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歲月》 第三百期 總300期 《世界鍾氏宗譜》
鍾永偉
無題
鍾永偉
霜降京畿天漸寒,霧霾散去日頭開。
最是武林高手在,清潔大地功夫來。
據1994年鍾瑞衍,鍾明炎等先生編撰之《楓林鐘氏宗譜》記載: 世傳鍾氏本微子啟之後微子因紂王無道剖比幹之心遂入祖廟抱祭器而去以存殷祀後周武王克商大封功臣先裔封於宋以祀其先王來見祖廟武王以客禮相待知不敢臣也嗣後桓工子孫宗伯仕晉生州黎仕楚食採鍾離昧長子名接公單姓始居穎川故郡曰穎川雲蓋為鍾氏發源祖數至大仁公有四五百世矣中間之祖屢屢標名無復詳實止於大仁公生固就公其間之略可得而傳焉大仁公在揚州歷仕歲唐因朝中亂遂於庚辰年父子分散流落萬成公在興各竹鄉有祖墳三十餘穴柏松一百餘根前有石人石馬至今存焉又遇亂分散一支本處一支在信豐一支在贛州法仁公移在瑞金塘背常德公移在覲江白虎村村又移寧化石壁令公助國唐封為銀青光祿大夫祖配謝氏封為一品夫人馬氏故日莽在汀州府衙堂太平福地後開汀州府將祖母墳平為府堂今有府志可考古蹟尚在秀公生七子長四一郎移在廣州四二郎移在漳州四三郎移在泉州四四郎移在汀州四五郎移在象洞四六郎移在廣福寺四七郎移在武平合族之發軔祖也四七郎為宋朝主事有功於國遂贈為紫金光定國公配鄭氏封為孺人上溯歷代名祖楚有鍾儀鍾建鍾子期與伯牙為友者又有作藩輔者太傳鍾鷂號元常是也寒松比操者御史鍾牙字彥胃是也鍾皓九闢不就至德可師子瑾好學慕古取法乎上唐朝以馗公武狀元郎宋朝以振公為龍元帝德公封為工部尚書十一郎封為光祿大夫毅齋二公任龍巖縣尉此皆古志所刻班班可考非竟說也然鍾無二姓即一脈俱要相恤也獨怪近世淺薄正以阿堵往來為相綢繆以紅喝赤為相親愛暱甚至面親背疏泛泛相值殊無情無義無事則弄成箕系有事則竄逃妒富嫌貧倨傲無禮致使脈骨肉不異性朋友也如此者何貴乎譜
時至今日,文化復興,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之宗譜亦需更新。吾以為,新修《世界鍾氏宗譜》依託現有科學技術,則錦上添花,藉助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人聯網四網合一之力量,則可將全世界鍾氏宗親團結起來,《世界鍾氏宗譜》把握幾條原則:一是跳出歷史看歷史,跳出宗譜修宗譜。雖則為編修《世界鍾氏宗譜》,但需結合中華百家姓之其他外姓宗譜為參考佐證。因了鍾氏家族與其他姓氏有婚配關係,信息有重疊部分,可以作為考證。即使同宗宗譜,亦要加以甄別,A譜與B譜有信息重疊,B譜又與C譜信息有重疊佐證,則認為B譜與A譜和C譜交集部分為信史,如此,可考究宗譜之真偽。二是須有國際化與全球觀視野,因了歷史變遷之故,如若只局限鍾氏家族與中國境內編撰宗譜,則容易將海外僑胞宗親與港澳臺胞排除於外,則不利於團結與有失公允。如來自中國臺灣省報本堂鍾國仁先生,其分支來自廣東梅州大浦報本堂,勝公,義明公,世系,從乾隆八年至今,二三百年來,上祖跟祖地尋根問祖,開臺祖記錄是從臺灣雲林縣上岸登臺,但其本人現來大陸十六年,家族近親基本散落各地。(鍾國仁口述)。以往宗譜或族譜大都是地域的,單一的,割裂的,散落的,靜態的,而《世界鍾氏宗譜》將是系統的,動態的,統一的可實時更新,圖文並茂,電子版與紙質版並存之世界鍾氏宗譜,誠然任重道遠,然卻也有價值,有挑戰,值得去做也。三是儘量收集宗譜歷史文獻,祖墳,宗祠,楹聯,碑刻,口述史,而不下定論,如遇歷史難題,寧願失軼,尊重歷史,也不添花加草,移花接木耳。
