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正在熱播的電視劇《父親的身份》,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戲劇衝突強烈,人物性格極具張力。陳建斌飾演的俞北平是劇中的主角,內斂平穩,潛入敵營近三十載,經驗豐富,冷酷睿智,他在劇中猶如「表情喪失症」患者,不管是什麼信息來襲,他都板著波瀾不驚的一張臉,在內心盤算著下一步如何應對。俞北平的戲猶如文學作品中所提的「冰山效應」,表現出來的只是浮在水面上的那一部分,內心蘊含著更多深厚的情感需要慢慢體會。
俞北平是潛伏在國民黨內幾十年的資深共產黨情報人員,他以冷酷無情的面目示人,有別於一般諜戰劇中共產黨工作人員悲天憫人的性格。第一集,俞北平就親手槍擊了己方負責和自己聯絡的情報人員,這名情報人員是他幾十年的朋友。緊接著到了清城情報局後,他又在審訊室扇了幫助「進步學生」的女兒一巴掌,還親手把女兒送進監牢。
俞北平的無情冷酷甚至有些狠戾的感覺在前幾集中表現的淋漓盡致。不能否認觀眾會為他的睿智,沉穩、處變不驚感到敬佩,卻也會被他的冷酷無情驚到。可是隨著劇情的發展,觀眾卻開始心疼這樣的俞北平,因為冷酷無情是他一輩子都要帶著的面具,摘不掉也不能摘。
情報人員是俞北平最隱秘的身份,父親是俞北平最重要的身份。他語氣中不多的溫柔都給了女兒。不管是林莎還是徐丹妮,俞北平都有著發自心底的愛。身處最黑暗的時局,他卻教女兒相信美好。
當丹妮有意要加入「進步學生鬥爭」時,俞北平告訴女兒:「現在的社會確實很黑暗,所以你更要學會保護你自己,爸爸不希望你攪到那些社會上的爭鬥裡去,是因為將來的中國是不需要這些的,你會生活在一個比現在更好的世界。」
為了緩解丹妮和自己的矛盾,俞北平帶她去看電影,教她如何保護自己。得知丹妮被綁架時,俞北平的擔憂全都隱藏心底,他孤身一人鋌而走險去救她。發現丹妮寄情於已婚教授後,他又偷偷派手下去威脅教授。俞北平和所有的父親一樣想好好保護自己的女兒,可是卻無法坦然的表現出來。
林莎是俞北平另一個女兒。得知林莎的身份後,因為工作原因,俞北平只能壓抑自己的情感,用看似冷漠實則滿含深情的目光默默注視著這個女兒,擔心著她的安危,想對她好都不能。世間最痛苦的感受怕是如此了,明明滿含溫柔卻無法訴說,只能承受著不解和誤會默默的愛著他的女兒們。
作為父親,俞北平一直深愛自己的孩子。而作為孩子,他們卻並沒有給父親美好的回應。
丹妮是在外公、母親的庇佑下,無憂無慮的成長起來的。她感受得到外公和母親的愛,卻惟獨覺得父親對自己是疏離的。丹妮一直對父親的特務身份耿耿於懷,因為這樣的父親讓她被同學排斥;丹妮也一直對父親的睿智有著敬重,但這份敬重卻透著冰冷和防範。
林莎是俞北平和前妻的孩子,從小和父親失散,她對俞北平恨多過愛,她怨恨他,不信任他,埋怨他也不理解他。雖然兩人是同志,林莎對他連同志之情都不想給予。俞北平看著失散多年的女兒就在面前,連相認的自由都沒有。
兩個自己深愛的女兒都這樣誤會著自己,俞北平卻不能解釋,也沒有辦法解釋,只能把自己藏在冷酷無情的面具之下,就像他這一生已經習慣把所有的傷痛都埋在心底,背負著誤解的枷鎖,繼續著革命事業。這是一個父親帶給我們更深厚的感動。
在整部劇中,最冷酷無情的俞北平,卻有著最深沉的愛,他為了自己的崇高理想和心憂天下的大愛,捨棄了普通人的幸福,選擇在黑暗中生活。俞北平曾和丹妮說過:「只有走得過黑暗的人才能看得見光明,才能和有價值的生活相遇。」這是他給丹妮的處世箴言,更是對自己這一生的詮釋。
父親,是一個相對於女兒存在的詞。《父親的身份》中,對父親形象塑造其實分為兩條線,一是劇中主觀呈現的俞北平,二是小女兒徐丹妮的旁白所描述的父親。隨著劇情的推進,父親的身份一步步被揭露的時候,隱藏在「海底的冰山」也一點點在呈現,與之相應的 是逐漸知道真相後的丹妮的心靈成長過程。
最初,丹妮對父親的身份不以為然,在外公和父親發生工作調動後,她開始察覺父親不像她想像的那麼強大和無情,接著丹妮還會經歷和父親的離別,會慢慢觸碰到父親那顆炙熱的心,可是丹妮看明白一切,想要擁抱父親時,父親已經不在了。
從劇中的一些細節可以看出,丹妮一直都是愛父親的,只是她更多時候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在和父親產生矛盾時,丹妮不願和父親好好溝通。在察覺到父親情緒不對時,丹妮也忽略了和父親的交流,就這樣一次次錯過表達的機會,最後只能流著淚看著父親遠去的背影。
《父親的身份》雖然講述的是一段特殊歷史時期,一個情報工作者的故事,但其所表達的含義遠遠不止這麼簡單。它是從一個父親、一個家庭,輻射到一段歷史、兩代人和一個永恆的話題—父母子女間的如何相處。父母子女之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見解,問題和矛盾,不論當下是否能達成一致,彼此間都應該溫柔以待。時間、經歷會讓子女的心靈成長,讓父母的心靈豁達,讓一切問題都化解。而此時此刻,不如抽點時間,陪父親看一部他喜歡的電視劇,耐心聽一會他的嘮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