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出土一唐將墓誌碑,因其上25字的罕見字體,成為國家一級文物

2020-12-23 騰訊網

要說歷史上的考古故事,有的可能還真的比盜墓故事還要曲折離奇。

1971年12月22號,在陝西的考古專家們就遇上了一件讓他們心潮澎湃的考古意外發現。

當時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初,考古學家們就開始對當時陝西的一些主要陵寢進行了保護性的確認研究和對一些被盜掘的古墓進行保護性發掘工作。

主要原因是在一些比較著名的陵墓,比如李世民的昭陵附近有許多陪葬墓,是在千年的時間內被盜墓賊沒少光顧,有消失的風險。

所以專家們就是希望對昭陵附近的陪葬墓進行保護性發掘,看看這些已經被盜墓賊毀壞殆盡的古墓裡,還有沒有什麼有歷史價值的文物以及構造發現。

他們對於這種發掘自然不會抱有太大的信心,因為許多珍貴的文物可能已經被盜墓賊都搶走了。

尉遲敬德墓誌碑

然而在1971年12月22號這天,考古學家們在一座被盜墓中非常驚訝地發現了一件完好無損的國寶。

更讓他們驚訝的是,原來這座墓的墓主人,就是我們經常在過年時候貼的門神之一尉遲敬德,也就是唐朝赫赫有名的凌煙閣24功臣之一,李世民的愛將。

被盜的墓中還有可稱為重大發現的文物,這是令他們沒有想到的,他們原本以為盜墓賊在劫掠過程中,風捲殘雲,一般將所有的值錢的文物都截掠走了,但是沒有想到,卻留下了這個珍寶。

這個東西不僅有歷史價值,而且有著非常豐厚的稀有文物屬性,市面上的許多珍貴文物之所以會有那麼高的價錢,正是因為物以稀為貴的結果,而這塊石碑正是如此。

這塊石碑上其實就是刻著尉遲敬德的墓誌文,一共有50行字,用楷書寫成,一共寫了2218個字。

這個石碑的出土,在一定程度上改寫了人們對尉遲敬德的認知,在這個墓志銘中他說自己是河南人,而在舊唐書則記載他是山西人。

《舊唐書》說:「尉遲敬德,朔州善陽人。大業末,從軍於高陽,討捕群賊,以武勇稱,累授朝散大夫。」

《新唐書》說「尉遲敬德名恭,以字行,朔州善陽人。隋大業末,從軍高陽,積閱為朝散大夫。」

此外這個墓志銘還說,尉遲敬德和他的妻子三代以上都是高官。

很多人的印象中則說他是一個出身民間,出身貧困的鐵匠。

其實更加重要的是在這上面提到他的真名叫尉遲融,而非尉遲恭。這是一個非常顛覆人們認知的事。

這也算是這塊石碑所具有的揭示真相的歷史價值。

無價之寶:陰刻飛白書

除此之外,這塊石碑的志蓋頂還有著非常重要文字,那就是罕見的陰刻飛白書上面寫著:

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上柱國鄂國忠武公尉遲府君墓誌之銘。

這段文字並沒有多麼厲害,讓人震驚的是這上面的飛白書字體因克飛白書是非常罕見的字體,能夠在墓碑上出現,更是非常稀有,因此這25個字的飛白書也成為現存文物的珍品,無價之寶。

飛白書亦稱「草篆」。是書法中的一種技法,指在書寫時,毛筆筆頭沒有完全出墨,出現枯筆,使得筆畫中留有拖絲或留白的現象,因令人以飛動之感,故稱飛白。

這種書法出自漢朝大書法家蔡邕,飛白盛行於唐代,唐太宗本人即善飛白,筆力遒勁,尤為一時之絕。貞觀十八年二月十七日, 太宗賜宴於玄武門,三品以上的政要全部出席。太宗操筆作飛白書,相當壯觀!

後世逐漸沒落……

由此被國家評為一級文物,所謂物以稀為貴,作為如今唐墓中絕無僅有的陰刻飛白書墓誌蓋,價值無量,如今是昭陵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那群沒有文化的盜墓賊在盜掘完陵墓之後搶走的都是一些金銀珠寶之類的看似值錢的東西,卻將最重要的國寶留了下來。

如果當年那群盜墓賊知道這個被他們遺棄的文物可能會比他們盜走的文物加一塊兒都更重要,不知道到會不會氣到吐血。

這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否則但凡盜墓賊中出了一個文化人,懂得飛白書的重要價值,到時候這個國寶恐怕也會不翼而飛,甚至會流落海外,像許許多多的珍貴文物一樣再也消失不見。