甲 姓氏源流
春秋時,宋襄公(公元前650~637年在位)派遣他的弟弟子敖出使晉國。子敖在晉國為官,生子改姓伯名扈,伯扈的兒子伯宗為晉國大夫。《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云:「伯宗,晉之賢者也,為郤氏所譖被殺,子州犁奔楚,邑於鍾離,今之濠州也,子孫以邑為氏。」《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說:「鍾氏出自子姓,與宗氏皆晉伯宗之後也。伯宗子州犁仕楚,食採於鍾離,因以為姓。楚漢時有鍾離昧為項羽將。」宋人林寶《元和姓纂》記載:「鍾,宋微子之後,桓公曾孫伯宗仕晉,生州犁,仕楚,食採鍾離,因氏焉,子孫或單姓鍾氏。」商務印書館編的《辭源》云:「鍾:晉伯宗之後,楚有鍾建、鍾子期。」《潁川上杭鍾氏族譜》及其他各地的鐘氏族譜裡都印有「微子啟肖像」,像內題註:「商湯本支,宋微子之後,州犁公以邑為氏。」鍾離郡在後齊時改為西楚州,隋開皇二年(582)改稱濠州。治所在今天的安徽省鳳陽縣東部。鍾離黎(即州黎)被多數鍾姓人奉為得姓始祖。 秦末,伯宗的九世孫鍾離昧是楚霸王項羽的名將。《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楚漢時,有鍾離昧為項羽將。有二子,長曰發,居九江,仍故姓;次曰接,居潁川長社為鍾氏。」公元前206年,劉邦建立漢朝,他擔心鍾離昧會替項羽報仇,懸賞千金捉拿。鍾離昧躲進昔日好友韓信家中,劉邦用陳平之計,誘使韓信逼鍾離昧自刎,時為漢六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鍾離昧長子鍾離發居九江郡(今安徽壽縣一帶),次子鍾離接為避禍逃到潁川長社(今河南省長葛市),去離字而單姓鍾,是為鍾姓接系之始祖。鍾接在潁川定居後,到他的二十三世孫鍾寵的700多年裡,瓜瓞綿綿,代有簪纓,或為國家棟梁之材,功勒鐘鼎,如十二世鍾繇,他不但是魏國相國、太傅、定陵侯,還是十分有名的大書法家,「舞鶴飛鴻」典出於他;或為軍隊長城之任,戮力上國,如十六世鍾雅,助晉元帝司馬睿建立東晉,累官廣武將軍、中丞廷尉、侍中尚書。 宋國的第二十五位國君剔成,在周顯王四十一年(公元前328年),遭到他的二弟偃發動的「宮廷政變」而下臺,逃難到楚國。偃自立為君,自稱君偃,他是一位腐敗昏庸的國君,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宋國被齊、楚、魏三國所滅。他的三弟烈避奔到許州(今河南許昌),因其祖上曾食採鍾邑,即改子姓為鍾姓,是為鍾姓烈公系始祖。 以官為姓的鐘氏出自古代的官名鍾師(掌管擊鐘奏樂)。按周禮規定,在春官大宗伯以下,有一位負責鍾、呂等打擊樂器的屬官叫鍾師,因其專業性極強,故世代相襲。據史書記載,州犁逃到楚國之前,楚國已有鍾氏,如鍾儀、鍾建、鍾子期等。所以姓氏學家張澍認為鍾姓最早的一支系是以官為氏,是周代鍾師的後代。 