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整個文明社會的哀歌——理察·朱維爾事件

2020-11-19 騰訊網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這個出生於1930年的老影人一生之中獲獎無數。

他的漢語譯名實在是太長了,因此國內影迷可能更喜歡用「東木大爺」來稱呼他。

因為他的姓氏East和Wood直譯過來就是「東」和「木」。

老爺子一生拍攝的經典電影無數,在此就不多贅述了。

說實話,這部電影在老爺子的作品裡確實算不上出眾,豆瓣也就8.2分,IMDb7.5分。

但它真正觸動人的,還是整個事件背後反映出來的社會現實,看完後實在是讓人難以平靜。

也許影片聚焦的就是你我這樣的普通人,因此整部電影觀看起來代入感極強,總有一種衝進屏幕打人的衝動。

可能是年紀越來越大,近幾年老爺子似乎特別喜歡將鏡頭聚焦在一些真實的平民英雄身上。

《美國狙擊手》、《薩利機長》、《15點17分,啟程巴黎》,還有這部《理察·朱維爾的哀歌》都是如此,而且他們都改編自真實事件。

也許是東木大爺希望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旅程中能為人類文明留下更多的貢獻吧。

影片開始便向我們介紹了主角理察·朱維爾,他是一個注重細節但是對法律和規則有點刻板的人。

因為肥胖的外表和死板的性格,一生中貌似也沒幾個朋友。

他自己在工作中不太懂得變通,結果屢次被投訴,丟了副警長的工作,還丟了學校保安的工作。

直到1996年美國舉辦在亞特蘭大舉辦第100屆奧運會,理察成功申請成為了奧運會上的志願安保人員,相當於協警。

但他是一個特別死板、認真的人,以至於看到任何在集會現場背包的人都要去詢問和查看。

偏偏就是他這種較真的性格,還真就查出事來了:

1996年7月27日,他執勤時在公園的一張椅子上發現了一個裝著炸彈的軍用背包,而當時炸彈附近估計有數千名平民在聽演唱會。

隨後他和現場的警察馬上開始疏散人群,誰知道炸彈卻突然爆炸,造成1人死亡、1人心臟病發作死亡,其餘111人受傷。

但好在理察發現的及時,這才使得更多的人從爆炸中倖免於難。

就這樣,這個大半輩子都無人知曉的胖子突然成為了國家英雄,全國各地的媒體開始爭相報導他的事跡,甚至當天就有出版商找上門來表示可以為他寫書。

不過,理察的這個英雄卻只當了三天。

因為亞特蘭大的當地主要日報《亞特蘭大憲法報》突然發表一篇文章表示理察被認為是FBI的頭號嫌疑人,正在接受調查。

本來奧運恐襲+平民英雄就已經是爆炸性新聞了,結果突然再來這麼個反轉,各大媒體馬上跟進轉載,分分鐘使得這篇文章成為爆款。

該文章的主要撰稿人女記者凱西·斯克魯格斯也一躍成為了報社的英雄。

報社的所有人開始為她鼓掌歡呼,但是卻沒有一個人去質疑文章內容的真實性。

跟進轉載的媒體也絲毫沒有去進行過哪怕一丁點的實地調查。

更要命的是,FBI也確實真的在懷疑理察,並且已經展開調查。

按常理講,這樣的調查確實沒什麼問題,例如兇殺案中首先在現場發現屍體的人或者縱火案中最先到達火場的人都是警方的重點排查對象。

因此我們也可以看到一開始理察對於警方的調查和懷疑特別能理解,因為他也曾當過警察,知道這都是固定流程。

但你知道最要命的是什麼嗎?

就是有的時候你盡力想要幫助別人,結果人家卻認為你是個SB。

FBI這幫孫子,調查著調查著就開始把個人情緒加進來了。

因為根據犯罪心理側寫師的推演,理察的形象完全符合一個罪犯的特徵,簡直不能再符合的那種。

1. 白人男性,社會較底層;

2. 大齡未婚,與母親同住;

3. 有「警察幻想」,還被警隊開除;

4. 家裡藏有大量武器;

