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勳
讓私人影院有顆尊重版權的公心,不僅要依靠法律手段對侵權行為進行嚴厲打擊,也要積極建立機制,讓私人影院有便捷高效的版權費用支付平臺。
看電影只能去影院?那可就過時了,新潮的私人影院在北京早已遍地開花。走進布局精緻的主題包間,和好友享受一場視聽盛宴,越來越多的影迷熱衷於這樣的觀影方式。但記者近日探訪多家私人影院發現,這些場所跟傳統影院的反差太大,一些咖啡廳和網吧開個包間支起塊白布就敢自稱「影院」,片源版權和內部環境良莠不齊。業內人士呼籲,隨著點播電影的消費需求越來越旺盛,私人影院的版權和準入許可難題亟待解決(5月2日《北京日報》)。
私人影院的興起滿足了不少人個性化的觀影需求,相比較座無虛席、怪味不斷甚至人聲嘈雜的電影院,私人影院封閉、安靜的舒適環境自然會引起年輕觀影群體的追捧。報導中提及事實正是如此,不少私人影院生意相當火爆,尤其是學校和商圈周邊的私人影院人氣旺盛,周五晚至周日是高峰,想包夜觀影甚至還需要提前預定。
私人影院生意火爆充分說明這種點播電影的消費模式已經成為趨勢,既然市場有需求且是合法合理的需求,相關政府職能部門就應該給予支持。儘管私人影院的發展如火如荼,但是根據媒體了解的情況,版權和執照是該行業現階段遇到的最大問題。例如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青檸影咖在全國有350多家門店,加盟店都是註冊的咖啡廳、水吧、餐飲等營業執照。全國從業者的情況也基本都是這樣。該行業如此的無奈之舉,主要原因就是廣電總局目前還沒有關於私人影院的規定。
私人影院提供觀影服務的行為屬於營利行為,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私人影院的經營者需要向電影版權人支付報酬。就在去年9月,匯夢影視茶吧的經營者因「盜錄、非法放映、轉賣影片」等行為,被法院以「侵犯著作權罪」判處有期徒刑十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5000元,這是國內首例因「影院盜錄」而被判侵犯著作權並直接入刑的案件,無疑為業內經營者敲響了警鐘。
這樣的典型案例充分證明,不尊重版權的私人影院註定不能有長遠的發展,私人影院行業時刻處於侵犯電影版權的「雷區」,一家私人影院負責人稱,面對水漲船高的電影版權費用,不少私人影院為了節約成本,把錢省在了「買版權」上。不能否認這位私人影院負責人談及的事實,小成本投資的私人影院的確無法按照市場價支付電影版權費用,這也是他們索性不考慮版權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