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影視劇,因為喜歡,就保存了下來。
每一次重看,都不會失望。
其中有一部,算得上是場景最簡單,劇情最單一的劇了。
它就是《孤獨的美食家》。
2012年開播到現在,已經播出了八季,而且每季都在豆瓣保持了9分以上的超高評分。
而劇情十分簡單:一個中年大叔每天的吃飯。
就是這個叫五郎的中年單身大叔,每天談完業務,就在附近尋找美食小店,一個人盡情享用。
每一集的結構都是固定的,不管五郎去談什麼業務,見什麼客戶。
這一部分的劇情都會控制在五六分鐘左右。
剩下的二十幾分鐘,都是圍繞著「吃」。
在這部劇裡,應該說,五郎的主業就是吃。
到底是怎樣一個吃貨,又是如何去吃,能一連「吃」出八季的高收視率呢?
五郎每天在工作之餘,都會面對一個靈魂拷問。
早上吃什麼呢?中午吃什麼呢?晚上吃什麼呢?
他從來不隱藏自己吃的欲望,而是將它視為頭等大事。
享用之際,他付出全部身心,不吝讚美。
茶足飯飽,他給予虔誠感恩,能量滿滿。
看他吃飯,比自己吃還過癮。
這種代償感,讓我們對這部毫無懸念的美食劇看得津津有味。
五郎穿梭在大街小巷,尋找著那些不起眼,卻以美味贏得立足之地的小店。
正是這些親切平民的美食店,讓很多追劇的人有了更強烈的代入感。
因為性價比高,因為負擔的起。
《孤獨的美食家》漫畫作者久住昌之在接受採訪時,說的很坦白。
「我所了解的美食家,大多把普通民眾當傻子,擺出一副:這東西你們沒見過吧?這才是真正的美食哦。」
而在《孤獨的美食家》中,美食就是自己覺得好吃,「無論價格高低,無論做工粗糙還是精緻。」
而這種創作態度就為《孤獨的美食家》注入了最真切的煙火味,和平民氣息。
這種誠意,也被五郎演繹得十分到位,非常圈粉。
正如劇名《孤獨的美食家》,五郎未婚,一個人開店,一個人跑業務,一個人吃飯。
一個人吃飯,五郎把這件事演繹得十分有趣。
為了能找到一家可口的飯館,他可以忍著飢餓,不怕在陌生的小巷裡迷路。
點菜對他來說就是一場考驗。
他觀察店家的招牌菜,其它客人的反饋,思考著最佳的點餐搭配。
他做這件事,絲毫不馬虎。
從食物被端上來的那刻,五郎用他對食物的熱愛,和豐富的內心戲,向觀眾展示著每一種食物的滋味之妙。
無論是街頭小吃,還是鎮店招牌菜,在他這裡都被用心對待。
吃飯這件事,竟然能如此高潮迭起,令人迷醉。
絲毫不會覺得他是孤獨的。
正如每一集開頭的臺詞。
「不被時間和社會所束縛,幸福地填飽肚子的那一瞬間,他隨心所欲,重獲自由。」
雖然一個人吃飯,但他卻享受著美食與自由,並不會覺得孤獨。
當我們察言觀色地參加社交宴會,當我們謹言甚微地和同事聚餐,哪裡還有享受美食的自由。
各色的臉色各色的妝,人聲鼎沸中依然是孤獨的。
而五郎安心享受一個人吃飯的光景。
在好好吃飯中,體會著每一個當下時刻,捕捉日常生活中的小確幸。
對食物的關注,映襯著他對生活的思考。
「炸雞可做小菜,亦可做前菜;可做零食,亦可做宵夜;一菜多用,叔也想成為炸雞般的男人。」
每一次遇到美食,也總能讓他更加積極樂觀。
一頓飯吃下來,他不僅安慰了身體,還完成一次良好的自我建設。
帶著滿足的身心,去應對並不容易的人生。
這部劇如此簡單,卻又餘味豐富。
它就像是老少皆宜的枕邊書,無論你什麼時候打開,都能帶給你些許安慰和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