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築壘地域提供,文匯客戶端首發,經文匯客戶端授權轉載。
不少抗戰主題的文學作品和影視劇,在描寫侵華日軍進行白刃格鬥的時候都會有類似的敘述或者畫面:
訓練有素的關東軍士兵在突如其來的打擊前迅速做出反映,他們嗷嗷地嚎叫著從車上紛紛跳下去,譁譁地拉槍栓聲響成一片,黃澄澄的子彈從槍膛裡跳出來迸在地上。訓練有素而又墨守成規的日本士兵百忙中也沒有忘了在白刃戰前按《步兵操典》退出子彈。(摘自《亮劍》)
電影《太行山上》有關日軍白刃戰前退子彈的場景
對於日軍士兵拼刺刀前退子彈的原因,一些相關書籍和網上文章給出了幾點解釋:1.日軍步兵操典上硬性的規定;2.日軍深受「武士道」精神薰陶,為了展現其精神故而如此;3.為了避免誤傷己方士兵。日軍使用的三八式步槍,近距離穿透力強,白刃戰時雙方人員往往互相重疊,如果開槍或者走火,極易貫通後殺傷自己人,由於貫通後彈丸速度降低,二次擊中後彈丸會形成翻滾、變形,造成的創傷更為嚴重,而被貫通傷的對手未必當場失去戰鬥力,仍然能夠反擊。
上述論點看上去都十分確切足以讓人信服,然而如果我們更進一步的了解日軍條令、戰術要求以及其所使用的武器構造特點,就發現不是那麼回事。
三個不同版本的《步兵操典》
如果翻閱侵華日軍所使用的大正十二年(1923年)《步兵操典草案》,昭和十二年(1937年)《步兵操典草案》,昭和十五年(1940年)《步兵操典》,以及與白刃刺殺相關的教材,其實就會發現其中並沒有關於白刃戰之前退子彈的條文,反倒是明確規定了在衝鋒或追擊時,要保持步兵班組的火力。日軍在二戰中並未大批量使用衝鋒鎗這類自動火器,在衝鋒時為了發揚火力,甚至要求輕機槍手突前對敵進行壓制。很難想像這種情況下,對敵衝鋒的步槍手會退出子彈放棄開火機會。如果等敵我雙方進入到近距離準備白刃戰時,再去退出槍膛內的子彈,怕是沒等子彈退完,對方的刺刀或者大刀已經到面前了。這種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情,即使是滿腦子武士道思想的日軍怕是也不會去做。
三八式步槍的保險機構
在1923年和1937年兩版《步兵操典草案》中的「突擊」部分提到,準備對敵衝擊時準備動作為:右手緊握槍身,槍口向上,左手握刺刀座,當發出「突擊」令時,要求勇猛、果敢、以壓倒敵人的氣勢,吶喊著「衝鋒」向敵衝擊肉搏。而且提到當聽到準備的號令,槍要處於「安全狀態」。這個「安全狀態」,從槍械本身來說應該是關保險。
三八式步槍彈倉底蓋卡筍和彈倉底蓋開啟後的狀態
以日軍在侵華戰爭中使用的主力制式步槍三八式為例,三八式步槍的槍栓尾部有一個刻有放射形花紋,帶凸起或者凹槽的圓形蓋,這就是三八式步槍的手動保險,順時針旋轉並向前推動圓蓋,槍械就會處於保險狀態,即使扣動扳機也無法擊發。很多老兵回憶錄裡說親眼看見鬼子在白刃戰之前做退子彈的動作,極有可能是距離較遠視野不良,誤把日軍士兵關保險的動作當成了退子彈。
我軍的一些史料中也確有日軍拼刺刀關保險的記述。在《吳效閔少將》一書中曾經提到,八路軍386旅陳賡部,抗日戰爭中豫北金山寺一仗,刺刀殺出威風。勇將楚大明的20團七連被旅裡授予「刺刀見紅」錦旗一面。時任20團政治處主任的吳效閔在戰後對白刃血戰帶來巨大心理衝擊的新戰士說:「日本兵在戰鬥技能上確有一套,他們實彈打得多,用咱們中國人當活靶,練殺人不眨眼!想想慘死在鬼子刺刀下的父老兄妹,你們回家後心裡能好受嗎?咱抗日人的命就是國家的魂,我死國生,雖死猶榮。你們細琢磨這句話。日本兵在戰場上也嚴守刺殺操典,要關上保險,顯示帝國的武士道。下次和鬼子拼刺刀,你先用槍撂倒幾個,再給小鬼子來個白刀子進紅刀子出,別和野獸講規矩。」
況且像三八式這種手動栓式步槍,擊發之後需要後拉槍栓退出空彈殼,再前推槍栓把下一發子彈送入槍膛才能完成擊發前的準備,如果說在白刃戰時不打算開槍,除了關保險之外,大可以在刺刀拼殺之前直接擊發一槍然後不退殼,這樣槍膛內的空彈殼能百分之百保證槍械不會出現走火情況。
最後說一點不為人注意的細節,很多影視作品在刻畫日軍拼刺前退子彈的動作時,都是拉動槍栓一發一發的從槍膛內退出。其實三八式步槍的扳機護圈前方有一個卡筍,只要向前一推,彈倉底蓋就會彈開,這樣可以方便的將彈倉內彈藥一次性退完,不用重複相同的退殼動作。
西遊伏妖:為何用三個妖來代表取經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難?
春節檔爭議最大的電影非《西遊·伏妖篇》莫屬,暗黑風西遊記令許多人表示難以接受。自《大話西遊》開始,周星馳就已經嘗試將西遊「暗黑化」,力圖拍出一個獨特的西遊世界。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點擊圖片,查看所有往期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