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院:鍾永偉,《世界鍾氏宗譜》
中文書院
2017-04-19
打開鍾氏早期姓氏源流之「梗塞」
身為鍾氏後裔,尋根問祖,認祖歸宗,正本清源,義不容辭。在眾多宗親的幫助支持下,重溫有關史志、譜籍,力盡所能,閱所能閱,把老祖宗本來的譜序、遺囑、史著,對照有關歷史資料,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重新求證。在此過程中,有時深感身陷「蔴絨圈辯」之痛楚。感懷頗多,教訓不少。
——鍾亞山
尋根問祖 正本清源之點滴體會
一 鍾氏源流錯亂之關鍵在於對公孫鍾離公和鄖公鍾儀的出生認同
眾多祖譜和史籍均明確記載,鍾氏:「宋微子之後,桓公曾孫宗伯仕晉,生黎仕楚,食採鍾離因氏焉,傳鍾儀為開姓始祖……」有的則記載得更為具體,如寧岡《鍾氏族譜》的云:「我鍾氏肇自微子啟之後,啟乃殷帝乙之長子,紂之庶兄也,食採於微,故曰微子。至周武王克殷,崇德象賢,封微子於宋,以備三恪而奉殷祀,其輿圖在今河南歸德府。自微子啟發祥享國至戴公,凡十君,越六世,桓公子目夷不即位,讓國與弟茲父即五霸時襄公也。其後賢流入於楚,居鍾吾之小國,因受氏也。傳鍾儀為開姓始祖,儀傳建,建傳子期、子纘,纘傳接,接傳烈、複葉、氣……」
但由於對文字理解上的偏差,把本來基本完整的祖譜給否掉了。如對 「桓公曾孫宗伯仕晉,生黎仕楚,食採鍾離因氏焉,傳鍾儀為開姓之祖……」中的「傳鍾儀為開姓之祖」的「傳承」的「傳」理解為「相傳、傳說」的「傳」就出現「但說「傳鍾儀為開姓之祖」,雖是『傳』(相傳或傳聞)而無實證」這就把鍾儀公給否了,並以此認為,鍾儀同姓不宗。其實以傳承的方式『父親把姓傳給兒子鍾儀』這本身就是很好的實證啊!再就是對「公孫黎(鍾離——《春秋左傳》文公八年有載)仕楚,食採鍾離因氏焉,傳鍾儀為開姓之祖」的解讀,一般均認為是「公孫黎食採鍾離,取地名『鍾』為姓,再傳給鍾儀,以鍾儀為開姓始祖。」其實不然,這是一文言體,按現代漢語,應為主系謂複合結構,其完整意思應為:「公孫黎因食採鍾離,取「鍾」為姓,並傳子鍾儀,因此其(公孫黎)為鍾氏之開姓始祖。「這開姓始祖是指鍾離而非鍾儀。正如「愚公挖山不止,傳兒孫,為開山始祖」一樣,這「開山始祖」指的是「愚公」,而非「兒孫」。其實,開姓始祖也不可能是傳的。(而鍾離是宋桓公之子襄公之孫,公孫鍾離,乃子氏後裔之鐵證)可因這一個「傳」字的誤解,卻給鍾氏姓氏源流造成極大混亂,硬說儀公「同姓不宗」使鍾氏部分後裔爭論千百年不休。再有公孫鍾離本來是響噹噹的被孔老夫子記於《春秋左傳》的鍾氏第一人,載錄於「昭公事件」中,卻有人硬說公孫鍾離一名不符當時曆法,鍾離不應為名等等,難道當時就有這樣固定取名法,誰誰叫何名早已經固定?若如此我鍾亞山在兩千年後不已難逃此劫了嗎?我真不知道兩、三千年後的裔孫是憑什麼想向來否定前人的歷史事實的!