此外,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有鍾姓。如畲、羌、滿、蒙古、白、彝、回、裕固等族。比較有名的有:鍾保,滿州鑲黃旗人,雍正十二年(1734)為湖廣巡撫;鍾音,滿州鑲藍旗人,乾隆年間禮部尚書;鍾依,蒙古族人,光緒年間歸化副都統等。 鍾烈、鍾接的後裔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成為潁川「邑中望族」,後裔遂以「潁川」為郡望、堂號。 潁川郡的堂聯很多,茲列舉三聯如下:「高山流水第,舞鶴飛鴻家。」「綴羽緝商,操解高山流水;揮毫灑墨,筆傳舞鶴飛鴻。」「鐘山聚秀人文起,潁水流徽世澤長。」「高山流水」典出鍾子期。鍾子期洞悉音律。俞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伯牙意在高山,子期曰:巍巍乎若高山!伯牙志在流水,子期曰:蕩蕩乎若流水!子期死,伯牙擗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舞鶴飛鴻」典出鍾繇。鍾繇字元常,漢末官至侍中、尚書僕射,封東武亭侯,魏受禪,進太傅,封定陵侯,繇善書,其書法若飛鴻戲海,舞鶴遊天。鍾氏向以鍾子期和鍾繇作為家族文化的傑出代表。對聯表明鍾氏裔孫對祖宗藝德文治的崇拜。
乙 入閩始祖
從史志、族譜等資料所介紹的情況看,入閩鍾氏有鍾接系和鍾烈系。 鍾氏的64世(或說鍾接的37世)孫鍾盛,字全慕,在唐昭宗時由河南到汀州任刺史。《新唐書》載,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建州刺史徐歸範,汀州刺史鍾全慕叛附於王潮。」 ①《長汀縣誌•循吏傳》載:「鍾全慕,唐昭宗時為刺史,王審知喜其驍勇有謀略,分汀州使守之,祀名宦祠。」鍾全慕任汀州剌史10餘載,為官清正,興利除害,得到當地百姓的受戴。夫人馬氏生有三子:仁德、義德、禮德。義德生三子:理政、朝政、禮政。理政字翱,《長汀縣誌•循吏傳》云:「鍾翱,全慕孫,具經濟,善騎射,繼全慕為刺史,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宋《臨汀志》說,鍾翱「生而雄武有膂力,善騎射,審知每奇之。」明朝《永樂大典》則說:「翱世守是邦,歷年甚久,多創塔廟,捐田為糧,大邑僧舍,至今多奉鍾令公祠。」閩王王審知死後,王氏家族內部紛爭,誅殺異姓,眾叛親離,民不聊生。鍾翱由是避亂隱居長汀濯田的同睦坑十餘載。五代後晉天福二年(937)後,南唐國興起,鍾翱受南唐國的重用,累官金紫光祿大夫、上柱國,卒後南唐主賜贈尚書令。鍾翱墓葬於長汀濯田同睦坑登(丁)坑窩「盤龍形」寶地,墓碑文曰:「唐一世祖金紫光祿大夫上柱國累官節度使汀州刺史贈尚書令理政鍾公*王、朱、賴夫人墓」。 ②墓前碑聯為「典郡傳芳繩其祖武,肇家啟緒貽厥孫謀」。 ③鍾翱墓已被長汀縣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加以保護。鍾全慕之妻馬氏夫人在全慕回原籍後教育輔佐兒孫,仁恕寬宏、化雨春風,深受裔孫敬重,死後葬長汀縣城北山下鍾屋地。