人。他走著,身後跟著一群孩子,他們幫他提著五六幅同一題材但在不同時刻畫的、因而有著不同效果的畫。他隨著天空的變化,輪流拿起它們。這位討厭弄虛作假和墨守成規的畫家,面對著他的畫,等待著、窺伺著太陽和陰影,他幾筆就把灑落的光線和飄過的雲朵採集下來,快速放在畫布上。我曾親眼目睹他這樣抓住一簇落在白色懸崖上的燦爛陽光,把它鎖定在一片金黃色調中,使這難以捕捉的、耀眼的光芒產生令人驚異的效果。」

1917年,埃德加·德加以83歲高齡逝世。

同年,77歲的莫奈在他著名的吉維尼花園,搞他那著名的大睡蓮池畫作。

那時的莫奈,每天面對寬183公分、長366公分的超大畫布,用大畫筆做工,用淡紫和金綠打下基調,用極寬的筆鋒來勾勒,偶爾也用細筆進行加工。

這實在不易,他的原話是:

「這些水倒影畫成了我的困擾。我是個老人了,這些畫超出我的所能,可我還是想表達我的感受。」

早三年前,他眼睛也不行了,「紅色對我來說像泥巴;橙色太淡,許多顏色都離我而去了。」

但莫奈到底還是在戶外作畫。

那時距離他們初次展覽,已過去四十多年;距離印象派分裂,也有三十多年了。

莫奈,一個一生畫戶外光影風景的窮小子。

德加,一個從小就能畫芭蕾舞女與室內景的富家子弟。

曾經是戰友,曾經彼此指責,曾經認為彼此不再純粹,不再忠於理想。

他倆的爭端,乍看像是藝術史永遠的主題:造型vs色彩、畫室vs戶外、理性vs情感。永遠不停求新的冒險家與深思熟慮的古典青年。

但根子裡,他倆的確不是一個思維頻道的:畢竟,一個是外省來巴黎的窮風景畫家,一個是出身豪闊的大城市青年。前者的躍動與後者的細緻,更像是各自人生經歷中與生俱來的東西。

但他們真的彼此憎恨嗎?不知道。

許多時候,人對對立面的喜歡與不喜歡,複雜得超乎自己想想。

回到1880年代,那時他們都還在壯年。

在德加指責莫奈的歲月裡,他自己卻比誰都關注莫奈。

那時德加和莫奈已經半公開地不合,卻會親自跑去莫奈的展覽,秉持他安靜的性格,細看莫奈那華麗的的草稿,看得很認真。

然後,豎起衣領,說一句:

