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歷史上的考古故事,有的可能還真的比盜墓故事還要曲折離奇。
1971年12月22號,在陝西的考古專家們就遇上了一件讓他們心潮澎湃的考古意外發現。
當時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初,考古學家們就開始對當時陝西的一些主要陵寢進行了保護性的確認研究和對一些被盜掘的古墓進行保護性發掘工作。
主要原因是在一些比較著名的陵墓,比如李世民的昭陵附近有許多陪葬墓,是在千年的時間內被盜墓賊沒少光顧,有消失的風險。
所以專家們就是希望對昭陵附近的陪葬墓進行保護性發掘,看看這些已經被盜墓賊毀壞殆盡的古墓裡,還有沒有什麼有歷史價值的文物以及構造發現。
他們對於這種發掘自然不會抱有太大的信心,因為許多珍貴的文物可能已經被盜墓賊都搶走了。
尉遲敬德墓誌碑
然而在1971年12月22號這天,考古學家們在一座被盜墓中非常驚訝地發現了一件完好無損的國寶。
更讓他們驚訝的是,原來這座墓的墓主人,就是我們經常在過年時候貼的門神之一尉遲敬德,也就是唐朝赫赫有名的凌煙閣24功臣之一,李世民的愛將。
被盜的墓中還有可稱為重大發現的文物,這是令他們沒有想到的,他們原本以為盜墓賊在劫掠過程中,風捲殘雲,一般將所有的值錢的文物都截掠走了,但是沒有想到,卻留下了這個珍寶。
這個東西不僅有歷史價值,而且有著非常豐厚的稀有文物屬性,市面上的許多珍貴文物之所以會有那麼高的價錢,正是因為物以稀為貴的結果,而這塊石碑正是如此。
這塊石碑上其實就是刻著尉遲敬德的墓誌文,一共有50行字,用楷書寫成,一共寫了2218個字。
這個石碑的出土,在一定程度上改寫了人們對尉遲敬德的認知,在這個墓志銘中他說自己是河南人,而在舊唐書則記載他是山西人。
《舊唐書》說:「尉遲敬德,朔州善陽人。大業末,從軍於高陽,討捕群賊,以武勇稱,累授朝散大夫。」
《新唐書》說「尉遲敬德名恭,以字行,朔州善陽人。隋大業末,從軍高陽,積閱為朝散大夫。」
此外這個墓志銘還說,尉遲敬德和他的妻子三代以上都是高官。
很多人的印象中則說他是一個出身民間,出身貧困的鐵匠。
其實更加重要的是在這上面提到他的真名叫尉遲融,而非尉遲恭。這是一個非常顛覆人們認知的事。
這也算是這塊石碑所具有的揭示真相的歷史價值。
無價之寶:陰刻飛白書
除此之外,這塊石碑的志蓋頂還有著非常重要文字,那就是罕見的陰刻飛白書上面寫著:
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上柱國鄂國忠武公尉遲府君墓誌之銘。
這段文字並沒有多麼厲害,讓人震驚的是這上面的飛白書字體因克飛白書是非常罕見的字體,能夠在墓碑上出現,更是非常稀有,因此這25個字的飛白書也成為現存文物的珍品,無價之寶。
飛白書亦稱「草篆」。是書法中的一種技法,指在書寫時,毛筆筆頭沒有完全出墨,出現枯筆,使得筆畫中留有拖絲或留白的現象,因令人以飛動之感,故稱飛白。
這種書法出自漢朝大書法家蔡邕,飛白盛行於唐代,唐太宗本人即善飛白,筆力遒勁,尤為一時之絕。貞觀十八年二月十七日, 太宗賜宴於玄武門,三品以上的政要全部出席。太宗操筆作飛白書,相當壯觀!
後世逐漸沒落……
由此被國家評為一級文物,所謂物以稀為貴,作為如今唐墓中絕無僅有的陰刻飛白書墓誌蓋,價值無量,如今是昭陵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那群沒有文化的盜墓賊在盜掘完陵墓之後搶走的都是一些金銀珠寶之類的看似值錢的東西,卻將最重要的國寶留了下來。
如果當年那群盜墓賊知道這個被他們遺棄的文物可能會比他們盜走的文物加一塊兒都更重要,不知道到會不會氣到吐血。
這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否則但凡盜墓賊中出了一個文化人,懂得飛白書的重要價值,到時候這個國寶恐怕也會不翼而飛,甚至會流落海外,像許許多多的珍貴文物一樣再也消失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