清同治二年(1863),曾任閩浙水師提督,時任汀郡總兵的上杭人鍾寶山出資修葺馬夫人墓,並寫了一篇《汀州府署內馬氏太夫人墓碑記》,文字不長,但對了解鍾氏入閩源流有幫助,全文照錄於下:唐時吾祖全慕公自河南許州 入汀為剌史,後回原籍。理政公繼祖典郡,退居同睦鄉,遂家焉,卒葬丁坑。祖孫俱崇祀名宦,事載府志,彰彰可考。獨馬氏祖*人人皆知葬於汀署西偏,微特汀郡嗣裔為其所出,即閩、浙、江、廣凡同姓者均此一脈。但家乘已亡,其詳莫考。先君由侍衛任甘肅遊府,常願一尋往跡而不遂。寶山宦遊數十年,心亦歉然者久之。今奉命來鎮斯郡,公餘之暇得修丁坑之墓,而馬氏祖*,自唐迄今歷有千年,荒涼一 ,碑記無存。茲蒙郡伯馮公,推錫類之恩,俾鐫石於墳,以垂永久。上有以慰先人未遂之志,下有以啟後人追遠之思,使千百年之舊跡不致湮滅弗彰,非吾族之大幸乎? 民國《長汀縣誌•古蹟志》云:「鍾氏始祖馬夫人墓,在中山公園內。民國二十四年陸軍第三六師一O八旅旅長鍾彬等修築。馬夫人為鍾全慕之妻、翱之祖母。」鍾彬是廣東省興寧縣人,1943年任七十一軍中將軍長,駐軍保山,率部對日作戰,取得「龍陵大捷」。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馬夫人墓被毀。鍾全慕裔孫播遷江西、廣東、福建、浙江、臺灣等省,被尊為入閩始祖。乾隆三十五年(1770)的福建解元,上杭官莊人鍾大受倡議建造上杭鍾氏總祠,乾隆四十二年(1777),總祠建成,奉鍾全慕為始祖。「至吾汀之有鍾姓,則始於六十四祖全慕公諱盛。盛公於唐昭宗時為汀州刺史,遂居於汀。汀祠追遠堂、杭祠敬和堂皆以公為始祖。」 另外,有些族譜和一些資料也介紹了鍾氏入閩的另一支——鍾賢。鍾賢是鍾烈的27世(或說23世)孫,在東晉末年,南遷到江西虔州(贛州),先住陽都,後奉南朝宋武帝劉裕之命,入閩平定「六戎之亂」(六戎即繞夷、老白、耆老、鼻息、戎央、天剛),後為閩中都督。 鍾賢奉詔入蜀為官,歿於蜀。鍾賢之子鍾朝隨父入閩,父奉詔入蜀後,鍾朝襲封都督大將軍。南朝宋明帝年間,他在鄞江白虎村(今福建長汀白石村)定居。鍾賢之妻馬氏(有些族譜說黃氏)相夫教子,一生賢德,死後葬長汀九龍崗,1966年,墓地被毀,1993年,在世界鍾姓聯宗總會臺灣區理事長鍾維炫先生的推動下,籌集巨資在廣東省蕉嶺縣、三圳鎮新建了一座「鍾氏賢公*馬太夫人墓園」。鍾賢成為閩、粵、贛、川、浙、桂、臺等省及海外客家鍾姓的又一始祖。 本文提到在鍾氏南遷史上有兩位馬氏祖*,一在晉代,一在唐朝,死後都葬在長汀「鍾屋地」,是否真的有兩位,抑或只有一位?這是一個關係鍾氏家族歷史的疑問。據我了解,在其他姓氏的發展史上,一位很受後人仰慕的某一脈系的某一代祖宗(祖*),被這個姓氏的多個脈系都奉為先祖(祖*)的現象也有存在。這是由於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有文化的人不多,雖然,我國早在唐初就發明了刻版印刷術,宋朝又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那也只是為朝廷官家和少數人服務的,大部分的民間族譜家乘的傳承接續只能*口傳耳記,手抄筆錄,其中張冠李戴,以訛傳訛的事情在所難免,何況天災、戰禍、遷徙等原因還會造成族譜的亡失。筆者拋磚引玉,敬請前輩、方家釋疑解惑。
