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電影天堂原創,轉載請聯繫授權
如果說刑偵推理類電影是出題,解題的過程,《記憶大師》的導演一定和我是同一個初中老師。(堂叔·評)
昨天「貞子」發了關於《記憶大師》中隱藏的細節,也梳理了電影裡的整個案情,很到位,也很精彩。
可回顧起來整部電影的劇情,為什么叔總有一種做初中物理題的感覺?
老師會給出一大堆的條件,所需要做的就是從這堆條件裡篩選出,哪些條件是必須條件,哪些條件是幹擾的錯誤條件。
美其名曰:旨在幫助理解概念。
叔興致勃勃的把題做出來了,翻開「參考答案」,忽然發現必須條件一個沒用,幹擾條件全用上了!!!
該電影帶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導演一定是初中物理老師的「得意門生」!
前半部分,使勁把觀眾引向兇手是「珊珊」,以至於叔已經跟你嬸說:
「我睡會兒,兇手是珊珊,有同性戀傾向,兒時母親被虐待有心理陰影,然後開始了報復活動。」
----
還記得當時你嬸用崇拜的眼神看著叔,然後叔半帶微笑的睡著了。
誰知叔剛睡十幾分鐘,你嬸pia pia兩巴掌,叔醒了。
你嬸斜著眼笑著說:「別睡了,你錯了,兇手是沈警官。」
頓時叔的心頭便湧起一陣失落感,
那種一道有十個小問題的送分題!全寫錯了的失落感!
我怎麼這麼單純的忘了:電影裡很明顯的嫌疑人一定不是最後的嫌疑人這個道理!
兩周前,叔剛花了兩個多月把常書欣的《餘罪》(同名網劇小說)看了一遍,原本以為不是整個餘罪,也至少是半個餘罪了。誰知道竟然在這種小事上被打了臉。
回顧劇情,反思到底細節問題出在哪兒?
這警察哪兒像警察!?
為啥他不按套路出牌???
按照常規的警察破案手段:
在「虐妻案」受害人死在宅中以後。
首先會現場採集證據,指紋(電影中兇手帶有手套),皮屑、毛髮、腳印都將是直接或間接證據,但電影中並沒有著重體現。
同時,會針對受害人的親近家屬進行採訪,案中鄰居曾提到:曾看到陌生人接送受害人的女兒。
這時候,警察並未去調取街道監控獲取相關車輛信息,以獲得相關車主信息,而是選擇去和受害人未成年的女兒展開囉嗦的詢問。
調取受害人的電話通話記錄,並修改最後一個電話的通話電話號碼。
這個梗實在是太!爛!了!
一個兇殺案!
且不說前前後後負責該案情的我只看到了沈警官和他的副手(一個演技爛爆的角色)負責該案情(兇殺案是刑事案件)。
而且一個警官輕輕鬆鬆就修改了通話記錄的最後通話的通話號碼!他的能力也太強大了吧?
如果把「電話記錄」作為本案的「重點證據」,證據指向珊珊有嫌疑,
珊珊竟然沒有被第一時間喊去警署受詢問!?
本電影關於案情一直在側重於「江豐(黃渤飾)」的回憶去破案,
但警察這個神聖的職業變得像是在小孩子玩「過家家」。
別用低劣的情節污衊警察的智商了,好嗎?
OK,按照劇本的思路來看這個案件,就算「沈警官」是兇手,然後大家都還不知道,同時「江豐」腦子裡的記憶僅僅是本案的唯一證據~!
他要做的就算「銷毀證據」,然後本案不了了之,成為懸案~
江豐襲警逃跑,在追回過程中,可以偽造襲警,然後擊斃之或者偽造意外事故死亡。
江豐吞刀片跑出去,又是一次機會。
而我們的「多年辦案經驗的老牌警察」,沈警官總是在錯失著機會幹掉主要證人。
警察做的不合格,連做兇手都如此不盡職???
OK,就算「沈警官」是兇手,聊聊他的作案動機:
他的母親被父親虐待,於是他選擇殺死母親,以避免他的母親遭受更多的痛苦。
後來的受害人遭受老公的虐待,他在惱羞成怒以後選擇殺害了她。
站在一個「被虐待者」兒子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
母親被父親打罵,虐待,他已經無法忍受這種事情。
正常人要做的是殺掉父親?還是母親?
一般這種情況,按照人的正常思路來講,都是殺掉那個施暴的父親,而電影裡他選擇在愛自己的母親洗澡時,用安眠藥讓她死亡。
而站在一個正常兇手的角度,沈警官殺害了「虐待案」受害人,她的丈夫暈倒在旁邊,她的女兒在樓上,而這些人都知道自己的存在,這些人竟然都活到了最後~
(豆瓣網友「褻瀆電影」也是說出了叔的心聲,感覺導演一直在繞,一直繞,繞到忽略職業屬性,忽略人物感情~)
還有網友對該片兒的評論也是讓我捧腹大笑:
(豆瓣網友「街燈下de狂想」說:「在記憶都可以移植的發達年代依然解決不了不孕不育,哈哈哈」)
當然,也有網友同樣發現導演不合理的地方:
(豆瓣網友「幕渴」說:「媽媽被爸爸打,覺得媽媽很可憐,於是殺了媽媽,不殺爸爸,這個我非常非常理解,簡直太合理太棒了!」)
這些都是該考慮的細節啊,導演~!
原本可以處理的更好些,但是並沒有。。。
好了,說的太多都是淚,叔好像知道的太多了,不會被導演毀屍滅跡吧?
關於這部電影,叔給出的是6.1分,題材是好題材,但導演和編劇似乎並未能成功駕馭這樣的電影~
最後叔想說一句:電影是作品,也是一種藝術。
與其把錢都花在請明星身上,討好廣告投資商,倒不如效仿香港「工業電影」的那些年,用心把電影的每一個細節給做好~!
畢竟金杯銀杯,都不如觀眾們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