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光 | 大學生活應該如何度過

2020-12-27 澎湃新聞

非常高興能和大家有這個機會交流。到我這個年齡,好像慢慢地養成了一種好為人師的習慣。覺得自己是過來人,有很多的經驗教訓想要說給後來的學生聽,也希望能夠對他們有所幫助。現在心靈雞湯都很多,我也讀到很多。我的感嘆是,等你到哪一天,一讀這些東西就知道哪些是適合你的,哪些是不適合你的,那你就真正找到自己了。所以我今天說的內容,也希望你取自己需要的那一點。

飛宇給我的任務,是談談自己的大學經歷,但我的大學經歷是比較特殊時代的產物,所以可能對你們沒有太大的意義,不過,我在大學任教許多年,可以從老師的角度回顧一下,大學生身上的哪些品質是我希望看到的,或者是我覺得,如果具有這些品質,將來能夠發展得更好。

我自己的大學經歷是這樣的。我是77級的(1978年春入學)。這兩天金庸先生逝世。很多人就說,當時,自己是躲在被窩裡打著手電讀金庸,而且是頂著老師和家長的反對,似乎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去讀書。這就是我長大的時間段的情況。在文革期間基本上是「無書可讀」。文革時期讀高中,學校圖書館中大部分書籍被認為是封資修的,都封閉起來了。我當時很想讀過去的舊書,就拼命和圖書館的老師拉關係,一個勁磨他,到現在還記得清那個老師的模樣。他終於答應借我一本書。我去取書時才發現,原來是一本介紹馬克思《資本論》的書。他不敢借給我《高老頭》這類的「封資修」作品。我讀了這本書之後,就去找了《資本論》來讀,後來又讀了當時通行的「馬列六本書」。所以在高中期間讀了許多馬列著作。不是說我喜歡讀這些理論書,而是因為只有這些書可讀。我在復旦讀大學和以後的學術生涯中一直對理論很有興趣,大概就是因為高中的時候讀了很多這類書籍吧。這樣看來,我的經歷和你們的經歷差別太大了。你們現在能夠獲取的知識太豐富,高中又被逼得太緊,據說現在有些大學生厭倦讀書了。

我女兒上大學時,我給她的建議是,做好兩件事。第一件事是找到自己的興趣。儘管你們在高中都是非常優秀的學生,但是在高中看到的只是知識的河流,在大學看到的是湖海,讀了研究生接觸到汪洋。在大學期間找到你最喜歡做的事情,這是最重要的。一個人首先是要做他最想做的事情,那麼他才可能做到最優秀的程度。第二件事,在大學裡要交好朋友。在大學四年裡交的朋友是你終生的朋友。交朋友不是說你關注人際網絡——這個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你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將來會對你的事業和認知都有很大的幫助。

大學應該追求什麼東西?我回想到,有一個美籍華人朋友的孩子上大一時找我交流。他說他準備在四年裡讀雙學位,這對學分的要求非常高,因此他一開始就把大學四年中上課的每一個學分都計劃得非常好,一個都不能錯,錯了一分就會無法達到雙學位的學分要求。從第一個學期到最後那個學期他都計劃得清清楚楚。我聽他講了之後就非常可憐他。本來大學是你尋找自己的興趣、發現自己的機會。但是你如果一開始就有非常強的主見了,你像小魚一樣從河流遊向湖海,但是還沒來得及看見這個世界的時候,就已經有一個非常窄的目標,奔著這個目標去了,而周圍的很多東西就再也看不到了。我不能否認,這也是一種人生,是一種追求,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發現自己。

北大有各種各樣的老師、課程和活動。應該通過努力去尋找自己到底適合什麼方向。這是一個過程,最終每個人能夠在這些努力中發現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最後的結果因人而異,因為每個人是不一樣的。我非常喜歡學術,但是學術並不適合每個人的。重要的是怎樣發現自己適合什麼領域方向?你要做到這一點就成功了。

