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立與冷漠不僅體現在富人與窮人之間,而且體現在窮人與窮人之間

2020-10-11 白某觀文史

尼採認為「小孩」體現著沒有被既定價值左右和人為分判所約束的純潔:「小孩是純潔,是遺忘,是一個新的開端,一個遊戲,一個自轉的車輪,一個肇始的運動,一個神聖的肯定。」

基於此,韓國電影中「兒童」的形象也是自然人性的象徵,例如《流感》中的美日和《釜山行》中的秀安,體現了自然人性中的「憐憫心」。《寄生蟲》中,多慧和多頌體現了自然人性的無分別性。

多慧愛上貧窮的基宇,一方面是為了彌補缺失的關懷,另一方面說明在她的觀念中沒有形成貧富差等,在這點上她與父母不同。「氣味」在《寄生蟲》中是下層人的象徵,樸社長通過「氣味」判定人的階層,樸太太也因為司機金基澤的「氣味」而面露不悅。

多頌的觀念中沒有與「氣味」相連的社會分層概念,當發現司機、管家和 「傑西卡」有著同一種氣味時,只是天真地說出自己的新發現。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個體的成長,理性逐漸被開發,繼而產生分別心,意識到好壞、貧富、善惡的差別。理性是人類獨有的「潛能」,只有人類能用理性思考自身的存在和叩問人生的意義。

歷史上的「軸心時代」將思考延伸至意識的邊界,奠定了人性中的尊嚴、道德等崇高價值觀。20世紀始,科學界實證主義和工具理性興起,影響到人的思維方式,導致人生的意義被剝離,古典人性中崇高的價值被消解,自然人性中的善與美被遮蔽。

「現代人漫不經心地抹去了那些對於真正的人來說至關重要的問題。只見事實的科學造成了只見事實的人。」隨之而來的是人的物化、人與人關係的異化,整個社會崇尚消費主義、金錢至上的原則。

存在意義的剝離導致「單向度的人」,人與人關係的異化導致與他人的對立和「寄生」現象的產生。

影片中富裕的樸氏夫婦缺乏更高的精神追求和人道主義關懷,他們囿於自我的家庭和階層,缺少對他人的同理心。他們的「善良」流於表面,掩蓋著虛偽與利己。

樸氏夫婦做事的出發點在於「對己有利」,他們會精準地衡量所聘用的每一個人的「價值」。他們並沒有把身邊的人當成與自身平等的個體,而是將其視為「不能越界」的僱傭者。

「美國貨」在劇中象徵著上流與高端,樸太太喜歡給兒子買美國貨,不論印第安裝備還是帳篷,就連基婷偽裝的芝加哥藝術理療系留學生「傑西卡」也為其爭取到高昂的鐘點費。

金基宇一家人正是抓住樸氏夫婦的這一弱點來步步逼近,從而實現他們的「寄生」計劃。貧窮的金家為了物質而喪失道德底線,他們不斷擴充自身多餘的欲求,視樸家為金錢的化身,獲利的源泉。

基宇最先通過偽造名牌大學文憑進入樸家,隨後基婷扮演的「傑西卡」獲得樸太太的信任,接著用計除掉前任司機,並通過「信任鏈條」引薦金基澤。最後,忠淑靠一張「高端」家政明信片成功上位。

影片中人與人之間的對立與冷漠不僅體現在富人與窮人之間,而且體現在窮人與窮人之間。金基宇一家人與雯光夫婦形成利益衝突,為了獲得在豪宅中的「寄生權」,兩個家庭無法共存,在相互的爭鬥中雯光被誤殺,這一事件導致雯光丈夫內在人性的徹底喪失。

除了多慧和多頌,影片中的每個人都異化為盧梭所謂「墮落的動物」,在當下生存的境遇中遺忘了內心的道德律,丟失了生而為人的尊嚴,就連原始存在的「憐憫心」也遭到現代化工具理性的克制與擠壓。

如此便加劇了社會環境的惡化:富人偽善,窮人狡詐,弱者卑賤,強者貪婪。這樣的環境反過來又會塑造人性,可以預測未來的多慧就是現在的樸太太,樸社長就是長大後的多頌。

這種惡性循環使人與人之間原本溫情的連接被異化為相互的「寄生」,為了各自的利益損害他者,導致仇恨與衝突的產生。為了解決這種現代性的人類生存困境,應該尋求人際間從「寄生」到「共生」關係的範式轉變。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白某觀文史