相關焦點

  • 新一季《國家寶藏》全陣容亮相,這六大國寶代表陝西出場
    而最大的懸念也於昨日揭曉——9座歷史文化遺產的27件國寶將陸續登上熒幕,嶄露風採。前兩季《國家寶藏》秉持「一眼千年」的文化創作姿態,17家博物館、54件國寶讓「博物館熱」從螢屏延續到了線下。如果說《國家寶藏》第一季走遍華夏文明的腹心,第二季看遍五千年歷史孕育的生機,那麼,第三季則將視野延伸到中華大地上的九座歷史文化遺產。
  • 故事裡的保定 | 國家一級文物——田琬德政碑
    今天介紹的這通碑刻是國家一級文物——《田琬德政碑》。該碑立於水東樓南,碑高333釐米,寬120釐米,厚36釐米。刻於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集賢院學士徐安貞撰文,逸土蘇靈芝書丹並篆額,太原王希貞刻石。碑額篆書「大唐易州刺史田公德政之碑"。碑文字體為行書,二十九行,每行六十字。
  • 從《多寶塔碑》到《羅婉順墓誌》:顏真卿的楷書風格
    作為目前唯一經過科學考古發掘出土的顏真卿書跡,《羅婉順墓誌》甫一現世就引起了不少關注。另一方面,大部分讀者對於顏真卿楷書的印象多半停留在顏氏早年的《多寶塔碑》或晚歲的《顏勤禮碑》上,這些作品與新出的《羅婉順墓誌》以及晚近出土的《王琳墓誌》等確實有一定的風格出入。有鑑於此,本文重點擬就顏真卿傳世的幾種楷書碑刻,順著其書法作品的發展脈絡,從其點畫形態、用筆方法和結字規律等幾方面來談談顏氏的楷書風格,並對這種風格的呈現做些許疏淺的反思。
  • 《蘭亭序》神龍本作者馮承素墓誌出土,透露了什麼?
    2009年陝西長安出土了《馮承素墓誌》,作為著名的《蘭亭序》神龍本作者,馮承素墓誌的出土,立即引起了書法家、史學和考古界乃至文學界的關注:有《蘭亭序》原跡蹤跡或線索麼?有馮氏其他書法作品麼?唐太宗說了啥?」都成為大家議論焦點。
  • 時隔25年後九成宮遺址考古重啟,出土遺物五百餘件
    12月2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陝西第一工作隊在陝西省寶雞市麟遊縣召開新聞發布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隋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考古發掘領隊李春林介紹隋仁壽宮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形制布局、殿基結構、保存狀況、出土文物標本,研究表明,新發掘的4號殿基址保存完好、結構完整、石刻精美、工藝精湛、可視性強,代表了隋唐建築的高超藝術和水平,有著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4號殿發掘的考古學價值和社會意義非凡
  • 【陝西文物探探探】陝西出土樂舞文物有多豐富?古代人如何記錄音樂...
    一、禮樂中華陝西出土樂舞文物各個時代都有 是中國古代音樂舞蹈發展縮影「展覽2017年在北京展出後反響極好。」陝西歷史博物館陳列展覽部副研究館員王建玲介紹,這個展覽是為2017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辦而策劃的展覽,展出地點在國家大劇院東展廳。
  • 「陝西文物探探探」第26期:陝西出土樂舞文物有多豐富?古代人如何...
    中國被稱為「禮樂之邦」,陝西是樂舞文化的主要發源地。那麼古代中國有哪些樂器?在陝西這片區域出土的音樂文物都有哪些?它們的聲音還能否穿越時空觸動現代人的心靈?  1月6日,「陝西文物探探探」來到西安音樂學院藝術博物館,聚焦這裡的「唯寄歌舞寓長安——陝西古代音樂文物展」。
  • 民國初年出土的《北魏元君墓誌碑》欣賞,感觸兩千年前的書法魅力
    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讚、收藏、分享、轉發。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聲明:本文由清雅閣原創發布,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 謝!書法分帖和碑,碑的影響力最廣的當數魏碑。魏碑入行的視角是因為被明清局限了,當今時代更大的問題是對篆隸的研究。
  • 毛陽光:洛陽新出土唐代粟特人墓誌考釋
    此方墓誌拓片最早見於趙君平編《邙洛碑誌三百種》中,應是洛陽近年來新出土的流散民間的唐墓誌[3]。墓志銘中對史氏的記載沒有明確顯示出其粟特背景,但墓誌指出史然為「康城郡人」,其封爵為建康郡開國公。從行文上看,康城郡應該就是建康郡,唐代無建康郡,這裡應該是沿用地名古稱。
  • 「複製」蘭亭的馮承素墓誌出土,透露了什麼?