「怎麼找到這個興趣」,我對於這一點要講兩面之詞。第一面,是應該自己去尋找適合自己的興趣。我在讀研究生上理論時,老師給了十個選題,讓學生選自己喜歡的題目去做期末論文,我選的是自己最不熟悉的。那時我對馬克思等思想理論了解比較多,但是老師叫我去選題的時候,我選了社會學中已經不活躍的一個學派,叫功能主義,而不是那些我已經熟悉的題目。當時功能主義已經臭名昭著,沒人想碰它了。但因為這個選題,我讀了涂爾幹的《社會分工論》,至今仍然對我思考問題有很大影響。我覺得,不是說一些知識是死的還是活的,有用還是沒用,而是在於怎麼去看它,怎麼從中去吸取自己需要的東西。這是一方面,你要主動去尋找適合你的成分。

我們朋友聚會時,有時會討論到如何教育子女的話題。我的一位物理學朋友提出,不應該任由孩子去自我尋求,在孩子發展路途上的關鍵時候,如果有人指點一下,他就可能少走很多彎路,避免不該發生的事情。我覺得他說的也很有道理,因此,第二面之詞,是有心地去聽聽別人的意見。不是說別人說的你都接受,而是有心地去看怎麼把別人的經驗轉化為自己的。而不是自己悶著頭一根筋地走下去。我碰到過一些學生,他們有很強的自信,不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但我覺得我們需要每過一段時間來反省一下自己。

下面再講講關於學術研究的話題。我自己是個學術人,這麼多年都在做學術,我認為這是世界上最好的職業。第一,因為學術人有最大的自主性,比如研究型大學的老師,不管是上什麼課、講什麼內容、怎麼支配自己的時間,基本上是可以自己決定的。我認為人有自主性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那些大人物忙忙碌碌的,其實他們的時間都是被別人支配的。但是大學老師可以調整自己的節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第二,從功利性的角度來講,大學老師培養人才,桃李遍天下。從研究角度來說,所有的研究成果都記在你的名下,都是你自己想做的。為什麼做研究的人會有那麼大的動力,按照自己的興趣和選擇來工作,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個動力超越了任何其他激勵。我可以早上四點鐘起床,到咖啡廳去工作。別人看到可能說我工作辛苦,但我覺得這是很愉快的事情。

不過,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學術。我女兒上大學後就發現自己不喜歡讀paper,但是喜歡動手,於是選擇了產品設計專業。我帶過一個博士生,是北大中文系本科業的。他讀社會學phd一段時間後告訴我,他不想讀博士了。他說,他更喜歡那種每天結束時就可以看到一天成果的工作,而研究工作需要很長周期才能看到結果。他後來轉到了商學院讀了MBA後到公司工作了。我雖然為他惋惜,但也支持他的這個選擇。

在大學讀書需要注意的就是,專業的熱點是在不斷變化的,而我們的職業生涯是長期的,終生的。大學期間,重要的是怎麼打下一個好的基礎和寬廣的視野,能夠適應時代的變化。現在最熱的是計算機,非常火,從事這個行業的大學生創業,常常聽到一些人成了百萬富翁、千萬富翁的故事。但是你到公司後的職業生涯中,總是要去做管理工作的。矽谷工程師的平均年齡大約是二三十歲。過了這個年齡段以後大多會從事各種管理工作。你需要能夠不斷適應職業生涯不同階段的變化。基本技能和知識結構是在大學裡打下的。所以我覺得在大學的時候,應當儘量去補短板,而不是拼命發揮你的特長。你去把自己不知道的補好,就有了一個未來應對各種情形的工具箱,將來打開這個工具箱就能夠找到針對各種情形的工具啦。如果只按著一條路走,你可能剛畢業時走得很好,但是將來可能變成那種只能在一類工作裡生存的人。

大學階段正是年輕人人格發展的關鍵階段。在這個階段,養成好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很小的事情,就是作息時間,需要平衡兼顧,有松有馳,有學習有鍛鍊。另外一個是培養對待工作的基本素質。這個說起來很難講。我來舉幾個例子。斯坦福有這樣一個傳統,讓本科生和老師做研究,培養本科生的研究興趣。我也因此和本科生在研究過程中多有接觸。我的項目需要學生有中文能力,所以我有一些從大陸臺灣或新加坡來的會講中文的學生做研究助手。不同國家地區的同學在踏實認真的素質方面,差別比較明顯。從智力上面來說,大陸的學生聰明能幹。要從踏實認真上來說,大陸來的學生總體來說不如其他文化背景的學生。這不僅是我一個人的觀察,其他的同事也有類似的觀察。為什麼?我沒有答案,留給你們去觀察思考。