其實,如此誤解、誤識的事例不在少數。如將「伯宗混宗伯」、「公孫離不可能奔楚」等等。公孫鍾離為襄公次子禦所生,是因按當時宗法,禦系小宗,依禮序為公孫,禦首為宗伯,掌宗禮,祀禮,賓禮;而伯宗為另系,兩者相隔百餘年,距離四、五代人之差,是決然不同的兩人。而僅這一錯,已使無數代人親爭論不休。有人說,春秋末年,戰亂不堪,廢止禮樂而否定宗伯,這未免過於牽強。須知封建王朝,為了保持長盛不衰,往往內倡仁義道德,外施強霸掠奪,對於有力於維護本王朝框架之事,絕對不會輕易放棄!子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至於「公孫離不可能奔楚」,則有人理直氣壯地申稱:在當時宋楚不和的情況下,公孫黎怎麼能奔楚?輕而易舉地就否掉了「公孫黎奔楚」事實!其實執此言者,只要身臨其境地為當時的公孫黎想想,就不會有如此奇論。如果公孫黎逃往本國盟邦,他還能活嗎?就如本世紀轟動全球的美國高級情報官斯諾登為什麼不選擇逃奔加拿大、日本、英格蘭,而選擇俄羅斯一樣。何況當時各諸侯列國都求賢若渴。
至於那些有意歪曲或別有用心——如「公孫鍾離被『以殺』」、「『以殺』之後在《春秋左傳》、《史記》等書籍中再已見不到了」、「儀公之生父不明」..等有意混淆是非者,將不在此例,或可見《潁川鍾氏網 yczshi forum》的萬人大辯論或《一篇違背歷史的離奇宗譜》許能得以明晰。
二 除上述對對公孫鍾離和鄖公鍾儀的出生的錯誤認同以外,把接公列為鍾離眛之後也是一重大的因素。
許多老譜同時出現含糊不清記載,如清康熙六年之老譜後經嘉慶元年翰林院檢討大學士丕模撰修之鍾氏家譜其中就有如此記載:「第三十二傳,宋王名偃求霸速成被齊楚魏三分其地而滅之,有宋恆公曾孫伯宗(宗伯)仕晉,生州黎公仕楚。食採鍾離山之下,因以鍾為氏,傳至眛公生接公,專以鍾為姓(【注】姓氏譜雲)。又宋伯宗公系宋桓公之曾孫,仕晉生州黎,黎生眛公,秦時為項羽大將稱亞夫(【注】:福譜雲)以後就「接-烈-復-葉-氣.」往下傳。
很明顯,上面的歷史譜序中,出現了兩個「眛」公。第一個是「食採鍾離山之下,因以鍾為氏,傳至眛公生接公」的「眛」公,這是「傳至眛公生接公」;第二個是「.仕晉生州黎,黎生眛公,秦時為項羽大將稱亞夫」的「眛公」,註明了黎生眛公,並特別說明是秦時為項羽大將稱亞夫」的「眛」公。」
由於歷史的不同記載,已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譜序,其中以「秦時為項羽大將稱亞夫」的「眛」公為多,下面舉兩例較為典型的不同例證:
宋桓公—襄公茲甫—禦(宗伯)—州黎……眛—接—烈—復—葉—氣……凡我鍾姓,謹遵氣公為一世。
2、江西修水光緒丁酉(1897)《鍾氏舊譜源流》
宋桓公—茲甫—遨—禦—州黎生眛,項羽大將,亞父-接-烈-復-葉-氣
現在讓我們對上述兩個例子進行歷史求證:
先看第2例中的黎生眛,見「州黎生眛(為項羽大將稱亞父)—接—烈—復—葉—氣 ….. 」 而這一「眛」公又被特指為「項羽大將」鍾離眛,但鍾離眛是公元前200年代的人物,「黎」是前600年代人物,兩兩相差整整400年,黎生眛不可能!再看「眛-接-烈-復-葉-氣」根據眛的生存年代,眛生接也不過(前200年)間,又據歷史譜書記載,接的第三、四代孫葉公和氣公在秦始皇寇周之時就已官至楚葉縣令尹大夫,氣公被封太守爵,厚祿大夫。而始皇寇周是(前256年),這就相當於接公出生前50多年,就有了封官晉爵的第三、四代子孫了,不僅如此,在他出生後50年間,居然又生出第五代孫,其第五代生運亨、運豐(前150年)已經在首創《鍾氏祖譜》了。這一前一後都是有史記載的真實的歷史人物事件啊!但這一前一後的時間限值——即某人要在其出生前50多年就已經有了第三、四代嫡孫,在其出生後的50年間居然又生出第五代孫 ——這樣的事,除非神話,在現實生活中是誰也不能夠製造出來的!非不怪生在其中的「烈公」再已忍耐不住,跳將出來,選了一個(前334年)的出生年分!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合理生存下去呀!
 再看第1例傳至眛公生接公,見「州黎……眛—接—烈—復—葉—氣……」
這一眛公,是「傳至眛公生接公」的「眛」公。不言而喻,傳的中間必須有介體
的存在,這個介體是誰?老前輩用「……」給代替了,這就需要我們通過歷史史
藉和諸始譜載去尋求了。哲學家說:「只要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我們可以說:
只有合理的,才能以生存。
查了許多老譜,有「離-儀-瑁-密-建—喬旺--楚-贊-子纘—眛-接……」的記載,
 -- 珩*…… 子期
雖然輩序錯落不盡相同,但其脈絡清晰,大體一致(記載如此數千年的老譜,尤其在秦漢時期,記錄水平極其原始、落後,要求無缺漏、無差錯,幾乎極不可能。作為鍾氏後裔,我真萬分慶幸,在我鍾氏的歷史長河中,天生了幾個關鍵人物,而且其人其事被歷史所記載,否則,由於各種譜、書的不實的記載,進而產生對老譜的各種懷疑,引發今天如此的紛爭,欲完成《中華鍾氏宗譜》也是萬萬不可能。)如果以此為序,公孫鍾離是前619年人物,而其第九代孫的眛公,按公認的平均25-30 年代距,應為前340左右年人氏,而接公為第十代孫,應為前360年左右生人。如此一來,則「烈公」生於334年,比接公早生80多年等「鐵證」也就煙消雲散,再不用挖心思、找根據了。而且以一掃「眛(項羽大將鍾離眛)-接-烈-復-葉-氣-運亨…」以上譜序呈現的哪些無比的「怪誕現象」和千百個「矛盾重重」,一切也就都迎刃而解!
