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家族信息點擊進入
鍾
氏
家
族
出自姬姓, 伯州犁居 鍾離故曰鍾離,即鍾氏, 鍾子期即其後。
源於贏姓,為複姓鍾離所改。出自周王朝時期 伯益後人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周王朝初期, 周武王姬發將遠古東夷族首領伯益的後人封在鍾離邑,後建有 鍾離國,亦稱童鹿國,是一個很小的諸侯國,子爵,國君稱鍾離子。鍾離國最初的國址在山東地區,後來在東周初期遷到淮河中遊流域(今安徽蚌埠)。到了春秋中期,鍾離國被強大的楚國在周景王姬貴七年(楚靈王熊虔三年,公元前538年)攻佔,鍾離國滅,楚靈王分改鍾離國故地為濠州、舒城,鍾離子被迫成為楚國的下臣。後楚靈王又允許其復國,但成為了楚國的附庸小國,鍾離國君的爵號降為「君」,國境限於鍾離城一帶(今安徽蚌埠小蚌埠鎮雙墩村)。
源於 羋姓,楚公族鍾建封於 鍾吾國,其後為鍾吾氏,後簡寫為鍾氏。東周時鐘吾子爵封地,建立「鍾吾國」,在今江蘇新沂市。宿遷為鍾吾子國,後歸附楚國。公元前512年鍾吾國被併入 吳國。 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1年),又被楚國奪回。
源於 羌族和 吐谷渾部落等,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西漢甘肅臨洮的鐘羌,以族名漢字音譯為姓。
北魏高祖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執政時期,有羌族人內附,北魏孝文帝特賜其姓鍾氏,全名為鍾豈。其後裔子孫世代為鍾氏至今。 秦漢以後,北方部落逐漸強大,不斷南侵擴張,到魏晉南北朝時,北方戰火連年不斷,中原政權頻繁更迭,北方民族大批進入中原,中原百姓南遷東移,南北朝北魏吐谷渾部落的羌族、唐朝川北岷山的羌族中均有鍾姓
起源五源於 畲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少數民族中鍾氏最多的是畲族,傳說是高辛氏後裔伯夷的後代。傳說,畲族的始祖盤瓠生有三子一女,三子分別姓盤氏(盤庚)、藍氏(藍光輝)、雷氏,一女名叫龍郎公主。後來,有一個叫鍾志深的漢族青年入贅,與龍郎公主結婚,因而由漢族改為畲族,並將漢姓鍾氏帶入畲族,鍾志深遂成為畲族鍾氏的始祖。 隋朝嶺南臨賀的俚人有鍾姓,臨賀大概在今廣西鐘山和賀州地區。畲族鍾姓的先民,這些少數民族與漢人長期混居,逐步同化,漢化程度較高。
畲族鍾氏一族主要分布在閩、浙、贛、粵、桂數省之地。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蒙古族鍾吉氏,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撫順(今遼寧撫順)、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onggi Hala。
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鍾吉氏所冠漢姓即為鍾氏。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宗佳氏,亦稱周佳氏,或音譯作鍾吉氏,滿語拼音為Jonggiya Hala,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輝河(今黑龍江上遊或嫩江一帶),後多冠漢姓為鍾氏、周氏等。
⑵.滿族覺羅氏,滿語為Gioro Hala,後有冠漢姓為鍾氏者。
源於彝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彝族鍾氏,源出狄俄米安家支的鐘裡氏、鍾拉氏。後在名時期的改土歸流運動中省改為單字漢姓鍾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 裕固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裕固族,起源於唐朝時期遊牧在鄂爾渾河流域的回鶻民族,祖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紀的丁零、公元四世紀的鐵勒和居住在色欏格河和鄂爾渾河流域的回紇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該民族曾稱自稱為「撒裡維吾爾」。