每年在新生入學時,史丹福大學中國學生會邀請中國裔的教授給新生談談大學學習的心得體會。有一年請我去講時,我針對研究生的學業態度,講了這樣一個觀點。作為一個斯坦福錄取的研究生,你在未來職業發展的競賽場的起跑線上,已經站在最好的位置上。但是,在任何在一個領域中,大約有10個學校的program與斯坦福program的質量差不多,它們也在培養優秀研究生。也就是說,在一個領域中,常常有數百個優秀人才競爭,而好的職位為數不多。有些研究生在學習階段就擔心所學的專業將來就業機會不好,就開始尋找退路。他們一開始就擔心,萬一我畢業時找不到工作怎麼辦啊?所以就開始準備各種各樣的後路,而不是全力在學習途中奔跑競爭。當大家都在盡最大努力、以最大速度往前跑的時候,你分心做各種各樣的事情來準備後路,結果是,畢業時你的學術訓練和成就就不如其他人,所以最後一定會沒有競爭力。這是一個self-fullfilling prophecy。這就是說,你預期自己可能做不好,分心為自己準備後路,於是不能全力去提高自己在這個領域中的學術能力,那麼,結果恰恰是你在競爭中不能成功。所以我想說的是,每做一件事,就應該踏踏實實做好。這是一個基本素質。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兩位經濟學家做過一個有趣的研究。他們的問題是,在常青藤大學讀書,從收入回報來看,對畢業生未來的工作到底有沒有作用?他們比較了兩類學生,他們都被常青藤大學錄取了,一類學生去了常青藤大學讀書,另一類學生去了公立大學讀書。這個研究發現,這兩類畢業生的畢業起薪有顯著不同,常青藤大學畢業生的起薪明顯高於後一類畢業生。但工作五年以後,這兩類人的工資沒有顯著差異。為什麼?一個人的大學經歷固然重要,但是他的能力和素質實際上最終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

我最後要講的一點是,我們應該永遠抱有學生的心態,總是有好奇心,總是想學習新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知識上的或者能力上的。我們周圍有許多頗有成就的人士。但成就是相對的。如果你把周圍同事作為參照群體,或把自己的領域定義的足夠小,你可能是最有成就的。但如果你把自己放在一個更大的領域中,拿我自己來說,如果不是把自己放在社會學的一個領域,而是社會學這個學科、社會科學這個更大的範圍,就會發現自己還有巨大的努力空間。選擇合適的參照群體來比較,你才有動力去做得更好。