丙、鍾氏入杭和外遷情況
據1995年鍾永泰、鍾達雄等先生主編的《潁川郡上杭縣鍾氏族譜》記載,大致可分二脈三系。一脈為朝正之孫鍾毅(中都古坊)、鍾密(茶地久泰)二系,一脈為理政之後裔德義(又名德二郎,南陽南嶺)系。 元朝至正十年(1350)鍾密之孫四五郎從長汀南嶺(今上杭縣南陽鎮南嶺村)遷上杭的勝運裡上坑塘赤竹山(今茶地鄉久泰村)居住,是為久泰一脈始祖。四五郎*謝、林、王氏,死後葬久泰上坑塘水口陂頭坑,墓碑曰:「宋誥封光祿大夫鍾氏始祖考四五郎公,*謝、林、王三夫人合墓」。四五郎生有六子:長子四七郎遷武平象洞,其裔孫七五郎後裔遷上杭的上登、小泮、灘下、文光、梅溪、小磜、石砌、九洲(湖坊)、玉女、谷坑等地。次子四八郎之子五三郎生有九子:千一郎後裔居久泰、湖坊、碧田;千二郎遷廣東梅州;千三郎遷才溪大貴;千四郎遷長汀;千五郎、千六郎遷中都後去向不明;千七郎先遷廬豐安鄉灘下後在中都古坊定居,其後裔又遷浙江泰順;千八郎遷武平;千九郎先遷廬豐灘下,其裔孫又遷官莊。三子四九郎遷廣東梅縣。四子三十六郎遷江西贛州。五子三十七郎遷廣東潮州。六子三十八郎遷江西吉安,後裔再遷湖南平江。久泰鍾氏外遷的還有:勝清遷江西上猶,鳴旺遷江西尋鄔,鳴英遷江西修水,鍾勳遷浙江平陽,後裔遷泰順,翁儒、清秀、昌秀遷浙江溫州,廷章兄弟遷浙江龍泉,文泰遷上杭南陽雙溪,後裔福庸、福文又遷廣東大埔長富、長窖一帶,新飛遷順昌縣大幹鄉,德玉遷新幹坡。久泰一脈其他村外遷的還有:小泮村準雲遷永安市洪田鄉;石砌村景安遷江西瑞金;九州村湖坊鍾孟遷長汀三洲村;上登村春泰等遷寧化湖村、水茜等地;碧田村美修、茂祥遷寧化;大貴村文洪遷建陽,文懷遷江西步城;福全村祥昌、金生、錦生遷長汀,德尚、德輝遷武平,達貴遷江西廣豐白石坑,金燦遷江西崇義,兆來遷江西瑞金,國豐遷寧化,銘昌、旭昌遷臺灣。 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鍾矸(千七郎,鍾毅的八世孫)從武平象洞遷至上杭中都古坊(見明崇禎十年中都古坊12世紀萬裡《重編鐘氏族譜序》。鍾矸為中都古坊(古稱來蘇裡)鍾氏始祖,死後葬宮前村對面主背嶺烏石壠燕窠穴「繡花針槽」形。鍾玕*饒氏生子三九郎。三九郎*吳氏生六子:長子百七郎裔住中都羅逕、下天逕、上都流光。次子百八郎後裔住中都古坊和部分遷往福建浦城。三子百九郎*賴氏生四子:念一、念二、念三、念四,後裔分別居住本縣的中都古坊、陳坑、瑞香、前鋒,南陽雙溪,太拔坵輝,茶地大燮等地。四子百十郎後裔住古坊村。五子百十一郎後裔分遷上杭縣城、白砂及廣東梅縣。六子百十二郎後裔遷白砂黃蕉坑,後裔再遷安溪湖上、德化爐口等地。古坊鍾氏後裔外遷的還有:富太遷湖南湘潭,長生遷沙縣紅霞,文信遷長樂,立環遷江西,詹章定居美國,潤章、達和、達標遷臺灣。坵輝鍾氏族譜》記載,坵輝鍾氏外遷者甚多,今擇其要者抄錄如下:鍾濱移廣東翁源,增林、正福移福建霞浦,景茂移江西上猶,汝豐、勝榮父子、永茂、富生、景寧移江西崇義長龍鄉,金贊兄弟移江西永豐,景標遷江西吉安,仁發移廣東南雄,玉發移湖南攸縣,達富移江西上猶,九萬移湖南汝城縣集龍鄉,長泰攜子學連移壽寧縣南陽鄉,光彩、光照兄弟移湖南郴州市,發生移本縣古田鎮,肇騰移江西贛州市,時璇、育淳移居香港,洪音、梅音、慧音、港音移居美國。 