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據其本民族的意願,確定以同明朝時期的稱謂「堯呼爾」諧音相近的「裕固」(漢文富裕鞏固之意)為民族稱謂。1954年2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在甘肅省建立了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裕固族鍾氏,源出賀郎格家部落鍾鄂勒氏族,世居甘肅南部,在清末民初改漢姓為鍾氏。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在今白族、回 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鍾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漢晉南北朝時鐘姓已經向東播遷到江浙皖贛、中原地區,其中穎川鍾氏後來成為全國各地鍾氏的主要來源。
隋朝時由於嶺南 俚人的鐘姓在廣西和湖南交界地區的勢力,隨後兩廣地區的鐘姓發展迅速,當地的土著均紛紛加入漢族。唐朝時兩次中原南下移民福建。宋元明時鐘姓實際已經成為南方的著名姓氏。
宋元明600餘年,鍾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南方遷移。中國重新形成了以江西為重心的南部和東南部鍾姓人口聚集區。
從清乾隆帝開始,閩、粵鍾氏陸續有人遷入臺灣,後又有人遷往海外。
「知音遺範」典出鍾子
期的故事。鍾子期,春秋時楚國人,精於音律。 俞伯牙乃春秋著名琴師,二人不期相會,伯牙鼓琴一曲志在高山,子期聽而知之,再一曲志在流水,子期聽而知之。子期死,伯牙謂世無知音,乃絕弦破琴,終不復彈。
「越國流芳」源自 鍾紹京。鍾紹京,唐代 興國人(當時屬贛縣,後析出)曾是 唐睿宗的宰相,中宗時任官苑總監,後輔佐唐玄宗剷除 韋皇后與武則天之侄武三思組成的篡權集團,為其後唐室中興立了大功,族譜雲「平內難」即指此事。因此,鍾紹京當即拜為 中書令,加 光祿大夫,封越國公。這種職務後世均稱為宰相。據查考,鍾紹京是江南的第一位宰相。「越國流芳」即頌揚鍾紹京之風範。
「墨瀋流芳」表的是鍾繇。鍾繇是三國時期魏國大傅,著名書法家,尤善於正、隸,與胡昭並師劉德升草書,世傳「胡肥鍾瘦」。贛南鄉賢鍾兆麟在《鍾氏三修族譜》新序中稱鍾繇書法「飛鴻舞鶴,舉世稱為絕筆」,前敘鍾紹京則是鍾繇的第十五世孫,也是書法家,因書法而入仕,專門為朝廷題寫宮殿門榜匾額。「墨瀋流芳」源此。 [7]
郡望
潁川郡:戰國時期秦國滅韓國後,以所得韓地於秦王 嬴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一帶地區。東魏時期遷治潁陰(後為長社,今河南許昌)。隋、唐兩朝為許州潁川郡。
竟陵郡:秦置郡,治所在今湖北潛江西北.西晉時分江夏郡置,治所在石城(今湖北鍾祥)。南朝宋相當今湖北鍾祥、天門、京山、潛江、沔陽等縣地。 [8]
堂號
潁川堂:以望立堂。
竟陵堂:以望立堂。
四德堂:春秋楚國、鄭國交戰的時候,楚國鍾儀被鄭國俘虜獻給了晉國。晉國公贊他不忘本是仁,不忘舊是信,無私是忠,尊君是敬。他有這四德,給他的大任務必定能辦得很好。」於是晉景公以對外國使臣的禮侍他,叫他回楚國談判和平。 [4]
宗祠楹聯四言
望居長社;
源自鍾離。
——佚名撰鍾姓宗祠通用聯。全聯典出鍾姓的郡望和源流。
千秋士表;
一代人師。
——佚名撰鍾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晉代 御史中丞 鍾雅,官御史中丞,直法繩違,敢於制裁違法犯罪者,忠心侍衛天子,以身殉職,追贈 光祿勳。下聯典指東漢學者 鍾皓,隱居在 密山,以詩律教授,門徙千餘人。與 陳實、 荀淑、韓韻並稱為「 潁川四長」。
飛鴻舞鶴;
流水高山。
——佚名撰鍾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 鍾繇,工書法,書若飛鴻戲海,舞鶴遊天,形成了由隸入楷的新貌。下聯典指春秋時楚人鍾子期精通音律,善辨琴。 伯牙鼓琴,他能分辨是志在高山還是志在流水,因被伯牙引為知音。
書成舞鶴;
孝足感烏。
——佚名撰鍾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三國魏·鍾繇事典。下聯典指宋·鍾伷,性至孝,父喪盡哀,有群烏鳴墓前,人名其墓曰:「感烏堂」。
詩書悅性;
山水知音。
——佚名撰鍾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東漢·鍾皓,隱居密山,以詩律教授,門徒千餘人。下聯典指春秋·鍾子期聽俞伯雅鼓琴,有高山、流水之音。