三 沉痛的教訓
本來一個有根有據、有史可證、有譜可明、史家有著、先祖有囑、「亙古以來無二宗」,源流分明的「鍾氏宗譜」,一下子就變得如此四分五裂、七零八落了呢?這不能不說是我鍾氏族裔無比悲憤和沉痛的歷史教訓!其原因故然有多個方面,現僅就兩點欲與族人取得共識,以利我族睦宗和族,萬世昌達!
一是正確對待老譜 歷史上的種種原因如戰亂、災荒、遷移流離,使譜書丟失、損毀等,更由於古時信息載體的原始、落後,好多東西只能口授代傳甚至臆斷、神話,如此導致許多錯漏,以訛傳訛,給後代遺下很多迷茫疑難,無論如何,這部分責任應該歸於當時當事者,對我們後代人的寶貴教訓就是:對於歷史事件尤其是姓氏源流,沒有確鑿的歷史證據和周延的邏輯推理,絕不可罔下定論和外傳,否則將貽患後人!
二是正確繼承老譜 如上所述,由於種種原因,我們的老譜中,有不少錯亂,因此正確繼承老譜,就必須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但是怎樣鑑別真偽,對於流淌近3000年的鍾氏源流,只能依賴當年的史志,譜藉,人物,事件,先人著述等歷史記載,別無他途。好在「如我鍾氏,子之後裔,祥發殷土,派衍宋國,受姓鍾離,興業穎川,仁信忠敏,和善禮邦,高山流水第,飛鴻舞鶴家,離儀瑁建,接烈復氣,有史可證,有譜可明,史家有著,先祖有囑,亙古以來,從無二宗!」然而,就這麼一宗真實譜系,卻被一本21世紀初葉的《鍾姓史話》給攪得分崩離析,體無完膚,割斷了鍾氏歷史,撕裂了鍾氏族群。使得許多新譜照抄照搬,遍及神州大地,幾乎波及整個鍾氏「只知烈接,不曉離儀」,事件發生得如此猛烈,迅雷不及掩耳!真是耐人尋味。事後查實,《鍾姓史話》中的「鍾烈、鍾接」,歷史上根本無此「二公」,也沒有「烈接避奔改姓為鍾氏」的「事件」,更沒有哪片「時空」。這麼多虛假的事,怎麼都存在這本書裡?查看本書的《後記》時,才發覺真蒂。作者寫道:「我查找了許許多多譜牒資料,在唐僖宗五年的老譜序中,點明鍾烈是在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改姓鍾,(比接公在前201年改姓鍾早85年)有了這個證據(經查此譜序純屬虛構,唐朝人氏居然 記錄了宋代人物),我心裡點亮了一盞明燈……說明過去一些地方的把鍾烈寫在鍾接下是顛亂了世系,必須正本清源。實踐再次證明:天下事,就怕你不為,為之再難也不難。」作者居然憑這樣一點兒「證據」,就去幹如此的「天下難事」,焉能不假不亂不差?!好啦,我只能說,這是一件莫大的沉痛教訓,至於一本三無的《鍾姓史話》,怎麼會亂了三真的《鍾氏家譜》他又為什麼要去幹這莊「天下難事」,就留給後人思考吧,我已無從說起。
鍾 亞 山
2017/1/15
無題
鍾永偉
倚天屠龍終悟空,
菊平丁香史留龍。
立地成人佛亦偉,
張馳文武儒道中。
新年老人生活家愚拙於丁酉年四月十八日於中文書院與諸位共勉之。
中關村藤蔓計劃
每日國學、領導幹部學國學:
論語雙語
[4-19]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4:19] The Master said: 「While your parents are alive, it is better not to travel far away. If you do travel, you should have a precise destination.」
[4-20]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4:20] The Master said: 「If, for three years (after your father's death) you don't alter his ways of doing things, you can certainly be called 『filial.』」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4:21] The Master said: 「Your parents' age should not be ignored. Sometimes it will be a source of joy, and sometimes it will be a source of apprehension.」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4:22] The Master said: 「The ancients were hesitant to speak, fearing that their actions would not do justice to their words.」