相關焦點

  • 窮人與富人之間的道理,你早該知道的
    富人到底是如何幫助窮人改變的?馬上點擊觀看!看完電影,或許你會有所疑問:把房間整理得有條不紊就能致富了?! 表面上,富人只是在幫助窮人整理房間,疊被子、疊衣服,打掃清灰、丟垃圾,讓房間變得整潔。但實際上,富人希望幫助窮人改變的,不僅僅只是房間的環境,更是亂糟糟的人生。
  • 《寄生蟲》窮人與富人是對立統一的存在,解讀韓國社會問題的本質
    關於這部電影,不少解讀都是關於導演攝影的技巧,故事內容等等,在我看來,一個國家有富人,就會有窮人,兩者是對立統一的存在,既然導演刻意安排出現,那一定會有其中的道理。本文將從三個角度來深度解讀窮人與富人之間的社會問題,在第四部分,予小草說電影會結合全文,談談窮人與富人兩者之間的問題帶來的幾點現實啟發。
  • 韓國電影《寄生蟲》故事情節簡單明了,窮人和富人的階級對立
    《寄生蟲》的故事其實很簡單,窮人和富人的階級對立。故事從窮人一家四口的生活展開,到兒子成為了富裕一家大女兒的家教,再通過一些小伎倆讓自己的姊妹和父母一步步替換了原本給富人提供效勞的司機和管家。其次,這部電影表達了兩個觀點:第一個,富人註定富,窮人必然窮。
  • 奧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蟲》,拷問了富人的道德和窮人的欲望
    更重要的是,電影《寄生蟲》拷問了富人的道德和窮人的欲望,揭示了富人和窮人是怎樣演變成寄生蟲。富人的優越感和窮人的鄙視,更是顯而易見。就連富豪家的小兒子對氣味極其敏感,他發現:這四個人身上有一樣的味道。氣味都成了富人和窮人之間的一道鴻溝。
  • 《上流寄生族》影評|窮人富人都是病態社會的犧牲品
    窮人之間互相抓把柄,為爭奪寄生族位置而鬧出人命,再衍生出對富人不經意間流露對窮人體臭鄙視的仇恨,最終化為暴力血腥的刺殺。窮人一家「不是善良才有錢,而是有錢才善良」和典型描繪貧富差距的電影不同,《上流寄生族》中的富人沒有猙獰醜惡的面孔,而是非常善良、輕信身邊熟人所說的一切,大大方方、不假思索地將偽造信息的窮人一家納入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從未懷疑兩位家教、家庭司機和管家之間的聯繫。
  • 《寄生蟲》:窮人與窮人在爭搶資源的時候也會拼命,打得不可開交
    貫穿始終的貧富對比仿佛時刻在提醒著,這不僅僅是電影這是身邊的事,窮富都是相對的,面對比自己富有的,就變成了了窮人家庭的樣子,而面對比自己貧窮的,卻變成了富人家庭的樣子,人們有時是寄生蟲,有時卻是宿主。在這部電影中,階級差別非常分明。一邊是四口勉強居於滿是蟑螂、燈光灰暗、只能蹭網的半地下室,一邊是四口和女傭生活在寬敞的別墅,光鮮至極。
  • 《寄生蟲》:是窮人對富人的寄生,還是富人對窮人的寄生
    《寄生蟲》中有著雙重寄生關係:窮人在樸家的寄生;樸氏夫婦對僱傭者的寄生。「寄生」是人際間關係的異化,其深層原因在於:人生意義的剝離;崇高價值的消解;自然人性的遮蔽。對於這種人性的危機和生存困境,應該尋求從「寄生」到「共生」關係的範式轉變:擴充自然之善和重建崇高的價值觀。
  • 富人定律:沒有富人思維,再努力都是窮人!
    沒有富人思維,再努力都是窮人! 這可以說是一條富人定律,因為人與人之間,雖然都擁有幾乎同樣的身體條件,也可能會付出同樣的努力,但不同的思維卻會造就不同的結果——窮人和富人。
  • 每次看完國產劇中窮人的生活,對不起!是我不配當窮人
    每次看完國產劇中窮人的生活,對不起!是我不配當窮人2019年一部韓國電影在各大電影節上大放光彩,一舉拿下了多項獎,不僅拿下了金棕櫚最佳影片獎,今年也是拿下了奧斯卡最影片獎,足以可見,此片的質量有多好,而看了此片的人,也對影片有著很不錯的評價。
  • 窮人家的孩子和富人家的孩子,最大的區別是這個
    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時候,事實上很多孩子之間的差距也越來越大。有人說富人家的孩子是因為有錢,所以也才比窮家的孩子有出息,當然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富人家的孩子可能有一個規劃的更好的未來。然而事情也不是絕對的,有時候窮人家的孩子也能夠規劃的非常的好,以後也會有出息。
  • 富人的《變形計》,窮人的《變心計》。
    對於富人家的孩子可以變好,這當然是一件很不錯的事情,但是反觀窮人家庭的孩子,從變形計結束以後,有很多已經無法再適應自己本來生活的環境,甚至變得嬌縱,蠻橫無理,對自己生活的環境表示不滿,富人的一場遊戲,窮人卻把它當真了,他們把那些頑劣的公子哥變得順從,但是也把那些本來天真無邪的孩子通過物質的薰陶變得失去自我。