鍾理正的第十代孫德義(德二郎)自長汀濯田同睦坑於明朝年間遷到長汀南嶺(今上杭南陽鎮南嶺村)居住。原先居住在這裡的鐘氏後裔都已外遷了,因而,德義成為南嶺鍾氏始祖,死後葬在香塔園墩上。*黃官娘,生五子:清、輝、照、耀、明。鍾清之子葉森遷長汀南山鄉鍾屋村。八六郎遷石坑源。千六郎遷塗坑,後裔又遷鍾屋村。景壽後裔遷長汀宣城中畲。應啟遷江西會昌餘屋峒。石坑源村祖鑑後裔遷江西。 上杭鍾姓分布在:南陽鎮的南嶺、塗坑、馬洋洞、雙溪,才溪鎮的大貴,官莊鄉的福泉、官莊,舊縣鄉的梅溪、谷坑、全坊,臨城鎮的石砌、上登、九洲、玉女、龍翔、城西、水西、西南,湖洋鄉的碧田、新坊、文光、元豐、水埔,中都鎮的古坊、陳和、前鋒、睦鄰、由安,廬豐鄉中坊,太拔鄉的坵輝,溪口鄉的餘家山,白砂鎮的茜黃,臨江鎮等13個鄉鎮42個行政村(居委會),人口約1.4萬人。 四、祖祠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官莊鍾大受倡議在縣城東門(今解放路143—145號)建「上杭鍾氏家廟」(又稱「敬和堂」),追祀鍾全慕為始祖。鍾大受為總祠落成作《建造家廟序》。嘉慶四年(1799),總祠失火被毀,嘉慶六年(1801)商議重新籌建,由坵輝村鍾金聲任籌建總理,嘉慶十年(1805)建成。總祠佔地約600平方米,分上下廳、橫屋、書房,正廳背臨街道(即今解放路)有店鋪樓房,分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個字號。各村鍾氏後裔來杭城者可按各自支派的房間食宿。現在正廳後的店鋪樓房仍保存完好,每塊青磚都燒有「鍾祠」字樣。總祠堂聯有:「潁水家聲遠,杭川世澤長」、「潁地發祥水山趣,川流輝映鶴鳴飛」等。 三脈入杭始祖祖祠:中都古坊的「和敬堂」家廟,茶地久泰的「四五郎公祖祠」,南陽南嶺的「德二郎公祖祠」均有保留。太拔坵輝念二郎公祖祠「至德堂」已於「文革」中拆毀。建祠時,時任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財政部長孔祥熙、駐日大使許世英為宗祠落成題有「奕世忠貞」、「誕昭世澤」、「至德長存」的匾額,懸掛在廳堂正中。
丁 人物
上杭鍾氏,代有英才,根據縣誌、族譜等史料,摘錄簡介,恐有遺漏,請予補正。
鍾大受,官莊福泉村人,乾隆三十五年(1770),鄉試中第一名舉人,任山東德平縣知事,在任8年無一懸案,四境百姓安居樂業。
鍾虎翀,臨城石砌人,任玉泉營遊擊,其子炳齋襲父職官至總兵,鹹豐元年(1851)在鎮南關(今友誼關)殉職,炳齋子寶三赴軍襲職,曾任海壇總兵,閩浙水師提督,汀漳道總兵,後辭職返鄉隱居圓通山帶髮修行。
鍾世安,太拔坵輝人,任廣東龍川縣知事,南雄州知州。
明清時,中都古坊有三位舉人:鍾應明、鍾潤、鍾尚志,尚志曾任靜海縣知縣,為官清正廉明,政績卓著。
鍾之灝,太拔坵輝村人,清優廩生,曾任平和等縣縣長,上杭縣立中學教員,民國《上杭縣誌》編纂,清光緒三十一年主持編纂第一部《坵輝鍾氏族譜》,汀州府知府張星炳、翰林院編修鄭錫光為該譜作序。自號小盤谷居士,著有《小盤古詩稿》、《小盤谷文存》、《雜錄》等手抄本多卷,惜已散失。