活脫脫一個標準的美國loser形象,人到中年還始終沉浸在「中二的幻想」中,想要藉助這次爆炸事件成為英雄。

於是就憑著這麼個「犯罪側寫」,在沒有任何直接證據的情況下,FBI開始對理察進行非法監聽、跟蹤以及各種誘供。

整個調查過程,理察從一開始的各種配合到最後開始逐漸產生了自我懷疑和逆反心理。

因為他認為眼前的這幫警察都是算是自己的同事,能配合的他都會盡力配合。

然而在FBI眼裡,理察儼然已經就是個罪犯了,他們並不想去調查任何其它的炸彈嫌疑人,只是一味把所有精力放在了逼理察認罪上面。

雖然最終他在律師朋友的幫助下成功洗脫了嫌疑,但他對這個社會已經哀莫大於心死了。

他一直想成為一個FBI探員,但如今FBI探員竟然都是這樣的,憑感覺抓人,我想沒有什麼比夢想破碎更能打擊人的了。

美劇《犯罪心理》的大熱帶火了「犯罪側寫」這個新詞,我記得國內也有類似的作品,比如《心理罪》。

在這些作品中,從犯罪現場對罪犯進行心理側寫被描述得神乎其神,仿佛只要有了側寫報告就算是破案了。

但現實不是小說,同時符合「犯罪側寫」的人可能有很多,而且側寫報告也並非是萬無一失的,這只能作為輔助手段,並非是唯一手段。

側寫報告也無法作為法庭上的直接證據。

電影中,理察在面對FBI時說得那段話特別值得深思:

「我曾經以為聯邦執法部門是一個人渴求的最高使命。

但我不確定自己現在是否還這麼想,特別是在這一切發生之後。

那天晚上我只是盡了職責,也因此讓一些人倖免於難。

你覺得下次安保人員再看到可以包裹的時候,他或者她還會上報嗎?

我不覺得。

因為他們會看著這個包裹,然後想:我是否會成為下一個理察·朱維爾?

這樣還怎麼保證人民的安全呢?」

我想這也正是東木老爺子想借這部電影對媒體和執法機關說的話。

因為事件的不少親歷者都還在世,因此這部《理察·朱維爾的哀歌》拍攝得極還原。

理察在經歷了FBI和媒體88天的調查後最終擺脫了嫌疑。

雖然洗脫了罪名,但在美國政府和美國媒體這兩大勢力的夾擊下,理察仍然是普通人心中的頭號嫌疑人。

直到2003年,爆炸案的真兇埃裡克·魯道夫因其它罪名被捕,在辯訴交易中他供述了在亞特蘭大奧運會中的罪行,朱維爾身上的汙名才徹底清除。

事實上,這部電影的英文原名只是叫做Richard Jewell(《理察·朱維爾》),但國內在翻譯電影名字的時候卻翻譯成了《理察·朱維爾的哀歌》。

不知道翻譯片名的譯者是不是有意的,因為電影中最後理察確實洗清了罪名,並不能算是悲劇結尾。

但我想說,這個譯名簡直是太貼切了!

因為國內真的發生過這樣的事情,而且事件影響至今。

這便是2006年末發生在江蘇南京的「彭宇案」。

南京市民彭宇陪同一名老太太去醫院檢查,結果被老太太以及其家人認定是肇事者被告上法庭。

鼓樓區人民法院受理了此案並判定彭宇敗訴。

該法院法官一句「不是你撞的你為什麼要去扶」(此處存疑,也有認為這句話不是法官所說,而是媒體杜撰的)被社會廣泛討論。

從此「扶老太太」成為了一個奢侈的詞彙。

該案的影響不可謂不大,甚至有人覺得這個案件使得國內道德倒退了至少50年。

有沒有50年我不知道,但我必須承認最起碼現在我如果在路上遇到了類似的事情,我是不敢去扶的。

但如果換做是這個事件之前,我想應該會扶,畢竟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扶老太太過馬路」。

在兒時的笑話寶典中,小明還曾經多次因為「扶老太太過馬路」而遲到呢。

難道這個案子發生之前就沒有人撞老太太嗎?

或者說這個案子發生之前就沒有老太太訛人嗎?

並不是。

但那些個別的案例對社會都沒有造成過如此大的影響。

其實,到現在為止,在這個案件中,

彭宇到底有沒有撞人已經不重要了,

老太太到底有沒有訛人也已經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處理此案的法官將彭宇對傷者的救助行為作為證據來採納,如此草率的判定不僅不符合《證據法》而且還導致了從此之後沒有人再敢去救助傷者。