學術是一個生活之道,學術生涯不是一個早九晚五的工作,而是一種讓你持續思考的工作和生活。要不要選擇學術,要看你是不是從這種學術工作裡得到快樂,是不是願意做這件事情。有一個說法,學術有三個功能:追求真理,追求美感、追求正義。當然,一個人不可能平均用力同時追求這三個目標。在更多的情形下,我們通過自己在學術活動中的選擇來有所側重地追求其中的一個目標。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大學的我們如何成功地度過大學生活?
    幸運的是我們成年了,可以做自己喜歡事情,經過大學的沉澱,在畢業後有一個好的前途,好的工作;不幸的是你以為大學我終於可以放鬆了,不用像高中那樣日夜苦讀,再也沒有人管我們了,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能管你的也只有你自己了。 所以說,在大學裡如何成就最好的自己?如何度過大學生活?對於我們來說至關重要。
  • 如何充實地度過大學四年的生活
    你的大學生活應該怎樣度過?至少不想在我們多年以後會因為做過什麼事情而後悔,會因為四年蹉跎而悔恨!大學四年應該如何度過,取決於你對自己未來規劃和人生定位,這裡我想用我自己以前兩個畢業生的真實體驗和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交流!
  • 如何在普通二本大學充實有意義地度過大學生活?
    大家好,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普通二本生如何充實地度過大學生活。無論你是還沒上大學的,或是已經在上大學的,本篇文章都值得你看一看。中國的高等教育,毫無疑問地,是被劃分了階層的。那一名普通的二本學生應該怎樣充實地度過大學時光呢?首先我們要明確的一點是,大學是用來學習的。不要相信什麼「考上大學就輕鬆了、大學很容易就能混過去、掛科無所謂」這樣的鬼話,如果你在大學想好好學習,是不會輕鬆的。
  • 《三傻大鬧寶萊塢》:大學生活該如何度過
    大家可不要被這部影片的譯名給嚇到,影片講述的是在印度的帝國工程學院,法汗、拉朱與蘭徹三人共居一室,結為好友,在大學期間發生了許多有意思的事情。我初次看這部電影是在初中畢業即將升入高中的時候,看電影過程中更多的是把它當做一部喜劇來看,我看到了大學會結識許多有趣的朋友,會學習自己喜歡的課程,會有時間探索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更多的是對大學和對未來的憧憬。而來到大學以後,我又重溫了這部影片,才發現原來這部電影包含的東西還有很多。
  • 如何陪伴孩子度過假期生活?
    如何陪伴孩子度過假期生活?假期來臨,如何讓孩子們在家過一個安全、充實、快樂的假期?提醒家長一、保持積極心態面對生活,無論遇到任何事情,引導孩子從積極的方面去思考,找到事情積極的意義。
  • 你如何度過周末,就如何度過一生
    按理說這樣的休息頻率,周一應該可以「歇過來了」,但殘酷的事實是,我每個周一早上醒來都都很疲憊。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經常聽到小夥伴們抱怨說:「周末在床上癱了兩天,周一還是沒精神,感覺疲沓,累死了。」02這個異常忙碌的周末,反而讓我徹底歇過來了,周一早上醒來,精神特別飽滿。
  • 怎麼樣才能度過有意義的大學生活?
    01走出宿舍我覺著後話都是建立在此要求之上,宿舍應該只是一個用來休息的地方,但現在很多大學生已經逐漸「宿舍化」了還是太安逸,「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大家一定都聽說過,安逸太容易去改變和毀掉一個大學生了,所以說我覺著只要能夠走出宿舍,大學生活就已經有了一定的意義。
  • 周雪光:組織社會學中的新制度主義學派
    學人簡介:周雪光,史丹福大學社會學系。文獻來源:《組織社會學的新制度學派》序言(張永宏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周雪光教授一永宏編了這本《組織社會學制度主義學派論文集》,囑我寫一個序。因為我有推薦這批論文的責任在先,只能應命作文了。
  • 家長教會孩子的,應該是如何度過有意義的人生
    的主題,日前,上海家長學校邀請專家在線與5.5萬人次家長分享如何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智慧。上海開放大學學前教育專業副教授董麗敏指出:「孩子不快樂是因為他們的生活只有學習,家長為他們安排好了學習之外的一切,卻忽略他們的情緒和感受。」建議家長們採用「三比」的方法在專家眼裡,現在的孩子有「四怕」。「一怕髮捲子,二怕公布分數,三怕返校,四怕開家長會。
  • 選擇冷門專業深造之後,該如何度過自己的大學生涯
    我們都知道,大學專業有熱門和冷門之分,比如說現在比較熱門的專業有師範類專業、醫學類專業、電子信息類專業、金融專業等,而且開設有這些專業的院校很多,造就了人才培養規模較大。此外,還符合時代發展需求。所以,熱門專業畢業生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很容易找到讓自己滿意的工作。相反,冷門專業畢業生就比較難就業了。
  • 如何精彩度過大學時光?知乎921鹽選會員日乾貨來襲
