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梁山一百零八好漢中,阮氏三雄中老大阮小二綽號「立地太歲」,在梁山好漢中排名第二十七位,梁山四寨水軍頭領第四位;老二阮小五外號「短命二郎」,在梁山中排第二十九;老三阮小七,綽號「活閻羅」,是梁山英雄中排名第三十一,梁山水軍八員頭領第六位。
可是阮氏三雄起名起得就很奇怪,因為這三個小夥分明是親哥仨,卻不叫阮大郎、阮二郎和阮三郎,反而叫阮小二、阮小五和阮小七。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這是有說法的,且聽三僚起名齋一一道來:
一種說法是,他們的名字是根據在家排行所起。說是阮氏兄弟本來有七個,他們水性好,捉得魚很多,當然就惹當地惡霸、漁霸眼紅、嫉妒了,所以這些惡人就團結了一次,將阮氏七兄弟結結實實地收拾了一頓,在這場混戰中,阮氏兄弟戰死四個,只剩下老二、老五和老七,所以才有這樣的稱呼。
另一種說法是,他們名字是根據魚的重量起名的。
話說,阮氏三兄弟都出生在石碣村旁,是三胞胎,長相幾乎一模一樣。阮老爹肚子裡沒多少墨水,老娘也是目不識丁,所以一時沒給仨個娃起名。就這麼一晃十幾年過去了,阮老爹教會了三個兒子打魚的本領。
有一年冬天,阮老爹得了一種怪病,全身腫脹,痛苦不堪,轉輾反側,夜不能寐,請了好多郎中來把過脈都沒辦法。這可把老娘給愁得團團轉;三兄弟也是縱有全身本領卻不會醫病,眼巴巴地看著老爹在床上受苦。
這日,有個胖和尚來化緣,好心的阮氏兄弟熱情地給了他一缽素食。和尚吃完東西,說自己雲遊四海,對於傷寒雜症也略懂一二,施主何不讓我試試?
三兄弟一開始不願意,但想到出家人不打誑語,胖和尚看著也面善,極為真誠,就將和尚引到爹爹床邊。
和尚一看阮老爹的手已經腫成了蘿蔔,已經找不到脈象了。於是,從自己下巴拔了一根白鬍鬚,和尚倒捏著鬍鬚,認準一處扎了下去,頓時有黑血從老爹手腕冒出。看到這和尚行事這般魯莽,三兄弟就要動手攆他走,卻被在床上的老爹制止了,因為他覺得被扎了的手腕松爽多了。
放血後,和尚找到了脈,號了一會,捻了捻了花白的鬍鬚,半眯著眼說:「這位老人家,所受寒邪已經腎臟轉移到脾,故而全身浮腫、氣虛,偶爾會出現癰腫和筋脈攣急。」
阮氏三兄弟聽後,眼睛大放光彩,「準也,神也!可有得醫?」
和尚說:「有得醫,但需要一味藥引,這藥引可不是一般人能弄到。」
聽和尚這麼一說,三兄弟直言:「甚藥引,這般珍貴?就是王母的蟠桃,我們也去摘它一筐給爹爹治病!」
和尚說藥引也不是蟠桃,是一種叫「泥裡鑽」的鯰魚,這魚紅須,黃腹,棕尾。
三兄弟有點暈了,平時捉魚不在話下,可現在是隆冬季節,魚都扎在了泥底,網捉不到,怎麼辦?也沒辦法,阮家三個兒子於是各自下冰冷的泥水裡捉魚,經過半天的努力。三人都捉到了鯰魚。阮老爹大為感動,他於是趁此讓三個兒子把鯰魚稱一下,以重量為兒子取名。
大兒子的鯰魚二斤,所以叫阮小二;二兒子的鯰魚五斤,所以叫阮小五;三兒子的鯰魚最重,七斤,所以叫阮小七 。
這兩個說法都不靠譜,三僚起名齋認為吳用稱阮小五阮小七就是叫「五郎」「七郎」,這就說明阮氏三雄是按照家族排行來起名的。這種起名正能表現阮氏三兄弟是底層人,父母沒有文化。
就像朱重八、張九四和陳九四一樣,他們名字都是父母按照生日來取的,這在元朝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
文/口述:三僚起名齋廖炳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