這不得不說是整個人類文明的哀歌。

END

相關焦點

  • 《理察·朱維爾的哀歌 》
    《理察·朱維爾的哀歌 》。一、電影簡介:《理察·朱維爾的哀歌》(Richard Jewell)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的劇情片,該片改編自《名利場》雜誌1997年的一篇同名報導文章,講述了亞特蘭大奧運會的安保人員理察·朱維爾發現奧林匹克公園有炸彈,阻止了悲劇發生,卻遭錯誤指控的故事。
  • 《理察 朱維爾的哀歌》:美國主流意識形態的隱蔽表達
    《哀歌》是基於真實事件改編的作品,講述了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爆炸案中,保安理察 朱維爾(下簡稱朱維爾)從發現炸彈救人成為英雄,到被媒體、聯邦調查局懷疑成為罪犯,最後在律師朋友的幫助下洗脫罪名的故事。
  • 《理察·朱維爾的哀歌》:被逼上絕路的好人
    《理察·朱維爾的哀歌》劇照美國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新片《理察·朱維爾的哀歌》由華納兄弟出品,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在年末登陸美國院線。自2014年的《美國狙擊手》起,九旬的老爺子基本保持一年一片的速度,選取貼切的人物和事件,穩定地輸出他對當下現實的看法。
  • 平民英雄的至暗時刻——《理察·朱維爾的哀歌》
    今天聊聊電影《理察·朱維爾的哀歌》。 《理察·朱維爾的哀歌》改編自真實事件。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期間,在百年奧運公園發生一起爆炸案件。原本炸彈被放置在人員密集地區,索性只造成兩人死亡、110人受傷,傷亡數字大減得益於理察·朱維爾。
  • 《理察·朱維爾的哀歌》理察
    2018年聖誕檔才上映了《騾子》,2019年聖誕檔又有了新片《理察·朱維爾的哀歌》上映。影片改編自真實事件,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時,身為保安的理察·朱維爾在公園發現了炸彈。雖然炸彈還是爆炸了,但是由於理察和警察們在此之前儘可能疏散了人群,從而減少了傷亡。然而理察還沒當幾天英雄,就被懷疑是爆炸案的主謀。
  • 東木老爺子導演的《理察·朱維爾的哀歌》
    :驚世疑案(港) / 李察朱威爾事件(臺) / 美國噩夢 / 理察·朱厄爾 / 理察·朱厄爾的悲歌 / 理察·朱厄爾的歌謠 / 理察·朱維爾的歌謠 / 理察·杰威爾的歌謠 / The Ballad of Richard Jewell / American Nightmare / American Nightmare: The Ballad of Richard JewellIMDb
  • 電影《理察·朱維爾的哀歌》
    《理察·朱維爾的哀歌》汙名化新聞從業女性?  現年89歲的大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的《理察·朱維爾的哀歌》,主人公是2007年去世的一位名叫朱維爾的保安。1996年美國亞特蘭大奧運會期間,他在百年奧林匹克公園內發現一枚炸彈後,第一時間通知警方,並且幫忙撤離附近人流。
  • 《理察·朱維爾的哀歌》曝最新特輯
    《理察·朱維爾的哀歌》曝最新特輯 《理察·朱維爾的哀歌》將於2020年1月10日全國藝聯專線上映。
  • 《理察•朱維爾的哀歌》︱ 平民英雄的無奈
    >影片《理察·朱維爾的哀歌》是一部改編自真實事件的影片,影片講述了在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林匹克百年公園中心廣場發生一起爆炸事件,名叫朱維爾的保安在該事件中迅捷的反應避免了造成更大的損失,他一時間成為社會各方關注的英雄。
  • 《理察·朱維爾的哀歌》上映 四大看點全揭秘
    《理察·朱維爾的哀歌》上映 四大看點全揭秘 《理察·朱維爾的哀歌》曝光「正義降臨」版預告 時長:00:30 來源:電影網
  • 《理察·朱維爾的哀歌》小人物的哀歌,大潮流的衰頹
    看過了《騾子》,再看這部《理察·朱維爾的哀歌》,只覺得拍電影才是東木老爺子的終極歸宿。·朱維爾的哀歌》中,直接將槍口對準當權者,火力全開。1電影改編自1996年的真實事件,亞特蘭大奧運會時,做保安的理察·朱維爾在公園發現了炸彈,因為及時處理,大大減少了傷亡。理察成了英雄,一時風光無限。但轉變也來的太快,他被FBI懷疑是爆炸案的主謀。