    除極為實惠的價格和趣味互動外,由「助你打造學霸新人設」「欲罷不能的鹽選故事」「過精彩的大學生活」等七大板塊構成的精選內容更是精準直擊大學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受大學生用戶好評。課程中,劉媛媛通過分析總結自己的成長之路,從複述記憶心法提升學習力、六步法則提升問題解決力、「人生試錯本」提升自制力三個方面入手,幫助大學生學會如何高效學習、正確努力。極具普適性和實操性的方法幫助同學們在學習中少走彎路,離學霸更進一步。
  • 關於寒冷天氣貓咪應該如何度過,你了解多少呢?
    #寵物如何度過寒冬#鏟屎官們應該都知道,貓咪是非常怕冷的。只要暖和的地方,貓咪就會出現在什麼地方。為了讓貓咪健康的度過寒冷的冬天,就需要我們購置一些物品和做一些工作來給貓咪提供保暖。溫暖的貓窩或地毯雖然貓咪有長長的毛髮,但是趴睡在地上睡覺肯定是會有涼意的,我們可以購買一個貓窩來給貓咪作為睡覺的地方。
  • 除了侍候皇帝,清朝妃子們每天的生活是如何度過的?
    清宮戲的熱播,讓很多人都對清朝宮廷生活產生了興趣,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除了陪伴侍候皇帝,清朝妃子們每天的生活都是如何度過的。我們先說一下清朝妃子們每天要做的事情。2,對於活潑一些的妃子們,就會去串串門,找找姐妹們玩,嘮嘮嗑,以此度過沒有皇帝陪伴的日子。3,有子女的妃子們,可以親自撫養的肯定每天就都在養育教導孩子,不能親自撫養的,也會將心思大多都放在孩子身上,會常常為孩子忙碌。4,當然一些重大的節日,皇后也會安排一些妃子們幫忙準備張羅。
  • 在加州大學伯克利,疫情期的「留守生活」怎麼好好度過?
    疫情讓生活進入了停滯狀態,不能社交,不能聚會,甚至不能外出。那麼,被迫留守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學生,是不是都過著「孤獨、寂寞、冷」的生活? 關於學習、吃飯、宿舍的Vlog大家看多了,今天來個不一樣的!
  • 古人生活揭秘,沒有手機,古人如何度過漫漫長夜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像小宮一樣好奇過,古代技術落後,古人沒有手機,電視和其他電子設備,是如何度過漫漫長夜的呢?接下來,就讓小宮就和大家來一探究竟吧。首先,小宮先把分為兩種情來跟大家討論,一種是達官貴人,另一種是窮人。古代農民生活得很有規律,日出時工作,日落時休息。畢竟,農民有重稅。農民們經常在凌晨三點就起床開始忙碌的一天。從早忙到晚,回到家吃完晚飯就睡覺。
  • 拿什麼拯救你的大學生活
    那麼,拿什麼拯救你的大學生活?我們知道,大學生剛進大學門時,覺得大學是新鮮的而整日無所事事,大學的教學方法與中學的不同,輕鬆自由,沒有壓力,全憑學生自覺。當大一的學生輕輕鬆鬆度過一年後,有的驚慌時間過得太快,浪費得太多了。有的就悠哉悠哉地度過直到畢業,許多的學生多少都有這種體會。為什麼會有這種理解呢?
  • 怎樣過好大學生活?
    大學,是大部分學生都嚮往的象牙塔生活。而當你真正步入大學時,你會明白理想國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就像月亮與六便士之間的距離。與其說大學教會我什麼,不如說在大學裡我明白最需要學會的是什麼。1、學會獨立,保留自我空間。
  • 如何看待大學生活,網友對此眾說紛紜
    #大學生活#今年是熱鬧的一年,有風華正茂的大學生偶發失聯事件,有將近一年的時間都在戴口罩,有老年人開著房車自駕旅遊,有人在川藏線上徒步成為一道風景,這生活就像萬花筒,讓人難以以常態之心加以想像。打個比方說,現在假設我們正讀大學吧,那麼如何正確處理學術之路和物質需求以及畢業工作的關係是擺在面前的一道難題,只有正確處理這種關係,才能既學到了絕世的武功、學業有成,還不至於引出自己的「心魔」。冷漠和無視是最可怕的。臉皮是磨練出來了,要笑對人生,要一笑泯恩仇,要厚臉皮,不要總是感覺這一輩子誰能來疼我?吃多少苦才是盡頭?
  • 星雲大師:如何度過難關
    每一個人在世間上生活乃至創業,都會遇到一些大大小小的困難。經濟有經濟上的難關,情感有情感上的難關,事業有事業上的難關,甚至也有人事的難關、家庭的難關等等。總之,人生難免都會遇到困難、瓶頸,我們該如何度過呢?有四點意見:第一、要有忍耐的功夫:難關來了,不必慌張、恐懼,要能耐得住、守得住。
  • 情侶在戀愛各時期該如何度過
    人對如何新鮮事物都充滿好奇,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是。當「我們」第一次遇見自己對象的那天,「我們」就對對方充滿了好奇。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萌芽期。這才是「我們」正確度過平淡期的正確方式。新鮮感沒了我們可以製造出新鮮的事去給對方一個驚喜。情侶在平淡期並不是去為對方做什麼驚天動地的事,而是做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身邊事。有些情侶好不容易度過了平淡期,卻又來了個最難熬的磨合期。大部分情侶都是在這一時期選擇分手。不是因為沒新鮮感啊而是因為性格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