潁川世澤;
詩書家聲。
——佚名撰鍾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南朝梁·鍾嶸,作《詩品》。下聯典指三國魏·鍾繇,書法大家。
潁川世德;
大傅家聲。
——佚名撰鍾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鍾氏宗祠「潁川堂」聯。
在家敬孝;
為國盡忠。
——佚名撰鍾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成都市 柏合鎮萬畝 梨園村鍾家大瓦房「琴墨堂」聯。
五言
高山流水第;
舞鶴飛鴻家。
——佚名撰鍾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春秋楚·鍾子期事典。下聯典指三國魏·鍾繇事典。
聯苑稱聖手;
藝壇號 全才。
——佚名撰鍾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清代廩生 鍾耘舫,長期從教,工詩文辭。尤以聯語名於後世,被譽為「長聯聖手」。著有「振振堂集」。下聯典指清代女文化名人鍾若玉,能詩、工書、善畫。說者謂:「其詩宗 韓柳,字效鐘王,畫臨雀白,閨閣中不易得之全才也。」。
穎川列四長;
龍南號一峰。
——佚名撰鍾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東漢學者鍾皓事典。下聯典指元代 雷州學正 鍾柔。字元卿,龍南人。篤學,融貫經史,下筆千言。晚授於鄉,從者數百人,鹹悅服,稱「一峰先生」。著有《諸經篡說》等。
潁川家風遠;
汀州世澤長。
——佚名撰鍾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 廣東省饒平縣 黃岡鎮鍾氏宗祠聯。
穎水千年秀;
川流萬載長。
——佚名撰廣東省 南雄縣 梅嶺山 珠璣巷鍾氏宗祠聯。
七言
金生 麗水千年秀;
重如 泰山萬古存。
——佚名撰鍾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鶴頂格嵌典繁體字「鍾」(鍾)姓的析字聯。
流水高山懷古調;
秋霜春靄觸孺思。
——鍾近光撰鍾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江西省萍鄉縣城關鍾氏宗祠聯。上聯典指春秋時楚國人鍾子期善於聽琴故事。下聯表示後代子孫對先人的追念,因古代子孫於春秋之季感於時令變化而祭祀祖先。
一曲琴音留太古;
八分書法冠群倫。
——佚名撰鍾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春秋楚·鍾子期事典。聯典指三國魏·鍾繇事典。
三年耀武群雄服;
一日迴鑾萬國春。
——唐·鍾謨撰鍾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唐代翰林學士、詩人 鍾謨集句聯。
四牧守受成李母;
兩夫人媲美王門。
——佚名撰鍾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東漢·鍾瑾四子事典。下聯典指晉·王渾妻鍾氏、其弟 王湛妻郝氏事典。
穎川名門出大儒;
越國世第仰書家。
——佚名撰鍾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東漢學者鍾皓事典。下聯典指唐代書法家 鍾紹京。
有客去遊丞相宅;
無人來訪孝廉船。
——宋·鍾伷撰鍾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江西省 龍南縣關西圍屋鍾姓宗祠聯。
十一言及以上
記室儒臣,掌文章以光上國;
金陵才士,中科甲而隱南山。
——佚名撰鍾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南朝 齊梁間文學批評家鍾嶸(469-518),齊梁間任安國令、西中郎、晉安王記室等職。所撰《 詩品》,品論漢魏以來一百多位詩人的作品,為五言古詩,作了總結。下聯典指宋代隱士鍾輻的事典。中科甲後隱居不仕。
墨沛毫端,擅飛鳴舞鶴之勢;
琴鳴指下,賞高山流水之音。
——佚名撰鍾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三國魏大臣、書法家鍾繇事典。下聯典指春秋時楚人鍾子期善辨琴。伯牙鼓琴事典。
荷籠承庥,仗祖宗在天之福;
恩明誼美,卜子孫奕世其昌。