「真是令人佩服」。

然後回頭,走向別處。

部分章節和細節,來自我寫的《莫奈和他的眼睛》,以及翻譯的《莫奈·逐光者》裡。

相關焦點

  • 莫奈的睡蓮「觸手可及」 德加的少女「款款走來」
    參觀者體驗與畫面互動 記者 尚洪濤 實習生 劉慧珊 攝 當莫奈筆下的睡蓮蕩漾至你眼前「觸手可及」,當德加筆下的芭蕾舞女孩向你「款款走來」……
  • 大型話劇《窮孩子·富孩子》簡介_話劇《窮孩子·富孩子》_南方網
    以一個普通的劫持人質案為切入點,通過近兩個小時的舞臺演出,講述了藍天亮、牛聰和小梅父母三家人在交付贖金過程中,從爭鋒相對到互相體諒的過程,展開了因為貧富而引發生命爭奪的故事,從而藝術地折射出中國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來深刻的社會變革。
  • 廣場.薦 今晚我們觀劇 * 託尼獎戲劇成就獎得主 阿索爾·富加德
    阿 索 爾·富 加 德(Athol Fugard,1932年-)阿索爾·富加德,南非國寶級劇作家,演員及導演。此次,阿索爾·富加德創作於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三部代表作《我的孩子們!我的非洲!》、《孤島》和《火車司機》將首次在中國演出。這就是一位劇作家要做的,從深淵中拯救那些無名的、被遺忘的、無家可歸的、貧窮的人們,南非需要這樣的作家,因為我們有百萬這樣的人群,我有幸去拯救幾個名字,還不是真正的人。拯救他們的名字,完全無法和真正拯救那些人,給予他們生命,給予他們所應得的尊嚴相比。
  • 歷經萬般磨難,從一無所有邁向人生巔峰—克勞德·莫奈的傳奇一生
    阿讓特伊附近的罌慄花克勞德·莫奈,1873第一次印象派展覽,1874因沙龍壟斷了藝術家們展示和出售作品的機會,多年來,莫奈、雷諾瓦、西斯萊、莫裡索、德加、畢沙羅等人一直對沙龍對他們的壓制憤憤不平。終於,他們決定成立一個「匿名協會」,並舉辦一個自己的展覽,將有 30 餘位畫家參與展出;這是一個理想化的、人人平等的團體。
  • 香港窮孩子、富孩子的對比:從出生開始,起跑線的差距就令人窒息
    貧窮困境 香港就有一部這樣的紀錄片——《子非魚》,它跟拍香港窮孩子的生活,專門將視角對準這些因貧富懸殊而享受到不同的教育差距的孩子,以孩童為視角重新審視這個社會。 這是一部以香港底層孩子為主角的記錄片,描繪了他們小學三年級的生活和他們自身的故事,透過孩子的眼睛,展開了眾人對於未來的思考。
  • 月季「克勞德·莫奈」開花記錄
    我養莫奈已經是第二年了。在這白天看似溫暖,夜晚卻寒涼透骨,晝夜溫差近15℃的11月,莫奈還在孜孜不倦的打苞開花。(秋天的莫奈)秋日的溫暖總會令許多植物有短暫春天的錯覺,不知道莫奈是不是也這麼覺得。(去年五月的莫奈)我喜歡莫奈的黃色條紋,它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褪去變成白,映著粉紅,顯得明媚而又嫻靜,如少女由青春的活潑轉為成熟的溫柔。層疊的花瓣像婚禮的裙擺,開放時盛大而端莊。
  • 莫奈、馬奈、雷諾瓦、德加,當初是誰讓你迷上了印象派?
    這幅畫是古斯塔夫·卡耶博特(Gustave Caillebotte)的藏品,後來從盧森堡博物館轉移到羅浮宮,然後再轉移到奧賽博物館。\ By the Seashore, 1883 / Edgar Degas德加·德加斯1834—1917印象派運動的創始人之一,埃德加·德加斯(Edgar Degas)是19世紀下半葉的傑出畫家。他的畫作於1865年開始在巴黎沙龍展出,但受到的關注很少,他的主題從歷史繪畫逐漸過渡到更多當代主題。
  • 《印象派簡史》莫奈和他的朋友們
    克勞德·莫奈 (1940~1926)在看紀錄片的時候,就感覺演青年莫奈的演員特別眼熟,喔他原來就是我們的「大舅」「李建軍」--理察·阿米蒂其(Rrichard·Armitage),以前看過他演的BBC古典英劇《北方南方》,那個時候就覺得這個演員的五官蠻俊朗的嘛~我很喜歡劇中穿插的敘事手法,很是流暢生動。
  • 德加:一個一生與芭蕾舞女「死磕」的藝術家
    德加 | 1912年3月攝影:德加的同事兼好友 雕塑家艾伯特·巴託洛梅德加說:「藝術不是你看到什麼,而是你給別人看到什麼。」德加的自拍(1895)雕塑家德加我認為,他(德加)要是去當一個雕塑家,會比當畫家成就更大。—— 美國女畫家瑪麗·卡薩特  我想瑪麗·卡薩特就算不是德加最知己的紅顏(德加最知己的紅顏是「洗衣船的瓦拉東」),也是真正懂得德加的人,雖然德加一直認為自己的雕塑不算正式的作品,只是幫助繪畫的練習。
  • 為什麼畢卡索是個壞人,而莫奈是個好人?
