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是餘歡水》到《乘風破浪的姐姐》,再到《三十而已》。我懷疑編劇都是商量好的,專門在2020年,瞄準了「中年焦慮」這個詞。
無論電視劇還是綜藝,從立項到拍攝,再到最後上映,可能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漫長周期。為什麼恰好在2020年密集播出呢?我不由得聯想到,或許是90後邁入30歲了吧。
我們今天聊聊《三十而已》。
首先肯定一下,這部劇目前(7月30日)豆瓣評分7.7,三條線劇情緊湊,品質不錯,整體算是好劇。
但是!!這部劇太刻意製造焦慮了。劇可以看,但隨便看看就行了,千萬不要代入感太強。它的殺傷力不是一般的強,我只看了兩集,就不敢再看下去,怕了怕了。
說出來不怕你笑話,我在一線城市打拼過,後來當了逃兵。因為壓力實在太大了,我甚至得了抑鬱症。後來在2018年,感覺實在待不下去,溜了。
看《三十而已》的時候,我又體會到緊張不已的氛圍,那是一線城市獨有的味道。
拿顧佳來說。
人如其名,顧佳說,這個家就是她的戰場。請注意,她用的「戰場」這兩個字。對她而言,生活是一場戰鬥。為了讓兒子上貴族幼兒園,她大費周章,陪兒子面試,找人託關係,幫闊太太提鞋,讓我這種鄉下人看呆了。
她就像是一個陀螺,不停地轉,越轉越快,越轉越盲目。
不僅要把兒子照顧好,把家裡安排得井井有條,還得幫老公打理公司。生孩子,建公司,換大房子,每一步都是她在推動輪子。當她對許幻山說「你是一家之主」,我感覺哪裡不太對,明明她才是掌舵的吧。
顧佳已經很成功了,在上海買房,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更何況還是大房子。但她活得幸福快樂嗎?不見得。
我很能體會那種感受,剛畢業的時候,我比大自然還自然地認為,努力奮鬥才是「正確的」。但我和顧佳比,就是小巫見大巫了。剛搬進大房子沒兩天,顧佳立馬就被刺激了,因為她去了躺頂樓。她驚訝地發現,頂樓居然是三層複式。跟頂樓相比,她所謂的「大房子」,簡直就跟平房一樣,這能忍?
這是一個死循環。
顧佳夫婦獲得了成功,他們在上海買房、買車、生孩子。但問題就來了,他們需要大量的錢。努力地賺錢,消費,負債。然後再賺錢,再消費,再負債。如果賺到更多的錢,她就會以更高的開支,去重複這種循環。
再說說另一個角色。
王漫妮,want money,對應的是單身女性「飄族」的焦慮。這部劇的敘事很有特點,並沒有特定的主線,而是截取了一個個生活片段。
王漫妮為了業績,買蔥油餅賄賂保安,讓客戶能順利到店;遇到了百萬大單,卻被同事暗算,差點丟了單子;曾經立flag,三十歲之前,要麼在上海買房,要麼找個人結婚。眼看30歲要到了,她只好改口,說那是失戀時的狠話...
這些事誇大了嗎?非但沒有,還很真實。
然而請不要忽略一點:這是事實,但只是部分事實。比如同事間的相處,未必就是勾心鬥角。在很多公司,同事相處是很融洽的。
但在劇中,這些戲劇化的事情,都呈現在顯微鏡下,被聚焦放大了。而編劇的目的,就是為了引發人們的焦慮情緒。
王漫妮有顏有身材,1.5W加提成的收入,也絕不算低,為什麼看起來這麼慘咧?月入幾千,長相一般的普通人咋辦,是不是不給我們活路啊??
《三十而已》裡,能引發焦慮的劇情,實在是太多了,這是顯而易見的刻意為之。
比如闊太太的社交,非常的簡單粗暴,一個個都像勢利眼、幼稚鬼一樣。懂點奢侈品知識,就可以站在鄙視鏈頂端。怎麼說呢,就好像一個撿糞的說,假如我當了皇帝,撿糞的叉子都得用金的,所有的糞都歸我一個人撿。
宣傳消費主義,好像有錢就能為所欲為,有錢就能做人上人。這怎麼有點眼熟呢,不就是曾經的咪蒙牌毒雞湯嘛。
總的來說,這部劇把那些苦的累的痛的聚焦放大,來吸引人的眼球。從創作的角度說,這無可厚非。就好像寫這篇文章,我不否認《三十而已》的品質,但不可能先用2000字誇這部劇,然後才來說我的觀點。
我只看了兩集,或許前面是在說「三十」,後邊才是「而已」吧。我擔心的是,這部劇一天一熱搜,會不會有人入戲太深。
畢竟劇情容易引發焦慮,你要是太當回事,那可就得不償失了。那只是別人的故事,別人要麼有錢,要麼有顏有才華,要麼是上海土著。而我們只是普通的活著,千萬不要代入感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