  • 好電影-理察●朱維爾的哀歌
    理察·朱維爾的哀歌Richard Jewell(2019)毀謗與良知-理察·朱維爾的哀歌, Richard Jewell發行: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導演:Clint Eastwood 克林特·伊斯威特主演:Sam Rockwell 山姆
  • 理察·朱維爾的哀歌
    《理察·朱維爾的哀歌》是一部讓人振奮的電影。電影講述的是保安理察·朱維爾的故事。但是在媒體的歪曲報導和FBI不公正的調查之下,理察·朱維爾從英雄成為了爆炸案嫌疑犯。他和他的律師沒有屈服,奮起反抗,從輿論和體制的籠罩中掙脫了出來,獲得了清白與尊嚴。說起個人反抗集體,人們普遍會想到《諜影重重》那樣的智力博弈和精彩打鬥,但這部電影卻沒有那些讓人熱血的兩方較量。
  • 豆瓣8.3分冷門佳作《理察·朱維爾的哀歌》:莫讓英雄寒了心
    《我不是藥神》是這樣,《理察·朱維爾的哀歌》也是如此。》這部電影改編自1997年發表的同名報告文學《理察·朱維爾的哀歌》,說的是保安員理察·朱維爾遭受污衊後沉冤得雪的故事。這本來應該是件挺光榮的事情,可誰會想到,在短短幾天內故事就發生了翻轉。一個自稱凱西的女記者為了製造輿論吸引眼球,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公開報導理察·朱維爾是FBI的頭號嫌疑人。緊接著,其他各地的媒體為了流量和點擊率,紛紛轉載這篇報導,一夜之間理察·朱維爾從一個英雄變成了一個恐怖分子。而整部電影,記錄的就是理察·朱維爾從蒙冤到解除嫌疑的心酸故事。
  • 《理察·朱維爾的哀歌》利益面前人性算什麼~
    東木老爺子這次選擇了真實事件改編,透過這個典型事件,如果不是片尾字幕提示的事件原型人物,我們應該也很難去相信:朱維爾是無辜的看看他,一身肥肉,年紀不小還是單身,沒有穩定工作,偷稅漏稅,偏執且固執,典型的loser,空有一個當警察的夢想,符合我們印象中反社會人物形象,加上人一貫的獵奇和先入為主心理,你我會認可他是一個英雄嗎
  • 電影《理察·朱維爾的哀歌》曝「直指人心」預告
    網易娛樂1月6日報導 由好萊塢傳奇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改編自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爆炸案真實事件的高口碑佳作《理察·朱維爾的哀歌》將於1月10日全國藝聯專線上映。
  • 《理察·朱維爾的哀歌》:權力是難以招架的誘惑,更是把雙面刃
    但在他的新作《理察·朱維爾的哀歌》(Richard Jewell)裡,英雄的信念反而加速了自身的殞落。·朱維爾的哀歌》。 《理察·朱維爾的哀歌》真相與正義的界線 眼尖的觀眾,或許會注意到沃森辦公室的海報寫著 比起恐怖主義,我更擔心xx。 理察的遭遇成了這句話最好的明證。
  • 英雄還是罪犯:理察·朱維爾的哀歌
    理察·朱維爾是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的安保人員,在亞特蘭大爆炸案中,因為發現了炸彈疏散了人群而成為了英雄,然而短短幾天後因為媒體的渲染,他又成為了頭號嫌疑犯。「正文字數3900字,可能有些長,閱讀需要十分鐘」《李察朱威爾的哀歌》是一部電影的名字,但是理察·朱維爾事件是真實發生的事件,電影內容就是根據這個事件改編的,基本按照真實事件去拍攝的,非常簡單的內容,去除掉爆炸案的歷史事件不談,整個事件實際反應的是,媒體,一群所謂自由的媒體,公開言論民主的社會,在不負責任的報導之下如何把一件事情從白到黑
  • 《理察朱維爾的哀歌》看當年病態的社會,聊這場哀歌被誰奏響
    「哀歌」繼續著東木一貫 「平鋪直敘」的導演風格還原了一場調查災難,這場案件涉及聯邦調查局、新聞媒體、人權法案等多方面問題,一時間「朱維爾症候群」成為了新聞版面和法律修正案的熱門詞彙,引發了美國社會的人權大討論。
  • 《理察·朱維爾的哀歌》持續熱映,獲贊「偉大的電影」
    傳奇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最新力作《理察·朱維爾的哀歌》正在全國藝聯專線熱映,獲得了貓眼9.0,淘票票8.9,豆瓣8.3,新浪大V推薦度94%的超高評分。電影改編自真實的1996年亞特蘭大爆炸案,雖然是24年前的事件,但反觀當下依舊引爆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