    兩人最終在1912年分手。一般人失戀,需要空窗期休養。但畢卡索就像個無名小卒。就在他分手的同一年,他愛上了艾娃。他們背著艾娃的丈夫出去玩。然而,這並沒有持續多久。三年後艾娃因病去世,這標誌著這段戀情相當悲慘地結束。戀情結束後不久,畢卡索在成立芭蕾舞團時愛上了女演員奧利嘉·科克洛瓦。
  • 白飛飛「富養」兒子,跳水皇后「窮養」孩子,多年後孩子差距明顯
    」孩子嫁給富商的郭晶晶相對比較低調,她卻選擇「窮養」的方式教育孩子,而且也會像普通人一樣買廉價的衣服,還會買一些打折的商品,在教育孩子上比較倡導節儉。「窮養」對比分析很明顯,在這兩個例子裡,可以看出兩個孩子的行為差距高下立判,在育兒的效果上,還是跳水皇后稍勝一籌。
  • 黃聖依「富養」兒子,郭晶晶「窮養」兒子,如今兩孩子卻殊途同歸
    黃聖依"富養"兒子,郭晶晶"窮養"兒子,方法不同但兩個孩子都一樣優秀結婚生子是人的規律。中國人大部分生孩子只是為了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但是養育和教育孩子卻需要講究科學和智慧。黃聖依和郭晶晶都是成功的母親。因為她們都培養出了一個優秀的兒子。
  • 大S「富養」女兒,小S「窮養」女兒,如今兩個孩子的差距很明顯
    一部分家長主張教育孩子無關性別,讓孩子生活在艱苦的環境中,有助於鍛鍊孩子堅毅的品格,所以應該「窮養」;還有一部分家長認為,女兒只有生活在優渥的家庭環境中,長大後才不容易被誘惑,所以應該「富養」。通過上述的敘事,我們可以了解到,小S對女兒一直堅持著「窮養
  • 「芭蕾舞女」何止於德加……
    芭蕾舞女於德加,就像睡蓮之於莫奈。不過,古今中外,喜歡畫芭蕾舞者的可遠不止德加一位。Chapter 01· 「太陽王」路易十四 ·15世紀,義大利宮廷誕生了在宴會間歇表演的舞蹈形式「席間芭蕾」。這位國王路易十四酷愛舞蹈,曾在26部芭蕾作品裡擔任主角,並使芭蕾成為當時法國的宮廷時尚。
  • 趙薇「窮養」李湘「富養」,教育方式截然不同,孩子卻一樣優秀
    不僅擔心孩子的生活起居,在孩子長大後,還要操心他的教育,以免孩子今後的起點落後於他人。而在那些五花八門的教育中,到底是窮養還是富養、採取哪一種方式更好?這一類的問題也讓父母非常糾結甚至苦惱。那麼,家有女孩到底是選擇窮養好還是富養好呢
  • 王豔「富養」兒子,郭晶晶「窮養」兒子,兩個孩子差距顯而易見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豪門育兒一直是大眾關注的問題點,其中王豔"富養"兒子,郭晶晶"窮養"兒子,更是讓人議論紛紛。有人說富養好,有人說窮養好。演員王豔當年憑藉還珠格格的晴兒一角而一炮而紅,後嫁給了一位富豪專心於相夫教子。
  • 穎兒「窮養」女兒,伊能靜「富養」女兒,倆孩子的差距不止一點點
    不管是對於從來不缺錢的明星來說,還是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養孩子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窮養」好,還是「富養」好的這個問題上,大家也一直都各有各的意見。有些人覺得,現如今我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了,所以,我們就應該給孩子最好的生活,應該盡我們所能去給孩子所有我們覺得最好的,「富養」孩子;可有些人則是覺得,「富養」孩子很容易寵壞孩子
  • 香港青年青海「五彩神箭之鄉」之旅:射以觀德 以箭會友
    香港青年青海「五彩神箭之鄉」之旅:射以觀德 以箭會友 2019-09-08 14:20:4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伊能靜「富養」女兒,穎兒卻選擇「窮養」,如今倆孩子差距很明顯
    雖然明星們的生活表面上都很充足富裕,但在私下裡還是有一些不一樣的,比如在「教育孩子」這上面雖然都是明星,但大家的「教育方式」卻大不相同,對於明星來說想要給孩子好的條件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他們有能力來滿足孩子一切的物質需要來「富養」孩子,但也有許多明星主張勤儉節約,在乎性價比的「窮養」,
  • 6年後,又是莫奈!排隊到日落,只為看「日出」
    藝術史上著名的「印象派」繪畫的名稱,來自法國畫家克勞德·莫奈的《日出·印象》。這幅影響世界藝術史進程的作品,吸引著世界各地的粉絲前往巴黎一睹芳容。如今,這件作品真跡遠渡重洋抵達上海,開啟印象派開山之作《日出·印象》的中國首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