  • 窮人與富人之戰:《寄生蟲》與奉俊昊電影
    雖然他們兩家人算不上完全的同一階級,但是相對於樸家來說,他們都是寄生蟲,都是窮人。在《寄生蟲》裡,真正的鬥爭,是發生在窮人之間的。《寄生蟲》是那種人人可取所需的電影。富人們看到了,會琢磨一下自己家裡的傭人靠不靠譜,自己是不是也正在被寄生著,然後再對窮人生出一些悲憫之情;窮人們看到了,會感慨一下貧富差距所帶來的不公,甚至會同情一下自己的境遇,然後再對富人生出一些怨恨之意。階級問題,是個太普遍的問題,也是大學學習社會學出身的奉俊昊,自從拍電影以來就在關心的問題。
  • 彌補四大差距,激活富人思維,跳出窮人階層!
    彌補四大差距,激活富人思維,跳出窮人階層!無論現實生活還是網上,我們都會經常聽到有人抱怨,自己拼命工作,可一年到頭卻賺不到多少錢,而那些有錢人輕輕鬆鬆就賺得盆滿缽滿,社會實在是太不公平了。其實,並不是社會不公平,而是你與有錢人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只有彌補這些差距,才有可能成為有錢人。那麼,具體而言,窮人與有錢人的差距到底在哪裡,又如何才能成為有錢人呢?
  • 富人不願意幫助窮人,低賤的文人給他們找藉口
    聽說喜歡讀書,喜歡思考的人,都關注了這個號雜談與時評導讀:有錢人不願意幫助窮人,是因為富人從骨子裡就瞧不起窮人。其實,不幫就不幫吧,千萬別找什麼藉口。最反感的,有些低賤的所謂文人,總是喜歡去拍富人的馬屁,挖盡心思給富人去找不能幫窮人的藉口。
  • 窮人窮,真的是因為窮人思維嗎?
    一個來此地散心的富人看他窮,很可憐就想幫他。於是送給窮人一頭牛,讓窮人好好開墾荒地,用心耕種,春天的時候撒上種子,秋天到了就可以有個好收成,不用再過苦日子。富人離開後,窮人的生活充滿了希望,他滿懷激情地去開墾荒地,揮灑汗水,為了未來而奮鬥。
  • 一堵長十公裡高3米的「恥辱之牆」,將窮人富人劃分清楚
    在1980年開始動工,最初是出於安全問題的考慮,因為在貧富交接區往往會出現很多「法外狂徒」,而現在這堵高達三公尺將近十公裡長度的牆,成了富人與窮人的鴻溝,成了被「秘魯恥辱牆」隔絕的貧民窟人民心中永遠的痛。「秘魯恥辱牆」只會讓貧富懸殊不斷加大這堵牆的一邊是街道林立,環境良好,基礎設施完善的現代化大都市,另一邊是尚未開發,環境簡陋,惡劣的貧民窟。
  • 為何「窮人」和「富人」差距大?改正這3個缺點,還有翻身的機會
    為何「窮人」和「富人」差距大?改正這3個缺點,還有翻身的機會要說社會上經常討論的話題,自然有「窮人」和「富人」的一席之地。特別是很多新聞只要是帶上王健林。馬化騰、馬雲等成功人士的名字,就能夠收穫不錯的討論量,可見大眾對於「富人」的一舉一動也是非常關注的,好奇他們私下的模樣。可以說,「窮人」和「富人」就是相互對立面,一個代表著城市光鮮亮麗,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樣子;一個代表的是城市貧窮落後的角落,給世人感覺大多都是髒亂差的模樣。
  • 窮人缺什麼 (3)
    物質是第一性的,物質是基礎,如果物質的歡樂還僅僅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生活方式,它就會成為人的基本需求,成為一種強烈的誘惑。要超越物質,首先得擁有物質。這一點對窮人來說,顯然更難。常常有一些孩子,捉了小生命來玩。
  • 窮人富人的真正差距,其實不是資產,電影《1942》解釋得很清楚
    不,你錯了,有錢人的快樂你根本想像不到……優路教育認為,其實窮人和富人之間的差距,並不是資產,只有一點才是最關鍵的,馮小剛導演的電影《1942》中,男主演張國立的一段臺詞,就將這點解釋的淋漓盡致。短短二十秒的對話,非常值得人深思,表面上看起來反映了長工的忠心耿耿與主僕情深,也反映了老東家的豪氣幹雲,但從更深層次來講,這其實反映了富人與窮人的根本差距,在思維與認知層面上。
  • 《頂樓》:年少窮人,不顧一切擠進富人圈,值得嗎?
    《頂樓》主要是圍繞著窮人與富人之間的矛盾而展開,在這部劇裡,窮人處於一種弱勢的地位,嚴格來說,他們本身並沒有太大的過錯,讓富人們認為他們有錯的也只是因為他們的資質太過於優秀,有一種要搶了他們資源的勢頭,所以那群表面上已經什麼都有的富人,利用自己財力上的優勢,對窮人進行了一系列的打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