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說到娛樂明星,劉德華是一個不得不提起的名字,而如果說到追星文化,楊麗娟又是一個不得不提起的名字。因為26年前的一場夢,當時年僅16歲的楊麗娟開始瘋狂的迷戀電影明星劉德華。而當年劉德華也剛剛過了而立之年,年僅33歲。但是這個時候的劉德華肯定還不知道有楊麗娟其人。在此後的13年裡,兩人雖然都因為彼此被漩進了一個共同的輿論,但是兩人之間幾乎沒有發生過任何值得聯繫在一起的故事。
時間直接跨到2007年的3月25日,這一天,楊麗娟在夢寐以求,日思夜想了13年之後,終於取得了一次和偶像劉德華親密接觸的機會。然而劉德華和楊麗娟的這次會面,絲毫沒能釋懷楊麗娟對劉德華的狂熱追求。帶著這樣的情緒,楊麗娟回酒店見了自己年邁的父母。次日楊麗娟的父親楊勤冀留下2700餘字的遺書,在香港跳海自盡。在遺書中,楊勤冀竭斯底裡的指責劉德華對自己的女兒不負責任。更讓世人不能理解的是,楊勤冀之所以自殺,是希望通過自己的方式,促使劉德華給女兒楊麗娟一次私下會面的機會。
很多人看到這裡不禁要問,究竟楊麗娟和劉德華之間發生了什麼,是什麼樣的力量,促使楊麗娟的父親以死相逼。其實在這次事件之前,楊勤冀已經在一年前因為賣腎也要贊助女兒追星,而被廣大媒體關注,成為了當年的一個熱點事件。相信這個事件出來的前後,劉德華以及他的團隊也肯定有所關注,但是劉德華為什麼無動於衷呢?
這個問題後來劉德華在媒體上有過正面回應,他關於楊麗娟其人只說了一句:「要爸爸賣房賣腎來見我,這就是不忠不孝」。所以這應該就是劉德華之前不安排和楊麗娟見面的核心原因,因為楊麗娟所代表的追星價值,已經完全超越了娛樂圈中粉絲和偶像的界限。而後來更上升到父親賣腎也要幫助她追星的地步,更讓整個社會為之咋舌。
然而遺憾的是,當年的社會各界並沒有過早地阻止楊麗娟的行為,甚至一度有媒體推波助瀾,讓楊麗娟及其家人的追星行為更加的一發不可收拾。人都有其群體性,但是楊麗娟及其家人卻缺乏這種群體認同感。因為他們一家人的思維和行為在當年完全和周圍的生活脫節,這也是為什麼他們一家人最後迷途不知返的關鍵,因為周邊沒有人可以用一種有效的溝通阻止他們一家三口的異於常人行為。
人的身上一旦有了某種異於常人,且並沒有增強其社會競爭力的特殊性,周圍的人便會將其定義為邊緣人物。而楊麗娟及其家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就被定義為邊緣人物。但是又因為楊麗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瘋狂的追星族(雖然楊麗娟本人不這麼認為),並且為社會批判追星文化提供了重要素材。所以從周圍的人,一直到新聞媒體,開始用一種獵奇的眼光,審視並討論楊麗娟及其家人。
為了能夠接觸到這家人,媒體們開始通過和劉德華相關的元素,與楊麗娟和其家人交流。因為很多媒體人並不懂得楊麗娟所謂的和劉德華見面,所以他們開始以各種方式安排楊麗娟和劉德華見面為藉口,以此接觸和了解真正的楊麗娟及其家人,以便向滿足公眾好奇心的同時,能夠探求到這家人的真實「追星心態」。然而這種安排,在某種程度上,卻是將楊麗娟及其家人推向絕境的關鍵因素。
楊麗娟當時不懂得自己的少女情愫,認為她對劉德華日思夜想的情感衝動,是兩人之間冥冥之中註定的緣分。而之後,關於楊麗娟追星的種種行為,其實就是建立在這樣的一種對偶像的認識中。所以楊麗娟後來說的她並不能被完全定義成一個追星族,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而楊麗娟的父母,因為出於對女兒的溺愛,而失去了對楊麗娟行為理智客觀的判斷,則進一步促使楊麗娟瘋狂的追星行為。父母的放縱,自我判斷能力差,並且一家人又失去了社會正確的引導,使得他們在追星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以至於他們從腳踏實地的現實生活,走入了似夢似幻的追星之旅。