——佚名撰鍾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江西省龍南縣關西圍屋鍾姓宗祠「荷恩堂」聯。聯以鶴頂格嵌「荷恩」堂號名。
潁地發祥,山水知音,系本 鎮平興事業;
川源瑞氣,鶴鴻書法,支分臺島振家聲。
——佚名撰鍾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臺灣省鍾氏「潁川堂」堂聯,聯以鶴頂格嵌「潁、川」堂名,表示鍾氏郡望。上聯「山水知音」,典指春秋時楚國人鍾子期善聽琴的故事;「鎮平」,典出本支鍾氏是由廣東 蕉嶺(舊稱鎮平)遷往臺灣的。下聯「鶴鴻書法」,典指三國時魏國大臣、書法家鍾繇。
功業煥唐皇,拜相封公,豫省惟吾先祖始;
賢聲昭越國,建祠肇祀,古城闢爾後人基。
——佚名撰鍾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 江西省贛州市衛府裡鍾氏宗祠聯。
章貢水環流,祠建古城瀠洄,秀抱雞心嶺;
崆峒峰聳翠,堂開衛湖則列,雲垂 馬祖崖。
——佚名撰鍾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江西省贛州市衛府裡鍾氏宗祠聯。
英饒士可思仲端世高應承汝元享象問學振邦良瑞起榮宗彥廷有國華揚祥開家自茂敬祖久詩昌」。
山東臨沂鍾氏字輩:「方起士相右繼成
宋朝時期,鍾姓大約有12萬餘人,約佔中國人口的0.16%,排在第一百位。鍾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佔中國鍾姓總人口的31.7%。在中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湖南、湖北、江蘇,這四省的鐘姓大約佔鍾姓總人口的83%,其次分布於安徽、四川、浙江、河南,這四省的鐘姓又集中了15%。鍾姓的重心在江南,中國已形成了以江西、湖南為中心區的南方鍾姓人口聚集區。
明朝時期,鍾姓大約有37餘萬人,約佔中國人口的0.4%,為明朝第六十二位大姓。宋元明600年中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鍾姓人口增長高於中國人口的增長速度,鍾姓人口純增長率是200%,比宋朝淨增加了25萬。這個超常的增加的數字與湖南地區的南方土著鍾姓大批漢化有關聯。江西仍為鍾姓的第一大省,約佔鍾姓總人口的39%。在中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廣東、浙江,這三省鍾姓大約佔鍾姓總人口的72%,其次分布於甘肅、湖南、安徽,這三省的鐘姓又集中了15%。
當代鍾姓的人口約624萬,排在中國第56位,大約佔中國人口的0.35%。在中國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於廣東、江西、四川、廣西四省區,大約佔鍾姓總人口的65%。其次在湖南、福建、重慶、浙江,這四省市的鐘姓又佔了19%。廣東居住了鍾姓總人口的26%,為鍾姓第一大省。中國形成了兩廣、湘贛閩、川渝三個鍾姓聚集中心區。在600年間,鍾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由東部向華南、四川遷移成為主流。在粵桂瓊、贛閩、浙江南端、湖南大部、貴州東南、湖北東南端、四川東南、黑龍江與內蒙古北段交界地區,鍾姓一般佔當地人口比例在0.6%以上,其中中心地區可達2.5%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3%,居住了大約64%的鐘姓人群。在雲南東部、川貴大部、重慶、湖南北部、湖北中部;安徽南部、浙江大部、江蘇南端、上海、臺灣,鍾姓在當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3%一0.6%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3.2%,居住了大約22%的鐘姓人群。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鍾姓歷代名人85名,佔總名人數的0.19%,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101位;鍾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22%,排在並列第九十一位;鍾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21%,排在並列第八十七位;鍾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26%,排在並列第七十七位。 [13]