    2009年陝西長安出土了《馮承素墓誌》,作為著名的《蘭亭序》神龍本作者,馮承素墓誌的出土,立即引起了書法家、史學和考古界乃至文學界的關注:有《蘭亭序》原跡蹤跡或線索麼?有馮氏其他書法作品麼?唐太宗說了啥?」都成為大家議論焦點。
  • 唐詩人《王之渙墓誌》:勁健爽利,樸茂雄強,灑脫自然
    《王之渙墓誌》,全稱《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尉太原王府君墓志銘》,唐天寶二年(743)刻立。志呈正方形,長、寬均36釐米,24行,滿行24字,共545字。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出土於河南洛陽。原石由國家博物館收藏。
  • 從《郭虛己墓誌》看顏真卿早期書風的轉變
    《郭虛己墓誌》,全稱《唐故工部尚書贈太子太師郭虛己墓志銘並序》,唐天寶八年(749)刻立,顏真卿撰並書。志蓋盝頂,高107釐米,寬104釐米,厚4.5釐米。志石高104.8釐米,寬106釐米,厚16釐米。志文楷書,凡35行,滿行34字,共1150字。1997年出土於偃師市首陽山鎮唐代郭虛己墓。現藏偃師商城博物館。
  • 一件文物價值半個香港?陝西歷史博物館這18件國寶你看過沒?
    旟鼎內壁共鑄銘文四行,28字,大意是說:某年八月初,王姜將原賜予師櫨的土地收回,轉賜給旟,旟便做此鼎紀念。銘文反映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土地佔有制形態,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實物資料。。王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可以將土地和耕種土地的人任意賜給他的下屬,也有權將土地收回,其臣屬對君王所賜的土地只有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
  • 陝西出土上官婉兒墓,墓誌揭開她真面目,專家:我們誤會她1000年
    這座大墓並沒有發現棺槨,也沒有太多的文物出土,似乎被人全搬走了一樣,考古專家只清理出了一塊墓誌,這塊墓誌碑記載了墓主人的生平。該墓主為唐中宗昭容上官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上官婉兒,然而專家在破譯墓志銘時,卻發現了史書上從未記載的東西。
  • 陝西出土一墓誌,揭開1320年前武則天的罪行,史書上果然屬實
    當時唐高宗對李弘寄予厚望,在武則天當上皇帝後不久,李弘就被立為太子了。遺憾的是 ,李紅雖然忠孝仁厚,但僅24歲就去世了,死前沒有登基,只在死後被追封為孝敬皇帝。李弘的死因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謎團,司馬光曾在《資治通鑑》中記載:「己亥,太子薨於合璧宮。時人以為天后鴆之也。」
  • 《國家寶藏》第三季,終於要來了!
    西安碑林博物館,是陝西創建最早的博物館,它以收藏、陳列和研究歷代碑刻、墓誌及石刻為主,成為在中國獨樹一幟的藝術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11000餘件,其中國寶級文物19個號134件,一級文物535件。著名的「昭陵六駿」就有四駿藏於該館。
  • 【陝西文物覽】西安碑林——大觀聖作碑
    《大觀聖作碑》刻立於北宋大觀二年(1108年)。此碑額題「大觀聖作之碑」,3行,行2字,楷書。碑文28行,滿行71字,楷書。宋徽宗趙佶撰並書,李時雍摹寫,蔡京題額。原藏於陝西乾縣,1962 年入藏西安碑林。碑文內容為大觀元年(1107年)所頒布的詔書,記載當時設立八行取士科及三舍之制的重德行、輕辭藝的科舉新法,極具文獻史料價值。所謂八行,即孝、悌、睦、姻、任、恤、忠、和。
  • 國際收藏|《國家寶藏》第三季,終於要來了!
    現有館藏文物11000餘件,其中國寶級文物19個號134件,一級文物535件。著名的「昭陵六駿」就有四駿藏於該館。 《玄秘塔碑》,螭首方座,高386釐米,寬120釐米,28行,滿行54字,共1200餘字,柳公權書並篆額。
  • 古人就用「洗臉機」 那些陝西出土的「逆天「文物|史話
    最近網絡上一組「中國有哪些逆天的文物」非常火爆,西安作為13朝古都,鹹陽又是秦朝都城,陝西也出土過很多牛逼閃閃的文物。
  • 遼代韓宇墓誌考釋
    [②]因此,墓誌稱韓宇為柳城人,也就是興中人或霸城人。興中府的前身霸州以及霸城縣的設置及建設與韓知古家族密切相關。「太祖平奚及俘燕民,將建城,命韓知方擇其處,乃完葺柳城,號霸州彰武軍,節度。」[③]據該條校勘記,「『韓知方』,疑當作『韓知古』。」[④]甚是。正因為韓知古奠定並建設了霸州及霸城縣,其家族在當地影響非常大,乃至韓宇這一支定居於此,以柳城人自居,成為當地的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