之灝長子洪音,畢生服務於鐵路交通事業,1946年赴臺任臺灣鐵路局總工程師,後僑居美國,洪音之子盛蕃、道蕃、東蕃、淳蕃,女兒滿蕃,孫兒紹經、紹宣、紹元、紹農等皆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在美國大學或科研機構任職。道蕃、東蕃曾先後回國講學。之灝次子覺音,1947年去臺,在臺灣鐵路局任職,其次子慶蕃是位建築師。
鍾之祺,太拔坵輝村人,曾任國民政府財政部主事、少將,長女梅音,1948年赴臺,後僑居美國,集作家、翻譯家、畫家於一身,一生筆耕不輟,出版了40多本文集和譯著。之琪長子慧音,美國林肯大學教授。
鍾輝元,才溪大貴村人,土地革命戰爭時任新汀杭縣軍政委員會主席、遊擊大隊長,民國25年(1936)春犧牲。
鍾泮猷,臨城石砌村人,1929年參加紅軍,參加了長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秦皇島市郵電局局長。
鐘有煌,茶地久泰村人,1930年冬參加紅軍,參加了長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重慶第三軍醫大學校長,被授予大校軍銜,1983年,以副兵團職離休。
鍾妹子,女,臨江鎮新生巷人,是閩西、粵東漢劇界名演員,曾受聘任廣東省漢劇院教師,為廣東漢劇事業培養了一批優秀演員。
鍾史明,官莊福泉村人,東南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曾任東南大學熱能設計研究院名譽院長。鍾朝福,臨城石砌村人,從事信息研究工作,解放軍大校軍銜。
鍾時璇,太拔坵輝村人,早年赴香港從事實業,他及其次子琅音多次為家鄉公益事業捐款,琅音的商務已向美國拓展,時璇曾任縣僑聯顧問,香港上杭聯誼會顧問。
鍾啟榮,南陽南嶺村人,1989年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學院,1994年赴比利時攻讀博士學位。鍾雄才,臨城九洲村人,1994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電腦博士學位。
註: ①海南出版社《二十六史》第三冊453頁。 ②黃順炘:《鍾翱官名、品位及職掌簡介》,載《長汀文史資料》第30輯。 ③黃順炘:《唐鍾理政墓碑聯試釋》,載《長汀文史資料》第30輯。 ④有些族譜寫作「滸州」,查《新唐書•地理二》,唐時置河南道,「許州潁川郡」,轄長社、長葛等九縣,無「滸州」的設置,估計是傳抄筆誤。 ⑤鍾之灝:《升譜祭列祖文》,載清光緒三十一年《坵輝鍾氏族譜》。 ⑥鍾賢入閩的時間還有其他一些說法:1、東漢光武帝建武三十年(54),2、東晉恭帝元熙三年(420),3、唐朝時官拜都督大將軍,唐玄宗時由江西隨官遷到汀州,4、唐時南遷至虔州,再遷入閩等。
---以上源流只是從福建上杭縣的角度來寫的,有關其他方面的問題和名人錄等記述都不詳,這裡特作聲明,並請各位補充。謝謝!
(感恩作者:鍾巨蕃宗親對本文貢獻,本文待續。)
中文書院,鍾永偉,《世界鍾氏宗譜》,《中華緣:來華外國人簡史》,《中華文明史》,《鍾永偉文集》卷六,2016-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