這個時候,迷茫的一家人沒有得到社會的正確的引導,反而很多人和楊麗娟的父母一樣,認為楊麗娟如果能夠真的和偶像劉德華見一面,也許她的這種瘋狂情愫便消除了。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劉德華方面發出過正確的聲音,只是社會各界並沒有認真地傾聽。在16年之後,有媒體聯繫到劉德華的經紀公司,而公司的工作人員回應:「對這件事情,不提倡、不回應、不見面」。這個回復其實在一定程度上為楊麗娟事件的解決提供了可以參考的社會方案。
但是當時的媒體不僅沒有關注劉德華方面的聲音,反而一味的想製造一個「13年痴迷粉絲終於見到偶像」的夢幻結局。楊麗娟的瘋狂,劉德華方面的理智,整個社會的虛假幻想,引導著這個事件一步步走向悲劇。楊麗娟父親對女兒的寵溺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這其中主要的表現為,他也完全和女兒一樣,脫離了現實的基礎,而錯誤地認為劉德華應該和自己一樣理解楊麗娟,並為楊麗娟做出一些不符合當下身份的舉動。
但是楊父當時忽略了一個關鍵的問題,他沒有考慮劉德華的社會位置和社會責任。一個粉絲可以有一個或多個偶像,而一個偶像則通常會有億萬粉絲。而像劉德華這樣的頂級藝人,他的粉絲遍布整個華人世界,劉德華需要用自己的行為,給社會和粉絲做一個正確的價值引導,而這其中也包括楊麗娟。
所以當楊麗娟的父親選擇賣腎幫女兒追星的時候,劉德華第一時間站出來對楊麗娟的行為進行了斥責。不僅如此,劉德華還用「不見面,不回應」的實際行動,表明了自己對楊麗娟事件的態度。劉德華的這個行為,是為千千萬萬的粉絲和社會大眾著想。但是劉德華的這些行為,依然未能阻止悲劇的發生。
當年楊麗娟瘋狂的行為,讓社會媒體捕捉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公眾話題。而越是媒體關注,楊麗娟就越是覺得自己佔據了上風,越是認為自己接近了見到劉德華的目的。媒體的關注,將楊麗娟及其家人推向了無法回頭的境地。同時媒體也讓劉德華處於一個極為尷尬的境地,所以這才有了文章開頭時劉德華和楊麗娟的那次象徵性的會面。這個本來可以讓大家都能下來臺的舉動,卻給了楊麗娟更多不切實際的幻想,以至於最終老父親羞憤難當,最終選擇投海自盡。
楊麗娟事件,並不是哪個個體的悲劇,而是一場全社會參與,某些團體不以社會正確價值引導的結果。要知道楊麗娟及其家人並沒有應對公眾輿論的經驗,但是媒體卻將他們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在多方的協同下,楊麗娟及其家人很難分辨身邊的人是敵,是友。而他們為了自己心中不切實際的想法,又急需大眾的幫助。在眾多錯綜關係的作用下,楊麗娟和家人意外成為了公眾人物。要知道這一家人和周圍朋友的關係都處理不好,所以在大眾嘈雜的輿論聲中,楊麗娟的父親徹底的絕望了,並最終以死相逼,也希望換回一生平實的尊嚴。
而殊不知,他只是將這個本不該發生的悲劇推向了高潮。雖然他的去世沒有直接喚醒楊麗娟,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楊麗娟終於明白,老父親才是那個最疼愛自己的人。而老父親也是她一生中最辜負的人。在這場社會悲劇中,我們都是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