鍾烈(公元前334年-公元前250年),鍾姓受姓始祖,戰國時期宋國末代君主 宋康王之子。公元前318年,宋康王自立為王后封烈公為「鍾邑大夫」。公元前286年,宋國滅亡,烈公逃到豫州鍾離山定居,因宋康王曾封烈公「鍾邑大夫」,所以烈公就以封地「鍾」為姓,成為鍾氏烈系受姓太始祖。
鍾離春,戰國時期 齊國人,她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才取勝的皇后。相貌奇醜無比,40歲了還沒有嫁人。於是她自己去見 齊宣王,陳述齊國危難的狀況,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後被 齊宣王採納,並立為王后。
鍾明亮,元代前期農民起義領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冬﹐在福建 汀州(今福建長汀)起義,至元二十七年﹐鍾明亮病逝﹐起義趨於失敗。
鍾繇(151年-230年),字元常,三國魏大臣、大書法家。潁川長社(屬今河南長葛)人。東漢末 舉孝廉,累遷廷尉正、 黃門侍郎。與晉 王羲之並稱「鐘王」。臨終時授子會曰:「吾精思學,學其用筆,每見萬類,皆畫像之,其專摯如此」。
鍾子期,春秋時期楚國人。精音律。相傳 伯牙鼓琴,他能分辨是志在高山還是志在流水,因被伯牙引為知音。他死後,伯牙在他的墓前彈了一次琴後就不復鼓琴。
鍾會(225年-264年),字士季,潁川長社(今河南省 長葛市)人。三國時魏國謀士、將領,曹魏大臣 鍾繇的兒子
鍾嶸,中國南朝文學批評家,字 仲偉,潁川長社(今河南許昌)人。曾任參軍、記室一類的小官。 梁武帝天監十二年(513年)以後,仿漢代「九品論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寫成詩歌評論專著《 詩品》,《 隋書·經籍志》又稱之為《詩評》。
鍾紹京, 鍾嶸之弟 鍾嶼的玄孫,唐代宰相、書法家、藏書家,善書直鳳閣,時號 小鍾。
鍾芳,(1476年-1544年),字 仲實、中實,號筠溪。是明代著名的學者、政治家,學問精而兼博,著作涉及政治、經濟、文化、醫學、軍事等領域。
鍾若玉(1737年-1802年),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女,字文貞,號元圃。工寫墨梅。畫臨 崔白,字學鍾、王,詩宗韓、柳。以鬻字自給,腕力蒼老,不類閨閣人書。晚依婿家藩氏,以訓女生為業。
鍾天緯,江蘇 華亭人,清代著名翻譯家,譯書數十種,著有《則足集》。
鍾榮光,廣東 香山人,清光緒22年加入 興中會,並創辦宣傳革命的報紙。1928年 嶺南大學收歸國人自辦,任第一校長。次年改任嶺南大學榮譽校長。
鍾世銘,直隸天津人,字蕙生。清光緒進士。光緒三十二年留學美國 哈佛大學,獲碩士學位。回國後,充直隸高等工業學堂英語教員、教務主任。1921至1925年間,先後任 北洋政府鹽務署署長、財務處長及總代長。後調任 奉天交涉員,未幾辭職。
鍾芳禮,清代廣西人,一說廣東花縣人。一說原名芳球。入 拜上帝會, 金田起義後,為御林侍衛。 鹹豐三年,在天京被封為丞相。
鍾穎,清代滿州 正黃旗人,愛額覺羅氏。曾充四川陸軍小學工程處提調,光緒三十三年繼任四川陸軍第三十三混成協統,兼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總辦。 辛亥革命後奉調入藏,為辦事長官。數年後回川。
鍾契夫,原名鍾西萍,1925年10月生,江西萍鄉人,中共黨員,經濟學家,生前歷任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 宏觀經濟管理教育學會會長、名譽會長,中國投入產出學會顧問, 中國數量經濟學會顧問。
免責聲明:本文只供參考。如果您對本文有任何專業領域的建議,我們強烈建議您獨自對內容的可信性進行評估,並諮詢相關專業人士。溫馨提示:《百家姓數據統計中心》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或有其它問題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網際網路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責編
讚賞
403人已讚賞
長按二維碼 查看更多家族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